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黔东南州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四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了怎样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新媒介技术的充分介入已经深刻地影响到文学生产、传播和评价全流程,文学观察增加了新媒介这个重要维度。另一方面,文学整体上不满足于面上的拓展,而是不断在寻求深度和高度上的突破,对时代需求和读者期待做出积极而有力的回应。
“媒介”正在成为文学活动的一个关键性要素
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曾经提出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即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今天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媒介现实:“四要素”是不是有必要升级到“五要素”,将“媒介”列入其中?媒介深刻影响了文学,媒介的变革和读者的阅读方式、审美方式的变化,将反过来主导、推动着文学样态的变革。读者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对象,更是主动参与的创作主体。新媒介时代,文学创作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过程。只有通过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充分激荡,文学才能重新激活自身的能动性,扩大边界,不断拓展生长空间。
媒介的全面介入,是当代文学生产新的风向。这不仅是一种文学图谱或者情感结构的变化,更是文学生态和文学观念的新变。在新媒介语境下,“写作人人可为”的理念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他们的写作呈现出自传体、真诚性和真实性特征,提供了异质性的经验,风格质朴清新,将门卫、快递员、清洁工等群体纳入文学的视野,拉近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整体文学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代文学不断向深处发掘,向高处攀登
新媒介语境下,当代文学变得更加鲜活、富有生机,但作家的创作并没有流于表面,也没有醉心于“小打小闹”,更没有完全迷失方向,而是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向深处发掘,向高处攀登,坚持以作品立身,力争为读者提供更为充足而丰厚的精神滋养。
当代文学在内容上更善于关注宏大的时代命题,视野也更为开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作家们青睐和瞩目的题材范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活生生的现实进行充分对话,进而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当代作家自觉担负起自己的使命,运用适宜的方式将“传统”引入“时代”,将经过转化的传统引入当代生活之中,使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活的部分。尽管“虚拟现实”已经在我们的身边环绕,但是作家们还是自然而然地回到我们历史文化集体记忆中去找寻源流、支点和勇气。
从书写的空间而论,当下的乡土文学和城市文学都在呈现新的气象。城乡问题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元问题,城乡文明融合下的新乡土叙事,致力于构建日常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当下的中国乡土文学,更多地被放在城乡文明的双重结构中来理解。在“向城涌进”“在城望乡”之外,当代乡土文学重点关注“城乡融合”。可以说,作家已经观察到城乡融合语境下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从而让乡土文学呈现出新的面貌和姿态。
总之,当代作家一方面不断回到常识世界,进而重申把常识和人性作为写作基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乐于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世界抽离,走向野地,融入天地,对话历史,呈现出面向传统、面向时代、面向世界的写作姿态。
(摘编自叶祝弟《文学创作新气象:媒介参与和深度追求》)
材料二:
随着互联网催生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学自身开始主动寻求自我更新的渠道。
当前的文学生态正发生极其深刻的裂变。这种裂变主要是互联网依托新媒介的兴起带来的,已经构成重要的文学现象。具体到文学领域而言,就是网络文学不仅体量庞大,类型众多,读者广泛,而且深度参与影视、动漫等多种类型的跨媒介文艺中,成为当前最活跃、最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文学样式。《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超5亿人,网络文学作品总量超3000万部。这些数量庞大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创造的网络文学作品已经超越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总和。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文学创造出眼花缭乱的海量作品,而在于新媒介如何影响文学新变。
人工智能让高度专业化的文学创作,变成人人皆可参与的文学活动,也使得人类有机会利用机器从事文学创作。只不过,这种文学创作不再遵循天才论和灵感论,而是遵循人工智能的算法逻辑和数据处理。
