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巩固复习.培优卷 诗词鉴赏1.古诗词对比阅读。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释或注音正确一组是 A.渭城朝雨浥轻尘(朝:cháo)B.客舍青青柳色新(舍:shě)C.天下谁人不识君(君:指董大。)D.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故乡的人。)(2)下列诗句与其它三句表达情感不一样的是 A.桃花滋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B.两首诗都是送别诗。C.《别董大》情感豪迈、乐观;《送元二使安西》情感略带惆怅,却不悲伤。D.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牵挂担忧的感情。(4)《送元二使安西》中“ ”字表明了酒已经劝了多次,喝了多杯。“劝”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5)《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季节是 ,从诗句:“ ”可以看出来;《别董大》描写的季节是 ,从诗句:“ ”可以看出来。2.描写中秋节两首诗(1)读诗句,用“/”画停顿。每小题两处。①中庭地白树栖鸦 ②十轮霜影转庭梧 (2)多种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想象画面理解“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 ;借助注释理解“此夕羁人独向隅”的意思是 。(3)对比两首诗,完成下列填空。①《十五夜望月》通过描写 的景物,寄托了作者的 之情。②《中秋月》通过描写 的景物,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以下练习。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首诗前两句的意思。 (2)托物言志是指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你认为于谦的这首诗是怎样借石灰来抒发自己的什么志向呢?请作简单分析。 4.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本文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人以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2)诗的第一句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 ,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3)后人对王建的炼字功夫十分推崇,请你从诗中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字,品味它的妙处,并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 5.描写中秋节两首诗。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月[宋]晏殊十轮霜影①转庭梧,此夕羁人②独向隅③。未必素娥④无怅恨⑤,玉蟾⑥清冷桂花孤。注释:①[霜影]月影。②[羁人]旅人,现指离家在外的游者。③[隅]角落。④[素娥]指嫦娥。⑤[怅恨]惆怅怨恨。⑥[玉蟾]月亮的别称。(1)读诗句,用“/”画停顿。每小题两处。①中庭地白树栖鸦 ②十轮霜影转庭梧 (2)多种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想象画面理解“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 ;借助注释理解“此夕羁人独向隅”的意思是 。(3)对比两首诗,完成下列填空。①《十五夜望月》通过描写 的景物,寄托了作者的 之情。②《中秋月》通过描写 的景物,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6.竹石(1)学校举行古诗词书法比赛,请你用正楷字默写诗句。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2)如果让你给这首诗配上一幅插图,请你用语言描绘你的插图。 (3)如果让你把这幅诗配画作品送给你在生活或阅读中所认识的一位人物,你想送给谁?为什么? 7.阅读下列古诗,完成练习。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墨竹图题诗【清】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②吾曹:我等,我辈,我们。③关情:动心,牵动情怀。(1)下列对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B.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D.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2)给诗句中的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①疑是民间疾苦声 A.指人民的困难和痛苦。B.因为疾病引起的痛苦。C.对敌人的憎恶厌恨。D.指心中的悲伤之情。②些小吾曹州县吏 A.稍微B.微小C.少许D.一些(3)你觉得牵动作者心情的是什么事呢? (4)你能从这首题画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5)诗人写竹的诗很多,你还能再写出1首吗? 8.古诗词对比阅读。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范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给诗中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打“√”。新:(①柳叶格外清新 ②新种的柳树) 故人:(①故乡的人 ②老朋友) (2)《送元二使安西》的后两句中“ ”字表明了酒已经劝了多次,喝了多杯。“劝”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3)《送元二使安西》中的第二句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 ,从“ ”可以看出来。《别董大》中第二句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 ,从“ 、 ”等词语可以看出来。(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B.两首诗都是送别诗。C.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牵挂担忧的感情。D.《别董大》情感豪迈、乐观;《送元二使安西》情感虽带惆怅,却不悲伤。9.古诗鉴赏。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写出了开采和烧制石灰石之难。C.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也富有感染力。D.“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2)请写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10.古诗词鉴赏。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字说明了 A.竹子生长的位置非常险恶。B.青山上的岩石非常坚硬。C.竹子很有劲。D.竹子紧紧扎根在石缝里。(2)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生活环境之恶劣,赞美了竹子 的品质。(3)最后一句诗中的“ ”字,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4)本诗是一首题画诗,下列还有哪些是题画诗? A.《墨梅》B.《惠崇春江晚景》C.《滁州西涧》D.《江南春》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寒食孟云卿二月②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③,不独明朝④为子推。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⑤冷,江上流莺⑥独坐听。把酒⑦看花想诸弟,杜陵⑧寒食草青青。 【注释】①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因介子推是被火烧死的,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②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③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④明朝;明天。⑤空斋:空荡的书斋。