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5年秋季八年级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2025年秋季八年级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2025年秋季八年级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1.(8分)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2)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4)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5)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6)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 。”
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2024年央视春晚,歌曲《健康到到令》节奏欢快, ① (xuán)律动感,引入青年人表演八段锦,让人( )。八段锦历经近千年传承,( )了中医、道家、儒家等多种文化,被誉为“中华民族至宝”。在登上春晚舞台的那一刻,八段锦以一种全新的形式 ② (chéng)现在观众面前,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学习。
通过八段锦这种创新的表演形式,让我们确有可能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年轻人在变化的世界里寻找内心的“秩序”,在一招一式中感受传统文化对身心的( )。这是一场传统文化与年轻一代的“双向奔 ③ (fù)”。
(1)(3分)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3分)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刮目相看 结合 庇佑 B.耳目一新 融合 庇护
C.耳目一新 结合 庇佑 D.刮目相看 融合 庇护
(3)(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八段锦通过这种创造的表演形式,让我们确有可能看到了现代与传统和谐共存。
B.依托八段锦这种创造的表演形式,让我们确有可能看到了现代与传统和谐共存。
C.依托八段锦这种创新的表演形式,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的可能性。
D.八段锦通过这种创新的表演形式,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的可能性。
正确修改为:八段锦通过这种创新的表演形式,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的可能性;故选D。
3.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1)(3分)拍摄小组准备再现《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一个采访场景,请补全资料。
延安——安塞① (人名)——保安——吴起镇——预旺堡——保安。
外貌:他清瘦身形,中等个子,但体魄挺拔结实,留着黑长胡子的脸上透着年轻人的真诚,眼睛大而深邃,热情洋溢。 人物形象:② 事例:③ (只写一例)
(2)(3分)《红星照耀中国》客观记录真实事件,闪耀着革命人物的精神光辉,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从中收获了怎样的精神财富。
二、阅读(共67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7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3分)下面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吟鞭”是挥响马鞭的意思;“即天涯”诗人说自己一离京师,从此便如远隔天涯。
B.前两句抒情叙事,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诗人即将归家的兴奋心情。
C.这首诗写作者虽然离开官场却依然心系国家,表达了他至死不忘报国的一腔热情。
D.本诗构思新颖,一反历代文人对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格调,歌颂了落花的积极意义。
5.(4分)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
【甲】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与施从事书
吴均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①累颐物②,悟衷散赏。
注释:①荡:涤荡,消除 ②颐物:留连物态以怡养性情
6.(4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虽乘奔御风 奔: (2)属引凄异 引:
(3)千翼竞来 竞: (4)鸡鸣不已 已:
7.(2分)划线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B.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C.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D.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8.(6分)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绿嶂百重,青川万转。
