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谈及“平遥古城”,首先印入脑海的,就是平遥绵延壮观的古城墙:高大巍峨的青砖墙面、层层叠压的垒垒夯土、雄伟壮丽的城楼、宽厚幽深的拱门、环绕一周的护城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城”与“墙”的解释为“城,所以盛民也;墙,垣蔽也”。因而,城墙的修建,往往与“军事防御”关系密切。城墙护佑着一地居民的生命安全,保障着城市人口的生存繁衍;城墙又是一城精神内核的保护膜。所以,研究、保护平遥城墙的安全,就是研究、保护平遥的历史发展脉络,就是研究、保护平遥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城墙现有城门6道,分别为太和门(上东门)、亲翰门(下东门)、迎薰门(南门)、永定门(上西门)、凤仪门(下西门)和拱极门(北门),城门外均修建有重门瓮城。6座瓮城象征着“龟城”的头、尾及四肢,寓意吉祥长久、坚如磐石。城墙上有72座敌楼、3000个垛口,暗合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之意。护城河在城墙外环绕。21世纪的前20年,古城墙主要进行抢险修缮和保养性修缮。秉持“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原则,在严格控制工程量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对内墙、外墙、马面等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支撑加固和重点维修。2007年,中国文物研究所与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联合编制《山西省平遥古城城墙结构加固工程总体设计方案》,对城墙保护提出了“以整体维修保护为主体,结构加固为重点,分阶段实施”的思路。2014年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与山西省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写的《平遥古城城墙修缮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勘测报告》为城墙保护安全防范提供了科学判断和技术支撑。2018年《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将平遥城墙列为重点保护内容,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2019年平遥县古城墙管理处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进一步明确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平遥城墙的保护、研究、利用,一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课题。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的更新,时代、功用的变化,对修缮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概括来说,平遥城墙的墙体现在面临的病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裂缝、膨胀、酥碱、地基下沉、风化、散水失效、生物破坏等,而其中又以裂缝危害最大。针对墙体裂缝这类问题,首要考虑的是引起墙体开裂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研判,“对症下药”,采用原位加固亦或补夯的方法。其实学界现在对平遥城墙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在“就事论事”的补救措施,也在逐步探索更多“前置性”的保护方法,至少是提供了许多其他的观测角度。其实何种勘察设计、修缮方式,都离不开日常对古城墙有效保护措施的贯彻实施。或者说在保护过程中,应该让“专业性”让位于“管理性”,把保护工作的重心放到日常的预防性维护中去,强化风险意识,早发现、早修缮,真正的防患于未然。平遥城墙作为我国现存最好、最完整的四座古城墙之一,无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从单纯的军事防御,到“偃武修文”的文化传承,从传统的生活居住,再到“旅游兴城”的身份转变,传递出的是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更是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摘编自李小龙《平遥城墙保护研究概述》)材料二:突出专业化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重大关系。