⑥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⑦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⑧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1)结合注释,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①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②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2)孟云卿的《寒食》前两句借 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 之情。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 ,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 手法。(3)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和“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都写出了寒食节禁火吃寒食的习俗。B.《寒食》一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做文章,反而以一种幽默诙谐的自嘲,传达出一种抓住人心的悲哀。C.《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中,诗的首句从远处着笔,遥想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近处落想,实写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D.孟诗表现了诗人节日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4)传统节日寄托着人们的感情,请选择一个节日,写出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并标明出处。节日: 诗句: 12.诗歌阅读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 ”一词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 的特点。(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可否换成“在”?为什么? (3)对《十五夜望月》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B.“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桂花”,固然是写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以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月中桂树、吴刚、嫦娥等,诗的意境十分悠远。C.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象,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委婉动人。13.古诗词阅读。咏竹[清]纪琼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1)《咏竹》中的“风”和“雨”表面上指自然界的风雨,实际喻指 ,同样,“笑有声”表面上指竹子被风吹雨打时发出的声音,实际喻指 。(2)竹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挚友。在不同的人面前,竹有不同的风骨。请根据竹的本性,选填竹代表的精神或品格。A.乐于奉献 B.刚正不阿 C.虚心 D.坚韧①因竹笔直向上,可形容人 。②因竹四季青翠,做雪凌霜,可形容人 。③因竹中空,可形容人 。④因竹全身是宝,可形容人 。(3)这首诗赞美了竹怎样的品格? (4)你还知道哪些借物来赞颂人的美好品格的古诗?选择一首写下来。 14.文言文阅读。定风波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③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吟啸:吟咏啸歌。③向来:方才。(1)风大雨猛,穿林打叶,面对这样的情势,“同行皆狼狈”,作者 (谁)却不慌不忙,一边“ ”一边“ ”。(2)下面对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独特的人生态度。B.下阕“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阕“穿林打叶声”相应和。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D.这首词体现了词人无喜无悲又无奈的心情。(3)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三月七日那天,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同行的人由于没有带伞被雨水打湿,都觉得很狼狈。只有诗人带了伞,因此没有这样的同感。B.词的上阕写主人公冒雨徐行,心情是轻快无比、安详自若的。C.下阕写主人公经历了阵风骤雨,还是觉得轻松平静,一切依然。D.下阕的前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4)“ 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5.阅读与欣赏。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这首诗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 、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中“绝胜”一词意思是 ,这句话抒发了诗人 之情。16.课内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农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瓷阳向洛阳。(1)铁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泪水包含着 (多选)。A.国家平定了安史之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B.诗人回想战乱期间,乾坤疮姨,黎民受苦,因此感怀。C.浩勘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不禁喜不自胜,高兴得哭了。D.2岁的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痛定思痛,悲从中来,无法压抑。(2)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的意思是 。A.春天B.美好的时光C.年轻的朋友D.春天的歌(3)“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远的距离,而诗人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让我们体会到 。(4)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喜极而泣,他的深深爱国情让我们为之动容。我还积累的爱国有 。17.先把下面古诗补充完整,再按要求答题。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 。今夜月明人尽望, 。这首诗是 朝诗人王建所写的一首 (时间)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最后一句委婉地表达了 。回忆你积累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请写出一句: 。巩固复习.培优卷 诗词鉴赏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古诗词对比阅读。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释或注音正确一组是 C A.渭城朝雨浥轻尘(朝:cháo)B.客舍青青柳色新(舍:shě)C.天下谁人不识君(君:指董大。)D.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故乡的人。)(2)下列诗句与其它三句表达情感不一样的是 D A.桃花滋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B.两首诗都是送别诗。C.《别董大》情感豪迈、乐观;《送元二使安西》情感略带惆怅,却不悲伤。D.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牵挂担忧的感情。(4)《送元二使安西》中“ 更 ”字表明了酒已经劝了多次,喝了多杯。“劝”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 依依不舍 的思想感情。