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1.(2024八上·德阳月考)下面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长度的估计,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75dm B.一本物理书的宽度约是1mC.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m/s D.一节初中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5h2.(2024八上·德阳月考)我们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减小,不能消除。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小误差的是(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B.尽量选用分度值小的测量工具C.尽量减小物体的长度 D.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3.(2024八上·德阳月考)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的真实性和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在下列关于测量的几种说法中,选出你认为最优的一项( )A.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B.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C.测量前要观察零刻度,以确定零刻度是否磨损D.测量前上述三种做法都是必要的4.(2024八上·德阳月考)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就“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收集证据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5.(2024八上·德阳月考)在学习了刻度尺的使用后,小华同学想测量八年级上册物理书的宽度,他一共测了5次,结果分别为18.52cm、18.52cm、18.20cm、18.50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华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B.5次测量的结果不同是因为所选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C.根据小华的测量数据,物理书的宽度大约为18.45cmD.只要小华认真操作,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6.(2024八上·德阳月考)2024年3月2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组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成功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太阳为参照物,空间站是静止的B.以地球为参照物,出舱的航天员是静止的C.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出舱的航天员是静止的D.研究空间站的运动,一定要以空间站为参照物7.(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图是某隧道前的交通标志牌,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通过此隧道的最短时间为( )A.252min B.70min C.8.4min D.4.2min8.(2024八上·德阳月考)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600m,他去上学时,前100s的路程平均速度为1.5m/s,为了不迟到剩下的路程平均速度为3m/s,他上学的整个路程平均速度为( )A.1.25m/s B.2.4m/s C.4m/s D.1.3m/s9.(2024八上·德阳月考)甲、乙两个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1,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5,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之比为( )A.6:5 B.5:6 C.15:2 D.2:1510.(2024八上·德阳月考)a、b两辆小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向南运动,图甲是a车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b车运动的v-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3s内,a车和b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0~6s内,a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C.a车在0~2s的速度小于4~6s的速度D.4~6s内,以a车为参照物,b车向南运动11.(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为( )A.6.0cm B.6.30mm C.6.03cm D.6.30cm12.(2024八上·德阳月考)暑假,小明乘坐旅游专列去旅行。已知旅游专列车长90m。当列车以54km/h的时速匀速通过一座长为1500m的大桥时,坐在车窗前的小明通过大桥的时间和整列火车都在大桥上的时间分别为( )A.106s、100s B.100s、106s C.100s、94s D.106s、94s13.(2024八上·德阳月考)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乘组状态良好(如图),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发射的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火箭是运动的B.发射的过程中,航天员相对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是静止的C.船箭分离过程中,飞船相对火箭是静止的,火箭相对地面是运动的D.神舟十七号与空间站交会对接后,神舟十七号相对空间站是静止的14.(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图所示,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其中方法正确的是( )A. B.C. D.15.(2024八上·德阳月考)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东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乙物体的平均速度是B.第末,甲、乙相距C.甲物体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D.内,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16.(2024八上·德阳月考)按要求填空:(1)如图甲为小金用刻度尺测量木块长度,则测量值为 cm;(2)如图乙该机械停表的示数为 s。17.(2024八上·德阳月考)许多人在跑步时会戴着智能运动手环,以记录自己的运动情况。以佩戴者手腕为参照物,智能运动手环是 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智能运动手环是 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因此,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 性。18.(2024八上·德阳月考)一场穿越千年,感受古韵今风的马拉松赛事于2023年3月26日在成都都江堰开跑。某选手在一段路程1000m的直赛道上用时200s,则该选手在这段赛道的平均速度为 m/s;以选手为参照物,跑道旁边的树木是 的。19.(2024八上·德阳月考)中秋佳节,一辆轿车在广昆高速公路上行驶。(1)以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路旁的交通标志牌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交通标志牌中可以看出来,从该标志牌到广南的路程为 ,数字“120”表示该路段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不能超过 (填物理量单位符号)。(2)如果这辆轿车以图乙的速度行驶,从标志牌处开到广南需要多少时间 ?(3)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最少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广南 ?20.(2024八上·德阳月考)小乙用水平力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如图甲所示,物体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1)物体在1~3s内处于 状态;(2)物体在第2s的速度是 m/s;(3)物体在4~6s内通过的路程是 m。21.