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德阳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测试物理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德阳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测试物理试题

资源简介

四川省德阳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测试物理试题
1.(2024八上·德阳月考)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有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然后拿磁铁吸了一下硬币。对“拿磁铁吸了一下硬币”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D.设计实验、制定方案
【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拿磁铁吸了一下硬币”,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所以C正确,ABD错误;
综上选C。【分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中的七个主要要素.
2.(2024八上·德阳月考)下列数据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物理试卷纸张的厚度约为
B.若每层楼高3m,从一楼爬到五楼的高度为15m
C.一名中学生走路的速度大约1.1km/h
D.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时间约为4s
【答案】A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10张纸的厚约在1mm,一张纸的厚度大约0.1mm=100μm左右,故A符合题意;
B.从一楼爬到五楼,有4层楼的高度,每层楼高3m,从一楼到五楼的高度为4×3=12m,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4km/h,速度不是1.1km/h,故C不符合题意;
D.课桌的高度不到1m,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不到1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厚度、高度、速度和时间,结合数据解答。
3.(2024八上·德阳月考)下图中,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图中,刻度尺放置歪斜,刻度尺应与被测物体相平,故A错误;
BC.图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BC错误;
D.刻度尺的整刻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三角板直角边与尺面垂直,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刻度尺和被测的边平齐,物体的边缘和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
4.(2024八上·德阳月考)小聪五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分别为17.50cm、17.51cm、17.52cm、16.57cm、17.52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五次的测量数据都是正确的
B.小聪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C.数据17.50cm中最后一位“0”无意义,应去掉
D.最终的测量结果为17.5125cm
【答案】B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五次测量数据中,数据16.57cm与其余四次数据相差较大,为错误数据,故A错误;
B.测量长度时,最后一位是估计值,由数据知,此刻度尺估读到mm的下一位,分度值为1mm,故B正确;
C.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据17.50cm中,最后一位“0”是估计值,应估读为“0”,故C错误;
D.计算正确数值的平均值,则物体的长为:
,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多次测量长度时,差距较大的数据是错误的,根据正确数值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测量长度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2024八上·德阳月考)关于误差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测量时未遵循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B.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C.选用精密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BD.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间的差异,是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不是错误,故ABD错误;
C.选用精密测量仪器、多次测量求平均,选用精密仪器,可以减小误差,故C正确。
故选C。
【分析】误差是测量中必然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通过精密仪器、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等,减小误差。
6.(2024八上·德阳月考)张明明是体育委员,一次他协助体育老师测量60m跑道的长度,老师给他提供了如下器材,让他选择,他应选择的刻度尺是(  )
A.长度30cm,分度值为0.5mm的钢直尺
B.长度80m,分度值为1cm的皮卷尺
C.长度2m,分度值为1mm的钢卷尺
D.长度50m,分度值为1m的皮卷尺
【答案】B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测量长度60m的跑道时,所选刻度尺的量程要超过所测量的数值,测量跑道的长度,分度值不能做到精细,分度值1mm不必要,应为1cm,根据选项,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测量长度时,所选刻度尺的量程大于所测量物体,根据实际需要,判断合理的分度值。
7.(2024八上·德阳月考)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A.把污水排入池塘,过一段时间池塘的水会被污染
B.扫地时灰尘到处飞扬
C.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D.深秋雾气弥漫
【答案】A
【知识点】机械运动;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把污水排入池塘,池塘的水会被污染,是扩散现象,是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A符合题意;
BCD.灰尘是固体颗粒、水流下落、大雾弥漫,是物体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污水将池塘污染,是分子运动形成了扩散现象;灰尘、水流、大雾的运动,是机械运动。
8.(2024八上·德阳月考)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以路灯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B.飞机在空中加油,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C.“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诗句中描述“小船是运动的”选择的参照物是江水
D.“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成功对接后,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神舟十一号”是静止的
【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A.汽车行驶,以路灯为参照物,汽车有位置改变,是运动的,故A错误;
B.飞机在空中加油,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B错误;
C.竹排江中游,是指竹排的运动,应选河岸或青山为参照物,竹排有位置变化,故C错误;
D.“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成功对接后,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神舟十一号”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
9.(2024八上·德阳月考)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第3s内比第6s内通过的路程少
B.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所用的时间越短
C.速度的大小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答案】C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A.匀速直线运动时,各时间段速度相同,物体在第3s内和第6s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故A错误;
B.在路程相等的情况下,物体的速度越大,所用的时间越短,故B错误;
