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024-2025学年文言文阅读(巩固复习.培优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024-2025学年文言文阅读(巩固复习.培优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巩固复习.培优卷 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责子退鲜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注释:陶公:即东晋陶侃。坩(gān):盛物的陶器。鲊(zhǎ):一种腌制的鱼。
(1)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划横线字的意思。
①尝以坩鲊饷母:   
②汝为吏:   
(2)试着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3)陶母希望儿子做个怎样的鱼梁吏?
   
2.

首四时,苏①万汇者,春也。气暖则襟韵②舒,日迟则烟气媚。百鸟和鸣,千花竞发。田畯③举趾于南亩,游人连辔④于东郊。风光之艳,游赏之娱,以为最⑤矣。
【注释】苏:使万物恢复生机。②襟韵:胸怀和神情。③田畯:古代管农事的官。④连辔:骑马并行。⑤最:最高,最值。
(1)仿照示例,用这篇小古文中的字词填空。
这篇小古文描写了春天的温度暖,春天的烟气    ,春天的鸟    ,春天的花    ,表现了春天万物生机勃发的样子。
(2)给下列每一句话选择合适的语气,将序号填在横线里。
A.悠闲的 B.赞美的 C.欣喜的
①百鸟和鸣,千花竞发。    
②田畯举趾于南亩,游人连辔于东郊。    
③风光之艳,游赏之娱,以为最矣。    
(3)划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请写在下面。
   
3.短文:
齐人好猎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①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②州里③。惟④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从⑤。于是还疾耕⑥,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吕氏春秋》
注释:①旷日:空费时日。 ②知友:朋友。③里:邻里。④惟:思考。⑤无从:没有办法。⑥疾耕:努力耕田。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齐人有好猎者:   
常过人矣:   
(2)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从。
   
(3)下列不属于这则寓言故事所阐述的道理的一项是    
A.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要想取得成功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B.只要有良犬就一定能打猎成功。
C.找到问题的关键,然后努力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D.遇事要多思考,并勇于改正,才能取得成功。
4.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①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上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说说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①暮,何不炳烛乎?   
②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③平公曰:“善哉!”   
(2)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3)用“_____”标出师旷连用的三个比喻,说说他意在说明什么?
   
(4)请写一句能体现本文中心意思的名言或诗句。
   
5.小古文阅读。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箸②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③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④齿蹍⑤之,又不得,瞋⑥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⑦破/即吐之。
【注释】①鸡子:鸡蛋。②箸(zhù):筷子。 ③掷:扔。④屐(jī):木制的鞋,下面有齿以防滑。 ⑤蹍(niǎn):踩。 ⑥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⑦啮(niè):咬。
(1)文中“不得”的意思是    
A.没有得到
B.没有扎到
C.心里不舒服
D.没有吃到
(2)用自己的话解释“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3)本文的中心是    。
(4)短文对王蓝田    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妙用动词    、   、   、   、   、   、   进行动作描 写;用    、   作神态刻画,使读者如见气壮,如闻其声,如睹其人而终得其神,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6.短文阅读。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垢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至于忘之。”
【注释】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佳句。险波处:书法中笔画怪异的地方。垢:责骂。胡:为什么。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喜欢)
B.使侄录之(录音)
C.侄罔然而止(迷惑不解的样子)
D.执所书问曰(写的字)
(2)通读全文,你觉得张丞相是一个    的人。
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才华横溢
D.自以为是
(3)用自己的句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4)你觉得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7.小古文阅读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chuì):停止。③諠(xuān):忘记。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
其母方织    
A.正在
B.方向
C.相当
以此戒之    
A.命令
B.告诫
C.戒备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这个故事的内容。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4)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8.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画蛇添足
楚有祠(cí)①者,赐其舍人②卮(zhī)③酒。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危,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⑤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古代贵族每年四季祭祀祖先,各有名称,春祀叫做“祠”。②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④相谓:互相商议。⑤子:对人的尊称。
(1)解释下面加点字和句的意思,并用“/”为第③句断句。
①数人饮之不足 足:   
②画蛇添足 足:   
③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2)《画蛇添足》一文的主旨是在暗示我们做事不可    
A.性情急躁
B.粗心大意
C.手忙脚乱
D.自作聪明
(3)“画蛇添足”一词后来比喻    
A.锦上添花
B.雪中送炭
C.操之过急
D.多事无益
9.小古文阅读。
北人①啖②菱③
