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各方对DeepSeek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其赋能千行百业的期待中,一丝隐忧也悄然升起:既然DeepSeek如此便捷好用,未来是否会有大量文科生需求的行业会被DeepSeek这类大模型所取代?其实,任何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归根结底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无法成为具有创造力与思辨力的主体。
首先,文科发展的原动力是通过思想来挖掘、萃取知识。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前缀“生成式”表明其核心在于“生成”,这种生成并非创造,推动它运作的是算法而非思想。它依托的是互联网数据库,这只是人类知识的一小部分,反而有大量一手知识根本无法通过AIGC大模型获得。文科,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发展,十分依赖一手知识的挖掘与研究,但大量一手知识需要专业人士来挖掘和展示。例如,地下的简帛、散佚在民间或未被数字化的历史档案与书信、尚未采集的口述史信息等,这些知识数量庞大,根本不可能由AIGC大模型所获取。挖掘、甄别与萃取这些知识的关键是思想,这是AIGC大模型无法完全取代的工作,也是文科高水平研究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其次,文科的首要研究工具是批判性思维,其核心是质疑与分析。而AIGC大模型的本质是基于数据的模式匹配,缺乏自主意识与主观判断,与批判性思维所产生的土壤差之千里。心理学理论表明,批判性思维是人类独有的思维行为,其心理机制由好奇心、想象力与怀疑精神构成,这是AIGC大模型所不具备的能力。在文科研究中,无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还是对哲学观点的探讨,都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质疑现有的观点与结论。例如,历史学中对明治维新的评价,近代以来日本学者、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如何通过取舍诸观点对明治维新进行客观评价,显然依赖于批判性思维。这也是文科与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的关键区别,文科的许多问题并无标准答案,而是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进行探讨。
最后,文科的价值追求以“真善美”为核心,其基础是事实判断、道德判断与审美判断。就目前AIGC大模型的发展水平来看,实现基本的事实判断已非常困难,而道德判断与审美判断则完全无法实现,这使得AIGC大模型在文科领域存在巨大局限性。如前所述,AIGC大模型所依赖的是互联网数据库,其中的信息鱼龙混杂,很多内容并非事实,甚至充满偏见与谬误,或包含恶搞内容。AIGC大模型难以甄别这些内容,甚至会将影视人物与历史人物混淆。它目前仅能进行流畅的表述,对于复杂问题常常“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而这正是AIGC大模型无法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AIGC大模型无法提供准确的事实判断。如果事实判断尚能依循客观事实,道德判断与审美判断则多由主观因素决定。善恶、美丑中蕴含的辩证关系,须通过学习与阅历才可认知,非黑即白的算法无法判断。
(摘编自韩晗《文科不会沦为“无用之学”》)
材料二:
近日爆火的DeepSeek,它的语言和逻辑能力十分强大,擅长生成“合情合理”但事实依据不足的内容。有识者担心,DeepSeek正在中文互联网上构建“幻觉长城”,生成的大量谬误内容污染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
大模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简称)有训练和推理两种模式,一般人接触的是推理。“幻觉”在推理时产生,因为大模型工作是基于概率而非基于事实。幻觉也有部分根源与训练有关。
训练时,大模型用几千亿个权重系数学习人类以文字记述的整个知识体系。不考虑视频图像等多模态样本,训练素材也有10万亿个以上token(词元,可简单理解为一个汉字),DeepSeek V3的预训练语料就有14.8万亿个token。这是一种知识压缩,大模型显得无所不知,但并不是精确记忆,而是去汇总这些知识。
语料是有时间节点的,DeepSeek V3的语料截至2024年一季度,之后发生的事没资料。另外,训练数据本身会包含错误与偏见;一些知识素材收集困难或数据量过大,难以放进语料中,总会有些领域知识没覆盖到。
