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课题3 常见的盐 第3课时 教案 +课件(共23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单元课题3 常见的盐 第3课时 教案 +课件(共23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课题3 常见的盐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澄清石灰水和碳酸钠的反应,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特点,能辨别常见的复分解反应。
2.通过对具体复分解反应的探究,理解并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3.能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根据“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对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判断。
难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准备
PPT和相关视频。
试剂和器材:澄清石灰水、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硫酸铜溶液、稀盐酸、稀硫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钾溶液、硝酸钡溶液、试管、胶头滴管。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写出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展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交流讨论】思考:碳酸钠能与酸反应,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书写化学方程式。 通过书写学过的化学方程式,和提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 新课讲解 【合作探究】实验——碳酸钠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实验步骤: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记录并分析现象。 实验记录: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有白色沉淀碳酸钙生成化学 方程式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交流讨论】观察下列这些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CaCO3 + 2HCl=CaCl2 + H2O + CO2↑ Na2CO3 + 2HCl=2NaCl + H2O + CO2↑ NaHCO3 + HCl=NaCl + H2O + CO2↑ Na2CO3 + Ca(OH)2=CaCO3↓ + 2NaOH 【总结】分析这几个反应,它们都是发生在溶液中,都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作复分解反应。 【讲述】在溶液中,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作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是基本反应类型之一,该反应的特点是“互交换,价不变”。 图示: AB + CD===AD + CB(正价在前,负价在后) 【总结】方法导引——基本反应类型的比较 【合作探究】实验——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实验步骤:向两支分别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和 氯化钡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现象化学方程式NaOH溶液+CuSO4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2NaOH+CuSO4=Cu(OH)2↓+Na2SO4BaCl2溶液+CuSO4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BaCl2+CuSO4=BaSO4↓+CuCl2
播放视频《氢氧化钠、氯化钡分别与硫酸铜的反应》。 【交流讨论】问题1:上述两个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共同之处? 【总结】上述两个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且都有沉淀生成。 【追问】有沉淀生成的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吗? 【总结】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有沉淀生成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例如:Ca(OH)2 +CO2 = CaCO3↓+H2O。 【交流讨论】问题2:碳酸钠、碳酸钙等含碳酸根离子的盐与稀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时,可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总结】分析化学方程式的,得出共同现象:都有气体生成。 【交流讨论】问题3:前面学过的酸碱中和反应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的生成物中,相同的生成物是什么? 【总结】中和反应特指的是酸和碱的反应,而复分解反应指的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是一种基本反应类型。所以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相同的生成物是都有水生成。 【成果展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才是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当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这节课上是不完善的,随着以后的学习,我们会了解更多。 拓展:2NaOH + CO2 = Na2CO3 + H2O不是复分解反应。 【讲述】方法导引——常见难溶性的碱和盐(八大沉淀)【参考附录I“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 Mg(OH)2(白色)、Al(OH)3(白色)、 Fe(OH)3(红褐色)、Cu(OH)2(蓝色)、 AgCl(白色)、BaSO4(白色)、 BaCO3(白色)、CaCO3(白色) 记忆口诀:碱溶铵钾钠钡钙、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过渡】我们知道,微观角度看溶液中的酸碱盐,酸碱盐中的两种物质在溶液中反应,实际上就是离子间的重新组合。 【交流讨论】参考附录I“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判断下列溶液两两混合后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以稀硫酸、稀盐酸为例判断它们与下表中的四种化合物的溶液之间是否能发生反应。判断的时候你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对于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试写出化学方程式。 【总结】方法小结:解此类题的关键是先双互换,后判断生成物中是否有水、气体或沉淀。 K2CO3溶液+Ba(NO3)2溶液也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H2SO4 + K2CO3 = K2SO4 + H2O + CO2↑ H2SO4 + Ba(NO3)2 = BaSO4↓+ 2HNO3 HCl + NaOH = NaCl + H2O 2HCl + K2CO3 = 2KCl + H2O + CO2↑ K2CO3 + Ba(NO3)2 = BaCO3↓+ 2KNO3 【展示】播放视频《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 【讲述】方法导引——复分解反应的类型与发生的具体条件 归纳盐的四大性质(表中已列出3条),再补充第4条:盐+金属→新盐+新金属(如:CuSO4 + Fe = FeSO4 + Cu)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84页科学·技术·社会,重点了解侯氏制碱法,思考其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 科学史料1 范旭东(1883-1945):1912年创办了大精盐公司,制出了氯化钠含量超过90%的精盐,结束了精盐依靠进口的时代,冲破旧盐商阻挠,反击洋人打压。 科学史料2 侯德榜(1890-1974):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NaCl + H2O + CO2 + NH3 = NaHCO3↓ + NH4Cl 2NaHCO3Na2CO3 + H2O + CO2↑ 分小组进行实验。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写出化学方程式。 对比四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异同。 倾听,记录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和图示。 倾听,回顾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特点。 分小组进行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 观看实验视频。(参考,与自己所做实验对比) 思考,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记录笔记。 思考,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记录笔记。 思考,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记录笔记。 总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观察附录I“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了解常见的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并归纳记忆方法。 分组讨论。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发生条件并结合附录Ⅰ,判断反应是否能够发生反应。 倾听, 记录笔记,修正自己的答案。 倾听, 记录笔记。 带着老师的问题,阅读教材。 倾听,记录笔记。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通过比较化学方程式的异同引导学生总结出基本反应—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讲解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和图示表示。 通过对比基本反应类型,加强学生对基本反应类型的记忆和理解。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的现象以此来加强学生对实验的印象。 让学生明确有些复分解反应生成物都有沉淀生成,加强学生对复分解反应概念的理解。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有些复分解反应生成物都有气体生成。 让学生明确有些复分解反应生成物都有水生成,了解中和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关系,让学生能够熟练区分二者。 通过比较不同的复分解反应,引导归纳总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而总结出的酸碱盐溶解性口诀来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教师讲述和观看视频,让学生能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根据“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通过教师总结的复分解反应的五种类型与发生的具体条件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盐的四大性质。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总结能力。让学生了解中国科学家对制盐制碱的研究历程及其中的化学原理。
环节三 拓展延伸 【展示】科普:“钡餐” 观看PPT。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素养。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第24页。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五、板书设计
课题3 常见的盐 第3课时
一、复分解反应
1.概念:
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特点:“互交换,价不变”)。
2.发生的条件:
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3.根据“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判断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4.盐的四大性质
5 / 5(共23张PPT)
课题3 常见的盐
第十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第3课时
化学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1.通过探究澄清石灰水和碳酸钠的反应,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特点,能辨别常见的复分解反应。
2.通过对具体复分解反应的探究,理解并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3.能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根据“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学习目标
重难点
复习回顾
写出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思考:碳酸钠能与酸反应,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吗?
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 H2O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 H2O

