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5年秋季八年级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2025年秋季八年级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津市2025年秋季八年级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9分。1-4小题,每题2分; 5-11小题,每题3分)
1.下列字音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仰慕(mù) 挚友(zhì) 殷红(yīn) 可歌可泣(qì)
B.赫然(hè) 卓越(zhuó) 迭起(dié) 锲而不舍(qì)
C.澎湃(pài) 黝黑(yǒu) 一绺(jiǔ) 藏污纳垢(gòu)
D.屏障(píng) 哺育(bǔ) 浊流(zhuó) 九曲连环(qū)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茶余饭后,一本好书,能成就一段美好的时光。无论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偕亲朋在兰亭饮酒赋诗“曲水流觞”的_______,还是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营造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______,抑或是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______,都能给人一份快乐,一种感动。
A.风情 浪漫 摆脱 B.风情 曼妙 洒脱
C.风雅 曼妙 摆脱 D.风雅 浪漫 洒脱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金汤桥,这座始建于1906年的百年老桥,是我市第一座钢梁铁桥□也是全国唯一钢制平转式开启桥。清明假期,重新开放的金汤桥迎来大量游客。经过钢结构除锈油饰□桥面木板更换等保护性修缮,金汤桥在阳光下闪耀如新,成为一道历史与现代交织的风景线。“这桥太有气势了,站在桥头,能感受到那种穿越百年的力量□来自河南的游客张先生说□天津真是把桥当宝贝一样对待,既保留了历史味道,又方便大家参观游览。”
A.、 , ! ” : “ B., 、 !” , “
C., 、 ”! : “ D.、 , ”! , “
4.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①很多杰出的诗人都是这样,官场失意、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他们在写作中焕发的光彩直到今天还在映照着我们。②在一个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我们重温杜甫这样的诗人,能够接受到一种超越当下处境的温暖与感动。③我们虽然不可能再看到杜甫,但杜甫那些充满时代气息的诗歌,却生生不息,音调铿锵。④杜甫的诗能把一个时代在想象中重新复活,让人们看到一个远去了千年的生命,依然那么生动鲜活。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5.阅读下面的诗词,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诗歌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气象,抒发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一个“钟”字,写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一个割”字,写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阳光割断,形成不同景观,突出泰山近望中遮天蔽日高大形象。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决眦”二字生动体现诗人在这神奇缥缈景观面前着了迷,想把一切看够而使劲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仍在望,这其中蕴藏着的诗人对河山热爱、归隐之意溢于言表。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阅读《“小蛮腰”缘何不怕雷击》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蛮腰”缘何不怕雷击
①前不久,广州遭遇持续性强降雨天气并伴有雷暴大风。其间,俗称“小蛮腰”的广州塔因一个小时内6次被雷击而受到广泛关注。
②那么,为何广州塔在如此频繁的雷击下依旧安然无恙?
③其实,广州塔并非被动承受雷击,而是主动“接闪”,将雷电迅速泄流到大地,保护建筑物和相关人员安全。
④广州塔的“身材”高大。资料显示,广州塔塔身主体高454米,天线桅杆高146米,总高度600米。自建成以来,每当出现雷雨天气,许多市民都能看到广州塔与“火龙”对接的震撼画面。
⑤广州属于雷电高发区,广州塔建设人员在设计阶段就格外关注防雷保护,建立了防雷保护体系。在天线桅杆上,建设人员安装了防雷接闪装置,并在塔身顶部设计了避雷网格。这些和塔身金属钢外筒、塔底接地网格共同组成雷电传导线路。当雷电出现,云层传来的电流可沿天线桅杆传至避雷网格,再沿塔身金属钢外筒、塔底接地网格传到地下,使塔身免受伤害。
⑥除了塔顶,广州塔侧面也面临雷电威胁。为保障塔侧安全,塔身各楼层金属栏杆、金属门窗和玻璃幕墙等都直接与塔身防雷装置联结,且联结点不少于两处,确保电流可顺着防雷装置被引至地面。广州塔还配备了雷电预警系统,能实时连续监测附近雷暴云产生的大气电场,以及云闪和地闪的发生情况。
⑦广州塔防雷设计超过了现有建筑防雷技术标准。有网友提出,既然广州塔能引雷入地,可否将这部分雷电利用起来?对此,广州塔有关部门表示,由于雷电瞬间功率大、释放时间短,目前技术上无法对其加以利用。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6.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广州塔每年都要承受一个小时内6次被雷击。
B.广州塔并非被动承受雷击,而是主动“接闪”。