北人生而有不识菱者,仕④于南方,席上啖并⑤壳入口。或⑥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⑦,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⑧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啖:吃③菱:即菱角。④仕:做官。⑤并壳:连同外壳。⑥或:有人。⑦短:缺点,短处。 ⑧北土:泛指北部地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仕于南方 于:   
②啖菱须去壳 去:   
(2)翻译句子。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3)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10.文言文阅读,完成问题。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获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④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⑤。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②[太夫人]这里指欧阳修的母亲。③[获]芦苇秆。④[闾里士人家]乡里的读书人家。⑤[务]致力,从事。
(1)下列带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家贫无资(财务,钱财)
B.教以书字(写)
C.及其稍长(指“他”,欧阳修)
D.或因而抄录(也许)
(2)下列说法与短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欧阳修成年后,作诗写文章时和小时候一样好。
B.欧阳修的母亲善于教育儿子,常让小欧阳修诵读古人篇章。
C.欧阳修把读书当作头等大事来做,经常会读到忘记吃饭和睡觉。
D.欧阳修年幼时家境不好,家里没什么书,常要从别人家借书来读。
(3)欧阳修的“苦读”表现在他的行为中,如“多诵、   、   ”等。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江行日记一则(节选)
[明]袁中道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①,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②敲戛③,铮铮④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注释]①沙市:今湖北荆州。②雪子: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圆锥形。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③敲戛(jiá);轻轻地敲打。④铮(zhēng)铮:文中形容雪子推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
(1)“欲”的意思是   ;“亦”的意思是   
(2)“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的意思是   。这句话衬托出   。
(3)文中说“亦复有少趣”,联系上下文,你觉得“趣”在何处?(至少写出两处)
(4)读一读,下面句子停顿合适的是   
A.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B.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C.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深度改编)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祭祀。②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③卮: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1)解释加粗字字义。
①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②我能为之足    
③蛇固无足    
④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翻译文言句子。
①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②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13.文言文阅读。
已死的母熊
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
(1)文言文中常会将句中的人物省略,但并不影响我们的理解,你能在空白处补出吗?
①   端坐不倒。
②   近视之。
(2)“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①因为    ,所以    。
②之所以    ,是因为    。
(3)说说猎人为什么终身不复猎?
   
14.小古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②,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③。虎不知兽畏④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长:同“掌”,掌管。 ②然:对的,正确的。③走:逃跑。 ④畏:害怕。
(1)这篇短文后来形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2)“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求”应解释为    
A.要求
B.寻找
C.追求
D.哀求
(3)把“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一句译写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儿子敢吃我,这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B.今天如果吃了我,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
C.如果您今天吃了我,这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
D.今天您儿子吃了我,这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
(4)这个故事的寓意是    
15.阅读
修身国文(节选)
清晨,兄整理书包,将往学校。弟曰:时尚早,盍①稍留乎?兄曰:修业②当有定时③。若迟迟不行,必误上课时刻。弟曰:善④。乃与兄偕行⑤。
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注释】①盍(hé):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②修业:本指研读书籍。现指(学生)在校
学习或研究学术。③定时:按时,按照确定的时间。④善:好。表示赞许。⑤偕(xié)行:相伴而行。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①必误上课时刻:   
②汝来何事: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弟曰:时尚早,盍稍留乎。    
(3)请结合上文内容,谈谈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至少写出两点)    
16.
欧阳询观古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①欧阳询: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②尝:曾经。③索靖:晋代书法家。④布:铺开、展开。⑤裘:皮衣。⑥因:于是。
(1)借助注释,写出划线句子的大意。    
(2)梳理欧阳询观古碑的过程并填空。
   →   →   →(宿其旁)
巩固复习.培优卷 文言文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文言文阅读
责子退鲜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注释:陶公:即东晋陶侃。坩(gān):盛物的陶器。鲊(zhǎ):一种腌制的鱼。
(1)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划横线字的意思。
①尝以坩鲊饷母: 曾经。 
②汝为吏: 你。 
(2)试着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3)陶母希望儿子做个怎样的鱼梁吏?
