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散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散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语言运用︰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审美创造︰品味“大词小用”“对称句”“回环句”的妙处,体会本文语言生活化,富有深厚的生活气息的特点,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教学重点品读文章的情味,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教学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和勇于担当的生命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在我们的生活中,家的故事绚丽多姿,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二、预习检测1.生字词:分歧(qí) 蹲(dūn)下 煎熬( áo) 鲜嫩 (nèn)咕咕(gū) 霎(shà) 时 粼粼(lín)2.词语解释随意:任由自己的心意。这里表现的是田野充满生机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分歧:意见不一致。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文章中指使儿子受到委屈。遴粼:这里形容水的明净。熬:忍受(病痛或艰苦生活等)。霎时:短时间。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三、初读课文,简谈散步1.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请朗读课文后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文章事件。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我”解决了母亲和儿子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在小路上。①散步的时间:初春。②散步的地点:田野。③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④产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⑤解决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我说:“走大路。”母亲改变主意,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四、品读人物,体验亲情1.故事中的这四个人,你最喜欢谁呢 说出你的理由,可以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段落和语句加以说明。预设1:喜欢母亲:慈爱、疼爱孙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很听她的话一样。”(从“本不愿”到出来体现母亲对我的迁就。)“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摸摸”体现慈爱,朗读时读轻声。)“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波光粼粼的鱼塘。(请全体女生读出优美的景物描写,体现母亲尽力了解孙儿感兴趣的世界,向孙儿靠拢。)预设2:喜欢儿子:可爱、懂事。“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前后对比的聪明可爱。)预设3:喜欢妻子:贤惠、温柔。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抓住“外面”这一限制词和表程度的“总是”体现贤惠。)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抓住“蹲、背、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着重读这些动词和形容词,体悟出妻子的温柔、尊老爱幼。)预设4:喜欢”我”:孝顺、负责任。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言外之意是说,“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很短。从课文“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一个“熬”字,说明了母亲身体状况堪忧。(扣住“熬”反复读,读出母亲的艰难和不易。我说“走大路。”语调何其铿锵有力,体现我的大孝。)2.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预设:温馨、和睦、互敬互爱。五、赏析语言,感悟主旨1.本文选材普通,用一件散步的小事以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浓浓的亲情;同时以朴素而精心的语言来体现其独有的情思。2.齐读最后一段:“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动作描写:“慢慢地”稳稳地”表现了“我”和妻子尊老爱幼,生怕稍有闪失会给自己所背的亲人带来惊恐、不安甚至害怕的心理。3.作者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整个世界”是由上一代,中年一代,下一代组成的,而中年一代不仅要承担抚养下一代的责任,更要承担赡养上一辈的责任,这才是完整的生命世界。引入资料: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对中国的“孝”大加赞赏,认为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这是真正的生命意识。课堂小结同学们,散步原本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件事,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折射出了整个生命世界。作者以春风化雨的笔触为我们描摹了充满亲情之美和生命光辉的田野散步图,以小见大,耐人寻味,让人流连忘返。布置作业阅读作者的另外一篇成名作品《家园落日》,体味其言简意深的语言之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