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知识梳理课件+分层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历史备课资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知识梳理课件+分层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历史备课资源

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该事件反映了(  )               
A.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B.周王控制力削弱
C.兼并战争异常残酷   D.民族矛盾的加深
2.春秋列国主要在国都设防,在边区要塞关隘设防的很少。战国时各国防御严密,并有亭障烽火等报警系统;各国甚至还在边境上修筑大规模、相互连接的防御工事,被称为长城。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兼并战争日趋激烈   B.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C.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D.周王室进一步衰微
3.春秋后期,原先因为对外战乱而被掩盖的内部权力纷争相继爆发,引发一轮新的动荡,影响较大的是鲁国三桓四分公室、晋国六卿倾轧和齐国田氏的专权。这反映了 (  )
A.社会发展渐趋于统一
B.民心向背决定政权更迭
C.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
D.诸侯势力崛起侵夺王权
4.春秋早期,对于出身为士的将相,国君仍给予相应的采邑。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君主给予他们的不再是采邑,而是俸禄,并因此建立了相应的上计考核制度。上述变化(  )
A.瓦解了旧贵族的政治势力
B.强化了君主的统治权威
C.提高了新兴地主政治地位
D.导致宗法分封制度崩溃
5.春秋时,楚庄王曾诠释“武德”,认为“武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这一诠释体现了他对社会安定和民众利益的追求,也符合周初以来华夏对“德”的理解。之后,他又举(周)武王之例,显示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这反映出楚庄王(  )
A.对华夏文明的认同B.有同周武王一样的功绩
C.对强大武力的向往D.以儒家思想为立国基础
题组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6.吉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镰与河北兴隆的燕国铁镰范形制相似;燕国遗址出土的“V”形铁犁铧与河南辉县出土的魏国铁犁铧形制相同;齐都临淄故城出土的铁犁铧断面呈“V”字形,也与燕国所出相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精耕细作的农业体系形成
B.燕国成为先进生产力推广中心
C.铁农具的生产走向规范化
D.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7.春秋战国时期,与铭刻文字有关的工具有:锛、凿、锥、锤、刮刀、削、钩、针、锯、斧。《管子·海王篇》称:工匠必有斧、锛、凿、锯、锤。出现这些工具的直接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的进步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政治改革的影响   D.冶炼技术的发展
8.春秋时,齐景公以晏婴之宅近市,每天脏乱嘈杂不堪为由,“欲更晏子之宅”。晏婴自谓“小人”,拒绝说:“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这一现象说明(  )
A.贵族热衷经营商业   
B.齐国国君抑制商业发展
C.君臣之间关系紧张   
D.市场交换便利齐人生活
9.商鞅认为“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反对官员的“私善”,要求秦国官吏将对百姓的“私善”转变为对君主的“奉公”,将官员的为善行为限定于“自治奉公”,即对君主效忠。这反映出商鞅变法意在(  )
A.否定官员善行   B.强化社会控制
C.提倡官员尽忠   D.轻视民众价值
题组三 孔子和老子
10.《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孔子在马厩失火后,关心是否有人受伤,没有问马的情况。这充分体现了其思想主张中的(  )
A.仁者爱人   B.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   D.重义轻利
11.孔子把社会制度称为“礼”,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此外,孔子还强调周制在殷商制度基础上作了修改,比夏、商的制度更文明、更完善。孔子意在说明(  )
A.多元一体是文化发展的归宿
B.政治文明应在传承中创新
C.制度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D.礼乐制度是最理想的制度
12.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一观点强调(  )
A.自然无为利于治国理政
B.道过于浑厚以致无所作为
C.崇古尚德推动国家安定
D.诸侯通过非战以适应社会
题组四 百家争鸣
13.荀子认为,“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由此可知,荀子意在(  )
A.坚持儒家的正统观念   B.重视道德教化的成效
C.强调礼制的治国功能   D.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14.《韩非子·五蠹》载:“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一主张体现了 (  )
A.与时俱进   B.道法自然
C.内儒外法   D.和而不同
15.在中国古代,色彩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五行学说与中华五色的属性对应影响着社会环境,从统治阶级到平民百姓,从建筑设计到服饰器皿,无一不受其规制。这种现象(  )
A.发源于道法自然的思想
B.源自西周的社会等级结构
C.受到阴阳家思想的影响
D.根植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16.《墨子》载,“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这些主张(  )
A.旨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加快社会财富积累
C.源于先秦小农经济的发达
D.否定了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转型与民族交融
1.春秋时期,许多人观察国家命运以至个人祸福,都着眼于是否守礼。齐大夫仲孙湫说:“鲁不弃礼,未可动也。”单成公与韩宣子相会时“视下言徐”,举止稍微不合礼仪规定,叔向就推断说:“单子其将死乎!”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是(  )
A.儒家主流思想影响较大
B.礼乐文明得到了完整保存
C.社会动荡需要重整秩序
D.社会转型推动了礼治进步
2.下表为黄帝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语言或方言的变化情况,部落、语言或方言的变化反映了(  )
时期 部落 语言或方言
黄帝 万国 万语
夏代 诸侯三千 地域性方言
西周 诸侯八百 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春秋战国 列国几十 方言区域较之前有所减少
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3.春秋时期,随着新兴贵族地主逐渐崛起,出现了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异姓贵族与公室的斗争,如鲁、齐、晋等相继出现公族大权旁落、卿大夫掌权的局面。公室与私家的斗争(  )
A.导致诸侯争霸,加剧了社会动荡
B.直接导致了周王室走向灭亡
C.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D.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4.在中国古代民族中,无论“诸夏”还是“夷狄”,皆“天地所生”,都受着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支配,都有创造出文明的可能和权利。虽然强调中原文化的主体地位,但是“夷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夷夏”的文化差别不是绝对的,如楚国自称“我蛮夷也”。据此可知(  )
A.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
B.民族交融双向互动性
C.中原文明展示强大向心力
D.夷夏文化差异性消失
题组二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与文化发展