(5)《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季节是 春季 ,从诗句:“ 客舍青青柳色新 ”可以看出来;《别董大》描写的季节是 冬季 ,从诗句:“ 北风吹雁雪纷纷 ”可以看出来。【考点】送别抒情;多音字;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写作手法.【答案】(1)C;(2)D;(3)C;(4)更 依依不舍;(5)春季 客舍青青柳色新 冬季 北风吹雁雪纷纷。【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诗歌的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形象的刻画了一幅清晨雨后的离别之景。后两句直接抒发了离别之情,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惦念,还带着真挚的祝福。全诗语言朴实,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译文:渭城早上的雨润湿了路面的尘土,客舍旁的杨柳树显得格外青翠。劝你干了这一杯酒吧,等一路向西出了阳关,那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一首送别诗。诗歌前两句是环境描写,千里黄云,日光昏暗,在一片荒寒而又壮阔的背景下,诗人为友人送别;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劝慰友人不要担心以后没有知己,全天下谁不知道你董大的名字呢?诗歌体现出诗人和董大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诗人对老朋友前程的衷心祝愿。译文:满天阴沉沉的云,大雁在纷飞的雪花里朝南飞去。你不要担心去到新的地方遇不到朋友知己,世上有谁不知道你董大?有谁会不尊敬你呢?【解答】(1)考查了多音字和字词解释。A项有误,“朝”在诗中应读“zhāo”,意为“早晨”。B项有误,“舍”在诗中应读“shè”,意思是“房屋”。C项正确。D项有误,“故人”意思是“老朋友”。(2)考查了诗歌情感主旨。A、B、C三项都是送别诗,D项为思乡诗,情感不同。(3)考查了写作手法和诗歌情感主旨。A、B、D三项分析正确,C项有误,《送元二使安西》的前两句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也暗示了离别的悲伤。(4)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送元二使安西》中“更”字意为“再”,表明了酒已经劝了多次,喝了多杯。“劝”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5)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从《送元二使安西》中“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可知,季节为春季,柳树刚刚长出新的枝叶,十分翠嫩。从《别董大》中“北风吹雁雪纷纷”一句可知,季节为冬季,大雪纷扬。故答案为:(1)C;(2)D;(3)C;(4)更 依依不舍;(5)春季 客舍青青柳色新 冬季 北风吹雁雪纷纷。【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2.描写中秋节两首诗(1)读诗句,用“/”画停顿。每小题两处。①中庭地白树栖鸦 中庭/地白/树栖鸦 ②十轮霜影转庭梧 十轮/霜影/转庭梧 (2)多种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想象画面理解“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 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借助注释理解“此夕羁人独向隅”的意思是 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 。(3)对比两首诗,完成下列填空。①《十五夜望月》通过描写 庭院、鹊鸦、露水、桂花、明月等秋季 的景物,寄托了作者的 思念 之情。②《中秋月》通过描写 梧桐树、桂花树、嫦娥、明月等秋季 的景物,表达了作者的 孤独惆怅 之情。【考点】诗歌朗读;诗歌翻译;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答案】(1)①中庭/地白/树栖鸦;②十轮/霜影/转庭梧;(2)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3)①庭院、鹊鸦、露水、桂花、明月等秋季 思念;②梧桐树、桂花树、嫦娥、明月等秋季 孤独惆怅。【分析】《十五夜望月》参考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中秋月》参考译文: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解答】(1)考查诗歌朗读。①中庭地白树栖鸦: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根据意义进行停顿,即:中庭/地白/树栖鸦。②十轮霜影转庭梧: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根据意义进行停顿,即:十轮/霜影/转庭梧。(2)考查诗歌翻译。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在,到。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羁人:旅人。隅:角落。此夕羁人独向隅: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3)考查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①《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通过描写庭院、鹊鸦、露水、桂花、明月等秋季的景物,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寄托了作者的思念之情。②《中秋月》通过描写梧桐树、桂花树、嫦娥、明月等秋季的景物,诗人羁旅他乡,由游子的羁愁旅恨联想到嫦娥在清冷的月宫中只有孤单摇曳的桂树相伴,也会有惆怅和怨恨,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惆怅之情。故答案为:(1)①中庭/地白/树栖鸦;②十轮/霜影/转庭梧;(2)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3)①庭院、鹊鸦、露水、桂花、明月等秋季 思念;②梧桐树、桂花树、嫦娥、明月等秋季 孤独惆怅。【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以下练习。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首诗前两句的意思。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2)托物言志是指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你认为于谦的这首诗是怎样借石灰来抒发自己的什么志向呢?请作简单分析。 借石灰表明自己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的情操。 【考点】写景咏物;诗歌翻译;诗歌情感主旨.【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解答】(1)考查了对诗句的理解。“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意思是(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古写作方法的理解。《石灰吟》中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表明自己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的情操。故答案为:(1)(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2)借石灰表明自己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的情操。【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4.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本文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王建 ,诗人以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思念家乡、亲人 的情感。(2)诗的第一句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 地白 ,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树栖鸦 。