9.(4分)甲乙两文都有写到“猿”,请结合选文分析各自的作用。
(三)阅读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我的玉米情结
夏青
①我出生在黔北的一个小镇上,在我四岁多时,弟弟出生了,父母只得把我送到乡下,让外公外婆帮着带我。这是我记事起第一次到外公外婆家,正是玉米成熟的季节。那天,已是傍晚时分,外公外婆准备了一大桌饭菜等着我们。一路上的奔波让我早就饥肠辘辘,就在我大快朵颐时,突然闻到一阵香味从厨房传来,那种香味浓郁、强烈,完全盖住了满桌饭菜的香味。我放下碗问外公,这是什么香味?外公说,柴火烧苞谷。在我的家乡,苞谷就是玉米的别称。
②不一会儿,外婆端着一筲箕烧苞谷从厨房走进堂屋。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烧玉米——外观焦黑,还粘着灰,那模样有点无法引起我的食欲,可我又无法抵挡那香味的诱惑。我拿起半截烧玉米,吹了吹表面的灰,啃了一口,嚼在嘴里嘎嘣脆,香酥脆嫩,咽进肚里,口中的回味有一点甘甜,让人沉醉。从那一刻起,烧玉米的味道就烙在我的记忆中。
③外公家住在黔北群山深处的小村子中。初到农村的日子,外公外婆很少约束我,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淌水的小河、稻田里的蛙叫、茅屋上升起的炊烟……每一件事物仿佛都在诱惑我探索这个崭新的世界。我白天和村里的孩子们跑到林中捡蘑菇、摘松子、拾柴火,要不就帮邻居家哥哥姐姐把牛羊赶到草坪上放养,放不到多久我又跑去和大一点的孩子们到河沟里摸鱼……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天地间任我逍遥。
④外公在地里耕种的时候,我大多数是在一边玩耍的。可是一到玉米播种的季节,外公教给我简单的农活,我就来了兴致,也会到地里帮外公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着清除地里的杂草,用手在地里刨窝……等到出苗时节,我又用酒瓶装满水给玉米浇水。玉米秆拔节时是我最兴奋的时候,看到一粒种子从出苗、分叶到拔节,一点点成长起来,我有种说不出的激动,眼看着玉米在我们爷孙俩的栽培下茁壮成长,我幼小的心里竟有了一点成就感。从抽穗期到花粒期,玉米地里常常会散发出一股香味,这香味甘甜、清凉,一直会持续到玉米的成熟期。玉米成熟后,玉米地的香味更加浓郁,饱满的玉米棒子,浅紫色的穗,在阳光的炙烤下,会散发出一种近乎奶油的香味,这是我一年中最欢快的时候。我站在地里,脚边是被太阳暴晒的大地,地里散发出一种干燥的气息,混合着玉米的香气,这是我童年最熟悉的气味,就像外公身上那股永远都摆脱不掉的乡土气息,让我倍感亲切,又无限怀恋。
⑤每年玉米丰收时,外公总变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水煮糯玉米、柴火烧玉米、玉米粑……玉米粑是我最喜欢的,用石磨把玉米磨成茸泥,加入白糖拌匀,捏成三角形状的玉米粑,用新鲜的玉米叶包上蒸熟,撕开玉米叶,玉米粑呈暗黄色,热腾腾的香气直往鼻孔里钻。当我吃多了吃腻了玉米后,外公到镇上赶集时,有时会买些排骨、鲜肉回家,外公做的排骨炖玉米、玉米炒肉末,又重新点燃我对玉米的喜爱。
⑥我在乡下和外公外婆生活了三年时光,在半玩耍半劳动的状态下跟随外公种了三年玉米。我七岁时父母把我接回镇上念书,从那以后,外公和那块玉米地离我就遥远了,我只能在每年暑假回到乡下,和外公外婆短暂相聚数日,也在那块玉米地里寻找我童年的足迹。虽然走进玉米地的机会变少了,但是玉米在地里熟透的香气,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陪伴我至今……
(选自《人民日报》)
10.(3分)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的家乡,苞谷就是玉米的别称”,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B.第二自然段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强调烧玉米香气之诱人。
C.在农村,玉米有多种吃法,但“我”吃多了也会吃腻。
D.玉米成熟是“我一年中最欢快的时候”,体现“我”是个贪吃的孩子。
11.(6分)请根据材料三内容,补全下表。
时间 外公外婆所做 “我”所为
记事起第一次到外公外婆家
初到农村 很少约束“我”
教“我”做简单的农活 学栽培玉米
享受玉米美食
三年后 和“我”短暂相聚 寻找童年足迹
12.(8分)品析语言。
(1)从那一刻起,烧玉米的味道就烙在我的记忆中。(赏析加点字)
(2)玉米粑是我最喜欢的,用石磨把玉米磨成茸泥,加入白糖拌匀,捏成三角形状的玉米粑,用新鲜的玉米叶包上蒸熟,撕开玉米叶,玉米粑呈暗黄色,热腾腾的香气直往鼻孔里钻。(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13.(3分)请概括结尾句中“玉米香气”的含义。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
“藏”在自然中的数学
师蕊
(一)
①1,1,2,3,5,8,13,21,34……这是一串隐藏在自然界的数学数列。数列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一个数字都是前两个数字之和,这串数字就是斐波那契数列。
②大自然中植物的花瓣、琴片、果实的数目以及排列的方式,都包含着这串神奇的数列。拿花序来说,一些植物必须安排尽可能多的小花在一起,增强“小花群体”的吸引力,同时还需要减少小花之间的相互干扰,小花相互之间的重叠越少越好,保证这些小花拥有平均的空间。就像我们人类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而建起了高楼一样,对于植物而言,营养成分的量是固定的,它们能够生长的土地面积也不那么宽裕。为了让叶于最大限度地受到阳光的照射,又不对“邻居”造成影响,所以植物会思考,叶子该如何生长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按斐波那契数排列的叶序帮植物们非常完美地解决了阳光和阴影的问题。