5.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湖州发现了诸多战国时期的货币,其种类多为“陕(地名)一釿(斤)”“殊布当釿”(楚国铸币)。这些文物可用于说明当时(  )
A.诸国货币形制逐渐统一
B.楚国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C.全国性市场的初步形成
D.区域间商贸联系已存在
6.春秋战国时期,“土”和“壤”的概念开始形成,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中就把土和壤作了明确区别,认为后者是为了“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战国时期进一步提出了“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的辩证观点。这说明当时(  )
A.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
B.人地矛盾日益显现
C.粮食生产开始受到重视
D.道家思想影响广泛
7.荀子认为:“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韩非认为:“君臣不同道,下以名祷,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据此可知,两位思想家均主张(  )
               
A.构建专制集权体制   B.发挥道德教化作用
C.广泛倾听民众呼声   D.重塑君臣尊卑秩序
8.(2024山西名校联考,)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尽管诸子对人性认识多有歧义,但围绕人性的争鸣,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政治文化观念,即政治应把人作为中心对象,而不是从神灵那里获得根据。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逐渐趋同
B.人文精神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
C.百家争鸣推进政治理性的发展
D.政治中的宗教色彩已完全消失
题组三 思维训练
9.《史记》载:“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桓公欲许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赐。”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宗法分封制日益完善
B.周天子天下共主影响力犹存
C.王室掌握会盟主导权
D.和平统一成为时代发展趋势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0.(10分)荀子的刑法思想在先秦儒派学者中独树一帜,后世学者对此多有关注与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通‘为’,人为努力)也。”
“圣人化性而起伪(为),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甲 荀卿则全是申韩(申不害、韩非,战国思想家),观《成相》一篇可见。他见当时庸君暗主战斗不息,愤闷恻怛,深欲提耳而诲之,故作此篇。然其要,卒归于明法治、执赏罚而已。他那做处粗,如何望得王通(隋代经学家) 〔宋〕朱熹 《朱子语类》 卷137
乙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公正地说来,他实在可以称为杂家的祖宗,他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都融汇贯通了 郭沫若 《荀子的 批判》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主要刑法思想。(4分)
(2)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选取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加以评述。(4分)
(3)你认为对“荀子刑法思想”的研究有何价值。(2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A 3.C 4.B 5.A 6.C 7.D 8.D
9.C 10.A 11.B 12.A 13.C 14.A 15.C 16.B
1.B 据材料“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说明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力减弱,B项正确。
2.A 据材料“战国时……各国甚至还在边境上修筑大规模、相互连接的防御工事”可知各国注重在边境修筑防御工事,反映了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战争频繁,A项正确。
3.C 鲁国三桓四分公室、晋国六卿倾轧和齐国田氏的专权,表明卿大夫发展壮大,进而夺取诸侯的权力,反映了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C项正确。
4.B 材料表明春秋早期国君给予将相相应的采邑,之后是给予俸禄,并且还有了考核官员的上计制度,这体现了君主对将相的控制加强,君主统治权威有所强化,B项正确。
5.A 题干反映了楚庄王意图效仿周武王,其对“武德”的解读符合华夏对“德”的理解,这体现了楚庄王对华夏文明的认同,A项正确。
6.C 由“形制相似”“形制相同”“也与燕国所出相同”可知,农具生产存在一定的标准,体现了铁农具的生产走向规范化,C项正确;精耕细作的农业指的是农业生产中综合运用耕作、播种、灌溉、治虫、施肥等技术,题干主要涉及劳动工具,故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这些铁器或铁器制作标准是燕国推广出去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牛耕,得不出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的结论,排除D项。
7.D 材料中工具锛、锥、锯、锤等都是金字旁,说明这些工具与金属有关,表明当时冶炼技术发展,故选D项。
8.D 晏婴拒绝搬迁住宅,认为居住在市场附近生活便利,由此可知当时的市场交换便利了齐人的生活,故选D项。
9.C 据材料可知,商鞅认为设置法律但是私善盛行,那么人们就不会再畏惧刑罚了,反对“私善”,提倡“自治奉公”,即对君主效忠,目的是提倡官员尽忠,加强君主权威,C项正确。
10.A 孔子在马厩失火后,关心是否有人受伤,没有问马的情况。这说明孔子更关注人的生命,体现出其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故选A项。
11.B 材料“孔子还强调周制在殷商制度基础上作了修改,比夏、商的制度更文明、更完善”,体现的是孔子认为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有所变革,而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制度而有所变革,说明政治文明应在传承中创新,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A项中的“一体”,体现的是共性,而不是创新,故排除;“制度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孔子认为礼乐制度是最理想的制度,排除D项。
12.A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这样就可以达到社会稳定,天下太平,据此可知,材料观点强调自然无为利于治国理政,A项正确。
13.C 材料“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强国之本也”,表明荀子强调礼制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即强调礼制的治国功能,C项正确;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荀子强调礼制的治国功能,并非其道德教化功能,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荀子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排除D项。
14.A 据材料“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可知,韩非子认为仁义适用于古代,不适用于当下,这体现了与时俱进思想,A项正确。
15.C 材料“五行学说与中华五色的属性对应影响着社会环境”反映的是阴阳五行家理论的影响,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排除A项;阴阳五行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B、D两项。
16.B 据“凡天下群百工,轮车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前半部分说明墨子鼓励发展手工业,后半部分说明他反对奢侈,墨子的这些主张有利于积累社会财富,B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C 2.A 3.C 4.B 5.D 6.A 7.A 8.C 9.B
