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那个星期天 同步练习A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那个星期天 同步练习A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10课 那个星期天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对《那个星期天》主题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描绘童年的快乐时光
B. 表达对母亲的怨恨与不满
C. 刻画等待中的心理变化与希望落空的痛苦
D. 展现家庭生活的温馨
2. 文中“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的“蹲”字反复出现,其作用是( )
A. 表现“我”对母亲的依赖
B. 暗示“我”在等待中的不安与焦虑
C. 说明“我”喜欢观察母亲
D. 强调“我”的耐心
3. “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的环境描写象征( )
A. 时间的流逝与希望的破灭
B. 自然景色的变化
C. 母亲的忙碌与疲惫
D. “我”对自然的敏感
4. 下列对文章写作手法分析错误的是( )
A. 运用心理描写直接抒发情感
B. 通过环境变化烘托人物心情
C. 以时间为线索串联全文
D. 语言华丽,大量使用修辞手法
5. 文中“我”从“满怀期待”到“绝望”的心理变化,主要通过( )表现
A. 人物对话与动作描写
B. 环境描写与内心独白
C. 外貌描写与细节刻画
D. 对比手法与象征意义
6. 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与朱自清的《匆匆》相比,共同点是( )
A. 都通过具体事件表达对时间的感慨
B. 都以散文形式抒发思乡之情
C. 都运用大量排比句增强气势
D. 都侧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二、基础知识 填空题——文学常识
1. 《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作家___________,代表作有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篇散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手法,细腻刻画了“我”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的心理变化过程。
3. 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表达了“我”在等待中的孤寂与绝望。
三、课内阅读
阅读《那个星期天》选段,回答问题: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中“我”的心理变化。
2. 分析“光线渐渐暗下去”在文中的双重含义。
3. 结合上下文,谈谈“我忽然有点儿明白了”的具体内容。
4. 这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课外阅读
阅读《等待》(节选),回答问题:
等待是生命的常态。小时候等待下课铃声,少年时等待一封远方的信,成年后等待一个重要的电话。等待中,我们学会了忍耐,也懂得了时间的重量。
有一次,我在车站等车,从清晨等到黄昏。看着人来人往,车辆穿梭,我忽然意识到,等待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它让我们在浮躁中沉淀,在焦虑中成长。
1. 选段中“等待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与《那个星期天》中哪句话意境相似?
2. 比较《等待》与《那个星期天》在表现“等待”主题上的异同。
3. 结合两篇作品,分析“等待”在文学作品中的多重象征意义。
五、写作
以“等待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例,表达真实情感。
参考答案
A卷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B 3. A 4. D 5. B 6. A
二、基础知识 填空题
1. 现代,史铁生,《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2. 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满怀期待,绝望
3. 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三、课内阅读
1. 从“盼着”到“忽然有点儿明白了”,表现“我”从期待到意识到希望破灭的心理变化。
2. 既指天色变暗,也象征“我”的希望逐渐破灭。
3. “我”意识到母亲不会带“我”出去,等待的结果是失望。
4. 承接上文等待的过程,为下文的绝望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四、课外阅读
1. “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2. 相同点:都表现等待中的心理变化;不同点:《等待》侧重哲理思考,《那个星期天》侧重情感描写。
3. 等待象征时间的流逝、希望的破灭、成长的过程,是文学中常见的主题。
五、写作(略)
评分标准: 结合课文内容,事例具体,情感真挚,结构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