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那一刻,人类文明迎来了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转折点。这绝不仅仅是一场围棋比赛的胜负之分,而是人工智能向人类智慧发起的全面“挑战”。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正伫立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文本分析、历史考证、哲学思辨这些研究方式,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然而,这或许恰恰是人文学科重获生机的绝佳契机。数字人文的兴起,标志着人文学科研究范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借助大数据分析,研究者能够处理海量的历史文献、艺术作品以及社会数据,发掘出传统方法难以企及的研究维度。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浩瀚的史料,正面临着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提炼人文思辨智慧以启发当代人文研究的困境,人工智能是难得的历史机遇。跨学科融合为人文学科注入了全新活力。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复杂系统理论等领域的知识与方法,正与人文学科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融合不仅带来了新的研究工具,更为关键的是开启了新的问题域与思考维度。这些技术创新非但没有削弱人文学科的价值,反而使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释力与影响力。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伦理挑战。算法歧视、数据隐私、机器决策的透明性等问题,都亟须人文学科提供价值指引与伦理框架。这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关乎人类文明走向的根本性问题。我们需要重新思索人类的本质、意识的起源、智能的定义等根本问题。这些思考不仅具备理论意义,更关乎人类在智能时代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人文精神的重塑是AI时代的必然需求。在技术理性占据主导的时代,更需要人文精神来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这就要求人文学科在传统智慧的基础上,发展出适配数字时代的新人文主义。人文学科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为技术发展指明方向。大数据时代彻底改写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图景。传统的社会调查和统计方法受限于样本规模与数据质量,而如今的研究者能够获取近乎全量的社会数据。研究方法的革新带来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革命性突破。机器学习算法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发现复杂的关联模式,计算实验方法能够模拟社会系统的演化过程。这些新方法使得社会科学研究从描述性迈向预测性,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建模。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这场革命,共同开创数字时代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新纪元。(摘编自王永钦《当人文社科遇上AI——数字时代的思想革命》)材料二:在传统的人文学科中,学者依靠自身的灵感与直觉,自由地进行思想探索和创作。他们的写作不仅是理性思维的产物,更是个性风格、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的凝结。然而,今天的技术政治正在将文科的思维方式重塑为一种机械化、标准化、公式化的“智能”模式。学术成果被要求符合特定的数据标准,研究方法趋向可量化、可计算,甚至论文写作本身也可被AI生成技术所替代。在这种趋势下,文科不再是对人类深邃精神的探索,而是沦为统计数据和算法模型的衍生物,其灵魂正在被剥夺。文科理工科化的趋势背后,是一种现代科技理性主导下的知识观变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人们相信,一切知识都可以通过计算、归纳和模式识别来加以解析。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推动文科向可量化、可预测、可标准化的方向转变。例如,文学研究被要求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文本分析系统,历史学研究被要求采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进行统计推演,哲学研究则必须建立数学化的逻辑模型。然而,这种趋势忽略了文科的本质。