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5年秋季八年级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2025年秋季八年级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2025年秋季八年级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
一、基础知识综合(共15分)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校初二年级准备开展“天地英雄气”主题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引领同学们铭记抗日英雄,传承精神火炬。
(一)为了使活动落实到位,宣传组同学准备向大家推荐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并撰写了下面一段宣传语。请你帮助宣传组审核文章,完成任务。
在历史的浩渺星河中,总有一些光芒,穿透岁月的尘封,熠熠生辉。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央视推出的纪录片①天地英雄气①,宛如一扇时光之门,引领我们走进那段弥漫着战火硝烟、又展露着豪情与温情,令人心潮澎pài( )的峥嵘岁月。
在这里,我们将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动人篇章。“狼牙山五壮士”之一马宝玉,参军前留给妹妹的三块糖,那是战火中对美好生活的温柔期许;抗联女战士王惠民,13岁的稚嫩身躯,却毅然扛起了保家卫国的千钧重担。英雄的后人也将深情讲述先辈的故事:杨靖宇之孙马继志踏入林海雪原,佟麟阁将军103岁的女儿佟亦非重回卢沟桥,左权的外孙沙峰读家书时泪洒当场……
多方档案史料汇聚,真实还原残酷战场。著名的南苑之战,日军档案称其为“白日下的噩梦 ② 而坚守南苑的学生兵们,【甲】青涩稚嫩【乙】坚rèn( )无畏,以热血谱写了一曲慷慨壮丽的战歌。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这扇时光之门,在光影交错间,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英雄的热血。这不仅是对抗战精神的发展,更是对往昔岁月的回望。让英雄的力量,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引领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1.(2分)请将文段中注音的两个字补全,用正楷写在答题纸括号内。
澎pài( ) 坚rèn( )
2.(1分)小浩同学在审核这段宣传语时,对“弥漫着战火硝烟、又展露着豪情与温情”一句印象深刻,他不禁联想到这学期我们学过的课文:作家 先生写的小说《山地回忆》,也是展现了抗日战火中的温情与人性光辉。
3.(2分)对于文段中加点词语的读音、字形以及用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硝烟”的“硝”是错别字,这个词是战争的象征,与火药有关,应写作“销烟”。
B.“鲜”是个多音字,在“鲜为人知”一词中应读作“xiān”,是形容“少”的意思。
C.“重回”的“重”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作“chóng”,作副词,表示再次、又一次。
D.“慷慨”的“慨”是错别字,此词在文段中的意思是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应写作“概”。
4.(2分)宣传组对①②处的标点符号不太确定,请你帮忙找出正确的一项( )
A.①“ ” ②”,
B.①《 》 ②”,
C.①“ ” ②,”
D.①《 》 ②,”
5.(2分)在文段【甲】【乙】两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虽 【乙】却
B.【甲】看似 【乙】的确
C.【甲】因 【乙】而
D.【甲】不但 【乙】竟
6.(2分)文段中画线句子有两处表达欠妥,请你帮助修改。
(二)喜爱书法的然然同学准备参加“天地英雄气”主题书法展。在前期学习活动中,他被南苑保卫战中与日本侵略者英勇作战,最终以身殉国的佟麟阁、赵登禹将军的事迹深深感动,所以打算书写一副对联,来纪念两位爱国将领。请你帮他完成任务。
南苑 ① ,将军百战身先死;
卢沟饮恨,壮士 ② 志未 ③ 。
7.(2分)上面这副对联中有几处缺失,请帮然然补全对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喋血 ②千秋 ③休
B.①悲歌 ②万里 ③酬
C.①往事 ②成仁 ③减
D.①壮举 ②千载 ③灭
8.(2分)然然同学有点犹豫,用哪种书体书写这副对联更好。请你帮他从楷书、行书中选择一种,并结合书写情境和书体特征,说明理由。
选择 ,理由是 。
二、古诗文鉴赏(共18分)
9.(4分)诗词填空大挑战。
(1)你站在古老的幽州台上,极目远眺,空旷的天地间仿佛只有你一人,此时你不禁吟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
(2)你怀着对泰山的崇敬与向往,攀登途中,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震撼,山峦连绵,云雾缭绕,你会想起诗句:“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当你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清晨的阳光洒在身上,极目远眺,你豪情满怀,心中默念:“ ,自缘身在最高层。”
(4)辞官离京的你,望着西下的夕阳,心中满是离愁别绪,但仍怀着报国之志,马鞭向东一挥,吟道:“ ,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木兰诗(节选)
北朝民歌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乙】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0.(2分)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二句,借环境描写间接烘托木兰对亲人的思念。
B.【甲】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的“百战”是虚指,“十年”是实数,虚实相应,以精炼的笔墨展现了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C.【乙】诗中诗人通过“东望”故园的动作,和“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夸张手法,表达对故乡的遥望与眷恋。
D.【乙】诗中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以平实自然的语言,抒写了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牵挂的复杂情感。
11.(2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了古诗中常见的互文手法,将上下句的意思相互交错、补充,下面诗句没有运用互文手法的一项是( )
