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寒食》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寒食》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寒食》同步练习B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寒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两句描写白昼风光,后两句聚焦夜晚景象
B. “无处不飞花”通过双重否定,强化了春意的浓郁
C. “五侯”实指东汉外戚,此处借指唐代宦官
D.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含蓄深沉
2. 对“日暮汉宫传蜡烛”中“传蜡烛”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传递照明的蜡烛,体现宫廷生活的奢华
B. 皇帝赏赐新火,象征皇恩浩荡
C. 民间互相赠送蜡烛,表达节日祝福
D. 寺庙点燃蜡烛,举行祭祀仪式
3. 诗歌中“御柳”的作用是( )
A. 暗示时间流逝,烘托离别之情
B. 象征皇权,与后文“五侯”形成呼应
C. 描绘自然美景,表达对春天的赞美
D. 以柳喻人,体现诗人的高洁品格
4. 下列选项中,与“轻烟散入五侯家”情感基调最接近的是( )
A.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 寒食节与清明节融合后,主要习俗转移到( )
A. 春节 B. 元宵节 C. 清明节 D. 端午节
6. 对诗歌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总分结构,先总写春景,再分述习俗
B. 并列结构,分别描绘白天与夜晚景象
C. 对比结构,以乐景衬哀情,突出讽刺
D. 递进结构,从自然描写到社会批判
二、基础知识
1. 文学常识填空
(1)《寒食》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诗歌通过____________手法,含蓄表达对权贵的讽刺。
(2)寒食节在______(节气)前一天,习俗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 翻译诗句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拼音写汉字
(1)hán shí( )节期间,皇宫中的yù liǔ( )随风摇曳。
(2)qīnɡ yān( )从五侯家中飘出,与百姓的冷灶形成对比。
(3)诗人通过这首诗,批判了当时的quán guì tè quán( )现象。
4.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春天的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景象。( )
(2)指寒食节禁火后,皇帝赏赐新火的仪式。( )
(3)比喻地位显赫、受皇帝宠信的大臣。( )
5.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寒食节的习俗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示例,用叠词写句子。
示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翃的《寒食》是一首寓意深刻的讽刺诗。(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 诗歌开篇“春城无处不飞花”中的“飞”字有何妙处?

2. “五侯”在诗中代指什么?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3. 分析“轻烟散入五侯家”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4. 诗歌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反映社会现实的?请结合诗句说明。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寒食节的现代传承
在山西介休,每年寒食节都会举办“寒食文化节”。人们通过“钻木取火”仪式重现古代改火习俗,用榆柳木制作火炬,传递新火。
传统寒食食品如“子推饼”“寒食粥”也被创新。现代厨师将艾草汁加入糯米粉,制作出绿色的“青团”,既保留冷食传统,又符合健康理念。
此外,寒食节的文化内涵被融入现代艺术。舞蹈《寒食·春祭》以介子推传说为蓝本,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忠诚与牺牲;画家则以“春城飞花”为主题,创作水墨画,赋予传统意象新的生命力。
1. 山西介休的寒食文化节有哪些特色活动?

2. 现代寒食食品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

3. 文中提到的现代艺术形式有哪些?

4. 你认为传统节日如何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

5. 请为“寒食文化节”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简洁有感染力。

五、写作
请以“我家的寒食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要求:
1. 结合个人经历,描写寒食节的场景;
2. 运用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
3. 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同步练习B卷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B 3. B 4. A 5. C 6. C
二、基础知识
1. (1)唐;韩翃;借古讽今
(2)清明;禁火;吃冷食
2. (1)春天的长安城里没有一处不飞舞着落花,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宫中的柳树。
(2)黄昏时,皇宫中传出御赐的蜡烛,轻烟飘入权贵之家。
3. (1)寒食;御柳 (2)轻烟 (3)权贵特权
4. (1)春城无处不飞花 (2)赐新火 (3)五侯
5. (1)难道寒食节的习俗没有体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吗?
(2)示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寒食》是讽刺诗。
三、课内阅读
1. “飞”字动态强烈,既写花随风飘舞的姿态,又暗写春风的存在,增强画面感。
2. 代指唐代权贵,意图是借古讽今,批判社会不公。
3. 以景结情,通过轻烟飘散的画面,含蓄表达对权贵特权的不满。
4. 通过“传蜡烛”“轻烟散入”等细节,揭露皇帝对近臣的特殊恩宠,反映社会阶层差异。
四、课外阅读
1. 钻木取火仪式、传递新火。
2. 食材创新(如加入艾草汁)、形式创新(如制作青团)。
3. 舞蹈、水墨画。
4. 结合现代科技与艺术,创新传统习俗,赋予文化内涵新表达。
5. 示例:千年寒食韵,春城飞花情。
五、写作(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