③如果把大自然比喻成一台超级计算机,经历漫长演化解其过程,最合理的“解”才能留下来。植物生长按照斐波那契数列排列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植物最充分地利用阳光和空气,进而繁有更多的后代。
(二)
④蜜蜂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昆虫之一,它们有严密的团队组织,还有高超的不逊于人的建筑技巧。虽然蚂蚁也有类似的组织,但是相比于蚁穴那看起来毫无规律的建筑形式,蜂巢更像是排列整齐的“公寓”。如果说蚂蚁造穴不按套路出牌,更具艺术性,那么蜜蜂筑巢则更加规整、严谨。若把蜂巢平移一定的距离,让这些格子出现在新位置,正好能够覆盖原来的格子。这种重复的规律结构,几乎是“复制”“平移”操作出来的,更加美观。
⑤蜜蜂把自己的蜂巢建成正六边形的小格子。为什么选择正六边形呢?这也是一个数学问题。蜂巢是蜜蜂用蜂蜡建造起来的。但是一份蜂蜡,需要8份蜂蜜。为了节约材料,要用最少的蜂蜡建造出容量最大的蜂果,通常会使用正多边形去满平面。满足这个条件的正多边形只有3种,即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
⑥但正六边形是怎么做到青出于蓝的呢?在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六边形比三角形或正方形的总周长都小。也就是说,采用正六边形的结构建造蜂果,所需材料最少,可使用空间最大。而且蜂巢正六边形排列的结构和其他形状相比内部更加稳固、合理,不会轻易坍塌空间利用率非常高。
⑦可见,蜜蜂不仅是充满智慧的“数学天才”,也是居家过日子的“经济学家”,更是拥有艺术细胞的“建筑大师”!
(选自《中国绿色时报》,有删改)
14.(3分)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逻辑顺序,介绍了自然界中的数学现象及其原理。
B.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我们很有可能会发现斐波那契数列。
C.作者把蚁穴和蜂巢作比较,意在强调蚂蚁筑穴的艺术价值。
D.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科普类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15.(4分)有调查表明,四叶草十分稀缺,自然界每十万株三叶草中可能只有一株四叶草。请结合文本第(一)部分相关内容,谈谈四叶草为什么没能成为大自然最合理的“解”。
16.(5分)在甲处为蜜蜂补写一个身份,体现蜜蜂的“神奇”之处,并结合本文第(二)部分相关内容你选择这个身份的理由。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
【材料一】
①51.6℃ 2007年6月初,巴基斯坦南部出现51.6℃的极端高温。受到温室气体的积聚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气温在未来五年可能会创纪录。 ②8.7万 在1979年至2016年间,每年全球冰冻图平均缩小约8.7万平方公里,该面积大约相当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大小。 ③125,168,192 2006年至2021年间,我国平均每年有100个县级以上城市遭受内涝侵袭。2014年,我国有125座城市进水、受淹或发生内涝。2015年和2016年,这一数字分别增加至168座和192座。 ④11778,200万 1970年至2021年间,全球各地报告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引发的灾害达11778起,导致超过20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4.3万亿美元。
【材料二】
我国正在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这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举措。规划如下:
【材料三】
①海绵,是一种多孔弹性材料,特长是吸水。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来排水,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而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即“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为“水弹性城市”。
②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运用到的具体工程和技术包括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花园、生态驳岸等。其中,雨水花园可以是社区的绿化带,也可以是城市生态走廊或景观公园。
17.(3分)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管理,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受温室效应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苏必利尔湖即将消失。
C.我国预计在2035年全面推广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
D.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理念,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
18.(3分)小语同学将在班会课上介绍“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材料一”是他在导入环节引用的数据,请补全相应的解说词。
【解说词】同学们,请看这几年关于全球气候的几个数据,我们发现:高温记录不断刷新, , , 。这不禁让人思考,如何建设城市,才能适应气候变化?