训练语料的这些“小毛病”,是幻觉的部分根源,但并非大模型幻觉的主要成因。不少工作生活靠谱的人,并非全知全能,而是老实可靠,真知道才说。但大模型在推理输出时,由于工作原理的限制,做不到这么老实,“不懂装懂”的问题很严重。
很多人以为,大模型看见用户的问题,会像人一样思考,然后开始回答。其实不是这样,大模型推理时工作机理很朴素,可以说有些“暴力”。
大模型收到用户提示词,会立刻进行一个矩阵计算过程,输出一个词;再将这个词加到提示后面,组成新的提示词,用同样的计算过程,又输出下一个词;一直重复,直到出现终止条件(如输出了一个终止标记),最终输出。
大模型没有“懂”或“不懂”的概念,面对任何提示,都直接吐出一个词。无论怎么输入,都会给出计算结果。也就是说,本质上大模型是在做计算。即使大模型的训练语料里没有相关知识,它仍会概率性地选出能“接得上”的词,像模像样地输出,显得很有灵性,似乎很“懂”人们的内心。
大模型输出词,是从一堆“看似合理”的词里挑一个,这是在进行概率选择,而不是“推理”。在计算这些概率时,大模型隐含地进行了基于人类知识的“推理”,不然也不会看上去合理,甚至绝大部分都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概率计算,不等同于人类精确的逻辑推理,不可能完全靠谱,最终导向错误、成为幻觉。
(摘编自陈经《为什么DeepSeek会胡说八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依托的互联网数据库中只包含一小部分的人类知识,它目前还无法获得全部一手知识。
B.日本、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学学者在评价明治维新时持有不完全一致的观点,如何取舍须运用批判性思维。
C.大模型幻觉主要由训练语料的时间范围有限、数据本身的错误与偏见、收集难度过高或数据量过大导致。
D.大模型进行“推理”的过程离不开人类的知识,而且这种“推理”的精确程度也无法与人类的逻辑推理相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DeepSeek等大模型的发展,在为人类提供便捷优质服务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可能冲击某些行业的忧虑,但材料一的作者认为无需过于担忧。
B.小罗在梳理三国的历史人物时,使用人工智能生成了一份生平汇总表,其中可能出现貂蝉、关索等正史中没有确切记载但在虚构文学中存在的人。
C.在解答同一个问题时,人类思考、回答与大模型输出答案,这两个过程的原理不完全相同,即使大模型输出的答案看似正确,也可能只是偶然。
D.一些人在面对自己不懂的问题时选择沉默应对,但大模型却会“不懂装懂”,保证次次都给出回应,这种“伪装”表明大模型已经具备了自主意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在未来最可能被生成式人工智能取代的一项是( )
A.通过实地走访采集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语音数据,结合影像记录对村落中传统技艺传承人的技术磨炼等细节进行系统性整理的非遗保护工作。
B.依托全网舆情监测系统实时追踪热点事件动态数据,按企业品牌规范自动生成风格统一的公关声明,并完成多平台分发与基础舆论分析的文案岗位。
C.针对老龄化社会医疗资源分配困境,综合法律规范框架、经济模型测算与社会效益评估,制定兼顾长期公平性与可操作性验证的医疗政策。
D.基于城市历史文脉与艺术家哲学思考,策划融合在地社群文化符号、多媒介交互装置并能触发观众对当代生存状态反思的实验性艺术展览项目。
4.材料二使用“幻觉长城”“暴力”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在完成作业时,部分同学会用DeepSeek直接生成作文。请根据材料,分析这样做可能产生哪些弊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天色黄昏时,坑渐渐挖成了,只是还没有水。也许,过一夜,或者,再挖深一点,会有地下水的。如果有了一潭清泉,渣滓洞几百个战友,就不会再为干渴所苦恼了。不过,许云峰感到,敌人决不会容许有这种行为的。因为这将直接破坏他们故意断水的迫害活动。而且,找寻水源也还是一种简单的反抗办法。但是,挖掘水坑也还是必要的,这能有力地团结战友,锻炼斗志,鼓舞信心……
第二天早晨,许云峰离开了铁门,走到牢房后面的铁窗边,把头伸在小窗的铁柱间,向外探望。果然,正像他昨夜想象的那样,山泉已浸满了土坑,一池清水。映着碧天,闪动微微的涟漪。
这时,女室也来人舀水。
转角处,忽然跑来一个全身灰布军装的人,他是龙光华,许云峰看出他戴着褪色的军帽,有着一双火一样热情豪爽的眼睛,衣袖高高地卷起,露出两只黝黑的手臂,他大步走到潭边,毫不犹豫地用水罐满满地舀了一罐。抬起头就跑了……
不到一分钟,龙光华又出现在水坑边,他又满满地舀了一罐。
他又来了,又去舀水……
许云峰不知道这战士为什么这样匆促地舀水,但从他正直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舀水绝不是为了自私的目的,许云峰完全相信,人民队伍里培养出来的子弟兵,只能是为着高尚的目的,才接连地取走那么多的水。
“你躲在这里?楼七室早就收风了!”
