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地球的面貌 习题课件(4份打包)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章 地球的面貌 习题课件(4份打包)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区分山体地形部位。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海拔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山峰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表示鞍部;多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表示陡崖。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判断地势高低: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来判定。数值大,地势高;数值小,地势低。
(2)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度大小的方法。
①根据等高线疏密判读: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在相同的水平距离内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②根据等高距大小判读: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在相同的水平距离内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③根据比例尺判读:在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等高距相等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反之,比例尺越小,坡度越缓。
学看地形图
1.等高线的基本概念
(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
(2)等高距: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度差。
(3)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
2.等高线的特点
(1)等高线都是连续闭合的曲线。
(2)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值为该等高线的海拔,单位是米。
(3)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相等。
(4)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一般相同。
(5)除陡崖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
3.判断山体地形部位
地形部位 等高线的特征 实际应用
________ 闭合的曲线,中间高、四周低 —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____处凸出 河流的分水岭
________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 河流在此处发育
________ 两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 —
________ 多条等高线重叠 适宜开展攀岩运动,此处若有水则形成瀑布
山峰

山谷
鞍部
陡崖
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海拔的________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绘制而成。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蓝色表示________,绿色表示________。对照陆高与海深陆地和海底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就一目了然。
等高线
海洋
陆地
知识点 学看地形图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及沿该地AB线剖面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山体的最高海拔是( )
A.400米  B.350米  C.350~400米  D.无法确定
C
2.从图中可以看出,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是( )
A.坡缓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B.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C.坡陡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D.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无关
B
3.图中a、b、c、d四地中,表示鞍部的是( )
A.a B.b C.c D.d
B
(2024·临沂中考)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中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西山进行研学旅行。下图为西山及其附近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和研学的记录卡片。读图,完成4~5题。
4.根据图中研学记录卡片判断,记录地点在(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B
5.有关此次研学,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A.清凉河自东向西流淌
B.在丙处可见到攀岩训练基地
C.甲、乙两山峰之间的直线距离约为5千米
D.正值秋高气爽,同学们感受到研学的快乐
B
【地理实践力】(2024·驻马店期末)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工具”,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可认识某区域地形地势特征。小淘在老师指导下尝试用红薯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活动步骤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6~7题。
6.第二、三步正确操作要点,分别是( )
①各切片厚度相同,且依次摆放 ②舍弃最小切片 ③任意摆放各切片 ④保持中心点和方向不变,按切片从大到小依次画底边轮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7.关于第四步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外围的等高线海拔最高
B.中心的等高线海拔最低
C.每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相等
D.颜色越深对应海拔越低
C
8.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各题。
(1)该区域的地形类型主要是________。
(2)图中AB所示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
(3)图中小河干流的流向是_________。
(4)若量得C、D两点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其实地距离为________千米。
(5)如图在C、D两处之间修建一条公路,应选择________(选填“①”或“②”)线较为合理。
山地
山脊
自西向东
6
②(共20张PPT)
海底地形示意图。
五种陆地地形特征。
类型 特点 代表地区
平原 地表起伏小,海拔小于200米 亚马孙平原
高原 地表起伏小,海拔高于500米,边缘陡峭 巴西高原;青藏高原
山地 地表崎岖,海拔较高,海拔大于500米,起伏较大,沟谷深 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类型 特点 代表地区
丘陵 地表崎岖,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米 东南丘陵
盆地 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刚果盆地
一、陆地地形
1.地形的含义:地表各种____________的形态。
2.地形的分类: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________、高原、________、丘陵和________五种基本类型。
高低起伏
平原
山地
盆地
3.海拔和相对高度: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________;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叫____________。
海拔
相对高度
二、海底地形(见海底地形示意图)
4.A________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________米以内。
大陆架
200
5.B_______是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
6.C________也称岛链,是指大陆和大洋盆地之间呈弧形分布的群岛,常常和海沟相伴而生。
大陆坡
岛弧
7.D________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超过1万米。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____________海沟。
8.E____________是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地震活动比较强烈。
海沟
马里亚纳
大洋中脊
1.下列世界陆地地形之最搭配正确的是 ( )
A.世界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B.世界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
C.世界最长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D.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D
2.【原创题】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山高与海深相差悬殊。世界最高点与世界最深点的相对高度是( )
A.19 882.86米
B.7 978.86米
C.11 904米
D.7 304米
A
3.下列关于地形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原与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表起伏小
B.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特点是海拔多在500米以上
C.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一定是平原
D.相对高度小,而绝对高度大的地形是平原
A
知识点二 海底地形
4.2023年5月,中宣部决定授予湖南科技大学万步炎教授“时代楷模”称号,他和团队研制的“海牛Ⅱ号”刷新了世界深海海底钻机的钻深纪录,钻机深度距离海平面有2 231米。读某海域海底地形剖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是大陆架,渔业资源丰富
B.②是大陆坡,坡度较缓,水深较浅