19.(6分)小文所在的社区正在改造、原本通道边的水泥地面被移除,施工队铺上沙土、卵石,种上植物,使之成为绿化带。爷爷对此十分不解,请结合上述材料进行解释。
好好的水泥地为什么要换成绿化带呢?这不就是瞎折腾吗?!
爷爷,您误会了。
三、作文(共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享受温暖;风雨交加的日子,我们需要坚强;与你同行的日子,我们相互搀扶;孤单的日子,也自有别样的风景……走过无数个这样的日子,我们慢慢地长大了。回头望望,哪段日子最让你难忘?哪一段日子最让你感怀?
请以“________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叙述清楚,要有真实情感;(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参考答案
1.【答案】 惟解漫天作雪飞 独怆然而涕下 箫鼓追随春社近 不畏浮云遮望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答案】(1)旋 呈 赴
(2)B
(3)D
3.【答案】(1) 周恩来 示例一:平易近人、热心周到 第一次与作者见面时用英语打招呼,为他规划采访行程,揽着红小鬼的胳膊在乡间散步。
(2)示例:《红星照耀中国》中,“过大草地”让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在极度恶劣的困境中体现出来的不屈、顽强与乐观。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让我勇敢面对困难,不惧怕挑战。
【答案】4.B 5.示例一: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烘托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无限离愁。
示例二:“白日斜”与“即天涯”互为映衬,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真实再现诗人当时心境。
【答案】6. 指飞奔的马 延长 争着 停止 7.C 8.(1)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2)绿色的屏障千重百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 9.甲文写猿猴的叫声悲哀婉转,烘托出三峡秋天凄凉肃杀的氛围;
乙文写猿猴企水,画面富有动感,给山林增加了生机与活力,流露出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答案】10.D 11. 准备一大桌饭菜(柴火烧苞谷) 沉醉于烧玉米的香味 对一切感到新奇(天地间任逍遥) 玉米播种季节 玉米丰收时 为“我”做玉米美食 12.(1)“烙”是用烧热的金属器物烫、熨的意思;作者把烧玉米的嗅觉香气形容为高温金属烫熨的触觉印迹;化无形为有形地写出烧玉米的味道给“我”印象之深刻;从那时起玉米给“我”美好的记忆。
(2)运用“磨、拌、捏、包、撕”等系列的动词,生动第写出了外公做玉米耙的过程,可见我的印象之深,表达了我对玉米食品的喜爱,对外公的怀念之情。 13.①玉米做成食物的香味;②玉米成长所散发的香味;③农村及外公身上散发的乡土气息;④象征着外公外婆对“我”的疼爱,⑤是“我”对在乡下和外公外婆生活的三年美好时光的怀念
【答案】14.C 15.示例:①四叶草有四片叶子(“4”不是斐波拉契数),叶片容易重叠;②四叶草不能保证叶片有平均的空间,叶子无法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③无法繁育更多的后代,所以没能成为大自然最合理的“解”。 16.示例:建筑大师。理由:①蜜蜂有高超的建筑技巧,蜂巢排列规整、严谨、美观;②采用正六边形的结构建造蜂巢,可以节约材料,用料最少而使用空间最大;③蜂巢内部结构稳固、合理,不会轻易坍塌。所以,蜜蜂是拥有艺术细胞的建筑大师。
【答案】17.B 18. 全球冰冻圈快速缩小; 城市内涝愈演愈烈; 气象灾害造成惨重损失。 19.示例:这是海绵城市改造,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水泥地是硬化路面,不透水。换成植物、卵石、沙土,雨水才可以往下渗透。改造后的绿化带就像海绵,可以有效收集雨水,咱小区就不容易积水啦!
20.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