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昌平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初二年级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卷2025.6本试卷共8页,五道大题,26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一、基础·运用(共13分)学校开展“守护文化根脉,传承非遗薪火”宣传活动,你所在的班级负责宣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风筝,现已完成宣传手册文字内容的整理。请你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完善。第一部分 起源发展风筝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东周春秋时期。早期,人们模仿鹰类猛禽的形状制作风筝,初用木制,后用竹制,直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坊间开始以纸做风筝,“纸鸢”应运而生。起初,纸鸢多用来侦察敌情、传递情报、测量距离等。随着造纸业发展,纸鸢逐渐成为娱乐工具。后来,人们发现在纸鸢竹骨上系丝弦,丝弦随风振动会发出古筝似的声响,“风筝”由此得名。时至今日,风筝不仅是休闲娱乐的玩具,也是艺术创作对象、竞技比赛项目,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着独特的民俗风采。1. 同学们请你确认文段中加点字字形或读音。根据词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表达的是“寻求历史根源,探索事物由来”的意思,所以“追溯”一词中有错字。B. 因为表达的是“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的意思,所以“应运而生”中“应”读作“yìng”。C. 因为表达的是“为弄清敌情、地形等有关作战情况而进行活动”的意思,所以“侦察”一词中有错字。D. 因为用在了名词后,表达的是“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的意思,所以“似的”中“似”读作“sì”。第二部分 指尖四艺每一只风筝都藏着“扎、糊、绘、放”四艺的奥秘。“扎”即扎架子,师傅们选择坚韧竹片于炭火之上烘烤,使原本笔直的竹条如婀娜舞者般弯出精巧弧度,再将它们绑扎成稳固的骨架。骨架初成后,便进入“糊”的环节,师傅们小心翼翼地把轻薄宣纸或绢布贴于骨架之上,再将预留的边缘向内折叠,用浆糊固定成整齐的包边,风筝雏形便完成了。到了“绘”的阶段,师傅们的笔尖似灵动的蝴蝶,于素面之上翩翩起舞。笔画之间,花鸟鱼虫绘声绘色,灵禽异兽惟妙惟肖。而“放”不仅是对风筝制作的检验,更是对放飞者的考验。放飞者通过把握风力、风向与提线技巧等,让风筝舒展身躯扶摇而上,拥抱天际。这四艺,既是指尖的技艺传承,也是竹与纸、人与风共谱的天空乐章。2. 你检查了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情况。下面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心翼翼 B. 绘声绘色 C. 惟妙惟肖 D. 扶摇而上3. 文段介绍了风筝的四艺。其中有一艺在介绍时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扎 B. 糊 C. 绘 D. 放第三部分 形意交融风筝上的图案,绝非简单的装饰,______。人们画牡丹、蝴蝶,祈愿富贵吉祥;绣松鹤、仙桃,象征长寿安康;描石榴、孩童,寓意多子多福。不同地域的风筝,各具魅力【甲】南通风筝“板鹞”绘神话传说,融渔猎文化与民俗信仰【乙】潍坊风筝以巨型蜈蚣为图案,显齐鲁豪迈气魄【丙】北京风筝以沙燕为经典造型,藏老北京市井风情【丁】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动漫形象、潮流元素等也融入其中,让风筝焕发出新的活力。4. 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在横线处补写一个语序合理、节奏匀称的句子。下列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它们是传递美好愿景的符号,是地域文化展现的缩影,是多元创意融合的载体B. 它们是融合多元创意的载体,是传递美好愿景的符号,是展现地域文化的缩影C. 它们是传递美好愿景的符号,是展现地域文化的缩影,是融合多元创意的载体D. 