“素人写作”成为新媒介文艺时代的新现象。这里的“素人”指的大多是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的社会大众。素人写作者区别于长期浸润文学之中的作家,其作品因此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示范效应,再加上新媒体传播的便利条件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素人写作更多地记录着普通人的劳动与生活,展现他们不为人知的精神状态。显然,素人写作不仅丰富了文学创作的类型,更对热爱文学的普通的社会大众有着示范效果。它鼓励普通劳动者讲述自己的故事,书写平凡人的事迹,作为新大众文学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不管是人工智能写作还是素人写作,今天的人民群众早已不是曾经的“沉默的大多数”。从对原著作品在新媒介平台的二次创作,到利用AI技术的自主创作,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素质和技能得到提高,新媒介环境激发、推动人民群众的创作热情。这种新大众文学依托新媒介环境而出现,但根本上还是人民群众自发创造出的新文艺形态。有理由相信,从新媒介文艺到新大众文学,已经开启“全民创作”的文艺潮流——新媒介赋予人民大众空前有利的自主便捷的文艺环境,人民大众凭借自身的热情和能力,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艺。
(摘编自杨毅《从新媒介文艺到新的大众文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媒介技术的充分介入已经深刻地影响到文学的方方面面,但材料一作者认为当下没有必要将媒介列入文学活动要素之一,使之升级为“五要素”。
B. 当代文学在内容上更善于关注宏大的时代命题,视野更为开阔,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现实进行充分对话,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
C. 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庞大,作品总量巨大,已超越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作品总和,成为当前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样式。
D. 当下中国乡土文学以城乡问题为元问题,重点关注“城乡融合”,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从而让乡土文学呈现出新的面貌和姿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媒介时代,文学创作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过程,需要通过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充分激荡,不断拓展生长空间。
B. 在新媒介语境下,“写作人人可为”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可,他们的写作呈现出自传体、真诚性和真实性特征,拉近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C. “素人写作”成为新媒介文艺时代的新现象,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他们更多地记录普通人的劳动与生活,展现他们不为人知的精神状态。
D. 不管是人工智能写作还是素人写作,今天的人民群众早已不是曾经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创造的新大众文学引领着新文艺形态的发展方向。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当代文学不断向深处发掘,向高处攀登”观点的一项是( )
A. 某作家通过网络与读者评论区互动,根据读者建议修改情节,作品人气大增。
B. 一位作家深入乡村体验生活数月,创作了一部反映乡村振兴新貌的长篇小说。
C. 某知名作家在创作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元素,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古老故事。
D. 一群乡村写作爱好者在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对当下农村进行了深度描绘,充满生活气息。
4. 材料二引用《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的具体数据具有怎样的论证效果?
5. 两则材料都探讨了新媒介对文学的影响,但论述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生之土(节选)
叶浅韵
①四平村的人依着节气播种生活,也依着经验摸索些道理。二十四节气里,从立春到大寒,土地上的故事多了去。
②站在这方寸的顶楼小土地前,我常常庆幸在高楼森林里能拥有一方小土地,让我离泥土一直很近。我可以模仿母亲热爱土地的秉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秋天,葡萄的藤蔓开始萎黄时,几株菊花傲然盛开了。人参果黄了,辣椒红了。我在这里接收来自土地的信息,它让我的精气神里注入一种野生的活力。
③这小片土地来源于一种意外。如若让一个人的内心思想与外界事物相连成为实证,那么在我的絮絮叨叨里,一些回响就有了根源。
④我曾经那么执着于童年的欢喜。记得第一次学着母亲栽菜的事。我大致才有七八岁的光景。园子边上有块三角形的小地,只能栽十来棵小白菜。母亲说,那小块地归你了。我高兴得一头跳下两米高的地埂,拿起母亲的生产工具,开始拔草、挖地。浑身使出吃奶的力气,把地都踩熟了。母亲转过身来,拄着锄头,笑得像火辣辣的太阳。她几个板锄下去,我的土地就向她归顺了。我笨手笨脚地栽下几棵小白菜。母亲说,这鸡啄狗咬的样子真难看。我赌气丢下东西,跑去奶奶身边寻找温暖。
⑤那年的雨水真好啊,我栽的小白菜在成活后,一天一个模样,我欣喜异常。后来看到书上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自己栽的树上结出的果子”时,我就想起了童年那绿油油嫩生生的小白菜,那是我在土地上收获的第一次幸福。大概是我太在意这种幸福感,就想把它延长到我的梦里。
⑥许多年了,我想拥有一个小园子的念想从未断过。我想像母亲一样,在园子里种上各种蔬菜,看着她们生长、拔节。无奈,城市的房价容不得我有奢侈的梦想。只好每当想念母亲土地上生长的东西时,我就应季而去。穿过弯弯的山路,我离家就近了。土地依然年轻。类比土地上的生机,我像是得了一种魔怔,常常对一些向阳生发的东西着迷。你看,我就连送给孩子们的书的扉页,我都喜欢写上四个字:向阳生发!