合作探究
实验:碳酸钠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实验步骤】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记录并分析现象。
现象
分析
化学方程式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有白色沉淀碳酸钙生成
思考讨论
观察下列这些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Na2CO3 + 2HCl 2NaCl + H2O + CO2↑
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Na2CO3 + Ca(OH)2 CaCO3↓ + 2NaOH
H2CO3
复分解反应
都发生在溶液中。
都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共同点
化合物1
化合物2
化合物3
化合物4
复分解反应
在溶液中,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作复分解反应。
特点:
“互交换,价不变”。
图示:
AB + CD === AD + CB
(正价在前,负价在后)
方法导引
基本反应类型的比较
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物种类 生成物种类 反应表达式 实例
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 一种 A+B+ →X
分解反应 一种 两种或两种以上 X→A+B+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一种化合物 一种单质、一种化合物 A+BC→B+AC
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 两种化合物 AB+CD→AD+CB
点燃
2Mg+O2 2MgO
MnO2
2H2O2 2H2O+O2↑
Zn+2HCl ZnCl2+H2↑
NaOH+HCl NaCl+H2O
合作探究
实验: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实验步骤】
向两支分别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内容 现象 化学方程式
NaOH溶液+CuSO4溶液 2NaOH+CuSO4=Cu(OH)2↓+Na2SO4
BaCl2溶液+CuSO4溶液 BaCl2+CuSO4=BaSO4↓+CuCl2
有蓝色絮状沉淀
生成
有白色沉淀生成
思考讨论
(1)上述两个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共同之处?
2NaOH + CuSO4 Cu(OH)2↓ + Na2SO4
BaCl2 + CuSO4 BaSO4↓ + CuCl2
都有沉淀生成
都属于
复分解反应
注意:并不是有沉淀生成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
例如:Ca(OH)2 + CO2 CaCO3↓ + H2O
思考讨论
(2)碳酸钠、碳酸钙等含碳酸根离子的盐与稀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时,可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Na2CO3 + 2HCl 2NaCl + H2O + CO2↑
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都有气体生成
思考讨论
(3)前面学过的酸碱中和反应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的生成物中,相同的生成物是什么?
HCl + NaOH NaCl + H2O
H2SO4 + 2NaOH Na2SO4 + 2H2O
都有水生成
都属于
复分解反应
中和反应
复分解反应
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成果展示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才是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2NaOH + CO2 = Na2CO3 + H2O不是复分解反应
方法导引
常见难溶性的碱和盐(八大沉淀)
Cu(OH)2
(蓝色)
Mg(OH)2
(白色)
Al(OH)3
(白色)
Fe(OH)3
(红褐色)
CaCO3
(白色)
AgCl
(白色)
BaSO4
(白色)
BaCO3
(白色)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碱溶铵钾钠钡钙
思考讨论
参考附录I“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判断下列溶液两两混合后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名称 NaOH溶液 NaCl溶液 K2CO3溶液 Ba(NO3)2溶液
稀硫酸
判断依据
稀盐酸
判断依据