它们是多元创意融合的载体,是传递美好愿景的符号,是地域文化展现的缩影5. 文段中【甲】【乙】【丙】【丁】四处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冒号 分号 分号 省略号 B. 句号 逗号 逗号 句号C. 句号 句号 句号 省略号 D. 冒号 句号 句号 句号第四部分 薪火相传近年来,风筝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焕发活力,尽显破圈之势。校园非遗课堂让风筝技艺突破工坊局限,社区体验活动使传统技艺走入大众生活。值得关注的是,通过碳纤维的融入让传统骨架轻韧升级,国潮纹样与动漫元素为风筝注入时尚基因,传统民俗器具变身为潮流文创产品。此外,各地风筝节与赛事构建起线下交流平台,直播与短视频则开启线上传播窗口。如今,这承载着东方智慧的“空中舞者”,既牵着千年文化的根系,又展着创新发展的羽翼,在传承与变革的融合中,绘就非遗传承的盛世长卷。6. 同学们讨论应如何理解文段中“破圈”。你根据语境判断,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 打破束缚 B. 打破垄断 C. 打破僵局 D. 打破界限7. 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一处问题,请你修改。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一)默写(4分)8. 默写(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虽有嘉肴》)(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小石潭记》中,用比喻手法描绘小石潭溪水曲折蜿蜒之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二)(共5分)阅读《卖炭翁》,完成各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9.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了卖炭翁的苍老与生活的艰辛。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翁不畏严寒的乐观心态。C.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写出牛的困乏和卖炭翁的精疲力竭。D.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写出了宫使的横冲直撞和趾高气扬。10. 结合画线句,说说诗人是如何运用数量词表达情感的。(三)(共7分)阅读《马说》,完成各题。马说韩愈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食马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果腹B. 策之不以其道 出谋划策 束手无策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指通豫南 通情达理D. 执策而临之 东坡右手执卷端 执笔挥毫1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甲】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想要它和普通马相等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理解:这句话写出了千里马因食不饱而无法发挥才能,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才剥削与苛责。【乙】其真无马邪?翻译: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理解:这句话以诘问语气强调了千里马的存在,借千里马喻贤才,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13. 根据《马说》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选自顾嗣协《杂兴》)两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关注人才问题。《马说》强调人才需要_______,批判了_______;《杂兴》则强调“_______”,反对“苛求”。