(3)后人对王建的炼字功夫十分推崇,请你从诗中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字,品味它的妙处,并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 “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更衬托出夜的寂静。 【考点】羁旅思乡;作家及其作品;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诗歌语言赏析.【答案】(1)唐 王建 思念家乡、亲人;(2)地白 树栖鸦;(3)“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更衬托出夜的寂静。【分析】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和诗歌内容的理解。本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诗人以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2)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十五夜望月”的意思是八月十五的晚上遥望月亮。“十五夜”的意思是中秋之夜。因为中秋月圆,所以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大地,大地一片白色,所以与“望月”相照应的景物是“地白”。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树栖鸦。(3)考查学生对炼字的赏析。阅读诗歌可知,“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故答案为:(1)唐 王建 思念家乡、亲人;(2)地白 树栖鸦;(3)“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更衬托出夜的寂静。【点评】积累古诗词就是通过事、景、物等来创造意境,表情达意。而这就要靠读者细细揣摩,慢慢体会。5.描写中秋节两首诗。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月[宋]晏殊十轮霜影①转庭梧,此夕羁人②独向隅③。未必素娥④无怅恨⑤,玉蟾⑥清冷桂花孤。注释:①[霜影]月影。②[羁人]旅人,现指离家在外的游者。③[隅]角落。④[素娥]指嫦娥。⑤[怅恨]惆怅怨恨。⑥[玉蟾]月亮的别称。(1)读诗句,用“/”画停顿。每小题两处。①中庭地白树栖鸦 中庭/地白/树栖鸭。 ②十轮霜影转庭梧 十轮/霜影/转庭梧。 (2)多种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想象画面理解“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 不知道这茫茫的秋思落到谁家 ;借助注释理解“此夕羁人独向隅”的意思是 在这团圆夜,在外的我孤独地面对着角落 。(3)对比两首诗,完成下列填空。①《十五夜望月》通过描写 庭院、鹊鸭、露水、桂花、明月等秋季 的景物,寄托了作者的 思念 之情。②《中秋月》通过描写 梧桐树(庭梧)、桂花树、嫦娥、明月等秋季 的景物,表达了作者的 孤独、惆怅 之情。【考点】诗歌朗读;诗歌翻译;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内容概括.【答案】(1)①中庭/地白/树栖鸭。②十轮/霜影/转庭梧。(2)不知道这茫茫的秋思落到谁家;在这团圆夜,在外的我孤独地面对着角落;(3)①庭院、鹊鸭、露水、桂花、明月等秋季 思念;②梧桐树(庭梧)、桂花树、嫦娥、明月等秋季 孤独、惆怅。【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中秋月》是由北宋诗人晏殊做的一首古诗。译文: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解答】 (1)考查了诗歌的朗读节奏。结合句意理解,①句意: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根据句意应划为:中庭/地白/树栖鸭。②句意: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根据句意应划为:十轮/霜影/转庭梧。(2)考查了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不知道这茫茫的秋思落到谁家。“此夕羁人独向隅”的意思是在这团圆夜,在外的我孤独地面对着角落(3)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写作方法及内容的理解。①“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描写的景有庭院、树、鹊鸦,露水、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描写的景物有明月。“秋思”即秋日的情思,说明诗人描写的是秋天的景物。寄托了作者的思念之情。②从“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可知,这首诗通过描写梧桐树(庭梧)、桂花树、嫦娥、明月等秋季的景物,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惆怅之情。故答案为:(1)①中庭/地白/树栖鸭。②十轮/霜影/转庭梧。(2)不知道这茫茫的秋思落到谁家;在这团圆夜,在外的我孤独地面对着角落;(3)①庭院、鹊鸭、露水、桂花、明月等秋季 思念;②梧桐树(庭梧)、桂花树、嫦娥、明月等秋季 孤独、惆怅。【点评】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6.竹石(1)学校举行古诗词书法比赛,请你用正楷字默写诗句。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 任尔东西南北风 。(2)如果让你给这首诗配上一幅插图,请你用语言描绘你的插图。 岩石上长者一棵棵竹子,他们在狂风中依然挺立。 (3)如果让你把这幅诗配画作品送给你在生活或阅读中所认识的一位人物,你想送给谁?为什么? 我想把这首诗送给我的好朋友琳琳,她小时候因为患病腿落下了残疾,但她从不自卑,依然积极阳光,学习成绩很好,就像岩缝中顽强的竹子。 【考点】写景咏物;古诗文默写;实践作业.【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竹石》这首诗作者是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1693﹣1765)。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译文: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解答】(1)考查了默写。根据背诵作答即可。(2)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诗句内容描绘插图的内容。(3)考查了对诗的主旨的理解。《竹石》表达了诗人刚烈、不屈不挠以及高风亮节的品格。我想把这首诗送给我的好朋友琳琳,她小时候因为患病腿落下了残疾,但她从不自卑,依然积极阳光,学习成绩很好,就像岩缝中顽强的竹子。故答案为:(1)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2)岩石上长者一棵棵竹子,他们在狂风中依然挺立。(3)我想把这首诗送给我的好朋友琳琳,她小时候因为患病腿落下了残疾,但她从不自卑,依然积极阳光,学习成绩很好,就像岩缝中顽强的竹子。【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7.阅读下列古诗,完成练习。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墨竹图题诗【清】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②吾曹:我等,我辈,我们。③关情:动心,牵动情怀。(1)下列对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A.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B.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D.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2)给诗句中的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①疑是民间疾苦声 A A.指人民的困难和痛苦。B.因为疾病引起的痛苦。C.对敌人的憎恶厌恨。D.指心中的悲伤之情。②些小吾曹州县吏 B A.稍微B.微小C.少许D.一些(3)你觉得牵动作者心情的是什么事呢? 我觉得牵动作者心情的是人民的困难和痛苦。 (4)你能从这首题画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能从这首题画诗中体会到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与关心。 (5)诗人写竹的诗很多,你还能再写出1首吗?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考点】古诗词;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内容概括;积累拓展;文言断句.【答案】(1)D;(2)①A;②B;(3)我觉得牵动作者心情的是人民的困难和痛苦。