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在距今1.3万年前后,岭南、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地区都出现了陶器,其中岭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遗存年代更早,部分残片距今超过2万年。这可以用来论证,当时( )A.制陶工艺日益精湛 B.居民生活逐渐稳定C.南方文明远逊北方 D.稻米储存技术成熟2.在辽河流域新乐文化(距今约5300至4800年前)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中有较大比重的细石器、石镞(箭头)、网坠(使网迅速下沉之物)等工具。这些发现说明当时( )A.农业水平较高 B.出现贫富分化C.国家形态初现 D.渔猎依然重要3.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一千多座墓葬中,大型墓不足百分之一,墓主都是男性,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精美的彩绘木器、陶器,还有不少礼器。而有些墓葬非但没有任何随葬品,有的人被杀死后就随意扔在坑里,这被一些史家称为文明诞生时的“阵痛”。这说明该地区( )A.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B.阶级斗争和贫富分化明显C.遗址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当时已进入奴隶社会时期4.四川三星堆和湖北武汉盘龙城均为功能较完善且分区明确的大型商代遗址。三星堆的尊和盘龙城的罍器型相似,三星堆的玉戈形制很接近盘龙城墓葬同类器,两地都重视玉器的使用。这可以用于说明 ( )A.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B.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形成C.等级森严的商代社会秩序D.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地题组二 从部落到国家5.《山海经》中记载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中国远古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反映出中华先民( )A.原始的天人感应观B.与天抗争的不屈精神C.对自然的最初认知D.具有崇尚英雄的传统6.据传,黄帝在先后打败炎帝和蚩尤部落后,权力大为增加,于是设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一传说意在说明黄帝( )A.初步建立了政治管理秩序B.已注意到分权制衡的重要性C.利用武力维护自己的统治D.政治制度建设具有神话色彩7.“夏”原是以夏禹所在的部落通过融合异姓宗族成为占据中原一带的夏邦或夏国。夏禹继承舜主政邦国联盟之后,把夏人原有邦国之名“夏”升级为他所统领的“天下万邦”的国号。这反映出夏朝( )A.由部落发展为国家 B.继续推行禅让制度C.政治统治比较稳定 D.对部族的直接统治8.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野史记载没有可信性B.过去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C.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D.无法推断出正确的历史结论题组三 商和西周9.下图是考古人员在殷墟小屯村E10坑发掘的鹿头骨,上面的刻辞是“戊戌,王蒿田……文武丁……王来征”(大意为戊戌那天,商王在一个叫蒿的地方从事田猎)。材料可以用于说明( )A.甲骨刻辞完全用于占卜B.商周的奴隶制文明已经高度发达C.渔猎是殷商最主要产业D.甲骨的发掘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10.盘庚之政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诸侯归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此后,随着商王祖甲改制的进行,以后的几代商王均竭力扩大王权,这极大地限制了内外服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现象表明,盘庚迁殷后的商代( )A.出现专制集权体制 B.内外服制达到鼎盛C.商王权威得到加强 D.社会改革蔚然成风11.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 )A.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B.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C.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D.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12.西周宗法制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一制度旨在( )A.构建完整的祭祀体系B.适应周天子专制需要C.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D.建立规范的礼制社会13.西周时,各级领主的都城规模以国都为标准,呈递减趋势。天子“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诸侯“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卿大夫“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据此可知,当时( )A.内外服制度完善了国家管理B.贵族等级秩序得以强化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周天子拥有绝对的权力14.《孟子·滕文公上》论述井田制:“死徙(无论埋葬或搬家)无出乡。乡田同井(一井田中的各家),出入相友(相互伴随),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据此可知,井田制( )A.促进了社会和谐 B.保障了国家税收C.体现了民本思想 D.确保了有田同耕15.《国语》中写道:“夫祀,国之大节也。”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据此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C.食具 D.货币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1.古人类学家们根据湖北恩施建始直立人遗址发现的5枚人类牙齿化石推断:大约200万年之前,此地长期生活着一支直立人。他们繁衍进化,很可能从这里走出三峡,走向华夏乃至走向亚洲。据此可知,建始直立人( )A.呈现磨制石器时代的生活状况B.丰富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内涵C.存在贫富差距及阶层分化现象D.是存在中国境内最早的远古人类2.下表所示是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已鉴定的墓葬中,具有随葬石铲、斧、锛等工具的男性墓葬和女性墓葬的数量。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时期 鉴定墓葬/座 男性墓葬/座 女性墓葬/座中期阶段 42 31 11晚期阶段 7 6 1A.阶级分化现象较为明显B.山东地区手工业发达C.男女社会地位发生变化D.男性主要从事手工业3.相传,五帝之一的尧出于“方(违)命圮(同)族”的忧虑,本不同意让鲧去治水,但面对四岳(相传为重臣羲和的四个儿子,分别在四方任职)、百姓的“强请”,尧也只能顺从。这说明,传说时代末期的中国( ) A.君主权力尚未集中 B.原始民主发挥功用C.尚贤观念深入人心 D.神权干预部落决策题组二 早期国家文明4.1999年,在学术界的努力下,学者们成功释读了大多数二里头陶文中的刻画符号,其中绝大多数与其后的甲骨文相对应(如表所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二里头 陶文甲骨文释文 井 井A.夏朝文化的历史遗存甚为丰富B.二里头陶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C.