三、名著阅读(共5分)14. “精神觉醒”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意识或精神层面发生深刻的转变,从而对自我、人生、社会或世界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由此产生积极的行动。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中,有多处写到保尔的精神觉醒。请任选一处,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保尔精神觉醒的过程。(100字左右)四、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共9分)阅读文章,完成各题。①位于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是建造于清乾隆年间的一座石桥。桥全长150米,宽8米,包含17个拱形桥洞。其东西向跨过昆明湖,两端分别连接廓如亭和南湖岛,是颐和园内最长的桥梁。十七孔桥不仅造型优美,呈现出长虹卧波的视觉效果,而且在每年冬至日的傍晚时分,会呈现“金光穿洞”的奇观。游客站在桥的西北侧,可以看到金色的落日余晖逐渐“穿过”桥洞。此刻,桥洞内如同点满了明灯,十分奇幻。这一景观可持续2小时15分钟左右。那么,这一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呢?②冬至日傍晚时分的太阳高度角,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光线高度。所谓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入射方向和目标地平面的夹角。研究表明,目标位置的太阳高度角与其所处的纬度、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一年中,冬至日的太阳高度角最小。而在冬至日,太阳高度角也会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不断变化。傍晚16时左右,太阳高度角很小,太阳光线近乎平行于昆明湖面,可直接照射到桥洞内壁上,进而产生金光穿“洞”的效果。③冬至日傍晚时分的太阳方位角,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照射角度。太阳方位角,即太阳照射方位在地面投影的角度。目标位置的太阳方位角亦与其所处的纬度、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十七孔桥地处北纬40度,冬至傍晚太阳位于西南侧,加之桥体东端略偏南、西端略偏北的特殊走向,让部分光线恰好投射在每个桥洞的东侧内壁。随着太阳西沉,太阳方位角进一步增大,使得光线与桥体夹角进一步缩小。相应的,照射到桥洞东侧内壁的阳光量逐渐减少,进而形成全光“穿”洞的动态效果。④大气散射为“金光穿洞”赋予了绚丽色彩。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青、蓝、紫光因波长较短,易被气体分子和悬浮微粒散射;而红、橙、黄光波长较长,穿透能力更强。冬至傍晚,气温降低导致大气层变厚,光线散射加剧。此时,红、橙、黄光成为主导,它们混合后呈现出温暖的金黄色,使桥体产生“金”光穿洞的效果。临近日落,橙、黄光也逐渐散射,桥洞最终被红色霞光笼罩。⑤十七孔桥的结构组成,恰好为“金光穿洞”提供了极佳的光线载体。抛物线形的桥面勾勒出优雅弧线,十七个拱圈对称分布且洞口尺寸由中间向两侧递减,赋予桥梁独特的韵律美。各拱圈通过石块的堆叠,产生侧向挤压力,有力地支撑桥面传来的重量,并将该重量传递给桥墩,而且圆弧状的拱洞又有柔和圆润之感,凸显拱圈的曲线之美。方形桥墩与弧形拱圈刚柔并济,形成力与美的巧妙融合。桥体与桥洞虚实相生,金色光芒穿透桥洞,照射在内壁上,光影交织,增添了桥体如梦如幻的深邃意境。⑥综上可知,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奇观的形成是____________。(文章取材于《科技日报》)15. 阅读文章,说说十七孔桥“金光穿洞”景观形成的原因。16. 请你说说第③段画线句中“逐渐”一词能否删除,并说明理由。17. 请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填入文章横线处,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选择的理由。【甲】天文地理知识与建造艺术的完美结合。【乙】建造艺术与天文地理知识的完美结合。(二)(共9分)阅读《胡杨飒飒》,完成各题。胡杨飒飒①来新疆阿拉尔之前,我对这座城市完全陌生,甚至还几次叫错名字。真正抵达阿拉尔这座城市的那一刻,惊讶之情如潮水般在心里翻涌。阿拉尔并非我想象中尘土飞扬的模样。