1.C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需要重整秩序,C项正确;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确立是在汉武帝尊崇儒术后,排除A项;春秋时期礼乐制已经遭到破坏,排除B项;当时社会转型导致了礼乐制走向瓦解,排除D项。
2.A 黄帝时期语言或方言种类丰富,到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或方言种类减少,这表明国家统一趋势加强,故选A项。题干未涉及中原各国与周边民族关系,故排除B项。C、D两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故均排除。
3.C 据材料“春秋时期,随着新兴贵族地主逐渐崛起,出现了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异姓贵族与公室的斗争”可知,春秋时期,农业进步,土地私有制逐渐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开始了与奴隶主贵族的斗争,C项正确;公室与私家的斗争属于诸侯国内部的斗争,排除A项;B项本身有误,排除;战国后期才出现统一趋势,而材料中是春秋时期,排除D项。
4.B 据材料可知,“夷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夷夏”的文化差别不是绝对的,这反映出民族交融呈双向互动性,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夷夏文化关系,而非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相互影响,C项强调的是中原文明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单向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表述本身是错误的,排除。
5.D 布币多流行于北方,战国时期浙江属于楚国,而楚国货币以蚁鼻钱为主,这反映出当时楚国不仅存在其他诸侯国货币,还模仿铸造北方货币,表明当时楚国与其他诸侯国存在经贸往来,D项正确;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制不同,至秦统一后才逐渐实现统一,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楚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对比,排除B项;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缺乏形成全国性市场的条件,排除C项。
6.A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土”和“壤”的概念,再由“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可知,“壤”指的是农田土壤,战国时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是关于“壤”的生产力的观点,综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有了精耕细作的观念,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A项正确;题干主旨并不是人地矛盾,排除B项;粮食生产早已受到重视,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7.A 据材料“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可知,两位思想家都强调君主权威,有助于构建专制集权体制,A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8.C 据“但围绕人性的争鸣,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政治文化观念,即政治应把人作为中心对象”可知,尽管诸子百家思想存在差异,但是逐渐把人置于政治文化的中心,体现了理性发展趋势,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人文精神成为“主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9.B 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是对似乎已成定论的历史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得出新的历史认知。
周天子地位下降,体现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葵丘会盟是齐桓公召集的,并非王室,排除C项。当时的时代主题是诸侯争霸,排除D项。
10.答案 (1)思想:以刑制“恶”;礼法并施(或隆礼重法);罪罚相称(当);慎用刑罚。(4分)
(2)朱熹认为荀子思想中法家成分居多,对儒学贡献不大。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失之偏颇。如荀子主张“性恶论”“隆礼重法”,但认为“礼义”是制定法度的基本依据,在继承传统儒学思想的基础上,使儒学更具兼容性和开放性,促进了儒学的发展。(4分)
郭沫若认为荀子思想以儒学为基础糅合百家,具有杂家特点。这一观点较为科学地揭示了荀子思想的特点。如荀子重视“礼”的作用,同时主张“性恶论”“隆礼重法”,既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又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4分)
(3)从有利于全面了解荀子思想及先秦儒学发展轨迹的角度作答;从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作答;从有利于推动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角度作答。(2分,从任一角度作答,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1)解答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进行总结概括。
材料 结论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重刑法以禁之 以刑制“恶”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礼法并施,隆礼重法
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罪罚相称
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 慎用刑罚
(2)
观点 材料 结论
选择 朱熹 荀卿则全是申韩(申不害、韩非,战国思想家),观《成相》一篇可见。……他那做处粗,如何望得王通(隋代经学家) 朱熹认为荀子思想中法家成分居多,对儒学贡献不大。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失之偏颇
选择 郭沫若 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 郭沫若认为荀子思想以儒学为基础糅合百家,具有杂家特点。这一观点较为科学地揭示了荀子思想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荀子思想及先秦儒学发展轨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等角度作答。
1(共16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列国纷争
(1)原因: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2)概况
①“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
五霸”。
②“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
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③“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 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华夏认同
(1)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
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1.经济发展
(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2)工商业
①原因: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②表现: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知识点 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思维点拨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各国统治者推行的有利政策。