突出精细化改造,保持韧性、耐心、定力,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做好微改造和“绣花”功夫。突出特色化展示,以特色文化为基础促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避免过度开发,杜绝拆真建假。支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内部历史建筑及公有建筑修缮及抗震加固、传统街巷立面路面整治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消防安防设施建设、数字化展示利用设施建设等整体性保护利用。支持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在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利用历史建筑、既有建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设施,包括公益性展演剧场、生产传习用房、技艺展示厅等。(摘编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1.下列古城地图中符合材料一对“平遥古城”说明的一项是( )A. B. C. 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遥古城城墙不仅保护着百姓的生命安全,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积淀,寓意深远。B.针对平遥城墙墙体的主要病害,相关工作人员认为最适宜采用原位加固亦或补夯的方法。C.相较于详实的勘察设计、专业的修缮方式,日常对古城墙的有效保护更能防患于未然。D.“绣花”功夫强调文化遗产保护要在细微处下功夫,追求精准和精细,引号表特殊含义。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物研究所、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等单位从专业角度为平遥城墙的保护提供了科学判断和技术支撑。B.随着文物保护修复理念的更新,学界对平遥城墙的研究已从单纯的补救措施走向更全面的保护方法。C.当前平遥古城墙保护工作的重心是防患于未然,要做好日常预防性维护工作,让“管理性”取代“专业性”。D.材料一与材料二虽然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对如何保护利用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4.2012年平遥古城墙部分墙段被一场大雨冲毁,修复团队运用了自宋代传承下来的传统修复技艺,还采用了比原来更严格的标准对夯土的配比和施工方法进行了优化,对城墙顶部进行了加固,以减少水分渗透。请结合材料探究修复团队这样做的原因。5.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请结合材料,谈谈在利用、开发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淖记事(节选)汪曾祺这地方的地名很奇怪,叫作大淖。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堆积着。这条沙洲是两条河水的分界处。从淖里坐船沿沙洲西面北行,可以看到高阜上的几家炕房。绿柳丛中,露出雪白的粉墙,黑漆大书四个字“鸡鸭炕房”。大淖的南岸,有一座漆成绿色的木板房,房顶、地面都是木板的。这原是一个轮船公司。后来因为公司赔了本,股东无意继续经营,就卖船停业了。由轮船公司往东往西,各距一箭之遥,有两丛住户人家。这两丛人家,也是互不相同的,各是各乡风。西边是几排错错落落的低矮的瓦屋。这里住的是做小生意的。他们大都不是本地人,是从下河一带,兴化、泰州、东台等处来的客户。来时,向相熟的人家租一间半间屋子,住上一阵,有的住得长一些,有的短一些,到生意做完,就走了。这里还住着二十来个锡匠,都是兴化帮。这一帮锡匠很讲义气。他们扶持疾病,互通有无,从不抢生意。若是合伙做活,工钱也分得很公道。这帮锡匠有一个头领,是个老锡匠,他说话没有人不听。老锡匠人很耿直,对其余的锡匠(不是他的晚辈就是他的徒弟)管教得很紧。他不许他们赌钱喝酒;嘱咐他们出外做活,要童叟无欺,手脚要干净;不许和妇道嬉皮笑脸。他教他们不要怕事,也绝不要惹事。除了上市应活,平常不让到处闲游乱窜。老锡匠有个徒弟,也是他的侄儿,在家大排行第十一,小名就叫个十一子,外人都只叫他小锡匠。二大淖东头有一户人家。这一家只有两口人,父亲和女儿。父亲名叫黄海蛟,女儿叫巧云。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瓜子脸,一边有个很深的酒窝。眉毛黑如鸦翅,长入鬓角。眼角有点吊,是一双凤眼。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经常是眯睎着;忽然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像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巧云十七岁时,黄海蛟在一次挑重担上高跳时,一脚踏空,从三丈高的跳板上摔下来,摔断了腰,半瘫了。