A.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B.秦时明月汉时关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故园东望路漫漫
12.(3分)两首诗中的画线句都是经典的细节描写,请结合诗句分析这些细节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7分)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山 茶
李 渔
花之最不耐开,一开辄尽者,桂与玉兰是也;花之最能持久,愈开愈盛者,山茶、石榴是也。然石榴之久,犹不及山茶;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①。则是此花也者,具松柏之骨,挟②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③草木而神仙者乎?又况种类极多,由浅红以至深红,无一不备。其浅也,如粉如脂,如美人之腮,如酒客之面;其深也,如朱如火,如猩猩之血,如鹤顶之珠,可谓极浅深浓淡之致,而无一毫遗憾者矣。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荣:茂盛。②挟:拥有,持有。③殆:大概,恐怕。
13.(2分)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自李唐来 其印自落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之有
C.无一不备 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D.榴叶经霜即脱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4.(2分)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翻译:(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理解:这句话描绘了莲柄的形态,表现了君子通达正直、不趋炎附势的高尚品质。
B.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理解:作者不愿像世人一样追逐功名富贵,而只是喜爱莲花隐居避世的可贵品格。
C.可谓极浅深浓淡之致,而无一毫遗憾者矣。
翻译:真可称得上是无论深浅浓淡,都达到美的极致,没有丝毫的缺憾。
理解:这句话描绘了山茶花色彩的丰富美丽,展现了作者对山茶花的喜爱之情。
15.(3分)甲乙两文提到的花种类繁多,两文共同运用① 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莲花和山茶的特质。其中,“② ”表达莲花如君子一般,不可随意轻侮;“③ ”则最能体现后文山茶花“具松柏之骨”,有像松柏一样风骨的特点。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6.(5分)许多文学经典中存在“象征物”,它们不仅是情节的道具,更是人物命运或作品主题的隐喻。请从下面A、B选项中任选一个象征物,仿照示例,分析其在整本书中的多重意义。
示例:《孔乙己》中的“长衫”象征:读书人的身份与尊严。 阅读《呐喊》整本书后,我对“长衫”的新理解是:它既是孔乙己固守旧文化的枷锁,也是旧时代知识分子被社会边缘化的符号。 我的理由是:孔乙己至死不肯脱下长衫,象征他拒绝融入底层社会;而咸亨酒店里“穿长衫的”与“站着喝酒的”对立,暗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
A.祥子的黄包车——《骆驼祥子》
B.保尔的手风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四、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给使用汉字写作带来了便利,却对汉字书写提出了挑战。这是因为计算机输入只要求辨识、选用汉字,而汉字书写还要求笔画正确、结构完整。近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汉字书写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的重要方面。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材料二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被称为“几乎有了”:很多人想问题或写字的时候,问题的答案、要书写的字形出现在自己的头脑里,一闪而过,但又没有抓住。有时候,人们拿起笔写字,虽然对某个字或词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就是无法正确地写出来。这种现象在汉字书写中更为明显。 。汉字系统中,很多形声字的字形相近,如“朱”字与不同的偏旁组合,可以组合成“株”“珠”“铢”等。有些指事字仅是个别笔画的位置不同,如“本”“末”,都是在“木”字的基础上添加一笔,添加的位置不同,意思也就不同。把握汉字的结构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几乎有了”的现象。
材料三
人类的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准确识记、正确书写汉字,需要将对汉字的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根据研究,初次学习之后,间隔性地重复学习有助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时间间隔和记忆保持数量的关系如表所示。
表时间间隔和记忆保持数量的关系
时间间隔(小时) 记忆保持数量(%) 遗忘数量(%)
0.33 58.2 41.81
1 44.2 55.8
8.8 35.8 64.2
24 33.7 66.3
24×2 27.8 72.2
24×6 25.4 74.6
24×31 21.1 78.9
根据记忆保持的规律,合理安排复习的时间间隔,能够提高汉字识记、书写的准确度。多写、多看都是复习汉字的有效方法。但研究表明:手写汉字比注视汉字更有利于准确识记汉字;在汉字识记方面,手写笔记的学生往往比用键盘打字的学生更具优势。
17.(2分)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对汉字书写提出了挑战。
B.“几乎有了”的现象表明字形相近的形声字容易被区分。
C.表1显示,距初次学习后的时间间隔短,记忆保持数量多。
D.相较于注视汉字或使用键盘打字,手写汉字更有利于识记。
18.(2分)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下列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
B.这是因为汉字的笔画简单
C.这与汉字特点有一定的关联
D.这可以规避汉字书写的问题
19.(3分)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提高全民汉字书写的准确性,可以从① 、② 、③ 三方面下功夫。
(二)(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闲桂花落
仇士鹏
①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我一直好奇,究竟是人闲,所以感到了桂花落,还是桂花飘落的时候,人会感到片刻的安闲?