二里头陶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D.甲骨文是文字衍化发展的结果5.商汤灭夏之后,称颂禹等人“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并且继续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周武王灭商之后,封武庚(纣王的儿子)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续殷祀。汤武旨在( )A.承袭前代制度 B.直接控制地方部族C.减少政局动荡 D.强化同源共祖观念6.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7.商代外服诸侯乃是以氏族部落为基础自然长成的结构或由此发展而来的方国;而周代封国则是通过政治上的分封,人为地用政治手段建立的,即“封邦建国”。这表明,周代( )A.完全抛弃了商代治国模式B.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C.开启了血缘宗法管理体制D.确立了周天子的绝对权威8.西周时期,青铜铭文中多次提及木、石、耒、耜等生产工具;雅颂之乐常涉及井田、稼、雨、稷等字;礼制中也频繁出现草人、仓人、廪人等职官。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转型B.文艺创作植根于劳动实践C.农耕生活浸润礼乐文明D.劳动人民创造了青铜文化9.据研究,在可辨认的甲骨文中,卜黍之辞100多条,黍字出现300多次,卜稷之辞30多条,稷字出现40多次。古文献也多次提到黍稷,如《尚书·盘庚上》:“惰农自安……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尚书·酒诰》:“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这反映了当时( )A.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B.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C.耕作技术的重大飞跃D.劳动效率的逐步提高题组三 思维训练10.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萌生了“疑古”思潮。胡适提出:“以现在中国考古学的程度来看,我们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由此,“夏王朝否定说”盛行。1959年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夏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向“东周以上无信史”提出挑战。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史学界的疑古思潮完全是错误的B.文献史料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C.实物史料对史学研究有重要价值D.文献资料必须与实物资料相印证题组四 综合题组1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帝时期是中国从原始时代到上古时代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尚未形成国家,也不是部落联盟,而是“部落联合体”或“酋邦”,并产生了一个超然于各部族之上的部族,它代表整个部落联合体的利益和秩序,其首领被称为帝或后。部族对部族的统治是血缘对血缘的统治,但是各部族往往相对地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区域之内,因而这种统治也具有一定的地缘成分。相传,颛顼时期“绝地天通”,禁止民间的通灵者随意与天神沟通,改为由专门的祭祀官员负责与天神沟通。——摘编自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古代到东汉》 材料二 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建立西周,定都镐京。西周继承了夏商的基本制度并加以改善和创新,初期分封了多个诸侯国,以宗法制为根本,多数诸侯国都分封给同姓的家人,少数分给功臣和其他诸侯的后人,由此形成了周天子家天下的政治局面,更好地管理了西周初期的王室体系,实行井田制以促进奴隶社会的发展,创造礼乐制来维系阶级礼仪规范。——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帝时期作为过渡阶段的特征。(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对夏商制度继承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这种继承与发展的意义。(10分)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基础过关练1.B 2.D 3.B 4.A 5.B 6.A 7.A 8.C9.D 10.C 11.B 12.C 13.B 14.A 15.B1.B 在原始社会陶器主要用来汲水、储存粮食等,多地出现陶器说明居民生活逐渐稳定,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陶器的出现,没有涉及制陶技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南北文明的对比,且文明无高低之分,排除C项。由材料无法看出稻米存储技术的成熟,排除D项。2.D 据材料可知,网坠系于渔网底部,使网迅速下沉,是结网捕鱼不可缺少的工具,细石器、石镞可以用来狩猎,这说明渔猎依然重要,D项正确。3.B 据题干“大型墓……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而有些墓葬非但没有任何随葬品,有的人被杀死后就随意扔在坑里”可知,该地区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级斗争,B项正确。4.A 据材料可知,四川三星堆和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出土的器物具有相似性,且两地都重视玉器的使用,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格局,A项正确。“已经形成”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描述等级制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起源地”这一概念,且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排除D项。5.B 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体现了人类和自然的抗争,突出了不屈的精神,故B项正确。6.A 据材料“设官”“置左右大监”可知,黄帝已进行了国家制度建设的初步探索,故A项正确。B、D两项材料未体现,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均排除。7.A 据材料“夏禹继承舜主政邦国联盟之后,把夏人原有邦国之名‘夏’升级为他所统领的‘天下万邦’的国号”可知,夏朝不再是以部落为主的实体,而是发展成为一个原始国家,A项正确。8.C 据材料可知,《史记·夏本纪》和《战国策·燕策一》关于启的继位存在不同的历史记载,这说明受时代局限或阶级立场的影响,不同的史书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的特点,C项正确。9.D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殷墟遗址出土的兽骨上刻的文字为甲骨文,它使商代社会的一些信息为世人所知,由此也证明了商朝确实存在,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化,排除。B、C两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10.C 据材料可知,盘庚加强对诸侯的控制,祖甲及以后的几代商王也竭力扩大王权,反映盘庚迁殷后商王权威得到加强,C项正确。秦朝建立君主专制集权的体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商王权力加强限制了内外服制在国家中的作用,排除B项。