CD.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不变的,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无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指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的直线运动,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10.(2024八上·德阳月考)甲、乙两辆车,沿平直的公路同向东行驶。某一过程中它们的运动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车前10s内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7s时,甲、乙两车的速度差是3m/s
C.第9秒末,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在向西行驶
D.0~20s内,甲车的平均速度为2m/s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图中,甲在前6s内路程不变,是静止的,从第6s至第10s,甲的路程时间成正比,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乙在整个过程中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为:
甲在第6s至第10s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的速度为:
7s时,甲、乙两车的速度差是5m/s,故B错误;
C.根据速度,第9s末时,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比甲的大,沿平直的公路向东行驶,以乙车为参照物时,甲车在向西行驶,故C正确;
D.图中,0~20s内,甲车的路程为100s,则甲车的平均速度为
,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s-t图像,路程不变,表示静止;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可以计算速度,结合速度大小,可以判断运动状态。
11.(2024八上·德阳月考)一名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起跑的速度是8m/s,中途的速度是7m/s,最后冲刺的速度是12m/s,如果他最终的成绩是10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7m/s B.9m/s C.10m/s D.无法计算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运动员跑过的路程s=100m,全程所用的时间t=10s,运动员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利用,计算平均速度。
12.(2024八上·德阳月考)已知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1,若甲车的速度是15m/s,那么乙车的速度是(  )
A.5m/s B.11.25m/s C.45m/s D.12m/s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利用路程和时间,计算速度和比值为:,
解得:v乙=45m/s,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计算物体的速度,再利用速度比值,计算乙车的速度。
13.(2024八上·德阳月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吹奏长笛时,笛声是由笛管的振动产生的
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面前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C.人耳能听见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2000Hz
D.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不变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A.当吹奏长笛时,笛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发声体是空气柱。故A错误;
B.喇叭声能使它面前的烛焰“跳舞”,反应声音传递能量,故B正确;
C.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 Hz~20000Hz,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有关,和温度有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就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吹奏乐器,声音是空气振动产生的;利用声音做某事,是声音传递能量;人耳的听声范围是20 Hz~20000Hz;声速和介质种类、温度有关。
14.(2024八上·德阳月考)下列对常见现象的能量转化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摩擦生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太阳能发电——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电风扇工作——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D.蓄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A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或转移;太阳能及其利用与转化
【解析】【解答】A.摩擦生热时,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电风扇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电风扇叶片转动的机械能,从而产生风,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蓄电池充电时,将电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蓄电池内部的化学能,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摩擦生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太阳能发电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工作,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为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15.(2024八上·德阳月考)两人从甲地到乙地,甲前路程以的速度行走,后的路程以的速度跑步前进,最终用时,乙前时间以的速度行走,后时间以的速度跑步前进,最终用时,(其中:和的大小不相等),则他们二人用时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无法判断
【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设甲乙两地的距离为s,甲前路程以的速度行走,后的路程以的速度跑步,甲的平均速度为:;
乙前时间以的速度行走,后时间以的速度跑步前进,最终用时,乙的平均速度为

可得
所以,根据,在s一定时,速度小,用时长,所以,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分析】利用,计算时间,根据,计算平均速度;根据速度大小关系,判断运动时间长短。
16.(2024八上·德阳月考)著名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的内部是由   和电子组成,从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其结构类似于“太阳系”;原子非常小,如:铁原子的直径仅为   m。
【答案】原子核;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结构类似太阳系;
因为,则。故第1空填:原子核;第2空填:1.2×10-10。
【分析】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根据长度单位换算,计算原子直径。
17.(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一条棱长,B尺的分度值为   ,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的使用正确(选填“A”或“B”),正确使用的刻度尺的读数为   cm。
【答案】2mm;A;1.85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图中,B刻度尺1cm分成5份,则分度值是0.2cm=2mm。
刻度尺B的刻度线没有和被测木块紧贴,A的刻度线紧贴棱长,A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
根据A刻度尺,分度值为1mm,长度为2.85cm-1.00cm=1.85cm。故第1空填:2mm;第2空填:A;第3空填:1..85。
【分析】根据刻度尺上最小的长度,判断分度值;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
18.(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甲、乙两图表示三位运动员比赛时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其中乙图是:   (选填“同时间比路程”或“同路程比时间”);而除了这两种方法外,还可以比较速度,它与   的方法相同(选填“甲”或“乙”)。
【答案】同路程比时间;甲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图乙中,运动员都到达终点,路程相同,时间不同,则速度不同,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相同路程比时间。
物理学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是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公式为,与甲方法是相同的。故第1空填:同路程比时间;第2空填:甲。