C.广州塔塔顶和塔侧面都面临雷电威胁。
D.广州塔能引雷入地,但这部分雷电,目前技术上无法对其加以利用。
7.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广州塔塔身的主体高度高于天线桅杆。
B.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广州塔塔身的主体高度高于天线桅杆。
C.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广州塔的“身材”高大。
D.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广州塔的“身材”高大。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用问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所要说明的内容。
B.第④段中加点词“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⑤段中加点词“这些”仅指广州塔塔身顶部的避雷网格。
D.本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了“小蛮腰”缘何不怕雷击。
阅读《爱莲说》,完成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可爱者其蕃 蕃:多 B.濯清涟而不妖 涟:水波
C.香远益清 益:好处 D.亭亭净植 植:竖立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濯清涟而不妖 康肃笑而遣之
B.同予者何人 不以木为之者
C.自李唐来 一板已自布字
D.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无丝竹之乱耳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是古代一种记叙性的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B.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的品格。
C.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巧妙运用菊花和牡丹衬托出莲花的品格。
D.本文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第Ⅱ卷(主观题 共91分)
12.诗文默写。(6分)
(1)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
(3)《木兰诗》中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 。
(4)请写出关于爱国的连续两句古诗词: , 。
二、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13-15小题(共8分)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①称于郡中。廷尉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②,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固当改正朔③,乃草具其仪法。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④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⑤太傅。
居数年,怀王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时年三十三矣。
(班固《汉书·贾谊传》,有删减)
[注释]①属(zhǔ)文:作文章。②超迁:越级升迁。③正朔:帝王新颁的历法。④绛、灌、东阳侯、冯敬:绛,绛侯周勃;灌,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冯敬,时为御史大夫,以上都为人名。⑤梁怀王:汉文帝之少子,颇受文帝宠爱。
解释词义。(2分)
谊尽为之对 对: (2)天下和洽 和:
14.同学们根据搜集的资料,整理了贾谊的生平。请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将其补充完整。(4分)
15.李商隐在《贾生》托古讽今,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结合选文,你认为贾谊是怀才不遇吗?请发表观点,并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2分)
三、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瓜子和灯花
林斤澜
①我相信淘汰。因此以为代代相传的事情,总有道理。
②我家嗜食西瓜。南方伏天炎热,中午“打狗不出门”。父亲早在多年来往的瓜贩那里定下西瓜。到节气成担挑来,堆在厢房地上。中午鼾睡醒来,父亲小胖赤膊,持大菜刀,抱大瓜。我们多子女家庭,瓜大如斗也不嫌大。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瓤、黄瓤、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这时,大小孩子围上了桌边,刀起瓜开,一声情不自禁的唏溜。
③这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小城小康人家,盛暑的享受。
④后来我居住一线城市,三四口小家庭,或上街或下班总记得用网兜拎个西瓜回来,守在小圆桌这边看操刀的,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可是兴味不减当年。女儿背心短裤,双手捧瓜,下巴淋漓,胸前湿透,洇到圆圆肚子。大人把切片码到她面前,告诉:慢慢地吃,都是你一个人的。告诉:瓜子要吐出来。若咽了下去,会在肚子里长西瓜藤……
⑤说到这里,猛然想起这个话,是在老家大桌子边上听来的,仿佛就在昨天。
⑥女儿进了幼儿园。长了知识。一天吃着瓜叫道:“骗人!”带着愤愤不平的样子。
⑦大人问怎么了?女儿叫道:没有土!肚子里没有土,不会长西瓜!
