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 古代诗歌三首《竹石》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一、选择题1. 下列对《竹石》主题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描绘竹林的自然美景B. 借竹的坚韧表达诗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品格C. 歌颂竹子的实用价值D. 抒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 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咬”字运用了( )A. 比喻手法,表现竹根的牢固B. 拟人手法,赋予竹以顽强意志C. 夸张手法,强调环境的恶劣D. 对比手法,突出竹与石的关系3. “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破岩”象征( )A. 诗人所处的艰难社会环境B. 自然界的岩石裂缝C. 诗人对自然的热爱D. 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4. 下列对诗歌写作手法分析错误的是( )A. 托物言志,借竹喻人B.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C. 语言质朴,富有表现力D. 直抒胸臆,情感激烈5. 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千磨万击”指( )A. 竹子经历的自然磨难B. 诗人遭受的政治打击C. 社会中的各种诱惑D. 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6. 郑燮的《竹石》与郑思肖的《画菊》相比,共同点是( )A. 都以植物象征高洁品格B. 都运用了对比手法C. 都描写植物的生长环境D. 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二、基础知识 填空题——文学常识1. 《竹石》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号________,是“________”之一。2. 这首诗通过________的手法,借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表达诗人________的精神。3. 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点明主题,强调坚韧不拔的品格。三、课内阅读阅读《竹石》全诗,回答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前两句诗的画面。2. 分析“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双重含义。3. 结合郑燮的为官经历,谈谈诗中“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的情感。4. 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四、课外阅读阅读《竹》(节选),回答问题: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壑壑,它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雨雪的抽打与折磨,但它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1. 选段中“坚韧不拔的毅力”与诗中哪句相呼应?2. 比较选段与《竹石》在托物言志手法上的异同。3. 结合两篇作品,分析“竹”这一意象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五、写作以“坚韧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要求结合诗歌内容和生活实例,表达对顽强精神的理解。参考答案A卷答案一、选择题1. B 2. B 3. A 4. D 5. A 6. A二、基础知识 填空题1. 清代,郑燮,板桥,扬州八怪2. 托物言志,扎根、生长、抗争,刚正不阿3.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三、课内阅读1. 翠竹紧紧咬住青山,根须深深扎进破裂的岩石中。2. 既指竹根生长在岩石缝隙中,也象征诗人在艰难环境中坚守自我。3. 表达诗人不向权贵低头、坚持为民请命的刚直品格。4.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议论,结构紧凑,层层递进。四、课外阅读1. “千磨万击还坚劲”。2. 相同点:都借竹的坚韧表达精神追求;不同点:选段侧重自然描写,诗歌侧重象征意义。3. 竹象征坚韧不拔、高洁不屈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五、写作(略)评分标准: 结合诗歌内容,事例具体,情感真挚,结构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