⑦那年的雨季,雨水的脚杆太长了,一天一天,一宿一宿,下得我心慌。更让我心慌的是,我家的房子漏水了。接着,墙壁也开始蜕皮。夜晚脱落的白灰已经严重扰乱我们的生活秩序。我开始问病求医。请来补救屋顶的人是我的舅舅,他是个手艺娴熟的匠人。舅舅像是知道我的梦想一样,他说还可以在屋顶为我建造一个小菜园。才几天时间,杂乱的顶楼被舅舅的巧手伺候得整整齐齐。
⑧那些日子,我就像一个刚分得土地的雇农,看着突然冒出来的财富,一时不知道要种些什么好。春天来了,我就忙着平整土地,再挖出一道道沟,把从母亲的土地上拔来的秧苗分种类栽上去。我的孩子一边捂着鼻子,一边嫌弃地看着我。我就学着母亲的样子,跟他讲些农民伯伯挑大粪的故事。我像一个勤劳的农民,看着自己的土地满心欢喜。
⑨那一年,我那一片小菜园里种出的辣椒、茄子、西红柿、金豆、小瓜供给太足,以致要央求邻居们帮忙。后来,像是所有邻居家的屋顶都漏雨了,他们就像我一样砌成菜园。我们在自己的小土地里播种快乐,卖力地耕种。品种也越来越多,菜地不够了,就找些泡沫箱子装上泥土,照样种菜种花。各种花草,各种蔬菜,让顶楼像一个超级空中花园。晚饭后,我们在顶楼上打发空余的时间,交换些种菜种花的经验。我的孩子放学回来时,一放下书包就往顶楼上跑去。我从他的嘴巴里知道,草莓红了几个,葡萄结了几串,有几只蜗牛……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我的童年,与泥土亲近的童年。
⑩如今,四平村的孩子们都从村子前的路上一个个走远了。他们散居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有的甚至务工到了非洲。于是,村子里的人知道了遥远的毛里求斯和坦桑尼亚。很多人最关心他们一年的收入,而我的母亲,她更关心那里的土地上能种些什么。然而,我们都会在特定的日子里回到四平村。哭哭笑笑,光阴就老了。唯有土地是新的。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老去,新生。
随着年岁增加,我越来越喜欢亲近泥土,也越来越惧怕人多的地方。我害怕别人和自己在夸夸其谈中,掉进尘世的种种悲哀。世界上的事物,唯有土地,最值得人类守护。我在一片小小的土地上,有想种啥就种啥的自由。我也完全理解了母亲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仿佛这世间,只有这土地从来不曾辜负过人,种瓜,种豆,种花,种果,种自己的心。
如今,我的身体正在向大地弯曲。我努力地活着,像母亲那样,做一个热爱土地的人。以期让自己有一天成为土地的一部分时,能与土地的干净相匹配。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从立春到大寒,土地上的故事多了去”一句既总领下文内容,又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中对四平村的孩子们“散居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四平村人漠视故土的批判。
C. 文中大量运用“童年”“许多年了”“那一年”“如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使文章思路清晰。
D.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将对母亲的爱和感恩,对劳动的讴歌,对土地的热情、赞美以及思考融入乡土生活画卷之中。
7. 关于文中童年时“我”第一次学着母亲栽菜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用童年视角及第一人称叙事,充满童趣和天真,真实、亲切,增强感染力。
B. “高兴得一头跳下两米高的地埂”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我”的兴奋状态。
C. “笑得像火辣辣的太阳”运用比喻等手法,写出了母亲的笑对“我”幼小心灵的伤害。
D. 童年时学栽菜一事让“我”产生了念想,这对“我”未来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8. 第⑦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中说“世界上的事物,唯有土地,最值得人类守护”,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伸,字时中,东平人。靖康初,孙傅以卓行荐召。及汴京陷,金人立张邦昌,集百官,环以兵胁之,俾推戴。众唯唯,伸独奋曰:“吾职谏争,忍坐视乎!”乃与御史吴给共为议状,乞存赵氏,复嗣君位。邦昌既僭立,贼臣多从臾之,伸首具书请邦昌速迎奉元帅康王。同院无肯连名者伸独持以往而银台司视书不称臣辞不受。伸投袂叱之曰:“吾今日不爱一死,正为此耳,尔欲吾称臣邪?”即缴伸尚书省,以示邦昌。邦昌得书,气沮谋丧。明日,议迎哲宗后孟氏垂帘,追还伪赦,乃遣李回等迎康王。