人文学科的核心不在于精确性,而在于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是对思想、情感、意象和意义的挖掘。将文科还原为单纯的理性智能,剥离其中的个性、风格与情感,意味着文科自身的死亡。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批评现代科技的“对象化”趋势,认为这种方式消解了事物的本真存在。在这场危机面前,文科的希望在于人的深邃天性和自由创造的不可替代性。相比于精确化,人类更强烈的兴趣在于探寻自身的复杂性,在体验、思考和表达中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真正的文科价值,不在于它能否提供可计算的知识,而在于它能否启发人类对世界的多重理解,使个体在知识之外感受生命的丰富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实用主义、超越数据化管理的生存方式,让人在沉思与想象中体验自由。因此,文科的复兴,不在于适应技术政治的游戏规则,而在于拒绝被置换为无所事事的“智能化产物”。文科应当重新确立自身的主体性,以感性的心灵作为研究的核心,重新激活人类本能,使知识回归其原初的精神性存在,而非成为冰冷的数据与算法的附庸。在这一过程中,一种全新的文科正在形成——它不再以记忆知识作为考核的对象,而是以人的敏感精神为核心,以自由创造为目标。这种新文科拒绝单一的技术理性,而是重新发掘人类的直觉、想象力和个性。后智能时代的新文科将转向培养人的想象力、感知力和共情能力,而非仅仅训练标准化的分析能力。学者不再被要求迎合数据导向的评价体系,而是回归到对思想的自由探索。文学和艺术将摆脱技术至上的桎梏,重新成为个体生命体验和精神表达的重要方式。这种新文科并非对科技的简单排斥,而是对科技与人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它承认智能技术的辅助作用,但拒绝将文科完全转化为技术化的智力活动。它强调人的不可替代性,强调那些无法被算法模拟的“剩余物”——感性、情感、个性、直觉、创造力。(摘编自尚杰《后智能时代的文科复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分析、历史考证、哲学思辨等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方式面临着人工智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这或许恰恰能赋予人文学科新的生机。B.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浩瀚的史料,亟须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提炼出更高维度的人文思辨智慧,而人工智能可以助其一臂之力。C.文科的核心在于对人类思想、情感、意象和意义的挖掘和探索,而不在于精确性,哲学家海德格尔对科技“对象化”的批判支持了这一观点。D.新文科拒绝技术理性,不再以记忆知识作为考核的对象,而是以人的敏感精神为核心,以自由创造为目标,重新发掘人类的直觉、想象力和个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两则材料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数字人文的兴起标志着人文学科研究范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材料二则认为文科应警惕可量化、可预测、可标准化的研究方式。B.材料一强调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问题需要人文学科提供价值指引,材料二指出文科可能因技术政治沦为算法模型的衍生物,从而失去灵魂。C.材料一认为跨学科融合不会削弱人文学科的价值,反而能增加其解释力;材料二提出文科应当重新确立自身的主体性,批评了跨学科融合。D.材料一指出大数据使社会科学研究从描述性转向预测性,材料二仅承认智能技术的辅助作用,拒绝将文科完全转化为技术化的智力活动。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某高校历史系运用GIS技术,将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化,构建可视化历史地图,助力历史变迁研究。B.某位诗人坚持手写创作,在诗歌中融入个人独特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其作品引发读者强烈共鸣。C.某位作家利用AI辅助创作小说,根据算法生成的情节框架填充细节,其作品在网络平台收获高点击率。D.某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海量文本数据,预测公众对某政策的态度变化,为决策提供参考。4.请根据材料一内容,概述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或许恰恰是人文学科重获生机的绝佳契机”的原因。5.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人文学科应如何实现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放蜂人与火车非鱼在我家的后山上,有无边无际的树。有了树,就有了花,连翘花、槐花、野桃花、杏花、杜鹃花,争着抢着开。