【分析】比较速度的方法有: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较时间;计算速度时,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19.(2024八上·德阳月考)宋代诗人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述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此诗句中的“蛙声”是由青蛙的两侧的鸣囊   产生的,而“蛙声”是通过   传到诗人耳中的。
【答案】振动;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当青蛙发出声音时,鸣囊会振动,产生我们听到的“蛙声”;
青蛙振动鸣囊产生声音时,这些声音会通过空气传播,达到人的耳朵,被听到。故第1空填:振动;第2空填:空气。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人听到声音,是空气传播的。
20.(2024八上·德阳月考)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2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km,则它的速度为   m/s,若它以此速度再运动50s,通过的路程为   m。
【答案】10;50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物体的速度:;
结合运动时间,计算路程。故第1空填:10;第2空填:500。
【分析】根据,计算速度,利用s=vt,计算路程。
21.(2024八上·德阳月考)某校学生去华鉴山进行红色研学旅行,在乘车途中,小兰同学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她是以   (选填“地面”或“车”)为参照物的。当车辆行驶至某一隧道口时,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则车辆从进入隧道到出隧道至少需要   min。(车的长度忽略不计)
【答案】车;4.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汽车向前运动时,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树木相对于车有位置变化,是以车为参照物,树木是运动的。
隧道全长为4.2km,车辆最高限速60km/h,计算从进入隧道到出隧道的时间
。故第1空填:车;第2空填:4.2。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根据,计算速度。
22.(2024八上·德阳月考)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由两车的图可知(如图所示):甲车的速度为   km/h;图像中横坐标上的   s。
【答案】54;4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根据s-t图像,两车的s-t图像都为直线,则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图中,10s时甲车通过的路程:s甲=350m-200m=150m;
计算甲车的速度:;
10s时乙车通过的路程为200m,乙车的速度:;
乙车追上甲车时,路程关系:,,图像中横坐标上的t=40s。故第1空填:54;第2空填:40。
【分析】根据,计算速度;结合两车的路程关系,利用s=vt,计算相遇的时间。
23.(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图所示小球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每隔0.2s记录一次小球的运动位置,则该小球在整个过程中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小车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变速;0.1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图中,在相等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则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则做变速运动。
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BF间的路程为:

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时间为:,
则小球在BF间的平均速度:。故第1空填:变速;第2空填:0.15。
【分析】相同时间的路程不同,反应速度在改变;根据刻度尺对应的长度,测量距离,利用,计算速度。
24.(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图所示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数字火炬手”和第六棒火炬手以全球首创“数字融合”的方式点燃主火炬塔“钱江潮涌”的情景。主火炬以废碳再生的“绿色零碳”甲醇作为燃料,甲醇燃烧时是将   能转化内能。
【答案】化学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或转移
【解析】【解答】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甲醇燃烧释放热量,将甲醇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第1空填:化学。
【分析】燃料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5.(2024八上·德阳月考)甲、乙两名运动员在泳池里练习游泳,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横纵坐标刻度均匀)。他们同时从泳池的同一端出发,游泳路径均为直线且不计转向时间,他们第一次相遇用时50s,则该泳池的长度为   m。
【答案】5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图中,甲的速度保持不变,速度为,乙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为:,
设该泳池的长度为,则第一次相遇时,根据,则有:
计算泳池的长度为:
。故第1空填:50。
【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利用,计算速度;根据s=vt,表示路程,利用相遇时的路程,计算相遇的时间。
26.(2024八上·德阳月考)按要求填空。
(1)如图甲是用刻度尺测量铜丝直径的实验图,根据图判断和计算: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L的长度为   cm,其中准确值为   ,铜丝的直径为   mm。(最后一空的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小明练习使用机械停表时,观察到如图乙所示的情景,请你帮他判断:大盘每一小格代表   ,此时的秒表所示的时间是   s。
【答案】(1)B;5.00;5.0;1.9
(2)0.1s;110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图中,B的读法是正确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0.1cm,铜线圈长度为,
其中5.0cm是准确值。 根据圈数,计算铜丝的直径为:;
(2)]图乙中,停表小盘是分针盘,分度值是0.5min,分针指在1和2之间,偏过中线;而大盘为秒针盘,分度值为0.1s,秒针指在50s的位置。所以停表示数为1min50s=110s。
【分析】(1)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根据多圈的长度和圈数,计算铜丝的直径;
(2)根据秒表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位置,测量时间。
(1)[1][2][3][4]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所以B的读法是正确的。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即0.1cm,L的长度为
其中5.0cm是准确值。 铜丝的直径为
(2)[1][2]图乙中,停表小盘是分针盘,分度值是0.5min,分针指在1和2之间,偏过中线;而大盘为秒针盘,1s又分10小格,每一小格代表0.1s,所以秒针指在50s的位置。所以停表示数为1min50s,即110s。
27.(2024八上·德阳月考)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重力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王同学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下落的时间可能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物体下落的时间可能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三:物体下落的时间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几位同学用三个金属球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序号 材料 物体质量m/kg 下落高度h/m 下落时间t/s
1 铁球 1 20 1.96
2 铁球 1 30 2.47
3 铅球 1 20 1.96
4 铅球 2   1.96
(1)选择实验序号1和3的数据可知:物体下落高度与物体的材料   关;(选填“有”或“无”)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择实验序号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3)为了验证猜想三,第4组缺失的数据应为   ;
(4)该实验中利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答案】(1)有
(2)1、2;物体下落的高度越大,其下落时间就越大。
(3)20
