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古代诗歌三首《蝉》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古代诗歌三首《蝉》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8课 古代诗歌三首《蝉》同步练习B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诗句中,与“垂緌饮清露”意境最接近的是( )
A.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B.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D.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 诗中“流响出疏桐”的“流响”表现了蝉鸣的( )
A. 清脆响亮
B. 断断续续
C. 低沉微弱
D. 悠扬婉转
3. 下列对“非是藉秋风”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蝉鸣不需要秋风的助力
B. 诗人不依赖权贵的提拔
C. 自然界的规律不可违背
D. 成功需要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结合
4. 虞世南的《蝉》与骆宾王的《咏蝉》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A. 托物言志的手法
B. 对蝉鸣的描写角度
C. 表达的情感基调
D. 诗歌的格律形式
5. 诗中“垂緌”与“清露”的搭配,体现了诗人对( )的追求。
A. 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B. 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
C. 社会地位的重视
D. 物质享受的淡泊
6. 下列对诗歌语言风格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清新自然,含蓄凝练
B. 豪放飘逸,气势磅礴
C. 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D. 婉约细腻,情感缠绵
二、基础知识 填空题——文学常识
1. 《蝉》选自《 》,作者虞世南是________(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官至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全诗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刻画蝉的形象。
3. 诗中“________”一句,既是对蝉鸣的描写,也暗示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三、课内阅读
阅读《蝉》全诗,回答问题: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 用自己的话描述前两句诗的画面。
2. 分析“居高”在诗中的双重含义。
3. 结合历史背景,谈谈诗人借蝉表达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4.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四、课外阅读
阅读雷抒雁《蚕》与小思《蝉》选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蚕)
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过去。她做了许多的梦,那是关于花和草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还有关于爱的追求以及生儿育女的梦。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像云隙间的阳光刺激着她的眼睛。新的空气,像清新的酒,使她陶醉。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刻,背上长出了两片多粉的翅膀。
材料二(蝉)
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1. 两则材料中的“蚕”和“蝉”分别象征了什么?
2. 比较两则材料在托物言志手法上的异同。
3. 结合《蝉》(虞世南),分析不同作品中“生命价值”的表达方式。
五、写作
以“我眼中的高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要求结合诗歌内容和生活中的事例,表达对高尚品格的理解。
B卷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A 3. B 4. C 5. A 6. A
二、基础知识 填空题
1. 全唐诗,唐代,秘书监
2. 五言绝句,垂緌、饮露、流响
3. 居高声自远,不慕权贵
三、课内阅读
1. 蝉垂下触须,吸食清露,清脆的鸣声从稀疏的梧桐树上传出。
2. 既指蝉所处的高树,也指诗人高洁的品格与地位。
3. 表达诗人希望以清廉正直的品格治理国家的政治理想。
4. 语言简洁凝练,如“垂緌饮清露”仅五字便刻画蝉的高洁形象。
四、课外阅读
1. 蚕象征自我突破与成长,蝉象征生命的坚持与价值。
2. 相同点:都通过生命历程表达哲理;不同点:蚕侧重内在觉醒,蝉侧重时间积累。
3. 虞诗通过蝉鸣强调内在品质,《蚕》《蝉》通过生命过程体现价值。
五、写作(略)
评分标准: 结合诗歌内容,事例真实,情感深刻,结构完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