高宗即位,上知其有忠力于国,擢殿中侍御史,抚谕荆湖、广南,以诛邦昌及其党王时雍等。所过州县,诹察吏之贤否与民利疚,以次列上于朝。伸自湖、广将入奏黄潜善、汪伯彦不法凡十有七事,草疏已具,朝廷方召孙觌、谢克家,乃先奏:“觌、克家趋操不正,在靖康间与王时雍、王及之等七人结为死党,附耿南仲倡为和议,助成贼谋。有不主和议者,则欲执送金人。觌受金人女乐,草表媚之,极其笔力,乃负国之贼,宜加远窜。”不报。伸又进疏。
疏入,留中。明日,改卫尉少卿。伸以论事不行,辞不拜,录其疏申御史台,且叠上章言:“臣言可采,即乞施行,若臣言非是,合坐诬罔之罪。”移疾待命。旬日,诏伸言事不实,送吏部责濮州监酒税。时用事者恚甚,必欲杀之,以濮迫寇境,故有是命。趣使上道,伸怡然袱被而行,死道中。或曰王渊在濮,潜善密嗾其不利于伸。天下识与不识皆冤之。
(选自《宋史·马伸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臣所以有谏君之义何?尽忠纳诚也。《论语》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人怀五常,故知谏有五。讽谏者,智也,知祸患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讽告焉,此智之性也。顺谏者,仁也,出词逊顺,不逆君心,此仁之性也。窥谏者,礼也,视君颜色不悦,且却,悦则复前,以礼进退,此礼之性也。指谏者,信也,质相其事而谏,此信之性也。陷谏者,义也,直言国之害,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身,此义之性也。孔子曰:“谏有五,吾从讽之谏。”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去而不讪,谏而不露。
(选自班固《白虎通义》,有删改)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同院无肯A连名者B伸独持C以往D而银台司视E书F不称G臣H辞不受。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吝惜,与“秦爱纷奢”(《阿房宫赋》)的“爱”意思不同。
B. 凡,总共、共,与“轩凡四遭火”(《项脊轩志》)的“凡”意思相同。
C. “趣使上道”与“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两句的“趣”意思不同。
D. 却,退下,与“却与小姑别”(《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却”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人攻占汴京后,立张邦昌为皇帝,威胁朝廷官员推戴张邦昌,大家都唯唯诺诺,只有马伸挺身而出。
B. 宋高宗即皇位,提拔马伸为殿中侍御史,抚谕荆湖、广南,以诛杀张邦昌及其党徒王时雍等人。
C. 马伸因得罪权臣而被贬到濮州任监酒税,但他没有愤怒,而是愉快起程,却没想到被黄潜善派人杀害。
D. 在朝就积极献策,竭尽忠诚;离开朝廷后不要肆意议论朝廷的是非,即使提出批评和建议也不显露自己的锋芒。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用事者恚甚,必欲杀之,以濮迫寇境,故有是命。
(2)知祸患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讽告焉,此智之性也。
14. 有人说马伸属于材料二中所说的“陷谏”,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这一说法?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秋即事
寇准
古邑端居夏景移,炎飙经雨自收威。
莲衰小渚秋光淡,蝉噪平林夕照微。
冷句每招江客和,深心终约岳云归。
晚凉却近南亭立,独看沙鸥向浦飞。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上句“古邑”点明地点,“夏景移”点明季节,下句描绘出秋雨过后暑气消退、天气转凉的景象。
B. 颈联“冷句”“深心”既展现出诗人高洁、孤傲的情怀,也传达出了诗人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苦闷。
C. 尾联写诗人独自立于南亭看沙鸥飞翔,无人相伴;同时也暗含诗人向往归隐、淡泊宁静的心境。
D. 全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将初秋时节的自然之景与诗人的心境巧妙结合。
16. 同样是描写秋天的景致,黄庭坚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和本诗的颔联却是两种不同的景象,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说明。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小明把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为座右铭,意在告诫自己要艰苦奋斗,不要图享安乐。