⑧大人说,也没有阳光。土、阳光,还有水,是万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女儿明白了,也还说“骗人”,也还是委屈的声音。
⑨忽然女儿有了儿子旦旦,忽听见她跟旦旦说:“慢慢吃,小心瓜子,咽到肚子里去会长……”这才多久呢?刚刚受骗,又去骗人,这怎么解释?其实解释不重要,说为了孩子好,瓜子不能消化。说为了养成细嚼慢咽,文明礼貌。说等到孩子明白过来。就长了知识……哪个说法也可以,都是“教育意义”。但更有“意义”的,也不一定能够传代。
⑩这里有一种情趣。这种情趣和炎热,和长日午后,和市井人家,和和睦家庭和谐。中国人的情也好趣也好,和谐最好。
那么旦旦日后,还会传给他的孩子吗?只怕不会了。现在屋子里有空调,不出汗。冰箱里有奶茶有果汁。妈妈把西瓜片放到他旁边的时候,连头也不回,他两眼叫电视里的小神龙粘住了……昔日的和谐再不会有,今日的和谐里怕没有“西瓜”的位置。“西瓜”的故事究竟还不多么美。
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
黄昏,人静,灯下,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妈妈低声唤爸爸。看。你看,宝宝笑了。爸爸赞叹,灯花婆婆,灯花婆婆在教他微笑……妈妈和爸爸怕打搅教学,沉默。一种神秘的热力,饱和身体,饱和屋子,饱和夜晚。
我小时候见过点灯草的油灯,结了豆豆似的灯花,光线就暗淡了。拔拔灯草,让灯花飘飘落下……落地却糯糯地站起来一个婆婆。慈眉善目,那微笑——你欣赏蒙娜丽莎就是蒙娜丽莎的,你喜爱荷叶母亲就是荷叶母亲的。
旦旦的妈妈没有用过油灯,也没有用过洋油灯。只有在停电的日子里点过蜡烛,蜡烛只偶然结丁点灯花。
旦旦很少遇见停电了,停电也只停两三个小时,蜡烛来不及结灯花。旦旦只在电视里见过油灯。在小人书里看到灯花婆婆的故事。旦旦还没有认字,要姥姥讲灯花婆婆。姥姥讲了又讲,后来只念小人书上的短短句子,念了又念,旦旦一遍遍听不厌,每一个字后面都有总说不灵清的神秘。其实也是“骗人”,不过还没有一个人——不论孩子或大人,会嚷出“骗人”的话来。
摇篮里的孩子还不会叫妈妈,还不大认得爸爸,难道会做梦?空白,这梦怎么个做法?灯花婆婆又通过什么去教?耄耋作家端木蕻良家里的小黑猫会做梦。又怎么知道是做了梦了?戏剧导演钟夫人断然说道:看表情。
灯花婆婆没有别的职责,只教微笑。她的专业太专了不是?同时也太广了不是?在别地别国没有遇见这么个专业形象不是?又觉得这个形象其实不可少不是?
灯草灯芯不能充分燃烧的疙瘩,却叫灯花。灯花飘飘落地,一糯一糯地,站立起来一个婆婆,却是微笑的化身。灯花年代早就过去了,微笑永存。这个婆婆的形象越遥远,越神秘,越多义多到差不多无义,越永久。
(选自《林斤澜散文》,略有改动)
16.文中两次提到“骗人”,这两次“骗人”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章分析。(4分)
17.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3分)
灯花飘飘落地,一糯一糯地,站立起来一个婆婆,却是微笑的化身。(从修辞角度赏析)
18.文中有多处对比,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3分)
19.为什么说“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在《己亥杂诗》)这两句诗,与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四、综合性学习和名著阅读(完成20-23题,13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某班开展了主题为“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为活动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20~2024年全市生态环保企业注册数量图
【材料二】加强重要生态空间保护。严格落实全市国土空间发展战略,“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严格生态红线保护,严管自然保护地。
【材料三】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多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高标准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城际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整治修复工程。
【材料四】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外来物种引入管理,完善防控监测体制。
20.请探究【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写出你的结论。
21.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括全市保护生态环境采取了哪些措施。
22.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作品 文段或评述
《朝花夕拾》 ① 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
《② 》 他本领高强,会七十二般变化,能腾云驾雾,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他勇敢无畏,敢于挑战天庭权威,与各路妖魔鬼怪斗智斗勇,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③ 》 这部小说是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位叫尼摩的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而事实上当时人类还没有发明如此先进的潜艇,更没有人潜入过深海底部,这不过是凡尔纳的幻想。
《骆驼祥子》 ④ 没想到事情破的这么快,自己的计划才使了不到一半,而老头子已经点破了题!怎办呢?她的脸红起来,黑红,加上半残的粉,与青亮的灯光,好像一块煮老了的猪肝,颜色复杂而难看。
① ② ③ ④
23.名著阅读交流。
