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沅澧共同体2025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试题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2页,其中试题卷8页,答题卡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5年新春伊始,从央视总台春晚舞蹈《秧BOT》到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人工智能已然成为科技时代各类艺术创作的新工具、新手段、新模式,并由此催生出科技时代文艺创作的新样式、新观念、新浪潮。人工智能与文艺创作的深度融合对于文艺评论而言意味着怎样的变化、机遇与挑战?从ChatGPT到DeepSeek,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本写作领域的崛起,基于艺术创作实践的艺术评论如何坚守本位与站位?这些问题,是文艺创作者与评论者共同面对的时代话题与命题。人机共生:人工智能赋能“艺术现场”,评论家需视域融合文艺评论的对象是文艺创作的“现场”。随着科技时代从“数字化”向“数智化”的发展,文艺创作在人工智能加持下,在文本、图像、声音等领域,打破传统文学、美术、舞蹈、音乐、影视等艺术创作的视域与路径,这一方面让艺术家得以探索新的艺术风格并产生新的创作概念,另一方面也降低艺术创作的准入门槛,让“人人都是艺术家”成为某种可能。人工智能赋能艺术创作,这让评论家面对着日新月异的艺术现场。如近年来的央视总台春晚舞台,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与国内优秀舞蹈艺术表演相结合的展示与传播平台。2023年的歌舞节目《满庭芳·国色》运用AI智能生成图像辅助AR(增强现实)场景设计,舞者仿佛置身泼墨卷轴,舞台如诗如幻;2024年的舞蹈《锦鲤》除了与威亚相结合,还与AR、VR(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翩若游龙、舞若惊鸿,呈现“锦鲤迎春”的好彩头;2025年的舞蹈《秧BOT》不但通过先进的AI算法让人形机器人“听懂”音乐,更通过高精度3D激光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建构)技术、多智能体协同规划、先进组网方案以及全身AI控制,让机器人在舞台上舞着手绢花,与舞者共同表现传统秧歌的“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面对舞台上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人机共生表演场景,以及以《只此青绿》为代表的从舞台转向大银幕的舞蹈电影等作品,评论家对于评论对象的把握若仅依靠艺术专业知识,显然是力不从心了,这就需要“跨界”的知识更新与扩容,以实现对评论对象的精准认知与判断,进而展开评论。因此,面对科技赋能艺术现场带来的新的创意与实践,评论家们需要不断拓宽专业边界、创新批评范式,打破界别、行业、门类、学科的局限,在融合的视域中解读艺术作品、艺术现象、艺术价值。人机伴生:人工智能缺位“审美现场”,评论家需坚守主体性从上述艺术评论的产生机制来看,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尽管能够凭借强大的数据、算法、算力深度介入甚至创作艺术作品,但因无法拥有人类的审美权利而缺位“审美现场”,其评论文字的生成是基于规则与算法,而非源自评论者审美直觉的思想与情感。艺术评论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写作,它与艺术创作紧密相连,因为评论的对象是鲜活、生动、丰富的艺术实践。且两者之间为一种互动关系,因为评论家主体与艺术作品对象之间既构建了“观看”的审美连接,也构建了“评论”的行为过程。因此,评论家审美直觉的艺术评论,在人工智能时代凸显出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尽管人工智能难以感受艺术现场的种种审美体验,但它为艺术评论的写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分析工具,有助于评论者拓宽评论分析的数据资源与知识视域,通过人机之间的优势互补,延伸审美经验与评论表达,维护主体话语权、护卫人类价值观。如笔者向DeepSeek发送“舞蹈《秧BOT》的评论文章”的信息指令,DeepSeek通过50个网页的搜索、18秒深度思考,形成写作思路的阐述以及具体的写作内容。经由DeepSeek的算法辅助,评论者可粗略把握已有关于舞蹈《秧BOT》的不同评论维度,依据观看的审美体验,再进行艺术阐释、审美阐发、理论阐析,完成评论写作。对于艺术评论的写作与传播来说,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能够提供符合常规特征的数据信息,并能够处理和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在内容检索、选题分析、辅助写作、精准推送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生成式的“AI评论”是算法写作,其生成机制模仿人类的思维方式,但与人类写作的创作过程仍存在明显区别。以艺术作品与审美为中心,这是艺术评论的优良传统和可贵品质,也是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评论实践应该坚持的。