老锡匠告诫十一子不要老往淖东头跑,但是小锡匠还短不了要来。大娘、大婶、姑娘、媳妇有旧壶翻新,总喜欢叫小锡匠来;从大淖过深巷上大街也要经过这里,巧云家门前的柳荫是一个等待雇主的好地方。巧云织席,十一子化锡,正好做伴。有时巧云停下活计,帮小锡匠拉风箱。有时巧云要回家看看她的残废爹,问他想不想吃烟喝水,小锡匠就压住炉里的火,帮她织一气席。巧云的手指划破了(织席很容易划破手,压扁的芦苇薄片,刀一样地锋快),十一子就帮她吮吸指头肚子上的血。巧云从十一子口里知道他家里的事,他是个独子,没有兄弟姐妹。他有一个老娘,守寡多年了。他娘在家给人家做针线,眼睛越来越不好,他很担心她有一天会瞎……好心的大人路过时会想:这倒真是两只鸳鸯,可是配不成对。一家要招一个养老女婿,一家要接一个当家媳妇,弄不到一起。他们俩呢,只是很愿意在一处谈谈坐坐。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三十一子和巧云的事,师兄们都知道,只瞒着老锡匠一个人。他们偷偷地给他留着门,在门窝子里倒了水(这样推门进来没有声音)。十一子常常到天快亮的时候才回来。有一天,又是这时候才推开门。刚刚要钻被窝,听见老锡匠说:“你不要命啦!”这种事情怎么瞒得住人呢?终于,传到刘号长①的耳朵里。其实没有人跟他嚼舌头,刘号长自己还不知道?巧云看见他都讨厌,她的全身都是冷淡的。刘号长咽不下这口气。有一天,天还没亮,刘号长带了几个弟兄,踢开巧云家的门,从被窝里拉起了小锡匠,把他捆了起来。把黄海蛟、巧云的手脚也都捆了,怕他们去叫人。他们把小锡匠弄到泰山庙后面的坟地里,一人一根棍子,劈头盖脸地打他。他们要小锡匠卷铺盖走人,回他的兴化,不许再留在大淖。小锡匠不说话。他们要小锡匠答应不再走进黄家的门,不挨巧云的身子。小锡匠还是不说话。他们要小锡匠告一声饶,认一个错。小锡匠的牙咬得紧紧地。小锡匠的硬铮把这些向来是横着膀子走路的家伙惹怒了,“你这样硬!打不死你!”——“打”,七八根棍子风一样、雨一样打在小锡匠的身上。小锡匠被他们打死了。锡匠们听说十一子被保安队的人绑走了,他们四处找,找到了泰山庙。老锡匠用手一探,十一子还有一丝悠悠气。锡匠们摘了一块门板,把十一子放在门板上,往家里抬。他们抬着十一子,到了大淖东头,还要往西走。巧云拦住了:“不要。抬到我家里。”老锡匠点点头。巧云把屋里存着的渔网和芦席都拿到街上卖了,买了七厘散,医治十一子身子里的瘀血。东头的几家大娘、大婶杀了下蛋的老母鸡,给巧云送来了。锡匠们凑了钱,买了人参,熬了参汤。挑夫、锡匠、姑娘、媳妇,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他们把平时在辛苦而单调的生活中不常表现的热情和好心都拿出来了。他们觉得十一子和巧云做的事都很应该,很对。大淖出了这样一对年轻人,使他们觉得骄傲。大家的心喜洋洋、热乎乎的,好像在过年。【注】刘号长:大淖地区保安队小队长,借手中权力,欺压百姓,强霸巧云。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并不急于描写故事中的主人公和情节,而是宕开一笔,花了较大篇幅介绍大淖的风物,拓展出广阔的审美空间。B.老锡匠作为锡帮头领,外冷内热,但专制独断,“管教得很紧”“不让到处闲游”都体现出他的封建家长作风。C.“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以“云”比喻十一子与巧云的朦胧情感,“下不成雨”则暗示了二人情感没有好的结局。D.乡亲们只是因为被十一子和巧云的爱情感动,于是把“平时在辛苦而单调的生活中不常表现的热情和好心都拿出来了”。7.下列对文中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章与章之间看似不能构成逻辑和情节上的紧密联系,这淡化了小说的文体质感,给人一种散文化的总体印象。B.小说看似散漫的风物描写,其实都是作者的苦心经营。例如,作者对“轮船公司木板房”的描写,为后文十一子与刘号长冲突埋下伏笔。C.小说第三部分小锡匠挨打这一情节,以一句一段的形式叙述,语言简洁,加快叙事节奏的同时,也使小锡匠的形象更加鲜明。D.锡匠这一群体的存在为小说增添了民风淳朴之感,他们“扶持疾病,互通有无”,作者用赞扬的语调描写了这些底层小人物的正直品格。8.汪曾祺笔下的巧云与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均为乡土女性,二者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本分析。9.沈从文说“小说不仅要讲故事,还要写出生活的诗意”。请结合文本,从语言的角度谈一谈你对其中“诗意”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氏族谱,谱苏氏之族也。苏氏出于高阳,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初,长史味道①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此始。而谱不及者,亲尽也。亲尽则曷为不及?谱为亲作也。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某日卒,皆书,而他不书者,何也?详吾之所自出也。