这里天空高远辽阔,湛蓝如洗,云朵仿佛都落在地上,化作成片的棉花地。绿油油的花生秧匍匐在地,挂满枝头的红枣压弯树枝,田地的分界线上长满了高大挺拔的胡杨树……这生机勃勃之景打破了我此前的固有认知,让我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期待。②我们乘坐观光车前往塔里木河零公里处的胡杨林。车子缓缓前行,我的心也随之泛起层层涟漪。待下车,双脚落在撒满白花般的盐碱地上,眼前的景象瞬间将我震慑。那是一片望不到边际的胡杨林,阳光倾洒,天地仿佛被这绚烂的金色文火慢炖,炖出了一片独属于胡杨的辉煌盛景。③这里,每一株胡杨都那么俊美、飘逸。突然,一阵急雨袭来,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落下。我们匆忙躲进林中木亭,拾级登上三楼,凭栏远眺。只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宛如几条灵动的丝带,蜿蜒曲折,在此汇聚成塔里木河。河水悠悠,似母亲的乳汁,滋润着这片胡杨的家园。④骤雨消歇,云开日出,胡杨叶上的水珠散射出迷离而璀璨的光点。登上观光塔,视野陡然开阔,遍野皆是金灿灿的胡杨,它们无一不散发着鲜活的生命力,洋溢着蓬勃的青春气息。数条水沟纵横交错,水汽氤氲,仿若给这片胡杨林披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轻纱,如梦如幻。⑤开车60公里,我们去阿拉尔另一处胡杨林——睡胡杨谷。⑥与塔里木河零公里处朝气蓬勃的胡杨林截然不同,睡胡杨谷寂静无声。沙地上满是胡杨树,它们枝缺叶尽,但树干粗壮,纹理间刻满了岁月的沧桑。它们或斜躺、弯曲,或直立、横卧……正以一种独特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坚韧!⑦在这里,我们邂逅了讲解员老徐。老徐是土生土长的兵二代,他的父亲从内地来塔里木河畔驻守边疆,垦荒戍边。老徐就出生在这片父亲为之奋斗的土地上,乳名“塔生”,仿佛从这个名字起,就注定了他与这片土地、与胡杨的不解之缘。老徐热爱写诗,睡胡杨谷的图片文字大多出自他手。老徐给一株胡杨取名“美猴王”,并写道:“容我看看这盛世江山,去去就来。”远远望去,那株胡杨树顶部的枝条,恰似两根灵动的雉鸡翎,仿佛下一秒,美猴王就会伸手轻拨,一个筋斗腾空而去。老徐还写过《千年等一回》,他说:“三千年前,克里雅河把胡杨带到了这里,并嘱咐它们完成自己的使命。”⑧胡杨的使命是什么呢?⑨我们跟随老徐走向高高的点将台。站在台上,极目远眺,无边的旷野尽收眼底。睡胡杨谷此时仿佛化身为古战场,一株株胡杨似英勇无畏的士兵,身披战甲,手持无形利刃,与流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搏斗。它们的根茎如坚韧的锚,穿透层层流沙,深入20米之下,去探寻生命的源泉——泥土。恍惚间,我仿佛听到了百万军士的厮杀声、疾驰声、呐喊声,声声震耳。胡杨迎向摧肝裂胆的风沙,纵是断臂折腰,依旧铁骨铮铮。几百上千年过去了,它们依旧保持着最初的姿态,在这茫茫沙地之上,与沙棘、骆驼刺、盐生草、芨芨草等一众伙伴并肩作战,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一道绿色的屏障,防沙固土,守护着这片土地。⑩老徐对栈道旁的每一株胡杨都了如指掌,在他的讲述中每一株胡杨,都像是一部鲜活的史书,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每天,他都会从25公里外的家中赶来,满怀热忱地给各地前来的客人讲述胡杨,讲述胡杨林与沙漠搏斗的传奇过往。 “我是阿拉尔发展的见证者。阿拉尔变化太大了。”老徐感慨道。 7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戈壁滩,荒芜而寂寥。那时,三五九旅兵团人响应号召,与胡杨一起毅然扎根在祖国南疆边陲,开启了历史上规模宏大的戍边篇章。 岁月流转,如今的阿拉尔已旧貌换新颜,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环境好了,有的睡胡杨开始醒来。”老徐说着,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随着老徐指点的方向,我看见了睡胡杨枝条上挂着几片娇嫩的黄叶,那是生命复苏的信号,是胡杨对这片土地深情的回应。 在阿拉尔的日子里,我与胡杨有了越来越多的交集,对它的了解也愈发深刻。 胡杨,该是当地“最美丽的树”!(文章取材于沈小玲的同名文章《胡杨飒飒》)18. 文章围绕“胡杨”,写了作者在阿拉尔的见闻和感受。阅读文章,填写表格。地点 见闻 感受抵达阿拉尔市 看到阿拉尔生机勃勃不同于想象的城市之景 ①____塔里木河零公里处胡杨林 看到阳光倾洒下的胡杨林盛景,俊美、飘逸的胡杨树和蜿蜒曲折的塔里木河,以及雨后胡杨林的梦幻场景 ②____睡胡杨谷 ③_________ 敬畏、赞美19. 