(摘编自《共生与伴生——关于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评论对象与主体的思考》)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动画电影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标志着人工智能已成为当下所有领域创作的新工具、新手段、新模式。B. 人工智能让文艺创作打破传统艺术创作的视域与路径,从而降低艺术创作的门槛,所以人人就能成为艺术家。C. 面对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人机共生表演场景,评论家不需要拓展创新,仅依靠艺术专业知识就可把握评论对象。D. 人工智能创作艺术评论有优势,但与人类写作的创作过程仍存在区别,好的艺术评论以艺术作品与审美为主。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央视总台春晚舞台将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与舞蹈艺术表演相结合,体现出人工智能赋能艺术创作。C. 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虽然可以创作艺术作品,但因无法拥有人类的审美权利而缺位“审美现场”。D. 艺术评论与艺术创作紧密相连且互动,因此,评论家审美直觉的艺术评论,在人工智能时代能凸显主体性。3. 下列选项,最符合“人机伴生”的一项是( )A. 舞蹈《金面》采用AI多模态动捕系统,将舞者动作迁移给青铜人,让青铜面具更鲜活。B. AI模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色彩、明暗、形状、技法运用,创作出《祖国颂》画卷。C. ChatGPT生成《飞驰人生2》赛车镜头排名,影评人据此速产模板化“科学影评”十篇D. 话剧《张居正》用现代科技呈现奈何桥,舞台和演员表演沉浸在银色的流动“河水”中。4.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5. 假如你是电影评论家,面对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的新浪潮,该如何应对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压碎的心丁玲①平平听过火车的故事,在画上也见过火车,太原商务印书馆的橱窗里,就陈设过一个模型。平平跟爸爸上街的时候,有机会就贴在那玻璃窗上瞧。他不敢梦想有一辆火车,有那小模型就很好了。有一次他坐洋车出城,听到一声怪叫,妈妈说是火车要来了,可惜他仍是没有看见。②但这次可太好了,他竟坐了一段火车。晚上跟着妈妈、哥哥、姐姐,一大串人到车站去,沿路都是走不通的大车,哥哥说是运的子弹,姐姐说是运的面粉,他奇怪着晚上在黑处倒比白天热闹。车站里更是拥挤,全是些不认识的人,这些人都不亲热,不和气,急急忙忙地,谁也不理谁的一群走过去,另一群又走过来。平平紧拉着哥哥,他要瞧火车去,哥哥不带他去,后来他被拖进一个黑箱子里了,哦,原来这就是火车。平平伤心地失望着,而且这空气非常不好,同车的人都将不安影响着他,那些家伙都讲着日本人呢。他看见过飞在天上的日本飞机,听到过炸弹,他想象不出那可怕,但在他们的语言中给日本人画出一个可怕的形象。后来火车开动了,吼隆,吼隆,吼隆不断地振响着,那汽笛刺人地叫着,他感到恐怖,烦厌,像有一个很重的东西压迫着他,他靠在妈妈的膝头上睡着了。火车到了榆次的时候,天还没有亮,他就被抱到了马路上;他揉了一揉睡眼,掉过头去看,看见了长长的一列火车,它不是很静地睡在那里吗?有一排木头杆子在它旁边,寂寞的车站上的灯光,有一缕照在它身上,它轻轻地吐着浓烟。旅行终于结束了,到了这个城,平平住在了外祖母家里。③然而,这天一早,平平从梦中醒来,又梦见火车,火车却变得非常可怕,那上边坐满了日本人,日本人从车上跳下来,要抓他,妈妈不能保护他,倒在地上哭;很多中国人,外祖母也好,哥哥也好,隔壁的叔叔也好,大家都怕得缩到一团,他伤心地哭着,哭着哭着就醒了。唉,难道这么多爱他的人就没有一个不怕日本人的么?④吃过早饭不久,有几个穿灰衣【注】的人来了。妈妈把平平关在大舅母的房里,妈妈也不出去,就让外祖母一人同那几个人说话,外祖母把上房边房都空出来让给他们住。平平先也很怕,后来看看那几个人很和气,比舅舅待外祖母还好,外祖母都笑了,于是平平就挣着跑出来偷偷地看,他知道他们是兵,那些兵跑来抱他,买包子给他吃,又把他引到上房去,唱歌给他听,他们互相扭做一团打着玩。⑤黄昏的时候,灰衣的兵越来越多了,并且有许多穿黄呢大衣的。他怕穿黄衣的人,妈妈说那黄衣是日本人的,不过他们进房就把黄衣服脱了,里边还是一样的灰衣服,他胆子才又大了一点,他仍跑去看,那些人就又殷勤招待他。⑥现在平平有了好朋友了,就是住在上房的陈旅长。陈旅长穿的衣服是日本兵穿过的,他的皮鞋,也是日本兵穿过的,他还有一把长刀,是日本军官的;他还看了陈旅长的马,一匹又高又大的日本马,那马却可怜地望着平平。平平成天在旅长房里玩,他从不禁止他顽皮。每到吃饭,旅长一定找他一道吃,无论房子里有多少人。平平看得出,凡是来这里的兵士,不管穿灰衣黄衣,都非常爱旅长。因为有他在这里就可以不怕日本人,于是平平也有了个决心,他一定永远挨着他的朋友,并且因为有了新的朋友做靠山,他居然公开反抗他的妈妈了:“我不要你,你没有用处,我要跟他们走。”⑦现在他不怕日本人了,他也成天谈日本人的事,因为他现在是一个兵了,他可以跟陈旅长去打他们。⑧那天晚上他听说他的朋友第二天要走,但他的朋友却否认了。到了夜晚他回房的时候,他的朋友还送他到院子里,嘱咐他好好地睡,嘱咐他明天再来谈打日本人的故事。⑨但是天还没有亮的时候,他被一种不舒服的声音弄醒了。妈妈打着哭腔说:“一切事情,自己小心吧,做娘的也顾不得你了,当兵还是一条出路。你跟陈旅长,我是很放心的,若不是平平太小,一道去我倒愿意,只是我们母子,唉,我们到底还有见面的日子没有呢?”