 陶母希望儿子做一个公私分明(清廉、廉洁)的鱼梁吏。 
【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曾经;你;
(2)(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3)陶母希望儿子做一个公私分明(清廉、廉洁)的鱼梁吏。
【分析】参考译文:
陶侃在青年时期作过鉴察鱼梁事物的小官,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他母亲把原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退还,同时附了一封信责备陶侃,说:“你作小官,就把公家的东西拿来送给我,不但对我毫无裨处,反倒使我担心。”
【解答】 (1)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
①结合参考译文可知,“尝以坩鲊饷母”的意思: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尝:曾经。
②结合参考译文可知,“汝为吏”的意思:你作小官。汝:你。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
非:不但;益:好处;乃:反倒;忧:担忧。“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的意思:不但对我毫无裨处,反倒使我担心。
(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参考译文,可知,“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的意思:你作小官,就把公家的东西拿来送给我,不但对我毫无裨处,反倒使我担心。这是陶母在儿子作鱼梁吏时对儿子说的话,可以看出母亲希望儿子做一个廉洁的鱼梁吏。
故答案为:
(1)曾经;你;
(2)(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3)陶母希望儿子做一个公私分明(清廉、廉洁)的鱼梁吏。
【点评】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2.

首四时,苏①万汇者,春也。气暖则襟韵②舒,日迟则烟气媚。百鸟和鸣,千花竞发。田畯③举趾于南亩,游人连辔④于东郊。风光之艳,游赏之娱,以为最⑤矣。
【注释】苏:使万物恢复生机。②襟韵:胸怀和神情。③田畯:古代管农事的官。④连辔:骑马并行。⑤最:最高,最值。
(1)仿照示例,用这篇小古文中的字词填空。
这篇小古文描写了春天的温度暖,春天的烟气  媚 ,春天的鸟  和鸣 ,春天的花  竞发 ,表现了春天万物生机勃发的样子。
(2)给下列每一句话选择合适的语气,将序号填在横线里。
A.悠闲的 B.赞美的 C.欣喜的
①百鸟和鸣,千花竞发。  C 
②田畯举趾于南亩,游人连辔于东郊。  A 
③风光之艳,游赏之娱,以为最矣。  B 
(3)划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请写在下面。
 官员们在农田巡视,游春的人们在东郊骑马并行。 
【考点】内容理解;朗读;句子翻译.
【答案】(1)媚 和鸣 竞发;
(2)①C②A③B;
(3)官员们在农田巡视,游春的人们在东郊骑马并行。
【分析】参考译文:
一年四季之首,使万物恢复生机的是春天。春天天气转暖使人们的胸怀和神情舒展,太阳照射时间长了,原野上烟气蒸腾,十分好看。百鸟用声音来相互应和着,千朵花也争着开放。官员们在农田巡视,游春的人们在东郊骑马并行。四季之中,若论风光的明艳,游山玩水的快乐,春天算是最高的。
【解答】(1)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译文梳理文意后作答,根据原文中“气暖则襟韵舒,日迟则烟气媚。百鸟和鸣,千花竞发”可知,春天的烟气媚,春天的鸟和鸣,春天的花竞发。
(2)考查了朗读语气。结合译文理解古文表达的含义后,认真揣摩句子语气可知,①“百鸟和鸣,千花竞发”写的是春天来到后鸟儿、花儿喜悦的样子,故应读出欣喜的语气,选C。②“田畯举趾于南亩,游人连辔于东郊”描写的是官员和游人在春日悠闲自在的样子,故应读出悠闲的语气,选A。③“风光之艳,游赏之娱,以为最矣”是作者对春日的高度赞赏,故应读出赞美的语气,选B。
(3)考查了句子翻译。结合译文作答,“田畯举趾于南亩,游人连辔于东郊”意思是官员们在农田巡视,游春的人们在东郊骑马并行。
故答案为:
(1)媚 和鸣 竞发;
(2)①C②A③B;
(3)官员们在农田巡视,游春的人们在东郊骑马并行。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3.短文:
齐人好猎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①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②州里③。惟④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从⑤。于是还疾耕⑥,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吕氏春秋》
注释:①旷日:空费时日。 ②知友:朋友。③里:邻里。④惟:思考。⑤无从:没有办法。⑥疾耕:努力耕田。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齐人有好猎者: 爱好打猎。 
常过人矣: 超过。 
(2)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从。
 想买条好狗,但家里穷没有钱。 
(3)下列不属于这则寓言故事所阐述的道理的一项是  B 
A.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要想取得成功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B.只要有良犬就一定能打猎成功。
C.找到问题的关键,然后努力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D.遇事要多思考,并勇于改正,才能取得成功。
【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情感主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参考译文:
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耗费了许多时日也没有猎到野兽。回家愧对家人,出外愧对邻里朋友。他考虑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想买条好狗,但家里穷没有钱。于是就回到家里努力耕田,努力耕田使得家里富有,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如此,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
【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齐人有好猎者: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好猎:爱好打猎。
常过人矣:常常超过别人。过:超过。
(2)考查句子翻译。欲:想要。良:好。贫:贫穷。故“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从”译为:想买条好狗,但家里穷没有钱。
(3)考查情感主旨。文章记叙了齐国人长时间也没有猎到野兽,在总结失败经验之后,努力耕田致富,买了一条好狗,从此屡屡打到野兽,告诉了人们凡事都要思考,做足准备,万物都有联系,只要抓住事物的关键,就会事半功倍。“只要有良犬就一定能打猎成功”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
故答案为:
(1)爱好打猎。超过。
(2)想买条好狗,但家里穷没有钱。
(3)B。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4.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①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上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说说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①暮,何不炳烛乎? 晚。 
②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听说。 
③平公曰:“善哉!” 好。 
(2)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 
(3)用“_____”标出师旷连用的三个比喻,说说他意在说明什么?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4)请写一句能体现本文中心意思的名言或诗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情感主旨;名言警句;古诗文默写.
【答案】(1)①晚上;
②听说;
③好;
(2)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
(3)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分析】参考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解答】(1)考查实词理解。
①“暮,何不炳烛乎?”的句意为: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暮:晚上。
②“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的意思是: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闻:听说。
③“平公曰:‘善哉!’”的意思是: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善:好。
(2)考查翻译句子。“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的意思是: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秉烛之明”,告诫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4)考查名言警句的理解和积累。结合本文中心,结合积累即可解答。
故答案为:
(1)①晚上;
②听说;
③好;
(2)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
(3)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点评】文言文学习中最应该下功夫的就是文言字词的含义、句式等知识。只要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能轻松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5.小古文阅读。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箸②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③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④齿蹍⑤之,又不得,瞋⑥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⑦破/即吐之。
【注释】①鸡子:鸡蛋。②箸(zhù):筷子。 ③掷:扔。④屐(jī):木制的鞋,下面有齿以防滑。 ⑤蹍(niǎn):踩。 ⑥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⑦啮(niè):咬。
(1)文中“不得”的意思是  B 
A.没有得到
B.没有扎到
C.心里不舒服
D.没有吃到
(2)用自己的话解释“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3)本文的中心是  险躁则不能治性,在生活中,我们要培养自己遇事不急躁,不慌张,能沉着应对的能力,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急中生乱,忙中出错,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
(4)短文对王蓝田  急躁 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妙用动词  尝 、 刺 、 举 、 掷 、 蹍 、 啮 、 吐 进行动作描 写;用  怒 、 瞋 作神态刻画,使读者如见气壮,如闻其声,如睹其人而终得其神,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情感主旨.