阅读文章第⑨段,说说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0. 阅读文章,分析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胡杨,该是当地‘最美丽的树’”。(三)(共8分)阅读《老程的打更声》,完成各题。老程的打更声①晨光初绽,汴河街刚从沉睡中苏醒。老程的身影已出现在古街之中。他头戴灰色毡帽,身着印着醒目“更”字的红外套,手持铜锣,清亮的嗓音骤然响起:“清早起,长精神,要到汴河街来打更……”他每唱完两句,便用梆子有节奏地敲三下锣,随后那熟悉的吆喝声回荡开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②此前早有耳闻,老程在汴河街打更,此番亲眼见到他敲锣打更,我想这也不过是景区招揽游客的营销手段。于是,我带着几分戏谑,开口询问老程为何在白天打更,他停下唱腔,瞪着眼睛,背后“安全巡检侍卫”的三角彩旗随风摆动,旗角正指着我,似在回应我的质疑。③他捋了一把浓密的八字胡,指着岳阳楼的方向说,那是鲁肃的阅兵楼,现在湖里没了操练的水兵,楼仍在那里。我脑子一下短了路,想不明白打更与岳阳楼有什么关联。难道老程打更别有原因?老程没多讲,转身继续往前去。“咣咣咣”,他敲了三声锣,用花鼓戏调唱:“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咣咣咣”,他又敲三声锣,再唱:“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④暖暖的阳光下,汴河街烟火气十足,冒着热气的小吃店面一字排开。人群熙攘,欢声鼎沸,汴河街变成了一条人河。老程不怕人多,锣声一响,梆子一敲,人们闪开一条道,纷纷伫立街道两旁,打量这个一边敲锣一边唱戏的更夫。汴河街氤氲的烟火气好像被老程搅得升腾起来,欢笑声、谈论声,一串串挂在古色古香的檐角上。⑤我跟着老程穿行汴河街,鼻腔塞满各种小吃的香味,耳里充盈花鼓戏的腔调。我似乎品出了老程白天打更的独特韵味。这一声声更响,恰似为汴河街添了一味穿越时光的古韵,让这条闻名遐迩的美食街,在热闹之外,更生出几分岁月沉淀的雅趣。⑥我们七拐八绕,一座老戏台赫然出现在眼前,匾额上“岳舞台”三个大字闪着金光。空旷的戏台上,突然吹来一阵带着湖水气息的风,仿佛一场悲欢离合的大戏即将拉开帷幕。老程深情地凝望了一眼岳舞台,刹住唱腔,坐到台下的条凳上休息。面对我关于打更的疑问,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给我讲起古人掌握时间的方法:目测太阳、公鸡打鸣、滴漏沙漏和更夫打更等。然而,随着钟表的出现,它们逐渐被历史的烟尘所掩埋。话锋一转,老程神情庄重地说:“在这条古街上打更、唱花鼓戏,意义在于唤醒历史中的记忆。”⑦我猛地一震。原来他不是简单的更夫,也不是简单的唱花鼓戏的人。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⑧他指着岳舞台,向我普及巴陵戏的相关知识。巴陵戏是国家级非遗,流行于湖南岳阳、益阳、常德、湘西等地,历史悠久。抗战时期,巴陵戏艺人竖起“岳舞台”大旗,成立抗敌宣传队登台义演,令岳舞台声名大噪。这里承载了多少记忆呀!老程的打更声和唱腔,赋予这些记忆鲜活的生命力。⑨老程出生在洞庭湖边的一个小渔村,当过民办教师,做过木工,唱过花鼓戏,开过工艺店。3年前,年近古稀的他来汴河街打更。刚来时,他坚守传统意义上的打更。在一次夜巡中电线短路,火花四溅,他及时处置,避免了一场火灾。防火对这条木质结构的古街意义重大,“小心火烛”的吆喝声让人们时常绷紧防火的弦。这让他的思路打开:打更不仅限于独自守夜,也要能警醒更多的人。怎么做?自己不是有响亮的嗓音吗?他的奇想就像一粒种子,在洞庭湖东南西北风的吹拂下,一点点生根发芽。⑩老程说得起劲,摆起架势、唱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唱罢,他笔挺地站在我跟前,一副庄重的神情,说要把〈岳阳楼记〉用花鼓戏的腔调唱出,边唱边打更。 “人生在世几多好,莫让年华付水流……”老程又“咣咣咣”敲起锣,这苍劲的声音,穿越古街的烟火,烙印在悠远的时光上。(文章取材于张晓根的同名文章《老程的打更声》)21. 本文以_______为线索,叙写了“我”对老程在汴河街打更的认知过程。最初,我亲见老程打更,_______。随后,我听老程提及岳阳楼,怀疑老程打更别有原因。直到我跟着老程穿行于汴河街中,_______。在“岳舞台”前,我听老程庄重告知打更意义,终于明白老程打更有着自己独特想法。2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老程打更、唱花鼓戏唤醒了历史中的哪些记忆。23. 阅读文章结尾段,说说你对画线句的理解。