(4)控制变量法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1)根据实验序号1和3,物体的质量和下落的高度相同,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下落时间不同,则物体下落高度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2)探究物体下落的时间与下落的高度时,应控制物体的质量和材料相同,下落的高度不同,应选择实验序号1和2的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得物体下落的高度越大,下落时间就越大;
(3)探究物体下落的时间和物体的质量的关系,应控制物体的下落的高度和物体的材料相同,改变物体的质量,选择实验3、4数据,则第4组缺失的数据应为20。
(4)由于物体下落的时间可能与物体的材料、物体下落的高度、物体的质量有关,实验探究时,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分析】(1)当物体的质量和下落的高度相同时,下落时间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2)物体下落的高度和材料相同时,物体下落的时间和物体的高度有关;
(3)探究下落时间和物体的质量的关系,保持材料和下落的高度相同,质量不同;
(4)探究物体下落的影响因素时,由于有多个影响,需要利用控制变量法。
(1)比较实验序号1和实验序号3可知,物体的质量和下落的高度相同,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下落时间不同,所以物体下落高度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2)[1][2]探究物体下落的时间与下落的高度时,应控制物体的下落的高度和物体的材料不变,改变物体下落的高度进行探究,应选择实验序号1和2的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物体下落的高度越大,其下落时间就越大。
(3)究物体下落的时间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应控制物体的下落的高度和物体的材料不变,改变物体的质量,所以第4组缺失的数据应为20。
(4)由题意可知,物体下落的时间可能与物体的材料、可能与物体下落的高度、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实验探究时,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28.(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图所示,小明为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运动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以外,小明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3)本实验中为了减少时间的测量误差,应该选用坡度   (填“较小”或“较大”)的斜面;
(4)如果小车从静止开始下滑,测得AC段的时间为4.2s,AB段的时间为2.2s,BC段的路程为   cm,BC段的平均速度是   m/s;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研究AB段的运动时,如果小车车身越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会偏   (填“大”或“小”)。
【答案】(1)
(2)秒表
(3)较小
(4)40.0;0.2
(5)小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时,
(1)实验时,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除测量路程以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用来计量时间;
(3)实验时,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较慢,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4)图中刻度尺分度值为1cm,BC段的路程为40.0cm,时间为

则小车在BC段的速度为:;
(5)测量AB段的速度时,如果小车车身越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AB段时间偏大,根据,则会偏小。
【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是;
(2)测量速度时,需要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3)实验时,斜面的坡度较小,便于测量时间;
(4)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路程,利用,计算速度;
(5)测量时间时,停止计时偏晚,测量的时间偏大,计算的速度偏小。
(1)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
(2)实验中,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以外,小明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用来计量时间。
(3)实验时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较慢,所用时间较长,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4)[1][2]图中刻度尺分度值为1cm,BC段的路程为40.0cm,时间为
则小车在BC段的速度为
(5)AB段的运动时,如果小车车身越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所测AB段时间偏大,根据,则会偏小。
29.(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图所示,小组同学完成以下三个声现象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甲所示,该装置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实验现象放大,这种实验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或“转换”)法;
(2)如图乙所示,随着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小明听到罩内正在响铃的闹钟铃声的越来越小,若罩内的空气完全被抽出,将不能听到铃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3)如图丙是一根足够长的直铁管,铁管中无水,若小明在其一端敲击一下,处于铁管另一端的小军将一只耳朵贴在铁管上,他能听见   次敲击声。
【答案】(1)转换
(2)真空不能传声
(3)2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
【解析】【解答】(1)图甲中,音叉发声时,将乒乓球弹开,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利用的实验方法叫做转换法;且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反应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图乙中,抽气机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内部空气减少,罩内响铃的闹钟铃声变小,即响度变小,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敲击铁管后,先通过铁管听到一次敲击声,然后声波经过空气传播后,再次听到敲击声。由于两种介质传播速度不同,会听到两次声音。
【分析】(1)发声体在振动,通过乒乓球被弹开反应音叉振动,利用了转换法;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不同介质中,声速是不同的。
(1)图甲中,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这种实验方法叫做转换法,且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图乙中,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正在响铃的闹钟铃声越来越小,即响度越来越小,直到听不见,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在固体(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因此小军会先通过铁管听到一次敲击声,然后声波经过空气传播后,再次听到敲击声。由于两种介质传播速度不同,会听到两次声音。
30.(2024八上·德阳月考)货车司机要将一车货从A城拉到距离A城260km的B城,司机先将车开到距离A城140km的服务区,耗时2h。为了防止疲劳驾驶而发生交通事故,司机在服务区休息了30min,后又以8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到B城。求:
(1)汽车从A城到服务区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汽车从A城到B城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答案】(1)解:(1)汽车从A城到服务区的路程s1 =140km,时间t1 =2h,汽车从A城到服务区的平均速度
(2)解:(2)汽车从服务区到B城的路程
s2 =s s1 =260km 140km=120km
速度v2 =80km/h,汽车从服务区到B城的时间
汽车从A城到B城的总时间
汽车从A城到B城的平均速度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两地距离,计算路程,根据,计算时间;结合时间差,利用,计算汽车的平均速度。
(1)汽车从A城到服务区的路程s1 =140km,时间t1 =2h,汽车从A城到服务区的平均速度
(2)汽车从服务区到B城的路程
s2 =s s1 =260km 140km=120km
速度v2 =80km/h,汽车从服务区到B城的时间
汽车从A城到B城的总时间
汽车从A城到B城的平均速度
31.(2024八上·德阳月考)甲火车的长度为120m、速度为72km/h,完全通过一条隧道用时50s。求:
(1)隧道的长度为多少m?