【答案】(1)B;
(2)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3)险躁则不能治性,在生活中,我们要培养自己遇事不急躁,不慌张,能沉着应对的能力,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急中生乱,忙中出错,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4)急躁 尝 刺 举 掷 蹍 啮 吐 怒 瞋。
【分析】译文: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木屐踩,又没有踩到。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解答】(1)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以箸刺之,不得”的意思是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因此文中“不得”的意思是没有扎到。
(2)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的意思是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3)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文章主要写了王蓝田心急而吃不到鸡蛋的故事,故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险躁则不能治性,在生活中,我们要培养自己遇事不急躁,不慌张,能沉着应对的能力,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急中生乱,忙中出错,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4)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短文对王蓝田急躁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妙用动词“尝、刺、举、掷、蹍、啮、吐”进行动作描 写;用“怒、瞋”作神态刻画,使读者如见气壮,如闻其声,如睹其人而终得其神,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故答案为:
(1)B;
(2)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3)险躁则不能治性,在生活中,我们要培养自己遇事不急躁,不慌张,能沉着应对的能力,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急中生乱,忙中出错,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4)急躁 尝 刺 举 掷 蹍 啮 吐 怒 瞋。
【点评】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6.短文阅读。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垢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至于忘之。”
【注释】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佳句。险波处:书法中笔画怪异的地方。垢:责骂。胡:为什么。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喜欢)
B.使侄录之(录音)
C.侄罔然而止(迷惑不解的样子)
D.执所书问曰(写的字)
(2)通读全文,你觉得张丞相是一个  D 的人。
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才华横溢
D.自以为是
(3)用自己的句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 
(4)你觉得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张丞相自己。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 
【考点】字词解释;拓展延伸;形象分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参考译文:
张丞相喜欢草书但写得不工整,当时的人们都讥笑他,丞相还是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有一天丞相得到佳句,拿起笔快速写下,纸上满篇像龙蛇飞动,让侄子帮他抄录下来。抄录到笔画怪诞的地方,侄子迷惑的停下来,拿着书写的字问丞相:“这是什么字?”丞相仔细看了很久,自己也认不出。责骂侄子道:“你为什么不早点问?以至于我已经忘记了!”
【解答】(1)考查了字词解释。A、C、D正确。B.有误。根据译文“让侄子帮他抄录下来”可知“录”译为:抄录。
(2)考查了形象分析。根据“丞相自若也”“汝胡不早问,至于忘之。”可知张丞相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故选D。
(3)考查了句子翻译。根据积累逐字翻译即可: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
(4)考查了拓展延伸。根据“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可知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自己。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改正。
故答案为:
(1)B;
(2)D;
(3)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
(4)张丞相自己。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7.小古文阅读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chuì):停止。③諠(xuān):忘记。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
其母方织  A 
A.正在
B.方向
C.相当
以此戒之  B 
A.命令
B.告诫
C.戒备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这个故事的内容。  孟子小时候在背诵时遇见母亲正在织布,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母亲拿起刀割断布来警戒孟子,从那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从此以后,孟子背诵不会再忘记书中的内容了。 
(4)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可分心。 
【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情感主旨.
【答案】(1)A B;
(2)孟子小时候在背诵时遇见母亲正在织布,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母亲拿起刀割断布来警戒孟子,从那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从此以后,孟子背诵不会再忘记书中的内容了。
(4)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可分心。
【分析】参考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叫来他并问他:“为什么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剪刀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告诫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解答】(1)考查字词理解。其母方织:他的母亲正在纺织。方:正在。故选A。
以此戒之:用割断的织物来告诫孟子。戒:告诫。故选B。
(2)考查内容理解。结合文言文内容可知,文言文讲的是: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可据此概括作答。
(3)考查句子翻译。自:从。是:这。諠:忘记。故“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译为:从此以后,孟子背诵不会再忘记书中的内容了。
(4)考查情感主旨。结合文言文译文内容可知,文章主要讲孟子的母亲通过纺织的例子告诉孟子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将半途而废,故作者旨在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可分心。
故答案为:
(1)A B;
(2)孟子小时候在背诵时遇见母亲正在织布,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母亲拿起刀割断布来警戒孟子,从那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从此以后,孟子背诵不会再忘记书中的内容了。
(4)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可分心。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8.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画蛇添足
楚有祠(cí)①者,赐其舍人②卮(zhī)③酒。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危,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⑤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古代贵族每年四季祭祀祖先,各有名称,春祀叫做“祠”。②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④相谓:互相商议。⑤子:对人的尊称。
(1)解释下面加点字和句的意思,并用“/”为第③句断句。
①数人饮之不足 足: 足够。 
②画蛇添足 足: 脚。 
③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2)《画蛇添足》一文的主旨是在暗示我们做事不可  D 
A.性情急躁
B.粗心大意
C.手忙脚乱
D.自作聪明
(3)“画蛇添足”一词后来比喻  D 
A.锦上添花
B.雪中送炭
C.操之过急
D.多事无益
【考点】字词解释;文言断句;概括文章主旨.