五、作文(共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24. 写作。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懂得了“责任”的分量,感受到“陪伴”的温暖,也在挫折中学会了“坚韧”。这些关键词串联起青春的故事,塑造着独特的我们。请从“责任”“陪伴”“坚韧”中任选一个关键词,结合自己经历或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25. 写作。脚步可以丈量山河的壮美,脚步可以丈量星空的神奇,脚步可以丈量世界的奥秘……每一次启程都是对未知的叩问,每一串足迹都镌刻着人类的探索精神。请你以“探索的脚步”为题目,写一篇故事。可实写,可想象。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昌平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初二年级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卷2025.6本试卷共8页,五道大题,26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一、基础·运用(共13分)【1~7题答案】【答案】1. B 2. B 3. B 4. C 5. A 6. D7. 示例:碳纤维的融入让传统骨架轻韧升级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一)默写(4分)【8题答案】【答案】 ①. 教然后知困 ②.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③. 斗折蛇行 ④. 明灭可见(二)(共5分)【9~10题答案】【答案】9. B 10. 示例:诗人先以“一车”与“千余”极言炭之多,再以“半匹”“一丈”写出“纱”“绫”之少,价值极低,在强烈反差中,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从而表达对统治阶级的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共7分)【11~13题答案】【答案】11. D 12. 甲13. ①. 被发现和重用(伯乐) ②. 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 ③. 生材贵适用三、名著阅读(共5分)【14题答案】【答案】示例:在朱赫来避难期间,保尔与其相处并听他讲述布尔什维克的故事。在朱赫来的引导下,保尔开始精神觉醒,明白了只有革命才能拯救受苦大众,坚定了为工人阶级而斗争的信念,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有革命理想的战士。四、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共9分)【15~17题答案】【答案】15. ①冬至日傍晚时分的太阳高度角,为“金光穿洞”提供适宜的光线高度。②冬至日傍晚时分的太阳方位角,为“金光穿洞”提供适宜的照射角度。③大气散射为“金光穿洞”赋予绚丽色彩。④十七孔桥的结构组成,为“金光穿洞”提供极佳的光线载体。16. 示例:不能删除。因为“逐渐”强调缓慢、持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如果删除,就没有光线变化的过程,也就不能形成金光“穿”洞的动态效果。17. 示例:【甲】,因为②至④段主要从天文地理角度介绍“金光穿洞”的形成与太阳高度角、方位角、大气散射有关,第⑤段主要从桥的建造角度介绍十七孔桥的结构组成为“金光穿洞”提供了极佳的光线载体。作为文末结尾句,遵循文章的说明顺序总结全文,所以选择【甲】。(二)(共9分)【18~20题答案】【答案】18. ①. 惊讶、期待 ②. 震惊 ③. 看到寂静无声的睡胡杨谷和枝缺叶尽,但树干粗壮的胡杨,听老徐讲胡杨和阿拉尔的发展。19. 示例:运用拟人修辞,以“迎向”“断臂折腰”“铁骨铮铮”分别赋予胡杨人格化的动作、形象与品格,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胡杨在恶劣环境中与风沙顽强抗争、不屈不挠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胡杨坚韧精神的敬畏与钦佩。20. 要点:胡杨有着优美的姿态、顽强的生命力;能够防风固土,还承载着历史的故事;象征了三五九旅兵团以及像老徐一样的扎根边陲无私奉献的人。(三)(共8分)【21~23题答案】【答案】21. ①. 老程打更 ②. 认为老程打更是景区招揽游客的营销手段 ③. 品出老程打更为汴河街增添了一味穿越时光的古韵22. 