(2)若甲火车在上述速度匀速行驶的过程中,另一列长度为180m、速度为108km/h的乙火车与其相向而行,它们从相遇到相离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1)解:(1)甲火车的速度:v甲=72km.h=20m/s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s=v车t1=20m/s×50s=1000m
隧道的长度:L隧道=s-L甲=1000m-120m=880m
(2)(2)乙车的速度:v乙=108km/h=30m/s
两车相向而行,两车从相遇到相离的路程
s=L甲+L乙=v甲t+v乙t
120m+180m=20m/s×t+30m/s×t
解得t=6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s=vt,计算火车通过的路程,结合隧道长,计算车长;
(2)根据s=vt,结合两车的路程,判断相遇的时间。
(1)甲火车的速度
v甲=72km.h=20m/s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
s=v车t1=20m/s×50s=1000m
隧道的长度
L隧道=s-L甲=1000m-120m=880m
(2)乙车的速度
v乙=108km/h=30m/s
两车相向而行,两车从相遇到相离的路程
s=L甲+L乙=v甲t+v乙t
120m+180m=20m/s×t+30m/s×t
解得t=6s。
1 / 1四川省德阳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测试物理试题
1.(2024八上·德阳月考)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有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然后拿磁铁吸了一下硬币。对“拿磁铁吸了一下硬币”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D.设计实验、制定方案
2.(2024八上·德阳月考)下列数据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物理试卷纸张的厚度约为
B.若每层楼高3m,从一楼爬到五楼的高度为15m
C.一名中学生走路的速度大约1.1km/h
D.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时间约为4s
3.(2024八上·德阳月考)下图中,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4.(2024八上·德阳月考)小聪五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分别为17.50cm、17.51cm、17.52cm、16.57cm、17.52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五次的测量数据都是正确的
B.小聪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C.数据17.50cm中最后一位“0”无意义,应去掉
D.最终的测量结果为17.5125cm
5.(2024八上·德阳月考)关于误差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测量时未遵循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B.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C.选用精密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6.(2024八上·德阳月考)张明明是体育委员,一次他协助体育老师测量60m跑道的长度,老师给他提供了如下器材,让他选择,他应选择的刻度尺是(  )
A.长度30cm,分度值为0.5mm的钢直尺
B.长度80m,分度值为1cm的皮卷尺
C.长度2m,分度值为1mm的钢卷尺
D.长度50m,分度值为1m的皮卷尺
7.(2024八上·德阳月考)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A.把污水排入池塘,过一段时间池塘的水会被污染
B.扫地时灰尘到处飞扬
C.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D.深秋雾气弥漫
8.(2024八上·德阳月考)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以路灯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B.飞机在空中加油,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C.“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诗句中描述“小船是运动的”选择的参照物是江水
D.“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成功对接后,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神舟十一号”是静止的
9.(2024八上·德阳月考)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第3s内比第6s内通过的路程少
B.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所用的时间越短
C.速度的大小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10.(2024八上·德阳月考)甲、乙两辆车,沿平直的公路同向东行驶。某一过程中它们的运动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车前10s内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7s时,甲、乙两车的速度差是3m/s
C.第9秒末,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在向西行驶
D.0~20s内,甲车的平均速度为2m/s
11.(2024八上·德阳月考)一名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起跑的速度是8m/s,中途的速度是7m/s,最后冲刺的速度是12m/s,如果他最终的成绩是10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7m/s B.9m/s C.10m/s D.无法计算
12.(2024八上·德阳月考)已知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1,若甲车的速度是15m/s,那么乙车的速度是(  )
A.5m/s B.11.25m/s C.45m/s D.12m/s
13.(2024八上·德阳月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吹奏长笛时,笛声是由笛管的振动产生的
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面前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C.人耳能听见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2000Hz
D.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不变
14.(2024八上·德阳月考)下列对常见现象的能量转化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摩擦生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太阳能发电——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电风扇工作——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D.蓄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15.(2024八上·德阳月考)两人从甲地到乙地,甲前路程以的速度行走,后的路程以的速度跑步前进,最终用时,乙前时间以的速度行走,后时间以的速度跑步前进,最终用时,(其中:和的大小不相等),则他们二人用时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无法判断
16.(2024八上·德阳月考)著名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的内部是由   和电子组成,从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其结构类似于“太阳系”;原子非常小,如:铁原子的直径仅为   m。
17.(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一条棱长,B尺的分度值为   ,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的使用正确(选填“A”或“B”),正确使用的刻度尺的读数为   cm。
18.(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甲、乙两图表示三位运动员比赛时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其中乙图是:   (选填“同时间比路程”或“同路程比时间”);而除了这两种方法外,还可以比较速度,它与   的方法相同(选填“甲”或“乙”)。
19.(2024八上·德阳月考)宋代诗人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述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此诗句中的“蛙声”是由青蛙的两侧的鸣囊   产生的,而“蛙声”是通过   传到诗人耳中的。
20.(2024八上·德阳月考)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2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km,则它的速度为   m/s,若它以此速度再运动50s,通过的路程为   m。
21.(2024八上·德阳月考)某校学生去华鉴山进行红色研学旅行,在乘车途中,小兰同学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她是以   (选填“地面”或“车”)为参照物的。当车辆行驶至某一隧道口时,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则车辆从进入隧道到出隧道至少需要   min。(车的长度忽略不计)
22.(2024八上·德阳月考)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由两车的图可知(如图所示):甲车的速度为   km/h;图像中横坐标上的   s。