“逆行者”,不被世俗的洪流裹挟,不惧未知的艰难险阻,凭借着内心深处对正义、真理或理想的执着坚守,逆着困境的风向,在黑暗中探寻光明。你认为保尔称得上是“逆行者”吗?请结合整本书的阅读,简要说明理由。
四、作文(50分)
24.生命中总有一些人,他们的光芒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大人物犹如灯塔,为迷途之人指引方向;小人物好似萤火,为独行之人援以慰藉。他们总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能量,也许是短暂一面,也许是深入交往,也许……
以上文字唤起了你的哪些记忆?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助手:①叙述事件应条理清晰,不必面面俱到,要有侧重地写作。②描绘人物时,可通过细节捕捉,抓住人物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个性展开描摹。③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使用合适的抒情方式突出情感体验。④不少于600字,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D
2.D
3.B
4.B
5.C
6.A 7.C 8.C
9.C 10.D 11.A
12. 惟解漫天作雪飞 何人不起故园情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3.回答 和睦
14.(1)文帝非常赏识贾谊,让他越级升迁
(2)天子想让贾谊任公卿之位,但权贵们诋毁贾谊
(3)贾谊被任命为梁怀王太傅
(4)居数年(或:过了几年)
15.贾谊不是怀才不遇。汉文帝对于贾谊的才华从始至终都充满欣赏并多次重用他。贾谊虽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但又因文帝思念,而被征召入朝,两人谈至深夜。文帝还说“我很久没有看到贾谊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是比不上他。”可见汉文帝对贾谊的肯定和重用。
第一次“骗人”是大人骗孩子说瓜子咽下去会在肚子里长西瓜,(目的是让孩子细嚼慢咽、不随意吞咽瓜子)体现出家庭对孩子的关怀和引导。第二次“骗人”是讲灯花婆婆的故事,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给孩子带来想象和欢乐,传递美好情感,(让孩子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奇妙氛围)。
17.①句子运用拟人,将灯花拟人化,赋予其“站立”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灯花落地时缓缓升起如人站立的形态,让灯花有了人的姿态和生命,(使场景描写更加鲜活、有趣)。
②句子运用比喻,把婆婆比作“微笑的化身”,形象地描绘出婆婆和蔼、亲切的形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婆婆所散发出来的温暖与和善,(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感受)。
18.示例一:过去孩子吃西瓜时兴味盎然,如今旦旦面对西瓜片却连头也不回,被电视里的小神龙吸引。作用:通过这种对比,鲜明地突出了时代变化对传统生活情趣的巨大冲击。
示例二:过去一家人吃西瓜的和谐欢乐场景与现在旦旦对西瓜的漠视形成强烈反差,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和谐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逝的感慨,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示例三:过去点油灯,灯花落下站起来一个灯花婆婆的温馨场景与现在停电时间短无法见到灯花的遗憾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时代变迁带给传统生活情趣的冲击力,表达作者对过去美好和谐生活的怀念。
19.①文章借家中吃西瓜和灯花婆婆的故事为我们传递的温暖、善良、神秘等情感内涵,②这美好的情感一旦诞生,就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③也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始终不变。④诗句写出落花并非无情,它会化作春泥滋养花朵,⑤体现了一种奉献精神和生命的延续,也暗示了美好的事物即使看似消逝,也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具有永恒的价值,⑥与句子中所表达的真正的美不会消亡的意思相同。
20.示例:2020~2024年全市生态环保企业注册数量逐年增加。
21.加强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工程;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22.长妈妈(阿长) 西游记 海底两万里 虎妞
23.示例:我认为保尔称得上是“逆行者”,因为他投身革命,不顾生命危险在枪林弹雨中战斗。战后,他积极投入到艰苦的建设工作中,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修筑铁路,忍受着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却从未放弃。即使后来身体残疾,双目失明,他也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通过文学创作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他不被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苦难所裹挟,始终坚守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在困境中不断抗争,探寻着光明的未来,是真正的“逆行者”。
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