【答案】(1)①足够。
②脚。
③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2)D;
(3)D。
【分析】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还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然后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解答】(1)考查了字词解释及文言断句。
①“数人饮之不足”意为“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足”指足够。
②“画蛇添足”意为“画了一条蛇还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在这里“足”指脚。
③断句,首先找名词,定句读。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故“蛇”和“子”后面要断句;再看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故“安能”后面要断句。即: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2)考查了对情感主旨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画蛇添足》一文的主旨是在暗示我们做事不可自作聪明。故选D。
(3)考查了词语理解。“画蛇添足”意思是: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来比喻多事无益。故选D。
故答案为:
(1)①足够。
②脚。
③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2)D;
(3)D。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9.小古文阅读。
北人①啖②菱③
北人生而有不识菱者,仕④于南方,席上啖并⑤壳入口。或⑥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⑦,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⑧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啖:吃③菱:即菱角。④仕:做官。⑤并壳:连同外壳。⑥或:有人。⑦短:缺点,短处。 ⑧北土:泛指北部地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仕于南方 于: 在 
②啖菱须去壳 去: 去掉 
(2)翻译句子。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3)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不懂装懂,就会闹出笑话。 
【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情感主旨.
【答案】(1)①在 ②去掉;
(2)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不懂装懂,就会闹出笑话。
【分析】参考译文: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地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①仕于南方:在南方做官。于:在。
②啖菱须去壳: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去:去掉。
(2)考查句子翻译。知:知道。并:连。欲:想要。故“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意思为: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3)考查情感主旨。短文通过讲述了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客,不识菱角却又装作很懂的样子,最后闹出了笑话的故事。告诉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
故答案为:
(1)①在 ②去掉;
(2)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不懂装懂,就会闹出笑话。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0.文言文阅读,完成问题。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获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④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⑤。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②[太夫人]这里指欧阳修的母亲。③[获]芦苇秆。④[闾里士人家]乡里的读书人家。⑤[务]致力,从事。
(1)下列带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A.家贫无资(财务,钱财)
B.教以书字(写)
C.及其稍长(指“他”,欧阳修)
D.或因而抄录(也许)
(2)下列说法与短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 
A.欧阳修成年后,作诗写文章时和小时候一样好。
B.欧阳修的母亲善于教育儿子,常让小欧阳修诵读古人篇章。
C.欧阳修把读书当作头等大事来做,经常会读到忘记吃饭和睡觉。
D.欧阳修年幼时家境不好,家里没什么书,常要从别人家借书来读。
(3)欧阳修的“苦读”表现在他的行为中,如“多诵、 多写 、 废寝忘食 ”等。
【考点】字词解释;内容理解.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解答】(1)考查学生对字义的理解。A、B、C项表述正确,D项错误。“或因而抄录”的意思是有时接着进行抄写。故“或”的意思是有时。
(2)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C、D项表述正确。A项错误,文章并没有说欧阳修成年后,作诗写文章时和小时候一样好。
(3)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欧阳修的“苦读”表现在他的行为中,如“多诵、多写、废寝忘食”等。
故答案为:
(1)D;
(2)A;
(3)多写 废寝忘食。
【点评】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江行日记一则(节选)
[明]袁中道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①,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②敲戛③,铮铮④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注释]①沙市:今湖北荆州。②雪子: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圆锥形。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③敲戛(jiá);轻轻地敲打。④铮(zhēng)铮:文中形容雪子推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
(1)“欲”的意思是 想要 ;“亦”的意思是 也 
(2)“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的意思是 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 。这句话衬托出 雪很大 。
(3)文中说“亦复有少趣”,联系上下文,你觉得“趣”在何处?(至少写出两处)
(4)读一读,下面句子停顿合适的是 A 
A.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B.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C.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考点】文言断句.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参考译文:
晚上下起了大雪。(我)当时正准备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
【解答】(1)考查了解释词语。结合语境理解,时欲登舟至沙市。句子意思是:当时正准备坐船到沙市。欲:想要。亦复有少趣。句子意思是:也是很有趣的。亦:也。
(2)考查了句子意思的理解及作用。联系上下文理解,“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的意思是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这句话衬托出雪很大。
(3)考查了内容理解后知识的拓展。做好此题,要认真理解本文按题目要求结合译文来回答,文中说“亦复有少趣”,联系上下文可知,“趣”表现在“景趣”、“情趣”,“景趣”,雪敲击铮铮有声,暗窗红火,有颜色有温度;“情趣”,“任意看数卷书”,心情闲适,岂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吗?