(4)我能从这首题画诗中体会到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与关心。(5)《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分析】译文: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解答】(1)本题考查了对诗句节奏的划分。先在心里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文,再把句子切分成相对完整的几个部分,即分出意群,可得出答案。本句句意为: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根据句意,“衙斋”就是衙门的意思,节奏应划分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故选D。(2)本题考查了对词语意思的理解。①“疑是民间疾苦声”由上一句的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这里的“疾苦”指人民的困难和痛苦,故选A。②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故选B。(3)本题考查了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从“疑是民间疾苦声”可知,作者对老百姓的关心,他们的疾苦牵动着作者的心情。(4)本题考查了对古诗情感主旨的理解。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5)本题考查了古诗的积累。写竹比较有名的是清代郑燮的《竹石》。注意“坚劲”“任尔”的正确写法。故答案为:(1)D;(2)①A;②B;(3)我觉得牵动作者心情的是人民的困难和痛苦。(4)我能从这首题画诗中体会到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与关心。(5)《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8.古诗词对比阅读。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范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给诗中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打“√”。新:(①柳叶格外清新 ②新种的柳树) ①√ 故人:(①故乡的人 ②老朋友) ②√ (2)《送元二使安西》的后两句中“ 更 ”字表明了酒已经劝了多次,喝了多杯。“劝”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 对好友依依惜别 的思想感情。(3)《送元二使安西》中的第二句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 春天 ,从“ 柳色新 ”可以看出来。《别董大》中第二句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 冬天 ,从“ 北风 、 雪纷纷 ”等词语可以看出来。(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B.两首诗都是送别诗。C.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牵挂担忧的感情。D.《别董大》情感豪迈、乐观;《送元二使安西》情感虽带惆怅,却不悲伤。【考点】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写作手法;送别抒情.【答案】(1)①√②√;(2)更 对好友依依惜别;(3)春天 柳色新 冬天 北风 雪纷纷;(4)C。【分析】考查了诗词的翻译,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解答】(1)客舍青青柳色新意思: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新”在这里指柳树颜色新鲜、清新。故选①。西出阳关无故人意思: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故人”在这里指老朋友。故选②。(2)本题考查字词理解和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可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句诗的意思是: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这句诗中“更”的意思是“再”,表明酒已经劝了多次,喝了多杯。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劝”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3)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分析可知,“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句诗的意思是: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从诗中“柳色新”可知该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分析可知,“北风吹雁雪纷纷”这句诗的意思是: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纷扬大雪。从诗中“北风”“雪纷纷”可知该句描绘了冬天的景象。(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可知,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别董大》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之情。相似之处: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送元二使安西》通过景物的描写抒情,朝雨和柳色都是送别常用的景色衬托,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留恋和依依别之情。《别董大》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写黄云白日,北风等意境,描写诗人对送别友人诗的不舍与豁达的心态,并未有担忧之情。故C选项表述错误。故选C。故答案为:(1)①√②√;(2)更 对好友依依惜别;(3)春天 柳色新 冬天 北风 雪纷纷;(4)C。【点评】诗歌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多加积累,做题时方便搜索调取。遇到不确定的字词,也可联系诗句整体进行分析解释。9.古诗鉴赏。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C A.《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写出了开采和烧制石灰石之难。C.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也富有感染力。D.“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2)请写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诗人借石灰不顾一切只求洁白的特点来表明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考点】古诗词;诗歌翻译;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写作手法;作家及其作品.【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石灰吟》参考译文: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灰石,把烈火焚烧(自己)看作是很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世间。【解答】(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故选C。(2)考查诗歌翻译、诗歌情感主旨。浑:全。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故“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此句一语双关,诗人借石灰不顾一切只求洁白的特点来表明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故答案为:(1)C;(2)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诗人借石灰不顾一切只求洁白的特点来表明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点评】学生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对诗歌的相关内容加强记忆,尤其是诗文中的重要语句。