(2024八上·德阳月考)五位同学使用同一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L1=18.82cm,L2=18.83cm,L3=19.82cm,L4=18.81cm,L5=18.80cm,其中错误的测量记录是 cm,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应记为 cm。22.(2024八上·德阳月考)2023年12月6日3时24分,我国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实验卫星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发射升空。在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后,以地面为参照物,该卫星是 的,以太阳为参照物,该卫星是 的。23.(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图所示为天府号C6231次动车的瞬时速度,为194km/h,合约 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德阳火车站距离成都东站约77km,该次动车16:24从德阳站发车,16:54到达成都东站,则该次动车的平均速度为 km/h。24.(2024八上·德阳月考)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段平直的公路上一起向东行驶,当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 时,它们行驶的速度之比是 4∶3,则甲、乙两车运动时间之比是 ;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 行驶(选填“西”、“东”)。25.(2024八上·德阳月考)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下右图(a)、(b)所示,由图象可知: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 车是静止的;乙车的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丙车的速度。26.(2024八上·德阳月考)某病毒的直径约为80~120 nm,而分子的直径大约是10 nm,其中80 nm= m;病毒的传染力极强,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不知不觉中就被传染了。27.(2024八上·德阳月考)一次初三体能检测,在浩学班小强的男子1千米测试成绩为3分40秒,则小强在本次测试中的平均速度是 m/s(保留一位小数)。28.(2024八上·德阳月考)小冬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刻度尺一把、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1)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应选择坡度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斜面,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3)经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的平均速度是 。小车全程做的是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上的平均速度,小冬让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在上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5)如果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选填“大”或“小”)29.(2024八上·德阳月考)我国高铁总路程位居世界第一,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甲、乙两地的距离是800km,一列动车8: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当日12:30到达乙地;行驶途中动车以180km/h的速度通过长度为1000m的桥梁,动车全部通过桥梁用时28s。求:(1)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2)动车的长度。30.(2024八上·德阳月考)国庆假期期间,家住漯河的小明一家选择自驾去云台山旅游。(1)小明的爸爸利用导航系统查询路线,得知从漯河市到云台山风景区,全程约252km,途经京港澳高速、晋新高速,全程用时3小时,如图1所示。参照导航系统的信息,请你计算该段路程驾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如图2所示,是小明的爸爸开车即将到达某隧道口时看到的交通标志牌。若汽车匀速通过该隧道,请你通过计算判断小明爸爸至少需要多少分钟才能通过该隧道。(不考虑汽车的车长)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解答】A.中学生升高150cm,课桌的高度约为身高的一半,约75cm,故A不符合题意;B.物理书的宽度约是18cm=0.18m,故B不符合题意;C.人正常步行1min,通过的路程约70m,平均速度约1~1.2m/s,故C符合题意;D.一节初中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5min=0.75h,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根据课桌高度、物理书的宽度、步行的速度、一节课的时间,结合数据解答。2.【答案】C【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解析】【解答】A.测量长度时,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A不符合题意;B.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精度更高,可以减小测量过程中的误差,故B不符合题意;C.物体的长度不影响误差大小,改变物体的长度,不能减小误差,故C符合题意;D.科学的测量方法通常经过验证和优化,可以减小测量过程中的误差,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测量过程中,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有差异,存在误差,利用科学的测量方法、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3.【答案】D【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解析】【解答】 测量前根据所测的物体的长度先选择合适的刻度尺,再观察零刻度线, 以确定零刻度是否磨损,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 以满足测量的要求.故答案为:D。【分析】测量前:(1)看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原则上测长度要求一次测量,如果测量范围小于实际长度,势必要移动刻度尺测量若干次,这样会产生较大的误差;(2)看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清晰刻度线量起;(3)看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反映了刻度尺的准确程度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量程和分度值应从实际测量的要求出发进行选择。4.【答案】B【知识点】科学探索【解析】【解答】科学探究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小明认为: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对实际现象进行了猜测,属于做出猜想,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对实际现象,进行合理猜测的过程,是实验过程中的猜想与假设过程。5.【答案】A【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解析】【解答】AC.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多组数据中,18.20cm与其他数据差距较大,为错误数据,计算另外4组数据的平均值,物理课本的宽度为:,故A正确,C错误;B.数据中小数的位数相同,刻度尺的分度值相同,故B错误;D.误差必然存在,是不可避免也不可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误差,故D错误。故选A。【分析】多次测量长度时,差距较大的数据是错误的;根据多次数据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误差不可消除。6.【答案】C【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解析】【解答】A.空间站在太空中一直是运动的。以太阳为参照物,空间站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A错误;B.以地球为参照物,出舱的航天员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B错误;C.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出舱的航天员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C正确;D.参照物的选择具有任意性,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做参照物,也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研究空间站的运动,选择空间站以外的物体为参照物,故D错误。