不能
有水生成
无水、气体、沉淀生成
有气体生成
有沉淀生成

不能

不能
有水生成
无水、气体、沉淀生成
有气体生成
无水、气体、
沉淀生成
(以稀硫酸、稀盐酸为例)
方法小结:解此类题的关键是先双互换,后判断生成物中是否有水、气体或沉淀。
K2CO3溶液+Ba(NO3)2溶液也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方法导引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反应发生需满足的条件 反应物 生成物
酸 + 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如:6HCl+Fe2O3 2FeCl3+3H2O) 酸可溶 至少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一个:
①有沉淀生成;
②有气体生成;
③有水生成。
盐 + 酸 新盐 + 新酸 (如:Na2CO3+2HCl 2NaCl+H2O+CO2↑) 酸 + 碱 盐 + 水 (如:H2SO4+2NaOH Na2SO4+2H2O) 至少一种可溶 盐 + 碱 新盐 + 新碱 [如:CuSO4+2NaOH Cu(OH)2↓+Na2SO4] 反应物都可溶 盐1+盐2 新盐1+新盐2 (如:CuSO4+BaCl2 BaSO4↓+CuCl2)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与发生的具体条件
盐的四大性质
盐 + 金属 → 新盐 + 新金属(如:CuSO4 + Fe = FeSO4 + Cu)
阅读教材P84页科学·技术·社会。
科学家的研究
范旭东(1883-1945):1912年创办了大精盐公司,制出了氯化钠含量超过90%的精盐,结束了精盐依靠进口的时代,冲破旧盐商阻挠,反击洋人打压。
科学史料1
侯德榜(1890-1974):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科学史料2
NaCl + H2O + CO2 + NH3 NaHCO3↓ + NH4Cl
2NaHCO3 Na2CO3 + H2O + CO2↑





“钡餐”
“钡餐”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钡(BaSO4)。利用X射线对硫酸钡穿透能力较差的特性,医学上在进行消化系统的X射线透视时,常用硫酸钡做造影。与“钡灌肠”不同,“钡餐”造影是通过口服的途径摄入造影剂,从而对整个消化道,尤其是上消化道进行清晰的放射性检查。用于消化道检查的“钡餐”是
药用硫酸钡(即硫酸钡的悬浊液),因为硫酸钡不
溶于水、酸和脂质,所以不会被胃肠道粘膜吸收,
因此对人体基本无害。
1.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H2SO4 + Ca(OH)2 ═ CaSO4 + 2H2O
B.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C.Fe + 2HCl ═ FeCl2 + H2↑
D.2HCl + CaCO3 ═ CaCl2 + H2O + CO2↑
C
D
2.下列关于复分解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B.反应物必须都溶于水
C.反应物一定有酸 D.生成物一定有盐
4.下列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能将组内物质鉴别出来的是(  )
A.NaOH KOH MgCl2 H2SO4
B.NaCl HCl H2SO4 AgNO3
C.CuSO4 NaOH BaCl2 HCl
D.KCl HCl NaOH BaCl2
C
D
3.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相互反应且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锌和稀盐酸 B.二氧化碳和水
C.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D.氢氧化钠和稀硫酸
5.进行如下微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1)A中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证明碳酸钠溶液显 性。
(2)B中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 (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Na2CO3+2HCl=2NaCl+H2O+CO2↑
5.进行如下微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3)碳酸钠溶液在鉴别C、D中的物质时,依据的不同现象是

(4)E中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C中无明显变化、D中石灰水变浑浊
Na2CO3+CaCl2=2NaCl+CaCO3↓
课堂小结
复分解反应
课题3常见的盐

3课

发生的条件:
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概念:
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特点:“互交换,价不变”)
根据“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判断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