23.(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图所示小球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每隔0.2s记录一次小球的运动位置,则该小球在整个过程中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小车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m/s。
24.(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图所示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数字火炬手”和第六棒火炬手以全球首创“数字融合”的方式点燃主火炬塔“钱江潮涌”的情景。主火炬以废碳再生的“绿色零碳”甲醇作为燃料,甲醇燃烧时是将   能转化内能。
25.(2024八上·德阳月考)甲、乙两名运动员在泳池里练习游泳,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横纵坐标刻度均匀)。他们同时从泳池的同一端出发,游泳路径均为直线且不计转向时间,他们第一次相遇用时50s,则该泳池的长度为   m。
26.(2024八上·德阳月考)按要求填空。
(1)如图甲是用刻度尺测量铜丝直径的实验图,根据图判断和计算: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L的长度为   cm,其中准确值为   ,铜丝的直径为   mm。(最后一空的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小明练习使用机械停表时,观察到如图乙所示的情景,请你帮他判断:大盘每一小格代表   ,此时的秒表所示的时间是   s。
27.(2024八上·德阳月考)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如果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重力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地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为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王同学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下落的时间可能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物体下落的时间可能与物体下落的高度有关;
猜想三:物体下落的时间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几位同学用三个金属球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序号 材料 物体质量m/kg 下落高度h/m 下落时间t/s
1 铁球 1 20 1.96
2 铁球 1 30 2.47
3 铅球 1 20 1.96
4 铅球 2   1.96
(1)选择实验序号1和3的数据可知:物体下落高度与物体的材料   关;(选填“有”或“无”)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择实验序号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3)为了验证猜想三,第4组缺失的数据应为   ;
(4)该实验中利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28.(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图所示,小明为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运动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以外,小明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3)本实验中为了减少时间的测量误差,应该选用坡度   (填“较小”或“较大”)的斜面;
(4)如果小车从静止开始下滑,测得AC段的时间为4.2s,AB段的时间为2.2s,BC段的路程为   cm,BC段的平均速度是   m/s;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研究AB段的运动时,如果小车车身越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会偏   (填“大”或“小”)。
29.(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图所示,小组同学完成以下三个声现象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甲所示,该装置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将实验现象放大,这种实验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或“转换”)法;
(2)如图乙所示,随着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小明听到罩内正在响铃的闹钟铃声的越来越小,若罩内的空气完全被抽出,将不能听到铃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3)如图丙是一根足够长的直铁管,铁管中无水,若小明在其一端敲击一下,处于铁管另一端的小军将一只耳朵贴在铁管上,他能听见   次敲击声。
30.(2024八上·德阳月考)货车司机要将一车货从A城拉到距离A城260km的B城,司机先将车开到距离A城140km的服务区,耗时2h。为了防止疲劳驾驶而发生交通事故,司机在服务区休息了30min,后又以8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到B城。求:
(1)汽车从A城到服务区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汽车从A城到B城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31.(2024八上·德阳月考)甲火车的长度为120m、速度为72km/h,完全通过一条隧道用时50s。求:
(1)隧道的长度为多少m?
(2)若甲火车在上述速度匀速行驶的过程中,另一列长度为180m、速度为108km/h的乙火车与其相向而行,它们从相遇到相离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拿磁铁吸了一下硬币”,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所以C正确,ABD错误;
综上选C。【分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中的七个主要要素.
2.【答案】A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A.10张纸的厚约在1mm,一张纸的厚度大约0.1mm=100μm左右,故A符合题意;
B.从一楼爬到五楼,有4层楼的高度,每层楼高3m,从一楼到五楼的高度为4×3=12m,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4km/h,速度不是1.1km/h,故C不符合题意;
D.课桌的高度不到1m,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不到1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厚度、高度、速度和时间,结合数据解答。
3.【答案】D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图中,刻度尺放置歪斜,刻度尺应与被测物体相平,故A错误;
BC.图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故BC错误;
D.刻度尺的整刻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三角板直角边与尺面垂直,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刻度尺和被测的边平齐,物体的边缘和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
4.【答案】B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五次测量数据中,数据16.57cm与其余四次数据相差较大,为错误数据,故A错误;
B.测量长度时,最后一位是估计值,由数据知,此刻度尺估读到mm的下一位,分度值为1mm,故B正确;
C.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据17.50cm中,最后一位“0”是估计值,应估读为“0”,故C错误;
D.计算正确数值的平均值,则物体的长为:
,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多次测量长度时,差距较大的数据是错误的,根据正确数值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测量长度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BD.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间的差异,是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不是错误,故ABD错误;
C.选用精密测量仪器、多次测量求平均,选用精密仪器,可以减小误差,故C正确。
故选C。
【分析】误差是测量中必然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通过精密仪器、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等,减小误差。
6.【答案】B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测量长度60m的跑道时,所选刻度尺的量程要超过所测量的数值,测量跑道的长度,分度值不能做到精细,分度值1mm不必要,应为1cm,根据选项,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测量长度时,所选刻度尺的量程大于所测量物体,根据实际需要,判断合理的分度值。
7.【答案】A
【知识点】机械运动;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把污水排入池塘,池塘的水会被污染,是扩散现象,是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A符合题意;
BCD.灰尘是固体颗粒、水流下落、大雾弥漫,是物体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污水将池塘污染,是分子运动形成了扩散现象;灰尘、水流、大雾的运动,是机械运动。
8.【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A.汽车行驶,以路灯为参照物,汽车有位置改变,是运动的,故A错误;
B.飞机在空中加油,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B错误;
C.竹排江中游,是指竹排的运动,应选河岸或青山为参照物,竹排有位置变化,故C错误;