敌人的干涉出现了,尖锐的斗争就在许云峰眼前展开……
“你在这里挖坑?”被唤作狗熊的特务,把几团污泥,踢进了水坑。
“你干什么?”龙光华像在保卫人民的利益,挺身上前,质问特务:“天气热,你们故意断水!这个坑是我们挖的,不准破坏!”说完,战士瞪了特务一眼,又蹲下身去,舀了一罐清水。
“把水送到哪里去?”
“你管不着。我给缺水的牢房送水!”
狗熊劈手夺下水罐,丢在水坑中。
“把水罐捡起来!”龙光华愤怒地命令特务。
“捡起来?”特务走到他面前,想要动手。
“你来!”龙光华握着拳头,迎了上去。
特务退后一步,踩了一脚污泥,突然亮出手枪,恶狠狠地叫喊:
“龙光华,你要造反?走,到办公室去!”
“走!”龙光华一挺身,昂然迈开脚步。
一个暗影倏地掠过许云峰的心头:他不能不为龙光华的遭遇担心。而且,他已看出,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斗争的爆发!斗争既已爆发,就再不能犹豫,只有坚持到底,才能胜利,不管为了胜利要付出多大代价!他发愁的是无法把自己想到的一切,告诉给自己的战友们……
“不准打人!不准打人!”
“不准特务行凶!”
一片呐喊,从四面八方传来。许云峰关切地转过身来,走向人声喧嚷的牢门,站在风门口,他看见一个身体肥硕的特务,从办公室踱了出来。这个特务正是渣滓洞集中营的特务头子——被大家称为猩猩的所长。
“龙光华白昼挖墙,图谋暴动,并且殴打看守人员,这还了得!”猩猩拖长了声音,妄图制服每间牢房的呐喊。敌人在公开挑战,而且造谣诬蔑!
女牢中,头上扎着鲜红发结的姑娘,突然从牢门冲出来,望着楼上楼下所有的牢房,驳斥猩猩:“这完全是假话!我们亲眼看见,龙光华在后面舀水,特务故意撞去行凶!”
“孙明霞,你亲眼看见的?!”猩猩阴险的目光,像要把这姑娘一口吃掉。
“我们都看见的!”女室的战友,突然冲出牢房,在屋檐下站成一排,齐声说道:“我们看得清清楚楚!”面对着女室的对证,猩猩发出一声冷笑。
“你们看见了什么?龙光华已经全部招认了!”正在这时,满身鲜血的龙光华,突然从铁门边冲进地坝,摆脱了特务的追赶。几分钟的时间里,龙光华已经遍体鳞伤,几乎认不出他的面目。龙光华摇摇摆摆走到地坝当中,高举手臂挥动他的军帽:
“特务破坏水——”
“坑”字没出口,龙光华侧了侧身体,摇摇晃晃地跌倒在地上。鲜血从他嘴里不断涌流……女室的战友,眼里喷出怒火,她们扑向前去,救护血泊中的战友。
“你们看见了吧?”猩猩狞笑着,“马上把水坑填平!凡是挖过水坑的,赶快出来自首!”