C.③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D.“海牛Ⅱ号”的成功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B
5.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其中大陆架是指( )
A.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深度不超过200米
B.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水深超过1万米
C.大陆坡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数千米
D.海洋的主体部分,面积广大,水深可达1万多米
A
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甲地的海拔是( )
A.200米 B.600米 C.800米 D.1 000米
7.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200米 B.600米
C.800米 D.1 000米
D
A
8.【跨学科·语文】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中“登泰山而小天下”用地理知识可以解释为( )
A.泰山的海拔居世界之首
B.泰山海拔特别低
C.泰山与周边地区的相对高度大
D.孔子只登过泰山
C
9.下列关于海底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大洋中脊
B.海底地形比较单一
C.海底最浅的部分是海沟
D.新海底诞生的地方以及火山活动较强烈的地方是大陆坡
A
10.读陆地地形联系与区别示意图,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序号代表的陆地地形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山地
高原
丘陵
平原
(2)同学们在作文中描述了各自的家乡。
小丽说:“我的家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景色美不胜收。”
小敏说:“我的家乡规模不小, 资源丰富, 但四周地形比较封闭,对外交通不便,仍然比较贫穷!”
平平说:“我的家乡道路平坦宽广, 大片农田相连, 便于耕作。”
结合图示特征和描述,写出同学们家乡的主要地形类型。
小丽的家乡:________;小敏的家乡:________;平平的家乡:________。
山地
盆地
平原(共23张PPT)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地理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两大板块相互张裂拉伸
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地带,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地理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使地壳不断隆起抬升成为高山
日本地震频发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英国地震很少 英国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1.口诀记忆板块的名称。
两洋三洲一亚欧。(两洋: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三洲: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亚欧:亚欧板块)
2.六大板块的特点。
几乎全为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块,位于地球最南端的是南极洲板块,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非洲完全在非洲板块。
一、地表形态变化
1.类型: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大多数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________、________能在短期内改变地表形态。
火山
地震
二、大陆漂移假说
2.大陆漂移假说
(1)提出者:由德国科学家________提出。
(2)主要内容:他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________”的庞大陆地,被叫作“________”的广袤海洋所包围。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面貌。
魏格纳
泛大陆
泛大陆
三、板块构造学说
3.基本观点: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即________板块、印度洋板块、_________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和_________板块,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分出若干小板块;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________。
4.板块运动形式:________挤压和张裂拉伸。
太平洋
亚欧
南极洲
活跃
碰撞
四、火山与地震
5.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以及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________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
知识点一 地表形态变化
1.【教材变式】下列事实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
A.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B.水往低处流的现象
C.钱塘江潮涨潮落
D.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
D
2.【跨学科·语文】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 )
A.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B.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抬升而形成的
C.海洋中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上来的
D.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B
知识点二 大陆漂移假说
3.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 )
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B.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
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
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C
知识点三 板块构造学说 火山与地震
4.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主要有( )
①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 ④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A
(2024·安徽中考改编)在地球内力的驱动下,印度古大陆漂洋过海,经历了地质历史上漫长的漂移,终于到达现今的位置。下图示意2亿年以来印度古大陆不同时期的经纬度位置。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印度古陆在漂移过程中,其主体( )
A.最初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B.从南半球低纬度漂移至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C.漂移的速度越来越快
D.现今已与亚欧大陆相连
D
6.2亿年以来,印度古大陆( )
A.呈逆时针旋转并向东北方向漂移
B.呈逆时针旋转并向西南方向漂移
C.呈顺时针旋转并向东北方向漂移
D.呈顺时针旋转并向西南方向漂移
A
华北平原曾是大海湾,山东丘陵为海中的一个大岛。黄河等河流挟带的大量泥沙在大海湾逐步堆积,使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外推移。经过长期的沉积,原来的海湾最终形成了华北平原。读图,完成7~8题。
7.能正确反映华北平原形成过程的排序是( )
A.②④③① B.④②③①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A
8.下面是同学们对华北平原变化过程的讨论和思考,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
A.所有海湾最终都会变成陆地
B.地壳变动是此变化的主要原因
C.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变化中
D.此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C
9. 每年5月12日为我国防灾减灾日,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当地震发生时,下列行为中不可取的是( )
A.乘电梯快速逃生或在野外抱住电线杆避免摇晃
B.在室内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
C.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等软物护住头部
D.在操场或室外时,注意避开建筑物或危险物
A
10.读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从板块构造学说看,世界上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分布在板块张裂与碰撞挤压的地带
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上有两大主要火山地震带: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3)图中A处火山地震带位于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交界地带。
太平洋
印度洋(共23张PPT)
1.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
2.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3.跨经度最广、纬度位置最高的大洲:南极洲。
4.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
5.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印度洋。
6.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北冰洋。
7.跨经度最广、纬度位置最高的大洋:北冰洋。
通过口诀结合简图记忆七大洲的相对位置。
站在北京向西看,
亚欧两洲连成片。
东南方是大洋洲,
非洲大陆在西南。
站在北京向东看,
南北美洲在彼岸。
南极洲最特殊,
位于地球最南端。
一、海洋与陆地
1.人们常用“________分海洋,________分陆地”粗略地说明全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比例。
2.陆地主要集中在南、北半球中的________半球,东、西半球中的________半球。