故选C。【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选择参照物时,不能选择物体自身为参照物。7.【答案】D【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根据交通标志牌:汽车通过隧道的最大速度为60km/h,隧道的长度s=4.2km,汽车通过该隧道的最短时间:,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根据,结合路程和速度,可以计算时间。8.【答案】B【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根据速度和时间,计算前100s的路程:剩余路程为:,剩余路程所用的时间:,从家到学校的总时间,则平均速度:,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根据s=vt,计算路程,利用路程和速度,利用,计算时间,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利用,计算平均速度。9.【答案】C【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根据,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根据,计算速度,再计算速度比值。10.【答案】C【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A.在2~3s内,图甲中,a车处于静止状态,图乙中,b车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图甲中,0~6s内,a运动的路程s1=60m,时间t1=6s,则a车的平均速度为:,故B错误;C.图甲中,0~2s内,a车行驶的路程为20m,4~6s内,a车行驶的路程为40m,根据,a车在0~2s的速度小于4~6s的速度,故C正确;D.4~6s内,图甲中,a车运动的路程为:s2=60m-20m=40m,则4~6s内,a车的速度为:,图乙中,b车的速度为5m/s,以a车为参照物,b车向北运动,故D错误。故选C。【分析】在s-t图像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是静止状态;在v-t图像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计算速度;相同时间内,路程越大,物体的速度越大;根据速度大小,当以快的物体为参照物,慢的物体向后运动。11.【答案】D【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解析】【解答】图中,刻度尺的1cm分10个小格,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根据铅笔对应的位置,铅笔的长度为:L=6.30cm-0.00cm=6.30cm,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读取刻度值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12.【答案】C【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列车的速度:v=54km/h=15m/s,小明通过大桥的时间为:,整列火车都在大桥上所行驶的路程:s'=s桥-s车=1500m-90m=1410m,整列火车都在大桥上所需要的时间:,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结合速度和长度,利用,计算时间,列车全部在桥上,路程是桥长和车长之差。13.【答案】C【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解析】【解答】A.火箭发射时,火箭离地面越来越远,相对地面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发射过程中,航天员相对载人飞船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船箭分离时,飞船相对火箭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火箭相对地面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D.神舟十七号与空间站对接后,相互间没有位置变化,相对空间站是静止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14.【答案】A【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解析】【解答】利用三角尺和直尺测量圆柱体的直径,圆柱体的一侧应与直尺的零刻度线对齐,另一侧对应的刻度,从三角尺与直线对齐的刻度读出,根据三角尺的直角边的边缘,可以测量圆柱体的直径,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分析】根据两直角边对应刻度尺的位置,可以测量圆柱体的直径。15.【答案】D【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A.在0~4s中,乙运动的路程是8m,时间是4s,平均速度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C.图中,甲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为匀速直线运动,计算速度为:第末,甲的路程为:,第末,乙的路程为s乙=8m,则甲、乙相距:,故BC正确,不符合题意;D.图中,乙在第2s后静止,路程为8m,而甲在第4s后路程就超过8m并继续向东行驶,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根据路程-时间图像,利用,计算速度;根据s=vt,计算路程,判断两物体的距离差;时间改变,路程不变时,物体静止,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静止的物体向后运动。16.【答案】(1)3.49(2)99.9【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解析】【解答】(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物体长度为:(2)机械停表中,小表盘为分钟盘,分度值为0.5min,读数为1min;大表盘的分度值为0.1s,读数为39.9s,故此机械停表读数为:。【分析】(1)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2)根据秒表的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的位置,测量时间。(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从2.00cm的刻度线上开始测量,读数为5.49cm,所以结果应为(2)机械停表由两个表盘组成,小表盘内指针为分针,分度值为0.5min,读数为1min;小表盘的分度值为0.1s,读数为39.9s,故此机械停表读数为17.【答案】静止;运动;相对【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解析】【解答】人佩戴运动手环跑步时,智能运动手环与佩戴者的没有位置变化,以手腕为参照物,运动手环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智能运动手环有位置变化,则运动手环是运动的。可见,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则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故第1空填:静止;第2空填:运动;第3空填:相对性。【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参照物不同,运动情况不同,则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8.【答案】5;运动【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析】【解答】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平均速度为:,以选手为参照物,跑道旁边的树木有位置变化,跑道旁边的树木是运动的。故第1空填:5;第2空填:运动。【分析】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根据,计算速度;以跑步的运动员为参照物,路旁的树木是运动的。19.【答案】运动;;;图乙中,汽车的速度为,以图乙的速度行驶,开到广南需要的时间:;根据该路段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根据,计算从交通标志牌到达广南最少的时间:【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析】【解答】(1)以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路旁的交通标志牌的位置发生变化,则交通标志牌是运动的。根据交通标志牌,从该标志牌到广南的路程为;圆中的数字“”,表示该路段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不能超过;(2)图乙中,汽车的速度为,以图乙的速度行驶,开到广南需要的时间:;(3)根据该路段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根据,计算从交通标志牌到达广南最少的时间:。【分析】(1)交通标志牌中,方框中的数字表示到达某地的距离,圆中的数字表示最高限速;(2)根据可知,计算行驶的时间;(3)根据路程和最大速度,利用,计算最少的时间。20.