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十五夜望月》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十五夜望月》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王建是南宋诗人,以边塞诗著称B. 诗歌通过描写中秋月夜,表达对友人的思念C. “冷露无声湿桂花”直接描写月宫的清冷D. 全诗以叙事为主,语言华丽雕琢2. 对“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地白”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地面覆盖白雪,寒冷孤寂B. 月光皎洁,如霜似雪C. 庭院地面泛白,雨后湿润D. 树影斑驳,光影交错3. 诗歌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A. 借景抒情 B. 直抒胸臆 C. 托物言志 D. 借古讽今4. 下列诗句中,与“冷露无声湿桂花”意境最接近的是( )A.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D. 孤光先自无地,影落谁家?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5.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是( )A. 吃粽子、赛龙舟 B. 登高、插茱萸C. 赏月、吃月饼 D. 贴春联、放鞭炮6. 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 赞美秋天的生机盎然B.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C. 讽刺权贵的特权现象D. 描绘宫廷生活的奢华二、基础知识1. 文学常识填空(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2)诗歌通过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__________的主题。2. 翻译诗句(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根据拼音写汉字(1)zhōnɡ tínɡ( )地白,树栖鸦。(2)lěnɡ lù( )无声湿桂花。(3)qiū sī( )随着月光洒落人间。4. 根据意思写词语(1)形容月光皎洁,照在庭院地面如霜似雪。( )(2)指秋天的露水,带有清冷的感觉。( )(3)因秋天的景物而引发的思念之情。( )5.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今夜月明人尽望。(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仿照示例,用叠词写句子。示例: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秋节的习俗传承了千年。(改为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阅读全诗,回答问题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湿”字有何妙处? 3. 分析“今夜月明人尽望”在结构上的作用。 4. 诗歌结尾“不知秋思落谁家”有何深意?请结合诗句说明。 四、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中秋望月的文化密码中秋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核心习俗是赏月。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月亮一直是中国人情感的寄托。在古代,中秋赏月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文人雅士吟诗作赋的契机。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便通过“地白”“冷露”等意象,将个人思念升华为普遍的人间情怀。宋代以后,赏月活动更加世俗化,月饼、花灯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文化。现代社会中,中秋赏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人们通过手机分享月亮照片,用短视频记录团圆时刻,但不变的是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科技的发展让“天涯共此时”的意境有了新的诠释方式。1. 中秋节的核心习俗是什么? 2. 文中提到王建《十五夜望月》的作用是什么? 3. 古代与现代中秋赏月的形式有何不同? 4. 你认为现代科技对传统节日的传承有何影响? 5.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天涯共此时”的理解。 五、写作请以“《十五夜望月》中的意境之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赏析短文。要求:1. 结合诗句,分析“地白”“冷露”“桂花”等意象的作用;2.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 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同步练习A卷答案一、选择题1. B 2. B 3. A 4. D 5. C 6. B二、基础知识1. (1)唐;王建(2)中秋月夜;思念亲人2. (1)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2)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3. (1)中庭 (2)冷露 (3)秋思4. (1)地白 (2)冷露 (3)秋思5. (1)今夜月明,难道不是人尽望吗?(2)示例: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3)中秋节的习俗被传承了千年。三、课内阅读1. 描绘了中秋月夜,庭院地面如霜,乌鸦栖息树上,秋露打湿桂花的寂静画面。2. “湿”字细腻地表现了露水的浸润过程,暗示夜已深,诗人凝神已久。3. 承上启下,承接前文对月夜的描写,引出下文对秋思的追问。4. 表面是疑问,实则委婉表达诗人自己的思念之情,同时引发读者共鸣,体现秋思的普遍性。四、课外阅读1. 赏月。2. 说明王建诗歌将个人思念升华为普遍情怀,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3. 古代以吟诗作赋、家庭团聚为主,现代通过科技分享和记录。4. 科技让传统节日形式更丰富,但核心情感不变。5. 示例:即使身处异地,共享一轮明月,情感依然相连。五、写作(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