(4)考查了句子的停顿。结合译文理解,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句子意思是:当时正准备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根据句意停顿应为: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故选A。
故答案为:
(1)想要 也;
(2)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 雪很大;
(3)一是“景趣”,雪敲击铮铮有声,暗窗红火,有颜色有温度;二是“情趣”,“任意看数卷书”,心情闲适,岂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吗?
(4)A。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深度改编)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祭祀。②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③卮: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1)解释加粗字字义。
①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将要。 
②我能为之足  给,替。 
③蛇固无足  本来,原来。 
④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失去。 
(2)翻译文言句子。
①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还有剩余。 
②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画蛇添足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情感主旨;成语.
【答案】(1)①将要。 ②给,替。 ③本来,原来。 ④失去;
(2)①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还有剩余。 ②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3)画蛇添足;
(4)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分析】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还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然后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①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且:将要。
②我能为之足:我能够给蛇添上脚。为:给,替。
③蛇固无足:蛇本来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④为蛇足者,终亡其酒: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亡:失去。
(2)考查句子翻译。①数人:几个人。不足:不够。余:剩余。故“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的意思是: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还有剩余。
②固:本来,原来。子:对人的尊称,您,你。安能:怎能,哪能。为:给,替。故“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的意思是: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故可用“画蛇添足”来概括大意。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通过楚人画好了蛇,再给蛇添上脚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故答案为:
(1)①将要。 ②给,替。 ③本来,原来。 ④失去;
(2)①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还有剩余。 ②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3)画蛇添足;
(4)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3.文言文阅读。
已死的母熊
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
(1)文言文中常会将句中的人物省略,但并不影响我们的理解,你能在空白处补出吗?
① 母熊 端坐不倒。
② 猎人 近视之。
(2)“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①因为  恐石落伤其子也 ,所以  死而不倒者 。
②之所以  死而不倒者 ,是因为  恐石落伤其子也 。
(3)说说猎人为什么终身不复猎?
 猎人被母熊濒死救子的母爱行为感动了,所以终身不复猎。 
【考点】内容理解;句子翻译.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参考译文:猎人进山打猎,用枪射中了一只母熊,正中要害,母熊却坐着不倒下。走进了一看,熊已死,手抱着一块大石头,石头下有三只小熊,在水中嬉戏,母熊之所以死而不倒,正是怕石头落下伤到她的孩子。猎人非常感动,于是终身不再打猎。
【解答】(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句子翻译。①结合“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可知,猎人进山打猎,用枪射中了一只母熊,正中要害,母熊却坐着不倒下。故“端坐不倒”前省略的是“母熊”。②结合前文“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可知,(猎人)近视之。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译文梳理句意后,再结合两组关联词之间的关系作答。句意:母熊之所以死而不倒,正是怕石头落下伤到她的孩子。两组关联词都是因果关系,区别在于“因为……所以……”前面表示原因,后面表示结果;“之所以……是因为……”前面表示结果,后面表示原因。作答示例①因为恐石落伤其子也,所以死而不倒者。②之所以死而不倒者,是因为恐石落伤其子也。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可知,母熊之所以死而不倒,正是怕石头落下伤到她的孩子,猎人被母熊濒死救子的母爱行为感动了,所以终身不复猎。
故答案为:
(1)①母熊 ②猎人;
(2)①恐石落伤其子也 死而不倒者 ②死而不倒者 恐石落伤其子也;
(3)猎人被母熊濒死救子的母爱行为感动了,所以终身不复猎。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4.小古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②,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③。虎不知兽畏④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长:同“掌”,掌管。 ②然:对的,正确的。③走:逃跑。 ④畏:害怕。