仅凭材料不能看出社会改革蔚然成风,排除D项。11.B 西周分封制下,对血缘关系的认同大于对国家观念的认同,血缘亲疏关系比政治等级关系更重要,这容易造成地方割据,不利于周王统治,故B项正确。12.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C项正确。13.B 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各级领主的都城规模、兵马数量都有着严格的限制,说明当时贵族等级秩序得以强化,B项正确。14.A 据材料可知,井田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说明了该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A项正确。15.B 《国语》的记载体现了祭祀的重要性,而祭祀需要一定的规范和庄重的程序,青铜器作为权力、地位和身份等级的象征,在祭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此可知,青铜器主要是作为礼器使用,B项正确。能力提升练1.B 2.C 3.B 4.D 5.C 6.D 7.B 8.C 9.A 10.C1.B 建始直立人的发现,不仅证明此地曾经生活着远古人类,而且他们很可能从这里走向华夏乃至走向亚洲,由此可知,建始直立人丰富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内涵,B项正确;距今约200万年,属于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而非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尚未出现贫富差距及阶层分化现象,排除C项;“最早”一词表述绝对且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2.C 从材料中随葬石铲、斧、锛等工具的男、女墓葬数量来看,男性墓葬多于女性墓葬,并且差别随时间推移而呈扩大趋势,这反映出男性在生产中的地位上升,而女性地位下降,C项正确;材料比较的是男性墓葬与女性墓葬,而不是不同阶层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墓葬情况,不能得出山东地区手工业发达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所述生产工具也可用于农业生产,排除D项。3.B 尧本来不同意派鲧去治理水患,但是地方重臣以及百姓却坚决要求鲧治水,最终,尧只能妥协,这说明当时并不是联盟首领一人单独作出决策,首领也需要考虑他人建议和意见,体现出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B项。此时尚未正式形成国家,故A项错误。鲧并不是因为贤明而受到推崇,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神权对部落决策的干涉,排除D项。4.D 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陶文中的刻画符号绝大多数与之后的甲骨文相对应,表中二里头陶文的两个符号,从结构上看,是“井”的象形字或会意字,与甲骨文中的“井”对应,这反映出文字的发展与变化关系,表明甲骨文是文字衍化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但材料未体现其遗存的丰富性,排除A项;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化,排除。5.C 商汤灭夏后,继续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周武王灭掉商后,还分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诸侯,让他继续主持殷商的祭祀,这种安抚前朝贵族、保留前朝信仰的行为,目的在于减少前朝反叛,稳定政局,故选C项。承袭前代制度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说明商周实现了对地方部族的直接控制,排除B项。商与夏、周与商起源于不同的部落,并不是同源共祖关系,排除D项。6.D 材料表明商王“托祖先转达”请求,体现了其对血缘亲情的重视,反映出当时商代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祖先同神的地位比较,A项错误;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的表述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7.B 据材料信息可知,商朝的方国以氏族部落为基础,即以血缘为基础,周朝的封国则是人为地用政治手段建立的,体现了王室对地方控制的加强,B项正确;“完全抛弃了”说法绝对化,西周分封制是对商代内外服制的继承和创新,排除A项;商代已经实行血缘宗法管理体制,排除C项;周朝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D项。误区警示 “封建”的不同含义8.C 据材料“青铜铭文”“雅颂之乐”“礼制”“常涉及井田、稼、雨、稷”可知,西周政治、文化受到农耕经济影响,即农耕生活浸润礼乐文明,C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出现社会转型,排除A项;礼制属于政治方面,不属于文艺创作,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A 据材料可知,甲骨文中有较多卜黍、卜稷之辞,《尚书》中也记录了农民的耕作情况,这反映出商周时期的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推进农耕文明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土地经营方式,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耕作技术的飞跃,排除C项;仅凭农民种植黍稷的实践,得不出劳动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10.C 实证思维是指通过史料来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即告诉学生已有的历史结论,然后要求学生寻求史实来支撑结论。本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实物史料的价值。11.答案 (1)特征:国家尚未形成;部族地位不平等;血缘政治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神权色彩浓厚。(4分)(2)表现: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礼乐制。(2分)意义:推动了早期国家制度的发展;延续并巩固了家天下的局面;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促进了奴隶社会经济发展;维系了奴隶制等级观念,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8分)解析 (1)据材料一“尚未形成国家”“产生了一个超然于各部族之上的部族”“部族对部族的统治是血缘对血缘的统治”“由专门的祭祀官员负责与天神沟通”,可以概括出国家尚未形成、部族地位不平等、血缘政治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神权色彩浓厚。(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分封了多个诸侯国,以宗法制为根本”“实行井田制”“创造礼乐制”,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据材料二“更好地管理了西周初期的王室体系”“促进奴隶社会的发展”“维系阶级礼仪规范”,可从推动早期国家制度发展、延续家天下局面、加强周天子政治统治、促进奴隶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作答。