【答案】(1)匀速直线运动(2)0.5(3)2【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1)图乙中,物体在1~3s内,物体有速度,且速度不变,则物体在该时间段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图乙中,物体在1~4s内,速度大小为0.5m/s,物体在第2s的速度为0.5m/s;(3)图乙中,物体在4~6s内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1m/s,物体在4~6s内通过的路程是:。【分析】(1)根据图像,速度保持不变,是匀速运动;(2)根据图像,匀速直线运动时,判断速度大小;(3)根据s=vt,计算运动的路程。(1)由题图可知,物体在1~3s内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可知物体在该时间段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平衡状态。(2)由题图可知,物体在1~4s内做速度大小为0.5m/s的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在第2s的速度是0.5m/s。(3)由题图可知,物体在4~6s内做速度大小为1m/s的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可得,物体在4~6s内通过的路程是21.【答案】19.82;18.82【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解析】【解答】刻度尺读数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根据测量的数据,而L3=19.82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是错误的;计算剩下的数据的平均值,这本作业本的长度为:。故第1空填:19.82;第2空填:18.82。【分析】测量长度时,多次测量数据中,差距较大的数据是错误的;根据多次测量数据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22.【答案】静止;运动【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解析】【解答】卫星绕地球同步运动时,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没有位置变化,则卫星是静止的,但卫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转动,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有位置变化,卫星是运动。故第1空填:静止;第2空填:运动。【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23.【答案】53.9;154【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根据速度关系,1m/s=3.6km/h,则,动车从德阳火车站到成都东站所用的时间为:则动车的平均速度为:。故第1空填:53.9;第2空填:154。【分析】根据速度的单位换算解答;利用,计算速度。24.【答案】9:10;东【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析】【解答】根据公式,结合路程和速度比值,则;甲、乙两辆汽车在一起向东行驶,甲车的速度较大,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运动。故第1空填:9:10;第2空填:东。【分析】根据,计算时间和时间比值;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以较慢的物体为参照物,快的物体向前运动。25.【答案】乙;大于【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图像(a)中,甲车速度保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4m/s,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因甲车的速度等于乙车的速度,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同向运动,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乙车的速度大于丙车的速度。故第1空填:乙;第2空填:大于。【分析】根据,可以计算速度,判断速度的大小关系;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相同时,相对间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26.【答案】8×10-8【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解析】【解答】根据长度单位换算可得:。故第1空填:8×10-8。【分析】根据1nm=10-9m,进行长度单位换算。27.【答案】4.5【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测试男子1km,用时3分40秒,则测试的平均速度是:。故第1空填:4.5。【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利用,计算平均速度。28.【答案】(1)(2)较小;时间(3)0.5;变速(4)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5)小【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答】测量小车的速度时,(1)测量速度时,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实验原理是。(2)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实验时,为了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实验中应选择坡度较小的斜面;(3)根据,,则,由图知,,小车在时的平均速度为:,根据s2为0.4m,t2为2s,则,小车在s3时平均速度大于s2时的平均速度,小车全程做变速直线运动。(4)测量斜面下半程的速度时,让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测量的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速度,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做法不正确。(5)让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所测时间偏大,根据,测得s1段的平均速度vAC会偏小。【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是;(2)测量速度时,斜面的坡度越小,便于测量时间;(3)根据,可以计算前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并比较速度大小,判断运动方式;(4)测量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时,需要从开始释放,经过中点时,速度不为零;(5)测量时间时,若停止计时偏晚,测量的时间偏大,计算的速度偏小。(1)实验原理是。(2)[1][2]斜面的倾角越小(坡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所以,实验时,为了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实验中应选择坡度较小的斜面。(3)[1],,则由图知,,所以小车在上的平均速度为[2]由图可知,s2为0.4m,s3为0.5m,t2为2s,t3为1s,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大于s2上的平均速度,小车全程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4)[1][2]小冬让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小冬的做法不正确。(5)如果让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所测时间偏大,根据公式可知,测得s1段的平均速度vAC会偏小。29.【答案】(1)解:(1)动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为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为(2)解:(2)已知动车通过桥的速度为由可得,动车完全通过桥的路程为则动车的长度为【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计算速度的大小;(2)利用s=vt,计算路程,结合桥长,计算车长。(1)动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为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为(2)已知动车通过桥的速度为由可得,动车完全通过桥的路程为则动车的长度为30.【答案】解:(1)由题可得,该段路程驾车行驶的平均速度(2)“80”为限速标志,是指该路段最高车速为80km/h;“××隧道3600m”是指该隧道的长度为3600m;以速度80km/h通过隧道用的时间为则小丽的爸爸至少需要开车2.7min才能通过该隧道。答:(1)该段路程驾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2)小明爸爸至少需要2.7min才能通过该隧道。【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可以计算汽车的平均速度;(2)利用标志牌的路程和限速,根据,计算时间。