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皆曰讳某,而他则遂名之,何也?尊吾之所自出也。谱为苏氏作,而独吾之所自出得详与尊,何也?谱,吾作也。情见于亲,亲见于服;服始于衰,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忧不吊,则途人也。吾所与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悲夫!一人之身,分而至于途人,此吾谱之所以作也。(节选自苏洵《族谱引》)材料二:谱之所记,上至于吾之高祖,下至于吾之昆弟,昆弟死,而及昆弟之子。曰:呜呼!高祖之上,不可详矣。自吾之前,而吾莫之知焉,已矣;自吾之后,而莫之知焉,则从吾谱而益广之,可以至于无穷。古者有大宗,有小宗。凡今天下之人,惟天子之子,与始为大夫者,而后可以为大宗,其余则否。独小宗之法,犹可施于天下。故为族谱,其法皆从小宗。百世之后,凡吾高祖之子孙,得其家之谱而观之,则为小宗。得吾高祖之子孙之谱而合之,而以吾谱考焉,则至于无穷,而不可乱也。是为谱之志云尔。苏氏之先自昆吾②以来,则七十有余世也。七十有余世,亦容有贤不贤焉。不贤者随世磨灭,不可得而闻;而贤者独有七人。七十有余世,其贤者亦容不止于七人矣,而其余不传,则谱不立之过也。故洵既为族谱,又从而记其所闻先人之行。(节选自苏洵《族谱后录》)[注]①味道:指苏味道,唐代“文章四友”之一。②昆吾:指高阳,上古“三皇五帝”之一。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所与A相视B如途人者C其初D兄弟也E兄弟F其初G一人之身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动词。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若不过焉则不及”的“及”用法相同。B.曷,为什么。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曷不委心任去留”的“曷”意思相同。C.服,指丧服,如期服、大功服,古代以亲属关系远近确定丧服类型和服丧时间。D.考,考察,与苏轼《石钟山记》中“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考”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氏家族从高阳开始发展,苏味道在唐朝神龙初年来到眉州担任刺史,死在了官任上,他的一个儿子留在眉州,之后形成了“眉州苏氏”这一分支。B.从苏洵父亲上至他的高祖,为官、婚嫁、享年等情况都加以记录,用“讳某”来称呼;对于族中其他的先人,也不直呼其名,但是并未详细记录其情况。C.在苏洵生活的年代,只有皇帝的儿子和那些一开始担任过大夫的人,之后才会形成“大宗”,其他大都是“小宗”,苏氏族谱是按照“小宗”来编写的。D.苏洵认为苏氏家族传承七十余代,期间或许有贤能与不贤能的人,不贤能的人已不得而知,贤能的人虽不止七个人,却因没有修谱而未能流传于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谱为苏氏作,而独吾之所自出得详与尊,何也?(2)自吾之后,而莫之知焉,则从吾谱而益广之,可以至于无穷。14.根据两则材料,说说编写族谱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文天祥书生曾拥碧油幢,耻与群儿共竖降。汉节几回登快阁,楚囚今度过澄江。丹心不改君臣义,清泪难忘父母邦。惟恐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蓬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碧油幢”(军旗)与“竖降”对比,凸显诗人耻于降敌的傲骨。B.颔联“汉节”化用苏武持节不屈之典,与自己“楚囚”的境遇形成对照。C.颈联直抒胸臆,强化了诗人忠君爱国之情与故土沦丧之痛,语言质朴有力。D.尾联通过“下帷”的细节,暗示诗人虽处囚途仍废寝忘食地坚持读书自勉。16.同样是写快阁,这首诗与黄庭坚的《登快阁》借“快阁”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你正在准备一场重要的演讲,主题是关于坚持理想,不畏艰难。为激励自己及听众,你想引用《离骚》中的名句“ , ”来表达对理想矢志不渝的追求,决不后悔、妥协。(2)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植树活动,活动结束后班主任总结:“种树和培育孩子一样,初期要耐心陪伴,待其具备一定独立生存能力后就应及时放手,也就是柳宗元所说的‘ , ’。”(3)下图是丰子恺依据杜甫诗《客至》所画,与画中情形对应的诗句是“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胎生”是哺乳动物的技能,红树植物为什么也会胎生呢?大多数植物的生长从种子萌发以始,胚轴会持续生长、变长,随后一端发育出胚根,一端长出子叶。而红树植物则演化出“胎生”的繁埴策略:当成熟的果实还在树上时,种子就已经悄然萌发,它从母体吸收养分、生长发育成一棵幼苗——它是这种胎生红树植物的胚轴。