在记忆、背诵的同时,也要理解意思,并能在生活中运用。10.古诗词鉴赏。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字说明了 D A.竹子生长的位置非常险恶。B.青山上的岩石非常坚硬。C.竹子很有劲。D.竹子紧紧扎根在石缝里。(2)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生活环境之恶劣,赞美了竹子 坚忍顽强 的品质。(3)最后一句诗中的“ 任 ”字,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4)本诗是一首题画诗,下列还有哪些是题画诗? AB A.《墨梅》B.《惠崇春江晚景》C.《滁州西涧》D.《江南春》【考点】写景咏物;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积累拓展.【答案】(1)D;(2)非常恶劣 坚忍顽强;(3)任;(4)AB。【分析】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解答】(1)考查学生对字词的赏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从“咬”字可以看出,这句诗把“岩竹”拟人化,说明了竹子紧紧扎根在石缝里。故选D。(2)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生活环境非常恶劣,赞美了竹子坚忍顽强的品质。(3)考查了学生对诗歌词句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最后一句诗中的“任”是“任凭”的意思,“任”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4)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的理解。A.《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B.《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C.《滁州西涧》这首诗描写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一系列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首诗并不是题画诗。D.《江南春》这首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这首诗并不是题画诗。故选AB。故答案为:(1)D;(2)非常恶劣 坚忍顽强;(3)任;(4)AB。【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寒食孟云卿二月②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③,不独明朝④为子推。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⑤冷,江上流莺⑥独坐听。把酒⑦看花想诸弟,杜陵⑧寒食草青青。 【注释】①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因介子推是被火烧死的,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②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③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④明朝;明天。⑤空斋:空荡的书斋。⑥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⑦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⑧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1)结合注释,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①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江南的二月,繁花开满了枝头,我却独自在异乡逢此寒食节,远离了家乡亲人,感到很伤悲。 ②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2)孟云卿的《寒食》前两句借 江南二月繁花似锦 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 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苦 之情。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 悲哀 ,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 反衬 手法。(3)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和“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都写出了寒食节禁火吃寒食的习俗。B.《寒食》一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做文章,反而以一种幽默诙谐的自嘲,传达出一种抓住人心的悲哀。C.《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中,诗的首句从远处着笔,遥想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近处落想,实写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D.孟诗表现了诗人节日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4)传统节日寄托着人们的感情,请选择一个节日,写出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并标明出处。节日: 重阳节 诗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考点】写景咏物;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写作手法;积累拓展.【答案】(1)江南的二月,繁花开满了枝头,我却独自在异乡逢此寒食节,远离了家乡亲人,感到很伤悲。(2)江南二月繁花似锦 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苦 悲哀 反衬;(3)C;(4)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析】《寒食》出自南北朝孟云卿的作品。译文:江南的二月,正是繁花盛开的时节,一片如烟似雾,而我独自远在他乡,偏又遇上了寒食节,内心感到无限的悲凄。贫穷的生活经常三餐不济,不见炉灶烟火,正好不必为了明天的断炊习俗,去纪念古代的寒士介子推啊。《寒食寄京师诸弟》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译文: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领王还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解答】(1)考查了对诗句的意思的理解。结合注释进一步理解古诗。①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意思是江南的二月,繁花开满了枝头,我却独自在异乡逢此寒食节,远离了家乡亲人,感到很伤悲。②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意思是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古诗意境及其中重点词语的赏析。“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意思是江南的二月,繁花开满了枝头,我却独自在异乡逢此寒食节,远离了家乡亲人,感到很伤悲。借江南二月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苦之情。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哀,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3)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古诗内容的赏析。A、B、D正确。C.有误,《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中,诗的首句从远处着笔,遥想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也是从远处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伏,首尾呼应,紧扣诗题。所以C错的。故选C。(4)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古诗的积累,结合平时的积累完成。