“不准特务行凶!”几百人的声音,像决堤的洪水,像爆发的地雷。“谁敢填平水坑?”接着又是一声炸雷:“谁敢填平水坑?”猩猩连连后退,阴险的目光,打量着间间牢房里愤怒的面孔,他突然直起颈项怪声嚎叫:“啊!你们要暴动?……把机关枪给我架上!”猩猩凶横的脸上露出冷笑,向着牢房逼视着。“谁敢暴动?谁在这里指挥?嗯,怎么没有人说话?有勇气的就站出来,站出来呀!”
几个特务气势汹汹地提着重镣,四处张望着,给阴险毒辣的猩猩助威。
突然,“当啷”一声,楼上一个牢房传来的金属碰响铁门的声音,使猩猩猛然一惊。紧接着,一个洪亮的声音出现了:“住口!停止你们这一切罪恶活动!”
猩猩慌忙一退,他不知道是谁,敢于蔑视他的威权,用这种命令语气挑战。定睛看时,他不由得周身猛烈一颤。楼八室的牢门口,出现了一个人影。“许云峰?”他张皇失措地朝后便退,禁不住怪叫出声:“你、你、你要干什么?”
这时,神色自若的许云峰,已经崛立在牢门边,无所畏惧地逼视着连连后退的特务。无数的目光立刻支持着他的行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渐渐挖成的坑,许云峰进行了种种思考,这既表现了他的理性和前瞻性,又为后文敌人破坏水坑的行为做了铺垫。
B.小说中龙光华多次往返、匆促舀水的行为,为故事的发展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好奇与疑惑,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C.小说以狗熊、猩猩等动物名称来称呼特务,突出了他们的兽性,具有讽刺意味,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厌恶和蔑视的态度。
D.结尾处许云峰逼视着特务、战友以目光支持他的情节,与前文龙光华的挨打形成对比,突出了革命者团结意识的觉醒。
7.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等方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极具领导者特质的革命者许云峰的形象。
B.龙光华关心战友,主动给缺水的牢房送水,不怕敌人的威胁,敢于抗争,即使被打得遍体鳞伤也丝毫不屈服。
C.狗熊十分蛮横,他不仅将污泥踢进革命者辛苦挖成的水坑中,还劈手夺下龙光华的水罐,尽显其爪牙本性。
D.小说写人注重点面结合,既有对孙明霞的个体描写,又有对女室战友的群体描写,表现出她们的勇敢无畏。
8.请简要分析特务头子猩猩的心理变化过程。
9.“水坑”是文中的重要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则山下皆石A穴罅B不知其浅C深D微波E入焉F涵澹G澎湃H而为此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得到,与《兰亭集序》中“暂得于己”的“得”意思相同。
B.适,到,与《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的“适”意思不同。
C.“古之人不余欺”的句式与《项脊轩志》中“令人长号不自禁”的句式相同。
D.其实,事情的真相,与《种树郭橐驼传》中“不抑耗其实而已”的“其实”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对石钟山名称来源的两种说法进行质疑,接着引出自己亲往石钟山探究其命名的真实原因一事。
B.苏轼一行到达绝壁之下后,阴森恐怖的环境侠舟人都感到害怕,但苏轼却毫不畏惧,毅然前行,以寻求真相。
C.水石相击,发出噌吰之声,风水与大石的穴窍相吞吐,发出窾坎镗鞳之声,两音相和,如同音乐在演奏。
D.苏轼不受他人见解所左右,亲临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观点,并告诉世人做事要“目见耳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14.苏轼认为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名字由来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虽然人生的际遇是早就注定的,但也不能终日唉声叹气,这表明诗人渴望打破这种宿命论。
B.诗人借饮酒来消解胸中郁积的块垒,以歌声来排遣内心的悲愤,使自己忘却了现实中的苦闷。
C.诗歌用“吞声”“踯躅”来描摹情态、动作,形象地刻画了一位内心痛苦不堪的诗人形象,使人读之如在眼前。
D.全诗托物寓意,诗人从“泻水”的自然现象中顿悟出与之相类似的某种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16.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根据诗句内容简要概括。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 ? ”两句,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追思缅怀,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2)小明养了一只猫,从此一心扑在上面,每天早晚都要去逗它、抱它,有时刚走没多久又回来看,就像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 , ”两句描写的那样。
(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看似写诗人清闲地作书品茗,实则暗示了他内心的郁闷和惆怅。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情势也转变得真快,去年以前,是批评家和非批评家都批评文学。自然,不满的居多,但说好的也有。去年以来,却变了,文学家和非文学家都翻了一个身,转过来来批评批评家了。