D.“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成功对接后,以“天宫二号”为参照物,“神舟十一号”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
9.【答案】C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
【解析】【解答】A.匀速直线运动时,各时间段速度相同,物体在第3s内和第6s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故A错误;
B.在路程相等的情况下,物体的速度越大,所用的时间越短,故B错误;
CD.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不变的,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无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指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的直线运动,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10.【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图中,甲在前6s内路程不变,是静止的,从第6s至第10s,甲的路程时间成正比,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乙在整个过程中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为:
甲在第6s至第10s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的速度为:
7s时,甲、乙两车的速度差是5m/s,故B错误;
C.根据速度,第9s末时,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比甲的大,沿平直的公路向东行驶,以乙车为参照物时,甲车在向西行驶,故C正确;
D.图中,0~20s内,甲车的路程为100s,则甲车的平均速度为
,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s-t图像,路程不变,表示静止;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可以计算速度,结合速度大小,可以判断运动状态。
11.【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运动员跑过的路程s=100m,全程所用的时间t=10s,运动员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利用,计算平均速度。
12.【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利用路程和时间,计算速度和比值为:,
解得:v乙=45m/s,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计算物体的速度,再利用速度比值,计算乙车的速度。
13.【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A.当吹奏长笛时,笛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发声体是空气柱。故A错误;
B.喇叭声能使它面前的烛焰“跳舞”,反应声音传递能量,故B正确;
C.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 Hz~20000Hz,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有关,和温度有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就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吹奏乐器,声音是空气振动产生的;利用声音做某事,是声音传递能量;人耳的听声范围是20 Hz~20000Hz;声速和介质种类、温度有关。
14.【答案】A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或转移;太阳能及其利用与转化
【解析】【解答】A.摩擦生热时,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电风扇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电风扇叶片转动的机械能,从而产生风,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蓄电池充电时,将电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蓄电池内部的化学能,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摩擦生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太阳能发电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工作,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为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15.【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设甲乙两地的距离为s,甲前路程以的速度行走,后的路程以的速度跑步,甲的平均速度为:;
乙前时间以的速度行走,后时间以的速度跑步前进,最终用时,乙的平均速度为

可得
所以,根据,在s一定时,速度小,用时长,所以,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分析】利用,计算时间,根据,计算平均速度;根据速度大小关系,判断运动时间长短。
16.【答案】原子核;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结构类似太阳系;
因为,则。故第1空填:原子核;第2空填:1.2×10-10。
【分析】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根据长度单位换算,计算原子直径。
17.【答案】2mm;A;1.85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图中,B刻度尺1cm分成5份,则分度值是0.2cm=2mm。
刻度尺B的刻度线没有和被测木块紧贴,A的刻度线紧贴棱长,A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
根据A刻度尺,分度值为1mm,长度为2.85cm-1.00cm=1.85cm。故第1空填:2mm;第2空填:A;第3空填:1..85。
【分析】根据刻度尺上最小的长度,判断分度值;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
18.【答案】同路程比时间;甲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图乙中,运动员都到达终点,路程相同,时间不同,则速度不同,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相同路程比时间。
物理学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是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公式为,与甲方法是相同的。故第1空填:同路程比时间;第2空填:甲。
【分析】比较速度的方法有: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较时间;计算速度时,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19.【答案】振动;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当青蛙发出声音时,鸣囊会振动,产生我们听到的“蛙声”;
青蛙振动鸣囊产生声音时,这些声音会通过空气传播,达到人的耳朵,被听到。故第1空填:振动;第2空填:空气。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人听到声音,是空气传播的。
20.【答案】10;50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物体的速度:;
结合运动时间,计算路程。故第1空填:10;第2空填:500。
【分析】根据,计算速度,利用s=vt,计算路程。
21.【答案】车;4.2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汽车向前运动时,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树木相对于车有位置变化,是以车为参照物,树木是运动的。
隧道全长为4.2km,车辆最高限速60km/h,计算从进入隧道到出隧道的时间
。故第1空填:车;第2空填:4.2。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根据,计算速度。
22.【答案】54;4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根据s-t图像,两车的s-t图像都为直线,则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图中,10s时甲车通过的路程:s甲=350m-200m=150m;
计算甲车的速度:;
10s时乙车通过的路程为200m,乙车的速度:;
乙车追上甲车时,路程关系:,,图像中横坐标上的t=40s。故第1空填:54;第2空填:40。
【分析】根据,计算速度;结合两车的路程关系,利用s=vt,计算相遇的时间。
23.【答案】变速;0.1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图中,在相等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则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则做变速运动。
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BF间的路程为:

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时间为:,
则小球在BF间的平均速度:。故第1空填:变速;第2空填:0.15。
【分析】相同时间的路程不同,反应速度在改变;根据刻度尺对应的长度,测量距离,利用,计算速度。
24.【答案】化学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或转移
【解析】【解答】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甲醇燃烧释放热量,将甲醇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第1空填:化学。
【分析】燃料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5.【答案】5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图中,甲的速度保持不变,速度为,乙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为:,