⑩平平觉得什么都完了,他又看见了可怕的日本人,他们坐着火车来了,他不能让日本人来杀他,他要当兵去,他要跟着陈旅长,他觉得只有在军队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他发疯似的,衣服也不穿就往外跑。一下他被一个巨大的力量抱着了,他感觉得有一群人围着他,他不管,拼了力气去哭,无论是什么爱抚都变成了可憎的东西了,直到他哭得太疲倦了晕了过去才停止了抽噎。 不久他恢复了知觉,房子里静悄悄地,他清楚了一些,从手指缝里看见了妈妈,妈妈靠在他身旁,衰弱地摊着手,呆呆望着块地方,泪水无声地从眼里泉水似的流下来。他忽然了解了妈妈,原谅她一切,他一头撞到她怀里,听见妈妈的心的跳动,当妈妈扶起他的头来时,他的眼被泪水糊着,已经看不清她的面目了。一九三八年(有删改)【注】:灰衣,文中指八路军军装。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平平梦见日军时痛苦无比,而与陈旅长相处时非常开心,两者形成对比,凸显小说主旨。B. 本文用词精当,如“热闹”一词,既写出了火车站人头攒动之态,又表达了心情愉悦。C. “外祖母都笑了”,这一“笑”字反映出八路军的保护让百姓安心。细节描写生动传神。D. 全文以小见大,讲述一个小家庭在抗战中的悲欢故事,折射侵略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7. 文中关于“火车”这一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平平有机会就去瞧太原商务印书馆橱窗里的火车模型,并渴望拥有它,是因为火车象征现代文明。B. 第②段既写开动的火车,也写静睡的火车,一动一静,让行文张弛有度,也让读者心情有起有伏。C. 拥挤的车站,昏暗的车厢,此时的火车笼罩着恐怖不安,为下文写平平对火车的情感转变做铺垫。D. 全文以火车起笔,以火车结束,火车贯穿全文,串联情节。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主题深刻。8.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平平对妈妈的情感态度。9. 请指出本文的叙述视角并分析其产生的艺术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樊哙,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后与高祖俱隐于芒砀山泽间。陈胜初起,萧何、曹参使哙求迎高祖,立为沛公。哙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临丰下,破之。复东定沛,破泗水守薛西。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居营外,闻事急,乃持盾入。初入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也。”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马,哙等四人步从,从山下走归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几殆。后数日,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节选自《汉书·樊哙传》)材料二: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且陛下病甚A大臣震B恐C不见D臣等计事E顾独与一F宦者G绝乎?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破,攻克,与《鸿门宴》“拔剑撞而破之”的“破”意义相同。B. 师,军队,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师”意义不同。C. 如,往、去,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意义相同。D. 适,到、往,与《孔雀东南飞》“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意义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哙早年以屠狗为业,后追随刘邦,参与攻打胡陵、方与等地,并协助刘邦在丰、沛一带作战。B. 鸿门宴上,樊哙闯入营帐饮酒食肉,向项羽进言,随后刘邦借机离开,最终安全返回霸上军营。C. 刘邦称帝后,曾因病拒见群臣,樊哙强行入宫进谏,并以赵高之事劝说刘邦,刘邦于是起身理政。D. 樊哙在楚汉战争中立下战功,受封临武侯,后升任郎中,但因功高震主,最终被刘邦贬黜流放。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2)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14. 请结合材料及《鸿门宴》,简要分析樊哙实现了从屠狗者到开国功臣这一人生转变的关键因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路六侍御入朝【注】杜甫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注】:此诗是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乱刚刚结束,杜甫漂流到梓州时所作。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既强调两人自幼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有因消息隔绝而产生的遗憾。