二、七大洲
3.面积广大的陆地叫________,面积较小的陆地叫________。
4.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_______。全世界共有七个大洲,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非洲、________、南美洲、________和________。
5.亚欧大陆:________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是一个整体,称作________大陆。它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块大陆,占陆地总面积的________以上。
大陆
岛屿
大洲
亚洲
欧洲
北美洲
南极洲
大洋洲

亚欧
1/3
三、四大洋
6.地球上,广阔的海洋彼此相通,连为一体。人们把海洋划分为四大部分,分别命名为_______、大西洋、_______、北冰洋。
7.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________部分,一般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 000米以上。海是海洋的________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________之间的狭窄水道,一般是重要的海上通道。
太平洋
印度洋
主体
边缘
海域
知识点一 海洋与陆地
(2024·吉林中考)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而根据联合国《2024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世界上大约一半的人口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据此,完成1~2题。
1.全球海陆面积比最接近( )
A.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B.六分是海洋,四分是陆地
C.五分是海洋,五分是陆地 D.九分是海洋,一分是陆地
A
2.下列属于节约用水的做法是( )
A.过量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B.各地都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C.生活用水一水多用
D.用长流水解冻食品
C
3.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南半球的是( )
D
知识点二 七大洲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的陆地上,陆地的周围是广阔的海洋。据此回答4~5题。
4.赤道横穿了哪几个大洲的大陆( )
A.北美洲、亚洲 B.非洲、南美洲
C.亚洲、大洋洲 D.欧洲、北美洲
5.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白令海峡 D.马六甲海峡
B
C
知识点三 四大洋
读“东西半球图”,完成6~7题。
6.图中①所代表的海洋是( )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B
7.下列关于①大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B.是世界第一大洋
C.形状略呈“S”形
D.大部分位于寒带
B
读“大洲轮廓图”,完成8~10题。
8.如图所示四个大洲中,面积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中国位于下列哪一大洲( )
A.甲 B.乙 C.丙 D.丁
B
A
10.甲和丙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是( )
A.直布罗陀海峡 B.苏伊士运河
C.白令海峡 D.巴拿马运河
B
11.读水半球、陆半球海陆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是________洲,⑤是________洲。
(2)中国位于________大洲(填序号)。
大洋


(3)图中A表示________洋,其面积仅次于________洋。
(4)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大洲有_______和_______大洲(填序号)。
(5)⑥和⑦大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运河。
大西
太平


巴拿马
12.读“南北半球俯视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1、图2分别代表________半球、________半球。


(2)写出图中字母或序号所代表的大洲、大洋名称。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E________,
F________,
G________,
④________。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南极洲
北冰洋
(3)据图写出完全位于图1半球上的大洲名称。
答:欧洲,北美洲。
(4)根据南极洲位置记忆大洋位置:南极洲像蜗牛,头上扬,看着②________洋,背对着③________洋,趴在①________洋。
大西
印度
太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