1 / 1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1.(2024八上·德阳月考)下面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长度的估计,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75dm B.一本物理书的宽度约是1mC.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m/s D.一节初中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5h【答案】C【知识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解答】A.中学生升高150cm,课桌的高度约为身高的一半,约75cm,故A不符合题意;B.物理书的宽度约是18cm=0.18m,故B不符合题意;C.人正常步行1min,通过的路程约70m,平均速度约1~1.2m/s,故C符合题意;D.一节初中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5min=0.75h,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根据课桌高度、物理书的宽度、步行的速度、一节课的时间,结合数据解答。2.(2024八上·德阳月考)我们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减小,不能消除。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小误差的是(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B.尽量选用分度值小的测量工具C.尽量减小物体的长度 D.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答案】C【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解析】【解答】A.测量长度时,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A不符合题意;B.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精度更高,可以减小测量过程中的误差,故B不符合题意;C.物体的长度不影响误差大小,改变物体的长度,不能减小误差,故C符合题意;D.科学的测量方法通常经过验证和优化,可以减小测量过程中的误差,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测量过程中,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有差异,存在误差,利用科学的测量方法、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3.(2024八上·德阳月考)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的真实性和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在下列关于测量的几种说法中,选出你认为最优的一项( )A.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B.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C.测量前要观察零刻度,以确定零刻度是否磨损D.测量前上述三种做法都是必要的【答案】D【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解析】【解答】 测量前根据所测的物体的长度先选择合适的刻度尺,再观察零刻度线, 以确定零刻度是否磨损,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 以满足测量的要求.故答案为:D。【分析】测量前:(1)看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原则上测长度要求一次测量,如果测量范围小于实际长度,势必要移动刻度尺测量若干次,这样会产生较大的误差;(2)看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清晰刻度线量起;(3)看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反映了刻度尺的准确程度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量程和分度值应从实际测量的要求出发进行选择。4.(2024八上·德阳月考)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就“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收集证据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答案】B【知识点】科学探索【解析】【解答】科学探究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小明认为: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对实际现象进行了猜测,属于做出猜想,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对实际现象,进行合理猜测的过程,是实验过程中的猜想与假设过程。5.(2024八上·德阳月考)在学习了刻度尺的使用后,小华同学想测量八年级上册物理书的宽度,他一共测了5次,结果分别为18.52cm、18.52cm、18.20cm、18.50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华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B.5次测量的结果不同是因为所选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C.根据小华的测量数据,物理书的宽度大约为18.45cmD.只要小华认真操作,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答案】A【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解析】【解答】AC.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多组数据中,18.20cm与其他数据差距较大,为错误数据,计算另外4组数据的平均值,物理课本的宽度为:,故A正确,C错误;B.数据中小数的位数相同,刻度尺的分度值相同,故B错误;D.误差必然存在,是不可避免也不可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误差,故D错误。故选A。【分析】多次测量长度时,差距较大的数据是错误的;根据多次数据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误差不可消除。6.(2024八上·德阳月考)2024年3月2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组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成功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太阳为参照物,空间站是静止的B.以地球为参照物,出舱的航天员是静止的C.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出舱的航天员是静止的D.研究空间站的运动,一定要以空间站为参照物【答案】C【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解析】【解答】A.空间站在太空中一直是运动的。以太阳为参照物,空间站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A错误;B.以地球为参照物,出舱的航天员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B错误;C.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出舱的航天员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C正确;D.参照物的选择具有任意性,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做参照物,也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研究空间站的运动,选择空间站以外的物体为参照物,故D错误。故选C。【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选择参照物时,不能选择物体自身为参照物。7.(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图是某隧道前的交通标志牌,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通过此隧道的最短时间为( )A.252min B.70min C.8.4min D.4.2min【答案】D【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根据交通标志牌:汽车通过隧道的最大速度为60km/h,隧道的长度s=4.2km,汽车通过该隧道的最短时间:,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根据,结合路程和速度,可以计算时间。8.