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十五夜望月》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十五夜望月》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十五夜望月》同步练习B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十五夜望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B. “冷露无声湿桂花”暗示夜已深
C. “秋思”指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D. 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悠远
2. 对“树栖鸦”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乌鸦栖息在树上,营造热闹氛围
B. 乌鸦的聒噪声打破夜晚的宁静
C. 乌鸦已栖息,暗示夜的寂静
D. 乌鸦飞翔,增添动态美感
3. 诗歌中“落”字的作用是( )
A. 表现秋思的动态感,化无形为有形
B. 强调秋思的沉重,难以排解
C. 暗示秋思如落叶般飘零
D. 突出秋思的轻盈,随风飘散
4. 下列选项中,与“今夜月明人尽望”情感基调最接近的是( )
A.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5. 下列关于中秋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起源于纪念屈原
B. 习俗包括踏青、放风筝
C. 又称“团圆节”
D. 与寒食节合并为清明节
6. 对诗歌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总分结构,先总写秋夜,再分述赏月
B. 并列结构,分别描绘白天与夜晚
C. 对比结构,以乐景衬哀情
D. 层进结构,从写景到抒情
二、基础知识
1. 文学常识填空
(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诗歌通过__________的手法,表达了思念之情。
(2)中秋节在农历__________,习俗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 翻译诗句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拼音写汉字
(1)yuè mínɡ( )人尽望,秋思落谁家。
(2)lěnɡ lù( )湿桂花,夜静人不寐。
(3)zhōnɡ tínɡ( )地白,树影婆娑。
4. 根据意思写词语
(1)指庭院中间,月光照在地面的样子。( )
(2)因秋天的明月而引发的思念之情。( )
(3)形容秋露轻盈,无声无息。( )
5.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中秋节的月亮特别圆。(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示例,用叠词写句子。
示例: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诗歌中“地白”与“冷露”分别从哪个角度描写月夜?

2. “冷露无声湿桂花”如何体现诗人的观察细腻?

3. 分析“不知秋思落谁家”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4. 诗歌是如何通过自然景物反映人类情感的?请结合诗句说明。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月光下的传承
在江南水乡,中秋节有“走月亮”的习俗。夜幕降临时,人们手持灯笼,沿着河岸漫步,月光与灯笼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夜景。
年轻的手工艺人小李将传统灯笼制作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他设计的 “玉兔望月”灯笼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小李说:“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每年中秋,小李都会举办灯笼制作 workshop,教孩子们用环保材料制作灯笼。他的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技艺,更理解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1. 江南水乡的“走月亮”习俗有哪些特点?

2. 小李是如何传承传统灯笼技艺的?

3. 文中“玉兔望月”灯笼的寓意是什么?

4. 你认为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有什么意义?

5. 请为“走月亮”习俗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简洁有感染力。

五、写作
请以“中秋月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要求:
1. 结合个人经历,描写中秋赏月的场景;
2. 运用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
3. 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同步练习B卷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C 3. A 4. B 5. C 6. D
二、基础知识
1. (1)唐;王建;借景抒情
(2)八月十五;赏月;吃月饼
2. (1)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2)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3. (1)月明 (2)冷露 (3)中庭
4. (1)中庭 (2)秋思 (3)无声
5. (1)中秋节的月亮真是特别圆啊!
(2)示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难道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没有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吗?
三、课内阅读
1. “地白”从视觉角度,“冷露”从触觉角度。
2. 通过“无声”和“湿”字,表现露水的轻盈和浸润的过程,体现诗人观察细致。
3. 以疑问语气含蓄表达思念,引发读者思考,增强情感的感染力。
4. 通过“地白”“冷露”等自然景物,营造清冷氛围,烘托诗人的孤寂与思念。
四、课外阅读
1. 人们手持灯笼,沿河岸漫步,月光与灯笼交相辉映。
2. 结合现代设计,举办工作坊教孩子制作。
3. 寓意团圆、美好与对月亮的向往。
4. 让传统手工艺更符合现代审美,增强文化吸引力。
5. 示例:灯笼映明月,水乡共此时。
五、写作(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