设该泳池的长度为,则第一次相遇时,根据,则有:
计算泳池的长度为:
。故第1空填:50。
【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利用,计算速度;根据s=vt,表示路程,利用相遇时的路程,计算相遇的时间。
26.【答案】(1)B;5.00;5.0;1.9
(2)0.1s;110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图中,B的读法是正确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0.1cm,铜线圈长度为,
其中5.0cm是准确值。 根据圈数,计算铜丝的直径为:;
(2)]图乙中,停表小盘是分针盘,分度值是0.5min,分针指在1和2之间,偏过中线;而大盘为秒针盘,分度值为0.1s,秒针指在50s的位置。所以停表示数为1min50s=110s。
【分析】(1)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根据多圈的长度和圈数,计算铜丝的直径;
(2)根据秒表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位置,测量时间。
(1)[1][2][3][4]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所以B的读法是正确的。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即0.1cm,L的长度为
其中5.0cm是准确值。 铜丝的直径为
(2)[1][2]图乙中,停表小盘是分针盘,分度值是0.5min,分针指在1和2之间,偏过中线;而大盘为秒针盘,1s又分10小格,每一小格代表0.1s,所以秒针指在50s的位置。所以停表示数为1min50s,即110s。
27.【答案】(1)有
(2)1、2;物体下落的高度越大,其下落时间就越大。
(3)20
(4)控制变量法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1)根据实验序号1和3,物体的质量和下落的高度相同,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下落时间不同,则物体下落高度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2)探究物体下落的时间与下落的高度时,应控制物体的质量和材料相同,下落的高度不同,应选择实验序号1和2的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得物体下落的高度越大,下落时间就越大;
(3)探究物体下落的时间和物体的质量的关系,应控制物体的下落的高度和物体的材料相同,改变物体的质量,选择实验3、4数据,则第4组缺失的数据应为20。
(4)由于物体下落的时间可能与物体的材料、物体下落的高度、物体的质量有关,实验探究时,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分析】(1)当物体的质量和下落的高度相同时,下落时间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2)物体下落的高度和材料相同时,物体下落的时间和物体的高度有关;
(3)探究下落时间和物体的质量的关系,保持材料和下落的高度相同,质量不同;
(4)探究物体下落的影响因素时,由于有多个影响,需要利用控制变量法。
(1)比较实验序号1和实验序号3可知,物体的质量和下落的高度相同,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下落时间不同,所以物体下落高度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2)[1][2]探究物体下落的时间与下落的高度时,应控制物体的下落的高度和物体的材料不变,改变物体下落的高度进行探究,应选择实验序号1和2的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物体下落的高度越大,其下落时间就越大。
(3)究物体下落的时间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应控制物体的下落的高度和物体的材料不变,改变物体的质量,所以第4组缺失的数据应为20。
(4)由题意可知,物体下落的时间可能与物体的材料、可能与物体下落的高度、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实验探究时,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28.【答案】(1)
(2)秒表
(3)较小
(4)40.0;0.2
(5)小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时,
(1)实验时,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除测量路程以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用来计量时间;
(3)实验时,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较慢,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4)图中刻度尺分度值为1cm,BC段的路程为40.0cm,时间为

则小车在BC段的速度为:;
(5)测量AB段的速度时,如果小车车身越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AB段时间偏大,根据,则会偏小。
【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是;
(2)测量速度时,需要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3)实验时,斜面的坡度较小,便于测量时间;
(4)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路程,利用,计算速度;
(5)测量时间时,停止计时偏晚,测量的时间偏大,计算的速度偏小。
(1)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
(2)实验中,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以外,小明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用来计量时间。
(3)实验时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较慢,所用时间较长,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4)[1][2]图中刻度尺分度值为1cm,BC段的路程为40.0cm,时间为
则小车在BC段的速度为
(5)AB段的运动时,如果小车车身越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所测AB段时间偏大,根据,则会偏小。
29.【答案】(1)转换
(2)真空不能传声
(3)2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
【解析】【解答】(1)图甲中,音叉发声时,将乒乓球弹开,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利用的实验方法叫做转换法;且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反应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图乙中,抽气机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内部空气减少,罩内响铃的闹钟铃声变小,即响度变小,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敲击铁管后,先通过铁管听到一次敲击声,然后声波经过空气传播后,再次听到敲击声。由于两种介质传播速度不同,会听到两次声音。
【分析】(1)发声体在振动,通过乒乓球被弹开反应音叉振动,利用了转换法;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不同介质中,声速是不同的。
(1)图甲中,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这种实验方法叫做转换法,且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图乙中,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正在响铃的闹钟铃声越来越小,即响度越来越小,直到听不见,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在固体(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因此小军会先通过铁管听到一次敲击声,然后声波经过空气传播后,再次听到敲击声。由于两种介质传播速度不同,会听到两次声音。
30.【答案】(1)解:(1)汽车从A城到服务区的路程s1 =140km,时间t1 =2h,汽车从A城到服务区的平均速度
(2)解:(2)汽车从服务区到B城的路程
s2 =s s1 =260km 140km=120km
速度v2 =80km/h,汽车从服务区到B城的时间
汽车从A城到B城的总时间
汽车从A城到B城的平均速度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两地距离,计算路程,根据,计算时间;结合时间差,利用,计算汽车的平均速度。
(1)汽车从A城到服务区的路程s1 =140km,时间t1 =2h,汽车从A城到服务区的平均速度
(2)汽车从服务区到B城的路程
s2 =s s1 =260km 140km=120km
速度v2 =80km/h,汽车从服务区到B城的时间
汽车从A城到B城的总时间
汽车从A城到B城的平均速度
31.【答案】(1)解:(1)甲火车的速度:v甲=72km.h=20m/s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s=v车t1=20m/s×50s=1000m
隧道的长度:L隧道=s-L甲=1000m-120m=880m
(2)(2)乙车的速度:v乙=108km/h=30m/s
两车相向而行,两车从相遇到相离的路程
s=L甲+L乙=v甲t+v乙t
120m+180m=20m/s×t+30m/s×t
解得t=6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s=vt,计算火车通过的路程,结合隧道长,计算车长;
(2)根据s=vt,结合两车的路程,判断相遇的时间。
(1)甲火车的速度
v甲=72km.h=20m/s
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
s=v车t1=20m/s×50s=1000m
隧道的长度
L隧道=s-L甲=1000m-120m=880m
(2)乙车的速度
v乙=108km/h=30m/s
两车相向而行,两车从相遇到相离的路程
s=L甲+L乙=v甲t+v乙t
120m+180m=20m/s×t+30m/s×t
解得t=6s。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