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知识点1 物质的构成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B.我们看到的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水分子C.把一块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铜屑就是铜分子D.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知识点2 分子热运动2.我们知道温度越 高 (选填“高”或“低”),分子运动越剧烈。我们能够看到山上的石头,这是因为光线照到石头上发生了 反射 (选填“反射”或“折射”),太阳光是 复色光 (选填“单色光”或“复色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雕是工匠智慧和艺术修为的价值体现,锯木、刨料、风干、雕刻、开榫、组装、打磨、油漆,每一环节都讲究科学的工艺流程。打磨过程,将粗砂纸换成细砂纸,可以减小砂纸与木头间的 摩擦力 ,闻到淡淡的木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 无规则运动 。 4.[跨学科·语文]古诗“花气袭人知骤暖”的意思是:从花的芳香气味变浓可以知道周围的气温突然升高,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温度越高, 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 5.下列现象中,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B )A.尘土飞扬 B.茶香四溢C.树叶纷飞 D.瑞雪飘飘知识点3 分子间的作用力6.如图甲,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同时滴入一滴红墨水,发现装热水的杯子变红的速度更快,这说明了分子的运动跟 温度 有关。如图乙,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在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 引力 。 7.[跨学科·物理学与日常生活]打开中药包会闻到淡淡的药香味,这是 扩散 现象。慢火熬制,等药汤沸腾后,药香味更加浓郁,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 剧烈 (选填“剧烈”或“缓慢”)。药汤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斥力 (选填“引力”或“斥力”)。 8.[易错题]用细线绑住干净的玻璃板,将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F1,又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且没有离开水面,如图1所示,测力计示数为F2,再将玻璃板慢慢浸没在水中,玻璃板没有接触杯底,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F3,三次测力计的示数如图2所示。F2示数应该从 丙 (选填“甲”“乙”或“丙”)图读出,且读出示数为 4 N,F3= 1.4 N。 9.将一小勺白糖慢慢加入满满一杯水中,杯中水不会溢出,这是因为分子间有 间隙 。水不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斥力 。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甜,这说明了 分子在运动 。如果水温越高,水变甜越快,说明分子的运动快慢与 温度 有关。 10.如图,图中的两条虚线分别是分子间斥力与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图像,以斥力为正值,以引力为负值,图中实线是分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合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将两个铅柱底面削平并紧紧地压在一起,再在它们下面吊一个重物且重物不掉落时,接触面处铅原子间的距离 > (选填“>”“<”或“=”)r0。 11.[新素材·现代科技]“天宫课堂”神舟十三号乘组的航天员们,通过一系列微重力环境下的趣味实验,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在《水油分离》实验中,王亚平将装有水和油的瓶子摇晃多次后,水和油均匀地混在了一起,这一现象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因为分子热运动是 自发进行的,不需要外力 。 12.[新情境·安全与健康]在疫情防控中,我国启动了疫苗全民免费接种工作,体现了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关爱。小刚在接种疫苗过程中,能闻到医护人员擦拭在他手臂上酒精的气味,这是 扩散 现象;封闭在注射器内的空气压缩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再被压缩,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斥力 (选填“引力”或“斥力”)。 13.宏观热现象用微观的分子动理论去分析,常常会得到全新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水的汽化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外逃”到空气中的速度就越快B.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冰块内部的水分子并未停止运动,一段时间后,冰的水分子“悄悄外逃”到空气中了C.气体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D.固体或液体物质不会自动缩小体积说明组成它们的分子间不存在引力14.每年3月份,河源市连平县的鹰嘴桃花竞相开放,花香清淡,让人心旷神怡。下列诗句或谚语中与上述加点文字描述情景物理原理不同的是( C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B.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C.杨花柳絮随风舞,雨生百谷夏将至D.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15.为了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小明在实验室用两个铅柱做实验,如图所示,铅柱A和铅柱B所受的重力均为2 N,两个铅柱接触面的面积为3 cm2,当悬挂重物所受的重力为20 N时,两个铅柱没有被拉开。于是,小明认为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小华观测到该实验室的大气压为1×105 Pa,于是她认为两个铅柱之所以没被拉开,是因为大气压的作用。