在离开母体的时候,胚轴可以迅速长出根、叶,独立生长。这种策略能减少萌发的幼苗独立面对“逆境”的时间,当它们从枝头掉落时,已是一株完整的微形树苗。这种繁衍方式,与红树植物的生存环境( )。红树植物的胚胎在果实内启动发育程序,是为适应未来潮间带的“逆境”做准备。例如,红树植物木榄的根系通过选择性吸收盐分,保持植物体内较低的含盐量,帮助胚胎逐步适应盐度,确保它们离开母体后能适应咸涩的海水。①种子为了防止在休眠期被海水泡烂或者卷走,②胎生苗在母体上先萌发,③携带着母体充足的养分,④能“随波逐流”长达数千公里而保持活性,⑤直到遇到合适的泥滩再迅速扎根、安家。⑥这是红树植物为提高后代成活所做的准备。成年的红树植物每年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用于胎生繁殖,但是回报也很可观——其胎生幼苗的存活率是普通植物种子的10倍以上。这种胎生的繁衍方式,是红树植物长期适应潮间带高盐、淹水等环境的生存智慧。红树植物用“自带干粮”的策略,破解了潮间带的生存难题,使红树植物得以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繁殖和生长,成为海岸线上不可或缺的绿色卫士。18.在文中四处引号的用法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胎生” B.“逆境” C.“随波逐流” D.“自带干粮”19.文中第一、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20.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息息相关 B.密不可分 C.休戚相关 D.息息相通21.文中第四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某红树林湿地博物馆组织了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你作为科普讲解员,要为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讲解红树植物“胎生”的繁衍方式,请写一段介绍文字,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100字左右。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中,平遥古城墙的修缮秉持了“最小干预原则”,取得了良好效果。有人认为,这同样适用于人的发展。有人认为,人毕竟不是文物,不能随便套用“最小干预原则”。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湖南省永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 2.B 3.C 4.①运用宋代传承下来的传统修复技艺,是为了秉持“最小干预”原则,尽量恢复其原有的形状和结构。②从传统的生活居住,再到“旅游兴城”,平遥古城的功能发生了转变,优化夯土配比和施工方法,可以更好地保护城墙、利用城墙。 5.①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将保护作为利用、开发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只在必要地方进行精细化改造。②做好专业化保护开发,在科学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以特色文化为基础促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避免过度开发,杜绝拆真建假等破坏行为。③探索“前置性”保护方法,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做好日常预防性管理维护工作。6.A 7.B 8.①质朴美丽:巧云和翠翠的外貌都有着未经雕琢的质朴美,眼神清澈灵动,拥有自然的生命力。②纯真善良:受家乡环境(大淖/边城)的影响,巧云和翠翠都具有纯真善良的本性。③坚韧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和命运的打击,她们都能坚强地支撑下去,表现出内在的坚韧与勇敢。④悲剧色彩:命运相似,失去亲人,爱情受阻(十一子遭暴力/翠翠失傩送),她们的命运充满了无奈和悲剧性。 9.①句式错落有致。小说长短句结合,长句舒缓悠扬,如文中对大淖四季风物的描绘和对西边人家的介绍,娓娓道来;短句简洁明快,如“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突出大淖水景之美,增强节奏感,形成了如诗词般的节奏回旋,实现了文章的和谐美。②用词凝练生动。小说中精准的动词、形容词都传递着诗意。例如芦芽是“紫红色的”,蒌蒿是“灰绿色的”,残雪是“亮晶晶”的,对大淖景物色彩的描绘鲜明生动;写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吐”字轻灵传神,赋予静态画面动态美感,语言如诗般凝练。③语言风格舒展自然。小说描写的是大淖的风土人情,大多描写平常的人和事,展现出朴实、平淡、亲近自然的风格。④少用修辞,类似口语的道白。