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开国大典》教案(共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重点字词。2.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教学重点】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教学难点】能概括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教学过程】课程导入1.播放《开国大典》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并谈谈体会。预设:我看到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那天,开国大典的场面。全国人民都特别激动,特别自豪。小结:是啊,大家都知道10月1日是国庆节,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解放了,当家作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吧!(板书:开国大典)2.提问:①谁能说说“典”是什么意思?预设:典礼。②“大典”呢?预设:盛大而隆重的典礼。小结:那么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国家的建立而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典礼。设计意图:视频播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整体感知过渡: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去体验新中国的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跃,去感受这一典礼的盛大吧!1.认真听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标注出来。(1)随文识字。擎(qíng)着 电钮(niǔ) 瞻仰(zhān) 聂(niè)荣臻(zhēn)点拨:“擎”是后鼻音,“瞻”“臻”是前鼻音。(2)练读字词。政府 外宾 汇集 预定 爆发 排山倒海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 旗帜 语调完毕 检阅 制服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开国大典的气氛,理清课文脉络。(板书:大典前 1-4 大典中 5-13 大典后 14-15)设计意图:通过随文识字,练读字词,讲练结合,扫清字词障碍,为阅读、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三、问题探究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概括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2.探究方法(1)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开国大典给你留下了哪些重要而难忘的场面?(2)重点关注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概括场面,完成过程图。(3)小组练说,按时间顺序,将各个场面串连起来简要说说大典的过程。3.探究活动(1)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开国大典给你留下了哪些重要而难忘的场面?预设1:参加的人可真多,有三十万呢,而且来自各行各业。预设2:升旗仪式的场面真壮观。预设3:毛主席深受人们的敬仰和爱戴。预设4:阅兵式英姿飒爽,整齐划一。……(2)重点关注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概括场面,完成过程图。①(出示过程图)概括开国大典的场面,完成过程图。(提示:重点关注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大典中5-13大典前1-4 大典后14-15②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预设1:从“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概括出群众入场。预设2:从“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概括出宣布成立。预设3:从“接着,升国旗”“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概括出升旗鸣炮。预设4:从“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概括出宣读公告。预设5:从“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概括出阅兵仪式。预设6:从“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概括出群众游行。(板书:群众入场4 宣布成立5-7 升旗鸣炮8-9 宣读公告10 阅兵仪式11-13 群众游行14-15)③方法总结:段落起始句往往提示了这段的主要意思,能帮助我们快速提取信息,把握内容。(3)小组练说,按时间顺序,将各个场面串连起来简要说说大典的过程。①教师明确要求:借助过程图,有条理的将各个场面串连起来简要说说大典的过程。②小组内练说,教师巡视。③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相机指导。预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主席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主席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阅兵式之后,群众开始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④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记叙了群众入场、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这几个重要场面。设计意图:该环节引导学生借助过程图梳理课文脉络,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供了支架。四、书写指导过渡: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你是否关注了本课的重点汉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政 府 宾 栏 汇 爆 宣 帜 阅 制 坦 距 隆 射点拨:(1)“政、栏、汇、爆、帜、制、坦、距、隆、射”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爆”右边下方里面不是“水”,注意“隆”不要少写一“横”。(2)“宾、宣”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都是宝盖头。(3)“府”“阅”是半包围结构的字。2.结合汉字笔画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作品供学生欣赏。(可拍照上传评比)点拨:在书写指导的过程中,也可让学生口头组词、造句,检测掌握情况。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汉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要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指导。同时发挥熟字、熟笔画在书写中的重要作用。五、课堂小结小结:这节课,我们对课文的脉络进行了梳理,了解了开国大典群众入场、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这几个场面,感受了这场大典的隆重、盛大。六、布置作业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政府 外宾 汇集 预定 爆发 排山倒海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 旗帜 语调完毕 检阅 制服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2.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开国大典》。【板书设计】开国大典大典中5-13大典前1-4 大典后14-15第2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严的气氛。【教学重点】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严的气氛。【教学难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帮学生掌握“点面结合”(一点一面、多点罗列)的描写方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导入:同学们,上节课的书写作业大家完成得很好,相信大家都掌握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吧!1.教师听写,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2.教师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政府 外宾 汇集 预定 爆发 排山倒海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 旗帜 语调完毕 检阅 制服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二)问题探究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大典的热烈气氛,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这场典礼吧!(板书:开国大典)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了解开国大典盛况,感受典礼的气氛,并重点读读阅兵式这一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2.