(1)这篇短文后来形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狐假虎威 
(2)“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求”应解释为  B 
A.要求
B.寻找
C.追求
D.哀求
(3)把“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一句译写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B 
A.今天儿子敢吃我,这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B.今天如果吃了我,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
C.如果您今天吃了我,这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
D.今天您儿子吃了我,这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
(4)这个故事的寓意是  要善于去伪存真,弄清真相,不然就容易被狐假虎威式的人物所蒙蔽。 
【考点】内容理解;情感主旨;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答案】(1)狐假虎威;
(2)B;
(3)B;
(4)要善于去伪存真,弄清真相,不然就容易被狐假虎威式的人物所蒙蔽。
【分析】参考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解答】(1)考查了对成语的理解。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依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人。
(2)考查字词理解。“虎求百兽而食之”的意思是: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求:寻找。故选B。
(3)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意思是: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故选B。
(4)考查知识的拓展。做好此题,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意思,说说这则寓言让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故答案为:
(1)狐假虎威;
(2)B;
(3)B;
(4)要善于去伪存真,弄清真相,不然就容易被狐假虎威式的人物所蒙蔽。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5.阅读
修身国文(节选)
清晨,兄整理书包,将往学校。弟曰:时尚早,盍①稍留乎?兄曰:修业②当有定时③。若迟迟不行,必误上课时刻。弟曰:善④。乃与兄偕行⑤。
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注释】①盍(hé):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②修业:本指研读书籍。现指(学生)在校
学习或研究学术。③定时:按时,按照确定的时间。④善:好。表示赞许。⑤偕(xié)行:相伴而行。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①必误上课时刻: 耽误 
②汝来何事: 你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弟曰:时尚早,盍稍留乎。  上学的时间还早,为什么不再等一会儿呢? 
(3)请结合上文内容,谈谈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至少写出两点)  ①学生应该勤奋守时;②学生应该明白自己的学习目的。 
【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情感主旨.
【答案】(1)①耽误;
②你;
(2)
(3)①学生应该勤奋守时;
②学生应该明白自己的学习目的。
【分析】参考译文:
清晨,哥哥在整理书包,准备前往学校。弟弟说:上学的时间还早,为什么不再等一会儿呢?哥哥说:上学,我们应该按时,如果再拖拖拉拉,必定会耽误上课时间。弟弟说:好吧。于是就和各个一起去上学。
学生上学后,先生说:“你们来学校干什么?”学生说:“奉父母的命令来上学。来这里上学。”先生说:“好,人不读书,不能成为一个正正的人。”
【解答】(1)考查实词的解释。①句意为:必定会耽误上课时间。误:耽误;
②句意为:你来干什么?汝:你。
(2)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盍:何不。留:等。句意为:上学的时间还早,为什么不再等一会儿呢?
(3)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结合“修业当有定时”可知,学生应该勤奋守时。结合“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可知,学生应该明白自己的学习目的。
故答案为:
(1)①耽误;
②你;
(2)
(3)①学生应该勤奋守时;
②学生应该明白自己的学习目的。
【点评】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等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16.
欧阳询观古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①欧阳询: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②尝:曾经。③索靖:晋代书法家。④布:铺开、展开。⑤裘:皮衣。⑥因:于是。
(1)借助注释,写出划线句子的大意。  欧阳询曾经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 
(2)梳理欧阳询观古碑的过程并填空。
 驻马观之 → 下马伫立 → 布裘坐观 →(宿其旁)
【考点】句子翻译;内容理解.
【答案】(1)欧阳询曾经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
(2)驻马观之 下马伫立 布裘坐观。
【分析】参考译文:欧阳询曾经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当他)走到离古碑几百步时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就住宿在古碑旁,守在碑前多日才离去。
【解答】(1)考查句子翻译。尝:曾经。行:出行。见:看见。书:写。故“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的意思是:欧阳询曾经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
(2)考查内容理解。结合“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可知,欧阳询先骑在马上观看,接着下马站着看,然后坐在皮衣上观看,最后睡在石碑旁观看三日才离开。过程为:驻马观之→下马伫立→布裘坐观→宿其旁。
故答案为:
(1)欧阳询曾经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
(2)驻马观之 下马伫立 布裘坐观。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