(2)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和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都写到树木,前者“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杭州的美丽,后者“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尽了扬州的荒凉。
(3)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商量的口吻邀朋引伴,展现了田园生活中淳朴的邻里关系,尽显率真之趣。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前,我一直认为树的路在地下。一棵树要想往高处长,它就得拼命地把根往深处扎,在泥土与岩石中左冲右突,开僻出一条路来。然而,一个偶然机会,我发现树的另一半路竟然在天空。
那是两年前的一个秋后,我手里端着个照相机,像恋旧的鸟一样在即将销失的村里久久盘桓,想把整个村庄都装进镜头里带走。那棵伟岸的沙朴就是在此时进入我的视野的。拍树冠的时候,我的心不由得砰然一动,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棵树生命深处的隐秘世界。
那棵沙朴的树冠可以用“硕大无朋”来形容,主干高耸,侧枝纷披。因为是深秋,树叶早已落尽,这就更显出枝干的虬曲与苍劲。扭结,弯曲,多么类似我们不平坦的生命与心灵历程。你看,那一枝,它本来是向北面伸展的,可是长着长着,路被另一根更强悍的枝干挡住了,于是,它不得不折腰——向东发展;然而,东面的空间也已被别人率先占领,无奈之下它只得曲线图存——向南突围……在经历了几番搏斗与失败之后,那被严重扭曲的肢体在天空中留下一个大大的“Z”字。凭感觉,我猜测那根树枝要走完那段曲折的路程,起码也得上百年的时间。其间的求索与挣扎、选择与痛苦,并不亚于我们人类历史上那次举世闻名的长征。
18. 文中第一段和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19. 文中画横线处句子若改为“于是,它不得不向东发展”,两句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瓷乐器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陶埙,距今有7000年之久,是现存最早的吹奏乐器,也是瓷乐器的前身。此后, ① ,比如唐代的瓷瓯,明代的瓷笛、瓷箫。虽然这些瓷乐器多已失传,但 ② ,比如《乐府杂录》中就记述了唐代乐师善用瓷瓯进行奏乐,“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明清文献也有很多关于瓷笛、瓷箫的记载。
现代瓷乐器的复兴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千年瓷都”之称的江西景德镇,一直致力于瓷乐器的研制。1985年,在受唐代“瓷瓯”的启发下,经过对原料的不断打磨与工艺的改进,率先由景德镇研制出以瓷盘为原材料的新型打击乐器“瓷瓯”。
瓷乐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③ 。从选材、制坯、修坯、素烧、施釉到烧制,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操作,这是确保其音乐性与观赏性得以实现的关键。用陶瓷制作乐器本就不易,让瓷乐器的各项音乐指标达标更难。制作瓷乐器,需要运用各种物理和声学知识。瓷器本身的胎质、厚度、烧结度、重量等都会对音准、音色、音质产生影响。有时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烧成的瓷乐器,音高不准或音色不好,只能弃之。瓷乐器从满足观赏需求到成为可演奏的乐器,需要匠人们付出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每件瓷乐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下列句子中的“相当”与文中加点的“相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剑鱼攻击人类的情况并不常见,但它一旦被激怒,就会变得相当危险。
B. 巡边35年,他在边境线上留下了13万余千米的足迹,相当于绕地球3圈多。
C. 为了确保乡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当的教育资源,他们四处奔波。
