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其五)》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其五)》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8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其五)》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对《马诗(其五)》主题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描绘边塞风光的壮美
B. 借马的形象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与建功立业的渴望
C. 歌颂战马的忠诚与勇猛
D. 抒发对秋天景色的赞美
2. 诗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拟人、夸张
B. 比喻、对偶
C. 排比、象征
D. 借代、双关
3. “何当金络脑”中“金络脑”的象征意义是( )
A. 贵重的马具,暗示被重用
B. 战场上的铠甲,象征战争
C. 诗人的远大抱负
D. 边塞的寒冷气候
4. 下列对诗歌写作手法分析错误的是( )
A. 托物言志,借马喻人
B.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C. 直抒胸臆,情感直白
D. 比兴结合,意境深远
5. 诗中“快走踏清秋”的“清秋”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
A. 萧瑟凄凉
B. 壮阔豪迈
C. 清幽宁静
D. 神秘莫测
6. 李贺的《马诗》与他的《南园》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A. 前者托物言志,后者直抒胸臆
B. 前者描写边塞,后者描写田园
C. 前者语言豪放,后者语言婉约
D. 前者表达思乡,后者表达报国
二、基础知识 填空题——文学常识
1. 《马诗(其五)》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他与李白、李商隐并称“________”。
2.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通过________的手法,借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表达诗人________的情感。
3. 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渴望被重用的迫切心情。
三、课内阅读
阅读《马诗(其五)》全诗,回答问题: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
2. 分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意象作用。
3. 结合诗人背景,谈谈“何当金络脑”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4. 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四、课外阅读
阅读徐悲鸿《八骏图》选段,回答问题:
这八匹骏马形态各异,或腾空跃起,或昂首嘶鸣,或扬蹄飞奔。它们的鬃毛和尾巴在风中飘动,仿佛能感受到它们奔驰时的速度与力量。画家以豪放的笔触,将马的肌肉线条和骨骼结构表现得淋漓尽致,既展现了马的健美体魄,又赋予了它们不屈的精神气质。
1. 选段中“腾空跃起”“昂首嘶鸣”等描写,体现了马的什么特点?
2. 徐悲鸿笔下的马与李贺诗中的马在象征意义上有何异同?
3. 结合两篇作品,分析“马”这一意象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表现手法。
五、写作
以“逆境中的光芒”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短文。要求结合诗歌内容和生活实例,表达对理想与奋斗的理解。
参考答案
A卷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B 3. A 4. C 5. B 6. A
二、基础知识 填空题
1. 唐代,李贺,唐代三李
2. 五言绝句,托物言志,形态、环境、渴望,怀才不遇与建功立业
3.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三、课内阅读
1. 诗人借边塞之景与骏马形象,表达渴望被重用、建功立业的心情。
2. “大漠”“燕山”勾勒边塞广阔,“雪”“钩”营造清冷肃杀氛围,暗示战争。
3. 表达诗人不向命运低头,积极寻求机遇的人生态度。
4. 前两句写景铺垫,后两句抒情升华,结构紧凑,意境深远。
四、课外阅读
1. 体现马的矫健、力量与自由。
2. 相同点:都象征奋斗与理想;不同点:徐悲鸿侧重艺术美感,李贺侧重政治抱负。
3. 诗歌用简练语言抒情,绘画用视觉形象表达,都通过马传递精神内涵。
五、写作(略)
评分标准: 结合诗歌内容,事例具体,情感真挚,结构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