B. 颔联写意外重逢竟在饯别宴上,但不知今后何地再相逢,凸显命运弄人。C. 颈联借“桃花红”“柳絮白”之景,表达作者与友人异地相逢的喜悦之情。D. 诗歌前四句由过去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全诗层层递进,结构严谨。16. 有人认为,“忽漫相逢是别筵”是全诗的巨大转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与友人重逢后又要别离的复杂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青年座谈会上,一位老教授看到学生交流时很拘谨,便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鼓励年轻人不要因自己年长就有所顾虑。(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精辟的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述六国破灭之因,既点明六国资源有限的事实,又揭示秦国贪得无厌的本质。(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建筑依山就势的布局智慧,又展现了檐角钩连的精巧结构。三、课内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2小题,6分)18. 下列课文语句中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被这枷纽得我左侧右偏,人拥得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哥哥行:哥哥那边,哥哥,对一般男子的客气称呼。行,表处所。)B. 自从得恩人救济,赍发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着,迤逦不想来到沧州,投托一个酒店主人。(迤逦:缓慢前行,这里有颠沛流离的意思。)C.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宋元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D. 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言筌: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筌,捕鱼的竹器。)19.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道理)B.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率领)C.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辨:辨析)D.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削减)(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近来,银发旅游列车颇受老年消费者青睐。②数据显示,③2024年国铁集团共组织开行旅游列车1860列,④运送游客超100多万人次,⑤其中老年游客占比接近80%,⑥部分热门线路中心旅游旺季时常常出现供不应求。从中不难看到,银发消费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我国仍处于“轻老阶段”。半数以上的老年人口为60至69岁的活力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好,有资金、有时间,且有较强的消费意愿。 甲 ,不仅有益于提升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也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前不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抗衰老、银发旅游等产业,释放银发消费市场潜力。”要促进银发消费,适老化改造已成为( )。银发列车上,增设加宽护栏、防滑扶手、紧急呼叫器;居家环境中,浴室门槛改成平缓坡道,光滑瓷砖换成防滑地板,配备感应灯、防跌倒报警器等设施;打开手机,APP优化视觉呈现,采用大字体、大图标等设计,方便老年人查看与操作……这些细节,筑起更严密的安全防线,让老年生活更便利,优化了消费体验。加快各领域适老化改造,才能拆除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道道无形“门槛”,助其安享养老生活。随着生活观念的变迁、生活水平的提升,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 乙 ,而且追求老有所乐。这对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湖北首趟银发旅游专列突出康养主题,游客在游山玩水之余,还可以与武当武术传承人互动交流。一些服务商加强与景区联动,一站式提供银发学习、旅居养老、游学养老等服务。城市里,课程丰富的老年大学、价廉物美的社区食堂越来越常见。除了物质、硬件设施,老年人在情感上同样有需求。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骗局盯上老年人的钱包,打“亲情牌”、挖消费陷阱。守护老年人消费安全,不仅需要有关部门依法加强监管,重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还有赖于更多人身体力行,给予老年人真诚关爱。