D. 乒乓球首局比赛中,两位选手实力相当,比分从9平一路战至11平。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上有些事,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才去做,而是从长远看,从责任看,从发展看,必须做。(毕淑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黔东南州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四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A 2. D
3. A 4. ①通过列举《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中的具体数据,直观地展现了网络文学的庞大体量、众多类型及广泛读者,增强了论据的可信度。
②有力地证明了网络文学已成为当下最活跃且最有影响力与生命力的文学形式,进而说明新媒介对文学领域产生的显著影响。
5. ①材料一侧重论述新媒介改变了文学生态和观念,同时强调新媒介影响下当代文学在内容和书写空间上对深度和高度的追求,突出作家的使命文学的精神滋养作用。
②材料二侧重描述新媒介时代文学生态的裂变,如网络文学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写作、素人写作等新现象,强调新媒介开启了“全民创作”的文艺潮流,突出人民群众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作用。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C
8. ①交代了“我”屋顶小菜园的来历,与前文第②段中的“我常常庆幸在高楼森林里能拥有一方小土地”形成照应。
②自然引入下文对在屋顶小菜园种菜以及满心喜爱等感受叙述。
③深化了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土地亲近的情感。
9. ①土地从来不曾辜负过人,让人们收获劳动果实,获得财富。如文中说的“我那一片小菜园里种出的辣椒、茄子、西红柿、金豆、小瓜供给太足”等。
②土地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如文中说的“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老去,新生”。
③土地富有生机和活力,不仅是物质载体,更是文化、记忆和情感的容器。如文中母亲对土地的热爱、土地承载了“我”的梦想和“我”对土地的亲近等。
④土地为人们带来的喜悦、幸福感,是人们的精神归属。如文中所说的童年“在土地上收获的第一次幸福”等。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H
11. D 12. C
13. (1)当时当权的人非常愤怒,一定想杀掉他,因为濮州靠近敌人边境,所以有这一命令。
(2)发现祸患的苗头,深入洞察事物本质,在事情尚未彰显就委婉劝告,这是由智的性质决定的。
14. ①张邦昌僭立皇帝位后,马伸冒死上书,拒不称臣。
②发现孙觌、谢克家参与奸党活动,于是不顾朝廷召用二人,上奏要求将其法办。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①黄庭坚“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秋夜雨后:群山叶落,天空更显辽阔;月光照在澄澈的江面,天地空明,境界雄阔清空。
②寇准“莲衰小渚秋光淡,蝉噪平林夕照微”写初秋傍晚:池塘莲花凋零,洲渚秋光浅淡;傍晚平林里蝉声断续,残阳微照,画面清幽而略带衰飒。
前者壮阔高远,后者萧疏淡远,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秋日气象与情怀。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忧劳可以兴国 ②. 逸豫可以亡身 ③. 云树绕堤沙/烟柳画桥 ④. 废池乔木 ⑤. 肯与邻翁相对饮 ⑥. 隔篱呼取尽余杯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18~19题答案】
【答案】18. 将“开僻”改为“开辟” 将“销失”改为“消失”  将“砰然心动”改为“怦然心动”
19. ①原句将沙朴的树枝人格化,写它不得不“折腰”,表达比改句更生动,②比改句更能突显沙朴的树枝在不平坦的生命历程中痛苦求索、坚强突破的品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20~22题答案】
【答案】20. 1985年,在唐代“瓷瓯”的启发下,经过对原料的不断打磨与工艺的改进,景德镇率先研制出以瓷盘为原材料的新型打击乐器“瓷瓯”。
21. ①不同的瓷乐器陆续出现 ②古籍中有很多关于它们的记录 ③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22. A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