利用所学知识和上述数据可得铅柱B所受的大气压力为 30 N,小明做的铅柱实验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知识点1 物质的构成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B.我们看到的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水分子C.把一块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铜屑就是铜分子D.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知识点2 分子热运动2.我们知道温度越 (选填“高”或“低”),分子运动越剧烈。我们能够看到山上的石头,这是因为光线照到石头上发生了 (选填“反射”或“折射”),太阳光是 (选填“单色光”或“复色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雕是工匠智慧和艺术修为的价值体现,锯木、刨料、风干、雕刻、开榫、组装、打磨、油漆,每一环节都讲究科学的工艺流程。打磨过程,将粗砂纸换成细砂纸,可以减小砂纸与木头间的 ,闻到淡淡的木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 。 4.[跨学科·语文]古诗“花气袭人知骤暖”的意思是:从花的芳香气味变浓可以知道周围的气温突然升高,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温度越高, 。 5.下列现象中,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尘土飞扬 B.茶香四溢C.树叶纷飞 D.瑞雪飘飘知识点3 分子间的作用力6.如图甲,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同时滴入一滴红墨水,发现装热水的杯子变红的速度更快,这说明了分子的运动跟 有关。如图乙,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在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 。 7.[跨学科·物理学与日常生活]打开中药包会闻到淡淡的药香味,这是 现象。慢火熬制,等药汤沸腾后,药香味更加浓郁,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 (选填“剧烈”或“缓慢”)。药汤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选填“引力”或“斥力”)。 8.[易错题]用细线绑住干净的玻璃板,将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F1,又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且没有离开水面,如图1所示,测力计示数为F2,再将玻璃板慢慢浸没在水中,玻璃板没有接触杯底,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F3,三次测力计的示数如图2所示。F2示数应该从 (选填“甲”“乙”或“丙”)图读出,且读出示数为 N,F3= N。 9.将一小勺白糖慢慢加入满满一杯水中,杯中水不会溢出,这是因为分子间有 。水不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甜,这说明了 。如果水温越高,水变甜越快,说明分子的运动快慢与 有关。 10.如图,图中的两条虚线分别是分子间斥力与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图像,以斥力为正值,以引力为负值,图中实线是分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合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将两个铅柱底面削平并紧紧地压在一起,再在它们下面吊一个重物且重物不掉落时,接触面处铅原子间的距离 (选填“>”“<”或“=”)r0。 11.[新素材·现代科技]“天宫课堂”神舟十三号乘组的航天员们,通过一系列微重力环境下的趣味实验,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在《水油分离》实验中,王亚平将装有水和油的瓶子摇晃多次后,水和油均匀地混在了一起,这一现象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因为分子热运动是 。 12.[新情境·安全与健康]在疫情防控中,我国启动了疫苗全民免费接种工作,体现了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关爱。小刚在接种疫苗过程中,能闻到医护人员擦拭在他手臂上酒精的气味,这是 现象;封闭在注射器内的空气压缩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再被压缩,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选填“引力”或“斥力”)。 13.宏观热现象用微观的分子动理论去分析,常常会得到全新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的汽化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外逃”到空气中的速度就越快B.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冰块内部的水分子并未停止运动,一段时间后,冰的水分子“悄悄外逃”到空气中了C.气体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D.固体或液体物质不会自动缩小体积说明组成它们的分子间不存在引力14.每年3月份,河源市连平县的鹰嘴桃花竞相开放,花香清淡,让人心旷神怡。下列诗句或谚语中与上述加点文字描述情景物理原理不同的是(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B.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C.杨花柳絮随风舞,雨生百谷夏将至D.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15.为了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小明在实验室用两个铅柱做实验,如图所示,铅柱A和铅柱B所受的重力均为2 N,两个铅柱接触面的面积为3 cm2,当悬挂重物所受的重力为20 N时,两个铅柱没有被拉开。于是,小明认为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小华观测到该实验室的大气压为1×105 Pa,于是她认为两个铅柱之所以没被拉开,是因为大气压的作用。利用所学知识和上述数据可得铅柱B所受的大气压力为 N,小明做的铅柱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3.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学生版.docx 13.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