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寒食》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寒食》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韩翃是南宋诗人,以山水诗著称B. 诗歌通过描写民间寒食节的热闹场景,表达对传统习俗的赞美C. “春城无处不飞花”运用双重否定,强调全城沉浸于春意之中D. “五侯”指东汉时期五位异姓王侯,此处实指唐代权贵2. 对“寒食东风御柳斜”中“御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皇宫中的柳树,象征皇权B. 抵御寒风的柳树,突出坚韧C. 百姓门前的柳树,体现生机D. 诗人故乡的柳树,寄托乡愁3. 诗歌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A. 借景抒情 B. 借古讽今 C. 托物言志 D. 直抒胸臆4. 下列诗句中,与“春城无处不飞花”意境最接近的是( )A.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B.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5. 寒食节的主要习俗是( )A. 吃粽子、赛龙舟 B. 登高、插茱萸C. 禁火、吃冷食 D. 赏月、吃月饼6. 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 赞美春天的生机勃勃B. 讽刺权贵的特权现象C.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D. 歌颂宫廷生活的奢华二、基础知识1. 文学常识填空(1)《寒食》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2)寒食节在______(时间),相传是为了纪念____________。2. 翻译诗句(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根据拼音写汉字(1)hán shí( )节期间,人们禁火吃冷食。(2)yù liǔ( )在春风中轻轻摇曳。(3)qīnɡ yān( )袅袅升起,弥漫在权贵之家。4. 根据意思写词语(1)形容春天的京城繁花似锦、柳絮纷飞的景象。( )(2)指皇帝赏赐新火给近臣的仪式。( )(3)泛指天子近幸之臣,此处暗指唐代权贵。( )5.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春城无处不飞花。(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仿照示例,用叠词写句子。示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寒食节的习俗流传至今。(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阅读全诗,回答问题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汉宫”在诗中实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分析“传蜡烛”这一细节在诗中的深层含义。 4. 诗歌以乐景写哀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四、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寒食节的历史流变寒食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改火习俗。古人认为,每年仲春时节需熄灭旧火、钻燧取新火,以祈求平安。这一时期,人们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春秋时期,寒食节与介子推的传说结合。相传介子推割股啖君,却拒绝封赏,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逼其出山,介子推抱树而死。为纪念他,人们在寒食节禁火寒食。唐代,寒食节成为重要节日。朝廷不仅规定禁火三天,还在清明日举行“赐新火”仪式,皇帝将榆柳之火赏赐给近臣。这一特权现象被韩翃写入《寒食》诗中,暗讽权贵专宠。宋元以后,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融合。禁火、扫墓等习俗转移到清明,寒食节的独立性逐渐消失。如今,寒食节的文化内涵更多通过诗词传承,如《寒食》一诗,既描绘春景,又暗含对社会现实的批判。1. 寒食节的起源与哪两项习俗相关? 2. 唐代寒食节的“赐新火”仪式有何特点? 3. 文中引用韩翃《寒食》的作用是什么? 4. 寒食节与清明节融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5. 你认为寒食节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哪里? 五、写作请以“《寒食》中的象征之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赏析短文。要求:1. 结合诗句,分析“飞花”“御柳”“轻烟”等意象的象征意义;2.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 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同步练习A卷答案一、选择题1. C 2. A 3. B 4. B 5. C 6. B二、基础知识1. (1)唐;韩翃(2)清明节前一天;介子推2. (1)春天的长安城里没有一处不飞舞着落花,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宫中的柳树。(2)黄昏时,皇宫中传出御赐的蜡烛,轻烟飘入权贵之家。3. (1)寒食 (2)御柳 (3)轻烟4. (1)春城无处不飞花 (2)传蜡烛 (3)五侯5. (1)春城处处飞花。(2)示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3)难道寒食节的习俗没有流传至今吗?三、课内阅读1. 描绘了暮春时节,长安城柳絮飞舞、落花缤纷,皇宫中的柳树在东风中摇曳的景象。2. 实指唐代宫廷,借汉代典故委婉讽刺唐代权贵的特权现象。3. 表面写皇帝赏赐新火,实则揭露权贵专宠、社会不公的现实。4. 前两句以“飞花”“御柳”的乐景,反衬后两句“传蜡烛”的特权现象,形成强烈对比,暗含讽刺。四、课外阅读1. 改火习俗、纪念介子推。2. 皇帝将榆柳之火赏赐给近臣,体现特权。3. 说明寒食节的文化内涵,增强文章的文学性。4. 禁火、扫墓等习俗转移到清明,寒食节的独立性逐渐消失。5. 传承历史记忆,反映社会现实,体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五、写作(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