②【A】齐白石曾画过《桂花双兔图》,画中一白一黑两只兔子匍匐着,头顶是一树桂花,枝条苍劲,堆满了鹅黄的桂花。兔与桂相映成趣。我想,齐白石画这幅画时,必然是带着笑的,于是那桂花的枝条才能从岁月的留白处伸来。
③【B】比如林清玄曾在书中分享过做桂花酱的秘方:“把盛开的桂花采下,在玻璃罐中放够半罐,然后把酸梅的肉剥下,撕成片片,放入桂花罐中,最后以蜂蜜倒满罐子,用蜡密封,10天后就可以食用,而且愈陈愈香。”
④【C】可能,是因为桂花香最符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平和而又婉约,芬芳而不甜腻,悠远而有余韵,如甘露般滋润,如清泉般清冽,如明月般轻柔;也可能是因为桂花独特的一抹淡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不去附庸风雅,而是重新定义人们眼中的风流雅韵,在象征名贵的红与碧之外开辟新的审美领地。恰如谢懋所言,桂花占断了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
⑤记得小时候,喜欢抓一把桂花,爬上墙头,一朵朵地取出来,托在掌上,轻轻地掷出去。桂花的花瓣便像竹蜻蜓的羽翼般,迅速旋转起来。花朵成为一团黄色的漩涡,以一种狂欢的舞姿落向大地,在美中诞生,亦在美中消亡。我能乐此不疲地玩上小半天,来享受这份短暂而浪漫的美。
⑥母亲不懂,只以为我在浪费时间,便把我喊下来,和她一起摇桂花。她先在地上铺好塑料布,然后使劲儿地摇。她的力气小,所以整个身子都在用力,像与树拔河一般,抓着树枝迅速地半蹲,靠着体重硬是把高大的桂花树摇出扬米去糠般的沙沙声。她还会喊我和她各站一边,把桂树摇得快散架般哆嗦,细小的桂花便纷纷逃离了树的掌控,像是等了太久的经年的雪,落得毫不留恋,落得迫不及待,落得浩浩荡荡。一时间,清香四溢,久久不散。
⑦母亲蹲在地上,鬓角上挂着星星点点的桂花,如果不是岁月给了她太多的沧桑,这应当是一幅美人弄花图。作家琦君曾在《桂花雨》中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摇桂花雨的场景,她在树下大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或许,对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被桂花雨淋湿过的童年,也是不完整的。
⑧把桂花都装进簸箕里,晒干后就能泡茶了。冲出来的茶水泛着温润的黄绿色,在秋天的肠胃里唤醒春天的念想。它的香气很柔,软软地敷在舌尖,让说出来的话都有着醇厚的质感,使人忍不住地亲近。
⑨【D】曾见过生活精致的人,专程到桂花树下喝桂花茶。你分不清茶中漂浮的桂花是撒进去的,还是树上飘落的,它在茶水中重新焕发了活力,快活地兜着圈,如戏水的小黄鸭。把桂花含在嘴里,每一次饮茶,让茶水裹挟着清香在口中氤氲,以涓涓细流的方式一点点地沁入喉咙,唇齿都会享受到一次清福。此刻,上有花枝招展,中有杯含桂韵,下有落英满地,人和花在这一刻形成了圆融而和谐的统一。
⑩不过,相比于品茗,我更喜欢睡觉,找一棵桂花树下铺张席子,便是一场幽梦。风来时,一两朵桂花落下来,直接潜入了梦里,用丝丝缕缕的清香织成翅膀,让我似蝴蝶般,在庄子的无何有之乡发出千秋的大问。我躺在厚厚的桂花之中,像是一只渺小的虫子,被天地以浪漫的礼遇送入梦境。在我起身的时候,风在我的脚下打着旋儿,我逐渐化成纷纷扬扬的桂花,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给一束秋阳的光芒。
有些人天生灵魂里就透着香,我想,就是因为他的上一段旅程,是以桂花填入了结尾。
如果说桂花是一首诗,那么闲就是它的诗眼。把岁月当作杯盏,摇进三朵桂花,三寸月光,三点星辉,添上一缕茶香,秋日最美的风露便能如辛弃疾所言,“染教世界都香”。
20.(2分)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文人墨客对桂花似乎都有着别样的喜爱。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1.(4分)作者在本文中写了自己与桂花的哪些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2.(6分)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
(1)记得小时候,喜欢抓一把桂花,爬上墙头,一朵朵地取出来,托在掌上,轻轻地掷出去。(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你分不清茶中漂浮的桂花是撒进去的,还是树上飘落的,它在茶水中重新焕发了活力,快活地兜着圈,如戏水的小黄鸭。(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3.(3分)请分析文章标题“人闲桂花落”的作用。