(2024八上·德阳月考)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600m,他去上学时,前100s的路程平均速度为1.5m/s,为了不迟到剩下的路程平均速度为3m/s,他上学的整个路程平均速度为( )A.1.25m/s B.2.4m/s C.4m/s D.1.3m/s【答案】B【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根据速度和时间,计算前100s的路程:剩余路程为:,剩余路程所用的时间:,从家到学校的总时间,则平均速度:,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根据s=vt,计算路程,利用路程和速度,利用,计算时间,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利用,计算平均速度。9.(2024八上·德阳月考)甲、乙两个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1,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5,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速度之比为( )A.6:5 B.5:6 C.15:2 D.2:15【答案】C【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根据,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根据,计算速度,再计算速度比值。10.(2024八上·德阳月考)a、b两辆小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向南运动,图甲是a车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b车运动的v-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3s内,a车和b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0~6s内,a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C.a车在0~2s的速度小于4~6s的速度D.4~6s内,以a车为参照物,b车向南运动【答案】C【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A.在2~3s内,图甲中,a车处于静止状态,图乙中,b车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图甲中,0~6s内,a运动的路程s1=60m,时间t1=6s,则a车的平均速度为:,故B错误;C.图甲中,0~2s内,a车行驶的路程为20m,4~6s内,a车行驶的路程为40m,根据,a车在0~2s的速度小于4~6s的速度,故C正确;D.4~6s内,图甲中,a车运动的路程为:s2=60m-20m=40m,则4~6s内,a车的速度为:,图乙中,b车的速度为5m/s,以a车为参照物,b车向北运动,故D错误。故选C。【分析】在s-t图像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是静止状态;在v-t图像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计算速度;相同时间内,路程越大,物体的速度越大;根据速度大小,当以快的物体为参照物,慢的物体向后运动。11.(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为( )A.6.0cm B.6.30mm C.6.03cm D.6.30cm【答案】D【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解析】【解答】图中,刻度尺的1cm分10个小格,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根据铅笔对应的位置,铅笔的长度为:L=6.30cm-0.00cm=6.30cm,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读取刻度值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12.(2024八上·德阳月考)暑假,小明乘坐旅游专列去旅行。已知旅游专列车长90m。当列车以54km/h的时速匀速通过一座长为1500m的大桥时,坐在车窗前的小明通过大桥的时间和整列火车都在大桥上的时间分别为( )A.106s、100s B.100s、106s C.100s、94s D.106s、94s【答案】C【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列车的速度:v=54km/h=15m/s,小明通过大桥的时间为:,整列火车都在大桥上所行驶的路程:s'=s桥-s车=1500m-90m=1410m,整列火车都在大桥上所需要的时间:,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结合速度和长度,利用,计算时间,列车全部在桥上,路程是桥长和车长之差。13.(2024八上·德阳月考)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乘组状态良好(如图),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发射的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火箭是运动的B.发射的过程中,航天员相对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是静止的C.船箭分离过程中,飞船相对火箭是静止的,火箭相对地面是运动的D.神舟十七号与空间站交会对接后,神舟十七号相对空间站是静止的【答案】C【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解析】【解答】A.火箭发射时,火箭离地面越来越远,相对地面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发射过程中,航天员相对载人飞船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船箭分离时,飞船相对火箭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火箭相对地面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D.神舟十七号与空间站对接后,相互间没有位置变化,相对空间站是静止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14.(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图所示,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其中方法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A【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解析】【解答】利用三角尺和直尺测量圆柱体的直径,圆柱体的一侧应与直尺的零刻度线对齐,另一侧对应的刻度,从三角尺与直线对齐的刻度读出,根据三角尺的直角边的边缘,可以测量圆柱体的直径,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分析】根据两直角边对应刻度尺的位置,可以测量圆柱体的直径。15.(2024八上·德阳月考)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东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乙物体的平均速度是B.第末,甲、乙相距C.甲物体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D.内,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答案】D【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A.在0~4s中,乙运动的路程是8m,时间是4s,平均速度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C.图中,甲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为匀速直线运动,计算速度为:第末,甲的路程为:,第末,乙的路程为s乙=8m,则甲、乙相距:,故BC正确,不符合题意;D.图中,乙在第2s后静止,路程为8m,而甲在第4s后路程就超过8m并继续向东行驶,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根据路程-时间图像,利用,计算速度;根据s=vt,计算路程,判断两物体的距离差;时间改变,路程不变时,物体静止,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静止的物体向后运动。16.(2024八上·德阳月考)按要求填空:(1)如图甲为小金用刻度尺测量木块长度,则测量值为 cm;(2)如图乙该机械停表的示数为 s。【答案】(1)3.49(2)99.9【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解析】【解答】(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物体长度为:(2)机械停表中,小表盘为分钟盘,分度值为0.5min,读数为1min;大表盘的分度值为0.1s,读数为39.9s,故此机械停表读数为:。【分析】(1)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2)根据秒表的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的位置,测量时间。(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从2.00cm的刻度线上开始测量,读数为5.49cm,所以结果应为(2)机械停表由两个表盘组成,小表盘内指针为分针,分度值为0.5min,读数为1min;小表盘的分度值为0.1s,读数为39.9s,故此机械停表读数为17.