这一回可是不大有人说好,最彻底的是不承认近来有真的批评家。即使承认,也大大地笑他们胡涂。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往往用一个一定的圈子向作品上面套,合就好,不合就坏。
但是,我们曾经在文艺批评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吗?都有圈子的,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没有一定的圈子的批评家,那才是怪汉子呢。
然而批评批评家的人会引出张献忠考秀才的古典来:先在两柱之间横系一条绳子,叫应考的走过去,太高的杀,太矮的也杀,于是杀光了蜀中的英才。这么一比,有定见的批评家即等于张献忠,真可以使读者生发满心的憎恨。但是,评文的圈,就是量人的绳吗?论文的合不合,就是量人的长短吗?引出这例子来的,是诬陷,更不是什么批评。
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圈子”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余殷拿指头蘸着封缸酒,在桌上画了个圈子。
B.这个学术圈子里的研究氛围十分浓厚。
C.写文章要有自己的思路,不能被八股文的圈子束缚住。
D.当我们身处于不同的圈子时,内心的感受、生活的状态也会随之改变。
19.文中“批评批评家的人”将有定见的批评家类比为张献忠,作者对此是如何反驳的?请分析其逻辑推理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有没有发现,面对同样一件事,有人暴跳如雷,有人一笑而过;有人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有人却稳如泰山?这背后藏着一个心理学法则——费斯汀格法则:生活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决定,剩下的90%取决于你对这些事的反应。
你摔碎了杯子、错过了地铁、被人误解……这些事本身只占10%的重量。真正压挎你的,是随之而来的奥恼、焦虑、自我怀疑——那90%的反应,才是情绪失控的源头。
人为什么总被情绪“绑架”?因为太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别人夸一句就飘,骂一句就崩;事情顺利时觉得自己无所不为,出点岔子又开始怀疑人生。但你知道吗?情绪稳定的高手,早就诫掉了“被爱”和“被认可”的瘾。他们明白:别人的态度,是对方的课题,你干涉不了;事情的结果,是无常的常态,你预测不全;唯一能100%掌控的,是自己的态度。
向内求,才是终极解法。
有人问:“难道要彻底无欲无求?”
当然不是。
顶级的情绪稳定,不是麻木,而是清醒。就像大海,表面浪涛汹涌,深处始终平静。它容纳风暴,也孕育生命;它不抗拒潮汐,却永远掌握自己的节奏。
20.文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暴跳如雷 B.一笑而过 C.稳如泰山 D.无所不为
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再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相似,表达准确流畅,生动形象。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时代、新质生产力、新科技革命、新文化、新思想……人类似乎一直在追逐探索新的一切。但是,社会发展只要“逐新”便可以了吗?“旧”的一切便可抛下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B 4.①“幻觉长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DeepSeek生成的大量谬误内容比作“长城”,形象地写出了这些谬误内容像长城一样具有规模且难以突破,强调了其对网络信息真实性污染的严重性。
②“暴力”运用拟人,将大模型工作机理简单生硬、机械计算而非思考的特点形象地展现出来,易于读者理解。 5.①DeepSeek靠算法运作,没有批判性思维,无法对观点深入探讨,生成的作文缺少理性深度思考。
②DeepSeek无法实现道德和审美判断,生成的作文难以展现正确价值观与审美情趣。
③DeepSeek生成的内容缺乏事实依据,生成的作文易出现虚假信息。
④逻辑建构缺失,基于概率拼接词句,缺乏严谨的论证框架。
⑤知识视野受到限制,受制于语料时间节点,难以获取最新知识。
⑥诱发认知惰性与思维退化,容易形成抄袭依赖而导致认知惰性与思维退化,创造力缺失。
6.D 7.A 8.①猩猩出场时公然诬蔑革命者,面对女室战友的对证,他发出冷笑并威胁革命者自首,表现出耀武扬威的心理。
②当牢房中几百名革命者愤怒的声音响起,猩猩“连连后退”“怪声嚎叫”,要求架上机关枪,表现出他的不安与强撑。
③当许云峰站出来喝止他时,猩猩“猛然一惊”“慌忙一退”“猛烈一颤”“张皇失措”,这些表现展现出他慌乱和恐惧的心理。 9.①象征生存困境中的生命希望。在渣滓洞集中营,敌人故意断水,水坑代表着革命者在残酷的环境中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②象征集体力量的凝聚。挖掘水坑是许云峰等革命者的集体行动,它象征着战友们团结一心、共同反抗敌人迫害的抗争精神。