探究方法(1)聚焦大典前,结合重点语句感受天安门广场的气氛。(2)聚焦大典中,结合重点语句感受典礼的气氛;画出描写“点”“面”的内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3)聚焦大典后,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群众游行的气氛。3.探究活动(1)聚焦大典前,结合重点语句感受天安门广场的气氛。①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提问:大典开始前,天安门广场是一幅怎样的景象?预设:热闹、隆重、庄严……(板书:大典前 1-4 隆重)②交流指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点拨:人数众多——总数达三十万人;到场的人来自各行各业。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点拨:会场大——天安门广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点拨:从“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这些会场布置中感受现场庄严、隆重的气氛。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点拨:由“六点钟”“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步行四五十里路”等可见群众们急切、激动的心情。“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介绍了天安门广场上的热闹场面,也反映出人们激动的心情。(2)聚焦大典中,结合重点语句感受典礼的气氛;画出描写“点”“面”的内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过渡: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这篇文章中同样运用了这样的写法。我们走进开国“大典中”的场面去看看吧!①默读第5-13自然段,回忆大典中共写了哪几个场面?(板书:大典中 5-13)(板书:宣布成立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引导:能不能谈谈你的感受?预设:每一个场面都彰显着庄严的气氛。(板书:庄严)②分工研读第5-10自然段的三个场面。引导:观察这些描写“点”的内容,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基本都在写毛主席。追问:在三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突出了毛主席?点拨:毛主席是开国大典中最主要的人物,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毛主席就是这三十万人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点”。这告诉我们,选“点”要聚焦典型。(板书:聚焦典型)③交流指导。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点拨:由“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可见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爱。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点拨:朗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时,声音要铿锵有力,态度要庄严,读出心中的自豪与骄傲。这句话有着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出示背景资料帮助理解)背景资料: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共与列强签订了近1000条不平等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的大火燃烧着中国人民的痛苦、屈辱、灾难。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三省,并向中国内地步步侵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点拨:“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出现两次,使用了反复的修辞,写出了在这庄严的仪式中,全国人民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点拨:由“脱帽肃立”“瞻仰”可见升国旗对中华人民来说是一项庄严的仪式,也表明了人们对国旗的无比尊重和热爱。“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人民当家作主。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点拨:“五十四门大炮”代表我国当时有五十四个民族(我国现在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四是当时的统计数字),“二十八响”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二十八年,每一处的安排都彰显着庄严的态度。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点拨:由欢呼声和掌声中可以感受到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与敬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大典的庄严,体会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进而发现“点”的描写要聚焦“典型”,深化对点面结合写法的认识。④学生自读第11-13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面”和“点”,并指名说一说。预设1:“面”:受检阅的部队。预设2:“点”:海军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空军引导:如果你此时此刻也在天安门广场上,目睹了我国人民军队的雄姿,你会感受到怎样的氛围?预设:阅兵仪式的气势浩大、场面庄严……引导: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圈出关键词。海军:着装统一步兵:齐步行进炮兵:一字形前进战车师:整齐前进 挺胸站立骑兵师:六马并行 完全一致空军:飞机人字形飞过小结:受阅部队由陆、海、空三军组成,共1.64万人。受阅武器装备有各种火炮119门,坦克、装甲车152辆,汽车222辆,军马2344匹,飞机17架。这样强大的阵容,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一下子就把阅兵仪式的气势磅礴、恢弘庄严表现得淋漓尽致。(板书:点面结合)⑤学习活动:对比“点面”,发现写法。引导:默读第5-13自然段,对比大典中前三个场面和阅兵式中的“点”“面”描写,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选出最有价值的发现。我们的发现:1.______。2.______。预设1:前三个场面中“点”的描写分散,阅兵式中“点”的描写很集中。预设2:前三个场面是一点一面,阅兵式是一次性罗列多个点。小结:点面结合中,不仅“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点面的组合方式也可以富有变化。(板书:一点一面 多点罗列)⑥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把阅兵式写得真有气势啊!在场群众又有什么表现呢?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预设:万众欢腾。引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预设:由“不断地”“差不多”“喊哑了”“拍麻了”可以感受到人民群众观看这场阅兵仪式时喜悦、兴奋的心情。(3)聚焦大典后,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群众游行的气氛。默读第14-15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预设:人民群众游行的队伍很壮观、气氛很热烈。(板书:大典后 14-15 热烈)②交流指导。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点拨:“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这句话衬托出群众游行的热烈气氛。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引导:“红流”指什么?预设:指擎着灯笼、舞着火把的人群。引导:“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有什么象征意义?预设:这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整个北京城,也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使全国人民永远摆脱了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三、课堂小结同学们,1949年10月1日,人们难忘那历历在目、激动人心的场面,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四、拓展延伸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镜头?为什么?预设1:我会选拍毛主席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镜头,因为这句话太有震撼力了,它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预设2:我会选拍“阅兵式”这个镜头,因为它向世人展示了人民军队的风采,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五、布置作业观看《开国大典》电影。【板书设计】开国大典大典前 1-4 隆重 大典中 5-13 庄严 大典后 14-15 热烈点结合面聚焦典型一点一面 多点罗列4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