(2024八上·德阳月考)许多人在跑步时会戴着智能运动手环,以记录自己的运动情况。以佩戴者手腕为参照物,智能运动手环是 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智能运动手环是 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因此,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 性。【答案】静止;运动;相对【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解析】【解答】人佩戴运动手环跑步时,智能运动手环与佩戴者的没有位置变化,以手腕为参照物,运动手环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智能运动手环有位置变化,则运动手环是运动的。可见,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则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故第1空填:静止;第2空填:运动;第3空填:相对性。【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参照物不同,运动情况不同,则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8.(2024八上·德阳月考)一场穿越千年,感受古韵今风的马拉松赛事于2023年3月26日在成都都江堰开跑。某选手在一段路程1000m的直赛道上用时200s,则该选手在这段赛道的平均速度为 m/s;以选手为参照物,跑道旁边的树木是 的。【答案】5;运动【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析】【解答】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平均速度为:,以选手为参照物,跑道旁边的树木有位置变化,跑道旁边的树木是运动的。故第1空填:5;第2空填:运动。【分析】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根据,计算速度;以跑步的运动员为参照物,路旁的树木是运动的。19.(2024八上·德阳月考)中秋佳节,一辆轿车在广昆高速公路上行驶。(1)以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路旁的交通标志牌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交通标志牌中可以看出来,从该标志牌到广南的路程为 ,数字“120”表示该路段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不能超过 (填物理量单位符号)。(2)如果这辆轿车以图乙的速度行驶,从标志牌处开到广南需要多少时间 ?(3)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最少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广南 ?【答案】运动;;;图乙中,汽车的速度为,以图乙的速度行驶,开到广南需要的时间:;根据该路段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根据,计算从交通标志牌到达广南最少的时间:【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析】【解答】(1)以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路旁的交通标志牌的位置发生变化,则交通标志牌是运动的。根据交通标志牌,从该标志牌到广南的路程为;圆中的数字“”,表示该路段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不能超过;(2)图乙中,汽车的速度为,以图乙的速度行驶,开到广南需要的时间:;(3)根据该路段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根据,计算从交通标志牌到达广南最少的时间:。【分析】(1)交通标志牌中,方框中的数字表示到达某地的距离,圆中的数字表示最高限速;(2)根据可知,计算行驶的时间;(3)根据路程和最大速度,利用,计算最少的时间。20.(2024八上·德阳月考)小乙用水平力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如图甲所示,物体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1)物体在1~3s内处于 状态;(2)物体在第2s的速度是 m/s;(3)物体在4~6s内通过的路程是 m。【答案】(1)匀速直线运动(2)0.5(3)2【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1)图乙中,物体在1~3s内,物体有速度,且速度不变,则物体在该时间段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图乙中,物体在1~4s内,速度大小为0.5m/s,物体在第2s的速度为0.5m/s;(3)图乙中,物体在4~6s内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1m/s,物体在4~6s内通过的路程是:。【分析】(1)根据图像,速度保持不变,是匀速运动;(2)根据图像,匀速直线运动时,判断速度大小;(3)根据s=vt,计算运动的路程。(1)由题图可知,物体在1~3s内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可知物体在该时间段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平衡状态。(2)由题图可知,物体在1~4s内做速度大小为0.5m/s的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在第2s的速度是0.5m/s。(3)由题图可知,物体在4~6s内做速度大小为1m/s的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可得,物体在4~6s内通过的路程是21.(2024八上·德阳月考)五位同学使用同一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L1=18.82cm,L2=18.83cm,L3=19.82cm,L4=18.81cm,L5=18.80cm,其中错误的测量记录是 cm,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应记为 cm。【答案】19.82;18.82【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解析】【解答】刻度尺读数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根据测量的数据,而L3=19.82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是错误的;计算剩下的数据的平均值,这本作业本的长度为:。故第1空填:19.82;第2空填:18.82。【分析】测量长度时,多次测量数据中,差距较大的数据是错误的;根据多次测量数据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22.(2024八上·德阳月考)2023年12月6日3时24分,我国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实验卫星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发射升空。在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后,以地面为参照物,该卫星是 的,以太阳为参照物,该卫星是 的。【答案】静止;运动【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解析】【解答】卫星绕地球同步运动时,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没有位置变化,则卫星是静止的,但卫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转动,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有位置变化,卫星是运动。故第1空填:静止;第2空填:运动。【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23.(2024八上·德阳月考)如图所示为天府号C6231次动车的瞬时速度,为194km/h,合约 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德阳火车站距离成都东站约77km,该次动车16:24从德阳站发车,16:54到达成都东站,则该次动车的平均速度为 km/h。【答案】53.9;154【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根据速度关系,1m/s=3.6km/h,则,动车从德阳火车站到成都东站所用的时间为:则动车的平均速度为:。故第1空填:53.9;第2空填:154。【分析】根据速度的单位换算解答;利用,计算速度。24.(2024八上·德阳月考)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段平直的公路上一起向东行驶,当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 时,它们行驶的速度之比是 4∶3,则甲、乙两车运动时间之比是 ;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 行驶(选填“西”、“东”)。【答案】9:10;东【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析】【解答】根据公式,结合路程和速度比值,则;甲、乙两辆汽车在一起向东行驶,甲车的速度较大,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运动。