写重阳节的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故答案为:(1)江南的二月,繁花开满了枝头,我却独自在异乡逢此寒食节,远离了家乡亲人,感到很伤悲。(2)江南二月繁花似锦 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苦 悲哀 反衬;(3)C;(4)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12.诗歌阅读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 地白 ”一词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 凄清 的特点。(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可否换成“在”?为什么? 不行。“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3)对《十五夜望月》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B.“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桂花”,固然是写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以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月中桂树、吴刚、嫦娥等,诗的意境十分悠远。C.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象,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委婉动人。【考点】写景咏物;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形象意境.【答案】(1)地白 凄清;(2)不行。“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3)C。【分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地白”意为地面雪白,作者不写月光,其原因是十五之夜,满地的月光,皎洁、明净、素洁、清美、寂静。可以从“地白”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清冷的特点。(2)考查了学生对诗词中关键字词的辨析。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即可,如:“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没有这种表达效果。(3)考查理解诗文大意。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A、B正确;C.有误,“元宵佳节望月”是错误的,从“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能看出是秋季,应该是八月十五。故选:C。故答案为:(1)地白 凄清;(2)不行。“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3)C。【点评】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13.古诗词阅读。咏竹[清]纪琼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1)《咏竹》中的“风”和“雨”表面上指自然界的风雨,实际喻指 人一生中遭遇的磨难 ,同样,“笑有声”表面上指竹子被风吹雨打时发出的声音,实际喻指 乐观洒脱的豁达态度 。(2)竹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挚友。在不同的人面前,竹有不同的风骨。请根据竹的本性,选填竹代表的精神或品格。A.乐于奉献 B.刚正不阿 C.虚心 D.坚韧①因竹笔直向上,可形容人 B 。②因竹四季青翠,做雪凌霜,可形容人 D 。③因竹中空,可形容人 C 。④因竹全身是宝,可形容人 A 。(3)这首诗赞美了竹怎样的品格? 赞美了竹子保持本色、乐观豁达的精神。 (4)你还知道哪些借物来赞颂人的美好品格的古诗?选择一首写下来。 清代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考点】写景咏物;传统文化;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积累拓展.【答案】(1)人一生中遭遇的磨难 乐观洒脱的豁达态度;(2)B D C A;(3)赞美了竹子保持本色、乐观豁达的精神。(4)清代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分析】《咏竹》是清代诗人纪琼的作品,小诗一首,却对竹子保持本色、点缀人间的高风亮节作了生动、细腻地刻画与描绘。译文:风吹过竹子发出爽朗的笑声,雨水把它冲洗的更加清新。有时候晚间明月高悬在天空之上,竹子的倒影会在高高的窗台上随风飘动,就像竹子是在故意玩弄自己的倒影。【解答】(1)考查了诗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理解,诗中“风”“雨”表面上指自然界的风雨,实际喻指人一生中遭遇的磨难;“笑有声”表面上指竹子在历经风吹雨打时发出的声音,实际喻指面临磨难时表现出的乐观洒脱的豁达态度。这首诗赞美了竹子保持本色、乐观豁达的精神。(2)考查了事物的象征意义。结合事物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之处理解,竹的不同特点往往被用来比喻人的不同品格。比如:①因竹笔直向上,可形容人刚正不阿。②因竹四季青翠,做雪凌霜,可形容人坚韧。③因竹中空,可形容人虚心。④因竹全身是宝,可形容人乐于奉献。(3)考查了诗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理解,诗中“风”“雨”表面上指自然界的风雨,实际喻指人一生中遭遇的磨难;“笑有声”表面上指竹子在历经风吹雨打时发出的声音,实际喻指面临磨难时表现出的乐观洒脱的豁达态度。这首诗赞美了竹子保持本色、乐观豁达的精神。(4)考查了知识积累。根据积累作答。例如,清代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故答案为:(1)人一生中遭遇的磨难 乐观洒脱的豁达态度;(2)B D C A;(3)赞美了竹子保持本色、乐观豁达的精神。(4)清代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14.文言文阅读。定风波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③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吟啸:吟咏啸歌。③向来:方才。(1)风大雨猛,穿林打叶,面对这样的情势,“同行皆狼狈”,作者 苏轼 (谁)却不慌不忙,一边“ 吟啸 ”一边“ 徐行 ”。(2)下面对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首词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独特的人生态度。B.下阕“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阕“穿林打叶声”相应和。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D.这首词体现了词人无喜无悲又无奈的心情。(3)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三月七日那天,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同行的人由于没有带伞被雨水打湿,都觉得很狼狈。只有诗人带了伞,因此没有这样的同感。B.词的上阕写主人公冒雨徐行,心情是轻快无比、安详自若的。C.下阕写主人公经历了阵风骤雨,还是觉得轻松平静,一切依然。D.下阕的前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4)“ 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迎”字赋予斜阳人的情态,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雨后斜阳给他带来的无限喜悦之情。 【考点】送别抒情;诗歌词句理解;诗歌内容概括;诗歌语言赏析.【答案】(1)苏轼 吟啸 徐行;(2)D;(3)A;(4)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迎”字赋予斜阳人的情态,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雨后斜阳给他带来的无限喜悦之情。【分析】此词为宋代词人苏轼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词人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译文:宋神宗元丰五年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解答】(1)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和诗歌词句理解。