五、作文(二选一,共40分)
24.(40分)从下列两个作文题中人选一个,按要求写作。
(1)请以“把 当做朋友”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把钢琴、书法、篮球、读书等某一种爱好当做朋友,你会在爱好中获得成长;把挫折、机遇、挑战等某一种际遇当做朋友,你也会从中有所收获;把山石泉林、风雨雷电、花草树木当做朋友,你还会从中受到启迪……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请以“我鼓足勇气,推开了那扇门……”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答案
1.(2分) 湃 韧 2.(1分)孙犁
3.(2分)C 4.(2分)B 5.(2分)A
6.(2分)“这不仅是对抗战精神的发展,更是对往昔岁月的回望”语序不当,应改为“这不仅是对往昔岁月的回望,更是对抗战精神的传承(发展表述不准确,抗战精神应是传承)”。
7.(2分)A
8.(2分)选择楷书,理由:楷书笔画规整、结构严谨,能体现对佟麟阁、赵登禹将军的敬重,且在主题书法展中,楷书的庄重感与纪念爱国将领的严肃氛围相契合。
选择行书,理由:行书行云流水、潇洒飘逸,既能展现爱国将领英勇豪迈的气概,又富有艺术美感,能更好地传达对他们的歌颂之情。
9.(4分)(1)独怆然而涕下 (2)岱宗夫如何 (3)不畏浮云遮望眼 (4)浩荡离愁白日斜
10.(2分)B 11.(2分)D
12.(3分)《木兰诗》画线句通过战地环境的细节描写突出边塞苦寒与军营警戒状态,暗示战争的残酷。刻画了一个在极端环境中坚守使命、英勇无畏的战士形象。《逢入京使》中画线句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与入京使者偶然相遇的情景,由于行色匆匆,没有纸笔可以写信,只能托使者给家人捎个口信报平安,塑造出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形象。
13.(2分)D 14.(2分)B
15.(3分)对比/衬托/反衬/正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山茶戴雪而荣/历春夏秋冬如一日
16.(5分)选A《骆驼祥子》中黄包车象征:祥子对生活的希望与尊严。
阅读整本书后,我对“黄包车”的新理解是:它既是祥子奋斗的目标,也是旧社会压迫劳动者的工具。
我的理由是:黄包车最初是祥子攒钱买车的动力,但被兵痞抢走后,祥子为了生存不得不与其他车夫争夺拉车机会,最终在拉车中耗尽体力,黄包车从“理想”沦为“生存的枷锁”,暗示个人奋斗在黑暗社会中的徒劳。
选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手风琴象征:保尔对音乐的热爱与革命浪漫主义。
阅读整本书后,我对“手风琴”的新理解是:它既是保尔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革命理想与人性温情的纽带。
我的理由是:保尔在失明后通过手风琴回忆战斗岁月,琴声帮助他克服绝望;而在筑路等艰苦场景中,手风琴的乐声鼓舞了同志们的士气,象征革命并非冰冷的牺牲,而是包含人性温暖的集体奋斗。
17.(2分)B 18.(2分)C
19.(3分)①语文课程和教学引导;②把握汉字结构特点;③强化对汉字的长时记忆(多写、多看、多复习)
20.(2分)B
21.(4分)①品鉴与桂花有关的作品;②儿时爬上墙头掷桂花,并与母亲一起摇桂花;③喜欢在桂花树下睡觉;④品桂花茶。
22.(6分)(1)运用动作描写。“抓”“取”“托”“掷”等词语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在墙头掷桂花的情形,表现出“我”掷桂花时轻松愉悦的心情,表达出“我”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桂花拟人化,并将茶水中的桂花比作戏水的小黄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在茶水中漂浮打转的情形,表达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23.(3分)①引用诗句,具有诗情画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点明本文主要的写作对象——桂花;③奠定了全文闲适典雅的感情基调;④暗示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