小说景物描写中“吐出”“点头”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但平淡如口语,写出了质朴但有味的诗意之美。10.CEF 11.D 12.B 13.(1)族谱是为苏氏家族编写的,而唯独我自己家族的来源能得到详细记载和尊崇,这是为什么呢?(2)在我之后,如果没有人知道家族情况,那么依据我的族谱进一步扩充记载内容,就可以让家族历史传承无穷无尽。 14.①叙述家族谱系渊源和宗族迁徙情况;②明确修谱时详略、尊讳的体例;③体现编写族谱的目的;④确定修谱时所依据的谱学理论。15.D 16.①文天祥的诗借“快阁”流露出身为囚徒的悲愤,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②黄庭坚的诗借“快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摆脱官场束缚的轻松,以及知音难觅、孤独寂寞的情绪和归隐江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17.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18.B 19.“技能”改为“机能”;“以始”改为“伊始”;“繁埴”改为“繁殖”;“微形”改为“微型”。 20.C 21.①改为“为了防止种子在休眠期被海水泡烂或者卷走”;⑥改为“这是红树植物为提高后代成活率所做的准备” 。 22.示例: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树上长宝宝的植物吗?红树妈妈能让宝宝在树枝上长成幼苗。涨潮时,宝宝们会跳进水里漂流;遇到泥滩,会迅速扎根、安家。因为它们“自带干粮”,所以存活率比普通植物高出十倍。它们可是海岸线的绿色卫士!23.例文:适度干预,成就人生 平遥古城墙的修缮秉持“最小干预原则”,最大程度保留了历史的痕迹与价值。这一原则引发思考:它是否同样适用于人的发展?在我看来,完全套用并不可取,适度干预才是成就精彩人生的关键。 如果将人简单类比为文物,不加思考地套用“最小干预原则”,无疑是将复杂的人类发展简单化。文物是静态的历史遗留,而人是充满活力与变化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思想、情感和无限的发展潜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若只是秉持“最小干预原则”,放任自流,人很可能会在不良环境的浸染下迷失方向。就像那些缺乏父母引导和教育的孩子,容易沾染不良习惯,走上歧途。 当然,过度干预同样不可取。揠苗助长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在教育领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安排满满的学习任务,剥夺了孩子自由成长和探索的空间。这种过度干预不仅让孩子承受巨大的压力,还可能磨灭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就像被过度修剪的树木,虽然看似整齐规范,却失去了自然生长的蓬勃姿态。 那么,如何把握好干预的度,让其成为人生发展的助力呢?这需要我们因材施教,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发展规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兴趣和特长。教育者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适度引导。例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在学校表现并不出众,但他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父母和老师没有因为他的成绩平平而过度干预他的学习方向,而是给予他足够的自由去探索自己热爱的领域,最终他在物理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适度干预,还需要把握时机。就像中医治病,讲究“治未病”,在问题还未严重时及时介入。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问题,如学习动力不足、人际关系紧张等,家长和老师要敏锐地察觉到,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恶化。而当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积极探索时,我们则应给予鼓励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人生不是等待修缮的文物,而是需要精心培育的树苗。让我们摒弃简单套用“最小干预原则”的做法,以适度干预为阳光雨露,助力每一个人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书写出精彩的人生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