③象征对美好与自由的向往。清澈的水坑“映着碧天,闪动微微的涟漪”,与环境恶劣的集中营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革命者们对自由、光明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10.BDF 11.A 12.B 13.(1)现在如果把钟磬放置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2)祈愿陛下怜恤臣的衷情,应许臣卑微的志愿,希望刘氏能够幸运地(蒙您的恩典),(得以)终其余年。 14.①郦道元讲述得太简略;
②士大夫不肯亲身实践,不做实地考察;
③渔夫水师不会表达。
15.B 16.①对不公平门阀制度的不满;②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③世路艰难忍气吞声的无奈与悲哀。
17.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18.C 19.①作者在反驳时,抓住了这一类比的核心错误,即混淆了评文和量人的标准,通过反问引发读者思考,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此类比的荒谬。②然后明确指出对方行为属于“诬陷”,从本质上否定了对方观点的正当性。③其逻辑推理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
20.D 21.“奥恼”中的“奥”应改为“懊”
“压挎”中的“挎”应改为“垮”
“诫掉”中的“诫”应改为“戒” 22.示例一:
就像天空,低处乌云密布,高处始终澄明。它接纳风雨,也拥抱阳光;它不躲避雷电,却永远坚守自己的辽阔。
示例二:
就像古松,表面虬枝苍劲,内里坚韧不拔。它抵御严寒,也笑对风霜;它不畏惧雷电,却永远保持自己的挺拔。
23.例文:
新旧共舞,奏响时代华章
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新时代、新质生产力、新科技革命、新文化、新思想”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追逐探索新的一切。然而,当我们沉醉于“新”的浪潮,是否也应停下匆忙的脚步,思索社会发展仅靠“逐新”便足矣吗?“旧”的一切真能被轻易抛下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新与旧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着社会巨轮破浪前行。
“新”是社会发展的引擎,是时代进步的鲜明标志。如今新科技革命席卷了各个领域,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智能手机让信息传递瞬间完成,电子商务让购物跨越时空限制,远程医疗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人。新思想、新文化则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激发着社会的创新活力。正是因为有了“新”的引领,人类社会才能不断突破自我,迈向更高的台阶。
然而,“旧”并非毫无价值的包袱,而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根基。古老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密码,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儒家的“仁爱”“礼义”“忠信”,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这些思想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为人们提供了处世的准则和精神的寄托。传统的手工艺、民俗文化等,也是“旧”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展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如果轻易抛下“旧”的一切,我们就会失去自己的文化根基,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因此,新与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新”是在“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没有“旧”的积累和沉淀,“新”就缺乏坚实的基础。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科学理论的支撑,新文化的创新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借鉴。同时,“新”的出现又会推动“旧”的变革和创新。新思想的传播会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古老的文物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关注。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要保持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自我。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根源,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与旧是时代发展的两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以敬畏的态度传承“旧”,让新旧共舞,奏响时代的华美乐章,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