1(共15张PPT)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旧石器时代(1)含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1)含义: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社会生活: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必备知识 清单破知识点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3)代表性文化遗存分布 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主要 代表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 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红山文化 北方辽河上游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3.中国原始社会概况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1.华夏始祖:黄河中上游的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2.国家雏形出现: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如陶寺遗址中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3.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2)统治: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王是最高统治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3)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知识点 2从部落到国家1.商周政治(1)商①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②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2)周①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②统治: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③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④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知识点 3商和西周2.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1)地位: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2)表现①农业: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②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③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④土地制度: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关键能力 定点破 材料 下表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统计表(部分)。定点 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遗址名称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所属流域巫山人 约200万年 重庆巫山 长江元谋人 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 长江蓝田人 约80万至60万年 陕西蓝田 黄河北京人 约70万至20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金牛山人 约20万年 辽宁营口 辽河长阳人 约20万年 湖北长阳 长江和县人 约20万年 安徽和县 长江马坝人 约14万年 广东韶关 珠江丁村人 约10万年 山西襄汾 黄河左镇人 约3万至2万年 台湾台南 —山顶洞人 约1.8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1.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2.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多元并进,而后又汇聚于中原黄河流域,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格局。3.兼收并蓄:中华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互补关系,不仅各史前文化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文明。典例1 中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我国新石器遗址可以分为以下六大板块(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得知 ( )A.山东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B.当时各地区文明之间没有交流C.中华文明受到西亚文明影响 D.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D思路点拨 苏秉琦先生认为新石器遗址分为六大板块,不同板块有不同的核心区域和文化遗存,由此可知,我国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故D项正确。山东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中心的表述与新石器遗址的分布呈现六大板块不符,排除A项。当时各地区文明之间没有交流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华文明受到了西亚文明影响,排除C项。 材料 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定点 2早期国家的特征1.政治(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具有军队、司法等国家机器。(2)神权、族权、王权(政权)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4)维持着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官职仍由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尚未有成熟的常备兵制度,王朝的军队由各部落军队组成;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2.经济: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尚属低下,生产工具仍主要是木石工具;集体劳动;已经出现了奴隶制;贵族和平民是社会两大基本对立的阶级。3.思想: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在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典例2 据记载,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B.家国同构观念不断弱化C.建构起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D.开始确立贵族阶层的特权政治A解析 根据材料“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可知,周公广封亲戚功臣,以作周室屏障,说明西周时期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故A项正确。这一时期家国同构观念得到强化,排除B项。此时尚未建构起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排除C项。夏商时期已经确立贵族阶层的特权政治,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docx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