示例:老程打更、唱花鼓戏,唤醒了人们对古代打更历史的记忆,唤醒了人们对古代诗词和历史典故等文化的记,唤醒人们对汴河街古韵的记忆。23. 示例:这句话说的是老程的打更声、唱腔苍劲有力,为汴河街增添生活气息,且在时间的流转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写出了老程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以独特的方式唤起历史记忆,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表达了作者对老程的敬意和赞美。五、作文(共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24题答案】【答案】例文:坚韧是生命的铠甲檐下的燕子总在暴雨后修补巢穴。那些被狂风撕碎的草茎,沾着泥水的羽毛,都在它们喙尖一次次的衔取中,重新织成温暖的家。这让我想起,坚韧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像燕子补巢这样,在破碎处一点点重建的勇气。戈壁滩上的胡杨,用三千年的时间诠释着坚韧的含义。生而一千年不倒,是烈日炙烤下深扎沙砾的根须;倒而一千年不死,是风沙剥蚀中依然挺直的躯干;死而一千年不朽,是岁月磨砺后愈发坚硬的木质。它们没有选择沃土,却在绝境中把生命活成了传奇。这让我懂得,坚韧不是对环境的抱怨,而是在既定的土壤里,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敦煌莫高窟的画师们,在昏暗的洞窟里一画就是一辈子。没有明亮的光线,没有先进的工具,仅凭着一盏油灯的微光,把佛经故事一笔笔刻进石壁。颜料褪了色,就重新调配;线条歪了,就磨平重画。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让那些飞天的飘带穿越千年,依然在壁画上轻盈舞动。这份坚韧,是对热爱的坚守,是在重复的劳作中,始终保持对完美的追求。邻家的老爷爷退休后迷上了种树。小区后的荒坡曾是堆垃圾的地方,他推着小车一点点清运,又从远处运来适宜的土壤。第一年种下的树苗,冬天冻死了大半;第二年他给树苗裹上草绳,却又遇上旱灾。有人劝他放弃,他只是笑笑,继续扛着水桶上山。如今那片荒坡已是郁郁葱葱,春天开着粉白的山桃花,秋天结着酸甜的野果。他说:“树和人一样,受点委屈不算啥,扎根下去就有希望。”生活中的风雨从不会提前打招呼,就像突如其来的冰雹会打落刚开的花,突降的暴雪会压弯新生的枝。但坚韧的人懂得,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枝弯了能重新挺直。这份在困境中不放弃的勇气,在挫折中不低头的倔强,会像一件隐形的铠甲,保护我们穿过人生的荆棘,走向更开阔的天地。就像那些补巢的燕子,扎根戈壁的胡杨,它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坚韧,是生命最动人的姿态。【25题答案】【答案】例文:探索脚步阁楼的木箱里,藏着爷爷年轻时的地质锤。铜制的锤头包浆发亮,木柄上刻着细密的防滑纹,像记录着无数山路的褶皱。去年暑假,我在箱底发现一张泛黄的地图,上面用红铅笔圈着后山的一片竹林,旁边写着“石生花?”。爷爷说那是他五十多年前的疑惑,传闻竹林深处有会开花的石头,他找了三次都没结果。“现在哪还有这种事?”爸爸笑着摇头,但我握着那把地质锤,心里像落了颗好奇的种子。第一次进山是个闷热的午后。竹林密得像堵墙,阳光只能筛下零星的光斑。我顺着地图上的虚线走,凉鞋踩在腐叶上,发出潮湿的“沙沙”声。突然脚下一滑,地质锤“哐当”撞在石头上,锤头磕出个小缺口。蹲下来揉脚踝时,发现石头缝里嵌着些白色的颗粒,像碎米粒。第二次带上放大镜和标本盒。沿着上次的路线深入,竹林渐渐稀疏,出现一片裸露的岩壁。岩壁上布满蜂窝状的小孔,有些孔里果然嵌着白色的“花瓣”,用地质锤轻轻敲下一块,放大镜下能看见纤细的纹路,却毫无花香。回家查资料到深夜,原来这是“石结核”,是地下水携带的矿物质在岩石缝隙中结晶形成的,经年累月长成花瓣的形状。爷爷当年没说完的疑惑,被我在图鉴的某一页找到了答案。第三次邀上爷爷。他拄着拐杖,脚步虽缓,眼睛却亮得很。站在岩壁前,我举着标本盒给爷爷看:“您看,不是花,是矿物质结晶。”爷爷摸了摸那些白色“花瓣”,又摸了摸我手里的地质锤:“当年我只想着找开花的石头,倒忘了石头自己也会‘生长’。”下山时,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爷爷的拐杖点在地上,笃笃作响;我的地质锤偶尔碰到石头,发出清脆的回响。原来探索的脚步从不会停,前人的疑惑,总会变成后人脚下的路,在一次次叩问中,让未知露出清晰的模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