本词的作者是宋代词人苏轼,结合上片前两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可知,风大雨猛,穿林打叶,面对这样的情势,“同行皆狼狈”,苏轼却不慌不忙,一边“吟啸”一边“徐行”。(2)考查了诗歌内容理解与赏析。A、B、C三项理解正确,D项有误,词人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词人无喜无悲又无奈的心情”错误。(3)考查了诗歌内容理解。A项“只有诗人带了伞,因此没有这样的同感”有误,诗人同样没有雨具,但诗人有身处逆境依然旷达的胸怀,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不足萦怀,因此诗人不觉得狼狈。B、C、D三项正确。(4)考查了诗歌语言赏析。结合题干要求,围绕本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作答。“ 头斜照却相迎”意思是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迎”字赋予斜阳人的情态,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雨后斜阳给他带来的无限喜悦之情。故答案为:(1)苏轼 吟啸 徐行;(2)D;(3)A;(4)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迎”字赋予斜阳人的情态,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雨后斜阳给他带来的无限喜悦之情。【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15.阅读与欣赏。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这首诗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 小草 、 柳树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中“绝胜”一词意思是 远远胜过 ,这句话抒发了诗人 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之情。【考点】写景咏物.【答案】(1)小草 柳树;(2)远远胜过 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分析】《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唐代诗人韩愈写给张籍的七言绝句。译文:京城的街道上空丝雨纷纷,雨丝就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小草钻出地面,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胜过了绿杨满城的暮春。【解答】(1)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绝胜烟柳满皇都”可知,这首诗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小草、柳树。(2)考查了诗歌翻译及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意思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胜过了绿杨满城的暮春。“绝胜”一词意思是远远胜过,这句话抒发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之情。故答案为:(1)小草 柳树;(2)远远胜过 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16.课内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农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瓷阳向洛阳。(1)铁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泪水包含着 ABC (多选)。A.国家平定了安史之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B.诗人回想战乱期间,乾坤疮姨,黎民受苦,因此感怀。C.浩勘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不禁喜不自胜,高兴得哭了。D.2岁的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痛定思痛,悲从中来,无法压抑。(2)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的意思是 A 。A.春天B.美好的时光C.年轻的朋友D.春天的歌(3)“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远的距离,而诗人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让我们体会到 诗人返乡的心切 。(4)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喜极而泣,他的深深爱国情让我们为之动容。我还积累的爱国有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考点】送别抒情;诗歌词句理解;积累拓展.【答案】(1)D;(2)A;(3)诗人返乡的心切;(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全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译文: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解答】(1)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故选ABC。(2)考查了字词意思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答案。故选A。(3)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远的距离,而诗人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让我们体会到诗人返乡的心切。(4)考查了积累拓展。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类似的诗句还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故答案为:(1)D;(2)A;(3)诗人返乡的心切;(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点评】对于诗歌的理解,不但要理解其表面意思,还要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17.先把下面古诗补充完整,再按要求答题。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是 唐 朝诗人王建所写的一首 中秋之夜 (时间)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最后一句委婉地表达了 诗人对自己家乡和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回忆你积累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请写出一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考点】古诗词;羁旅思乡.【答案】冷露无声湿桂花 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 中秋之夜 诗人对自己家乡和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选取月光皎洁、栖鸦不惊、露湿桂花三个典型特征,写出了中秋的独特夜景。后两句没有从正面抒情,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自己对月怀念友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蕴藉。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解答】考查了诗歌默写、文学常识、诗的思想情感、诗歌积累。《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之夜为内容的诗。“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家乡和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类似的诗句有出自唐代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答案为:冷露无声湿桂花 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 中秋之夜 诗人对自己家乡和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