故第1空填:9:10;第2空填:东。【分析】根据,计算时间和时间比值;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以较慢的物体为参照物,快的物体向前运动。25.(2024八上·德阳月考)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下右图(a)、(b)所示,由图象可知: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 车是静止的;乙车的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丙车的速度。【答案】乙;大于【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解析】【解答】图像(a)中,甲车速度保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4m/s,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因甲车的速度等于乙车的速度,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同向运动,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乙车的速度大于丙车的速度。故第1空填:乙;第2空填:大于。【分析】根据,可以计算速度,判断速度的大小关系;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相同时,相对间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26.(2024八上·德阳月考)某病毒的直径约为80~120 nm,而分子的直径大约是10 nm,其中80 nm= m;病毒的传染力极强,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不知不觉中就被传染了。【答案】8×10-8【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解析】【解答】根据长度单位换算可得:。故第1空填:8×10-8。【分析】根据1nm=10-9m,进行长度单位换算。27.(2024八上·德阳月考)一次初三体能检测,在浩学班小强的男子1千米测试成绩为3分40秒,则小强在本次测试中的平均速度是 m/s(保留一位小数)。【答案】4.5【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解答】测试男子1km,用时3分40秒,则测试的平均速度是:。故第1空填:4.5。【分析】根据路程和时间,利用,计算平均速度。28.(2024八上·德阳月考)小冬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刻度尺一把、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1)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应选择坡度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斜面,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3)经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的平均速度是 。小车全程做的是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上的平均速度,小冬让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在上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5)如果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选填“大”或“小”)【答案】(1)(2)较小;时间(3)0.5;变速(4)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5)小【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解析】【解答】测量小车的速度时,(1)测量速度时,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实验原理是。(2)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实验时,为了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实验中应选择坡度较小的斜面;(3)根据,,则,由图知,,小车在时的平均速度为:,根据s2为0.4m,t2为2s,则,小车在s3时平均速度大于s2时的平均速度,小车全程做变速直线运动。(4)测量斜面下半程的速度时,让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测量的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速度,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做法不正确。(5)让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所测时间偏大,根据,测得s1段的平均速度vAC会偏小。【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是;(2)测量速度时,斜面的坡度越小,便于测量时间;(3)根据,可以计算前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并比较速度大小,判断运动方式;(4)测量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时,需要从开始释放,经过中点时,速度不为零;(5)测量时间时,若停止计时偏晚,测量的时间偏大,计算的速度偏小。(1)实验原理是。(2)[1][2]斜面的倾角越小(坡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所以,实验时,为了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实验中应选择坡度较小的斜面。(3)[1],,则由图知,,所以小车在上的平均速度为[2]由图可知,s2为0.4m,s3为0.5m,t2为2s,t3为1s,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大于s2上的平均速度,小车全程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4)[1][2]小冬让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小冬的做法不正确。(5)如果让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所测时间偏大,根据公式可知,测得s1段的平均速度vAC会偏小。29.(2024八上·德阳月考)我国高铁总路程位居世界第一,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甲、乙两地的距离是800km,一列动车8: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当日12:30到达乙地;行驶途中动车以180km/h的速度通过长度为1000m的桥梁,动车全部通过桥梁用时28s。求:(1)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2)动车的长度。【答案】(1)解:(1)动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为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为(2)解:(2)已知动车通过桥的速度为由可得,动车完全通过桥的路程为则动车的长度为【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计算速度的大小;(2)利用s=vt,计算路程,结合桥长,计算车长。(1)动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为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为(2)已知动车通过桥的速度为由可得,动车完全通过桥的路程为则动车的长度为30.(2024八上·德阳月考)国庆假期期间,家住漯河的小明一家选择自驾去云台山旅游。(1)小明的爸爸利用导航系统查询路线,得知从漯河市到云台山风景区,全程约252km,途经京港澳高速、晋新高速,全程用时3小时,如图1所示。参照导航系统的信息,请你计算该段路程驾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如图2所示,是小明的爸爸开车即将到达某隧道口时看到的交通标志牌。若汽车匀速通过该隧道,请你通过计算判断小明爸爸至少需要多少分钟才能通过该隧道。(不考虑汽车的车长)【答案】解:(1)由题可得,该段路程驾车行驶的平均速度(2)“80”为限速标志,是指该路段最高车速为80km/h;“××隧道3600m”是指该隧道的长度为3600m;以速度80km/h通过隧道用的时间为则小丽的爸爸至少需要开车2.7min才能通过该隧道。答:(1)该段路程驾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2)小明爸爸至少需要2.7min才能通过该隧道。【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可以计算汽车的平均速度;(2)利用标志牌的路程和限速,根据,计算时间。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学生版).docx 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