倾听老年人分享生活日常,帮助老年人筛选可靠的产品和服务,与老年人共同开启一场远行……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陪伴、多一些鼓励,用心用情织密关爱网,才会让老年人拥有更加充盈的内心,增进幸福感,让不法分子难有可乘之机。20. 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务之急 B. 首当其冲 C. 燃眉之急 D. 重中之重22. 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论语》有言:“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固穷”意为在困顿时仍能坚守原则。)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君王:“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些枷锁,恰恰是道德的底线。”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沅澧共同体2025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试题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2页,其中试题卷8页,答题卡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D 2. B3. C 4. ①举例论证:如《满庭芳·国色》《锦鲤》《秧BOT》等实例,论证人工智能带来日新月异的艺术现场这一观点。②对比论证:人工智能在“人机共生”与“人机伴生”中的作用形成对比,突出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中的优势和局限。③道理论证:文本分析“审美现场”和艺术评论产生机制时,进行了理论阐述。5. ①跨界视域融合:需掌握人工智能与电影艺术的双重知识,打破学科壁垒,解析影片中科技与艺术的共生关系。②坚守审美主体性:立足人类独有的审美直觉,深入分析科技赋能下影片的情感表达、文化内核等艺术价值,避免被算法逻辑替代。③创新批评范式:突破传统影评框架,结合数智化创作特征,提出适应科技艺术的新评价标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B 7. A8. ①依赖:平平第一次坐火车时,靠在妈妈膝上睡着了,体现了在陌生环境中对母亲的依赖。②伤心:平平梦见日本人抓他,妈妈不能保护他时,倒在地上哭醒了。③反抗:当陈旅长成为靠山后,平平公开反抗妈妈。④理解:哥哥参军后,妈妈非常痛苦,平平理解了妈妈。9. 叙述视角:儿童视角或平平的视角。效果:①把平平在不同时空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起来,使情节紧凑,更有真实感。②使主题含蓄有力,以儿童视角揭示战争的普遍伤害,也赞扬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精神。③儿童天真无邪与残酷现实的对比,加强悲剧性,引发读者对弱小无辜者的深切同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ACE11. A 12. D13. (1)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来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没有封锁关口的事。(2)起初,陛下与我们一起在丰沛起兵,平定天下,是多么地雄壮呀!14. ①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战功:材料中展现其从沛县起义到平定诸侯的卓越军事贡献,为汉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②忠诚护主:在刘邦命悬一线之际,他冒死闯宴,以“暴师霸上”等言辞点明项羽理亏,成功扭转局势。③智勇兼备:不仅以武力开路,更以“天下解,心疑大王”的政治警示说服项羽,体现粗中有细的谋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C 16. ①乱世漂泊之愁:友人毫无音讯,相逢又别离,后会不可期,因为战乱,作者到处漂泊。②聚散无常之悲:与多年未见的友人偶然重逢本是巨大惊喜,然而重逢地点竟是“别筵”,惊喜瞬间被冲淡,生发聚散无常的悲凉。③失意郁闷之苦:从标题与注释中可知,友人入朝,而诗人却仕途失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 毋吾以也 ③.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④. 暴秦之欲无厌 ⑤. 各抱地势 ⑥. 钩心斗角三、课内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2小题,6分)【18题答案】【答案】C【19题答案】【答案】D(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20~22题答案】【答案】20. ④改为:运送游客超100万人次⑥改为:部分热门线路中心旅游旺季时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21. B 22. 甲:满足该群体消费需求乙:不仅追求老有所养四、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