(3)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工具的改良和水利工程的兴修。
2.变法运动
(1)背景
①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②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2)成效: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典型:商鞅变法
①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主要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
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③结果:商鞅被杀,但是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
④影响: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
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孔子
(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内容: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同时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3)教育成就
①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②相传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
的经典。
知识点 3
孔子和老子
2.老子
(1)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
①朴素的唯物论:“道”是天地万物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②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③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1.历史背景
(1)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
(2)阶级关系: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3)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重要派别
(1)儒家
①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②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2)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知识点 4
百家争鸣
(3)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
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4)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其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5)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
集权的政治思想。
3.影响
(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
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 1
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一部分中小奴隶主,开始改变生产方式,允许奴隶在土地上劳作,交出大部分劳动产品,自己
可以留下一部分产品,这便形成了封建的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模式,满足了生产力的发
展的新需求。部分奴隶主和奴隶,实现了地主和农民身份的转移。这些地主随着经济实力的
增长,要求为自己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扫清障碍,进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取消奴隶主的
世袭特权,这便成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根源。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
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促进了土
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
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
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了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掌握主动权,许多诸侯国进行
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即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
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理论武器。
典例1 商代借民力以助“公田”,而不向百姓的“私田”征收赋税;周代后期,不分公田、私
田,均按一定比例征收实物税,政府的收入得以增加。这一变化 (  )
A.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B.直接导致分封制的崩溃
C.推动了生产工具的改进
D.源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D
解析 周代后期私田增多,政府调整了赋税政策,表明私田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而私田大量出
现的主要原因是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 兴盛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致了古代中国思想界认识领域的全面活跃,为民族的进
步与发展提供了一种特有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在争鸣中形成的儒、墨、法、道等学派,影
响了后来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和社会生活。直到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之前,这些
学派的思想一直为后来者所继承……为了给统治阶级提供改革方案,寻求出路,春秋战国时
期的思想家纷纷用现实主义、人文主义的眼光,深入探究各种政治原理,并将思维的角度置
于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这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觉醒。
——摘编自杨俊明《百家争鸣与
古代中国人类精神的觉醒》
定点 2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的“仁政”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
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
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
值;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
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思想的
重要来源。
典例2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潮中,儒家的“大同”,墨家的“尚同”,道家的“小国寡
民”和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反映出当时 (  )
A.分封制下权力格局彻底瓦解
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
C.文化发展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D.士人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大同”“尚同”“小国寡民”“一断于法”
等社会构想,均体现出当时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意识和济世情怀,故D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