春天来的时候,花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开了。在花开之前,放蜂人先来。放蜂人是老石。我不知道他是通过什么办法把那一箱箱蜜蜂运来的,等我看到时,那些蜂箱就在村外的林子里摆着了。他的蜜蜂整天绕着村子嗡嗡嗡地飞。老石搭一顶绿帆布的帐篷,里面有锅碗瓢盆,有一只小小的煤油炉子、一个地铺。菜是不用带的,路边随便拔点野菜就够吃了。水没法带,老石就要经常来我家给他的塑料桶灌水。来灌水时,他会带一点甜掉牙的蜂蜜,或者给我带几块硬糖。他有很多水果硬糖,是防止蜜蜂采不到蜜的时候饿着,专门喂蜜蜂的。老石每次来,总要和我父亲坐上一袋烟的时间,在我家的杏树下,像老朋友一样说说话,给父亲讲讲山外的事。我也经常去他的蜂箱那儿转转,蹭一口蜜或者两块糖吃。花年年开,老石年年来。有时候眼看花都要开了,老石的蜂箱还没到,我父亲就着急得不行,托人捎信给老石。可老石经常是收不到口信的,他和他的蜂在另一个有花的地方呢。老石到了,听说我父亲给他捎了几趟口信,怕赶不上最好的花期,他就一个劲儿地给我父亲让烟,说对不住,好像他放的是我家的蜂。那年夏天过完的时候,我开始在家里帮父亲干活,因为我没考上高中。父亲说,上完初中也算读书人了,认得自己名字,会算账,就行了。我自己没考上,也不知道除了种地还有别的什么出路,于是,每天跟着父亲在山坡上刨那几分地,在料姜石地里种和我一样细瘦的玉米,晒得汗流浃背。半年下来,我越干越丧气、越不想干。我对父亲说:“我还是想上学。”父亲说:“算了吧,你就不是读书的料。”我经常爬上山,在山顶上望着远处。可山的那边还是山,除了呼呼飘过的白云、偶尔飞过的鸟,就剩下没心没肺的风了。第二年花开的时候,老石按时来了,他看见了躺在屋里的我。“根娃咋不上学,搁屋里背炕呢?”父亲说:“没考上高中,干活没力气还懒。”“唉,根娃还小着嘞,能干个啥嘛。娃还得上学哩,不上学就窝死在这山里了。”在老石的劝说下,山后一茬一茬的花都开败的时候,山外来了一辆大马车,我跟着他和他的蜂箱走了。他说先往北走走,再赶几个花期,等回到他的村了,他帮我找个学校,上高中去。我父亲觉得老石走南闯北是见过世面的,终于同意了。我不知道老石是怎么办到的,总之,到那年秋天开学时,老石告诉我可以去他镇里的高中上学了。学校是联中,初中和高中在一起,有时候老师也是混着教。老石说:“根娃,剩下的就看你的本事了,学好了去考大学,学不好了回家跟你爹刨地。”老石继续在外面放他的蜂,他的蜂箱慢慢地越来越多。放假了我会去帮忙,跟着他放蜂、采蜜、收蜂。我喜欢他到处跑的生活,我说:“石叔,真考不上大学了,我拜你为师,学放蜂,也走南闯北去。”他说:“娃呀,你看见镇南边那条铁路了吗?铁路上跑着火车,火车可是能跑全国各地的。全国有多大,你学过地理,知道吧?靠一双脚跑、靠马车跑,才能跑多远啊。”火车能跑多远呢?我开始琢磨这个问题。放学了就去铁路边等火车,捡铁轨边散落的烟盒,看长长的、绿色的或铁黑色的火车拉着一车车人、一车车货咣当咣当奔向我没见过的远方。火车减速的时候,还能看见坐在车厢里悠闲吃着东西的人,他们看着我笑。我想,我只有考上大学才能坐上这样的火车,才能离开永远也捡不干净的料姜石地,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三年后,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老石说:“我就说嘛,根娃有出息。回去告诉你爹,要请我喝酒哩。”我告别了老石,告别了父亲、母亲和料姜石地,第一次坐上火车,大睁着眼睛,盯着窗外的黑暗和一个又一个亮着灯光的车站,咣当咣当了整整一个晚上。来到了崭新的省城,我开始了崭新的生活。老石给我带了一罐槐花蜜,他说:“这是你家后山上的槐花蜜,最好的蜜。”大学一年级放暑假时,我已经习惯了省城,习惯了火车。我用干家教赚的钱,从大商场里给老石和父亲、母亲买了烟和点心。可我回到家,父亲却告诉我:“老石再也放不了蜂了。”父亲说:“老石在铁路边看见一窝野蜂,他去收蜂,结果从树上掉下来,摔断了腰,再也动不了了。”我带着给老石买的烟和点心去看他,跟他说了很多话。我们都刻意回避了“放蜂”的话题,不过要离开的时候,老石笑着和我说:“我当年说得没错吧,读了书,上了学,能跑的地儿可多了。”离开的时候,我又去他出事的铁路边坐了很长时间。逐渐模糊的双眼间,火车依然咣当咣当地奔向远方。(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作者列举了后山上众多的花,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也为放蜂人老石的出场做了铺垫。B.父亲一开始不同意“我”继续上学,除了认为“我”不是读书的料,还有一个原因是父亲从没有走出过大山,缺少对外界的认知。C.“我”放学后就去铁路边等火车,捡铁轨边散落的烟盒,看看火车及火车上坐着的人,“我”开始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D.在“我”考上大学后,老石曾给“我”带来一罐采自老家的槐花蜜,意在告诉“我”,不要忘记这片土地,学成之后要懂得回报家乡。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出现“花”与“蜂”的意象,既串联起老石的放蜂生活,也象征着“我”对美好希望的追寻。B.文中对火车“咣当咣当”的声音描写反复出现,这声音既是火车留给“我”的重要印象,更是理想在“我”心底的回响。C.结尾处“模糊的双眼”与“奔向远方的火车”形成对比,凸显了“我”对老石的感激与对未来的迷茫。D.小说通过“我”的视角展开叙事,以一种质朴的口吻讲述成长故事,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8.小说中“老石摔断腰,我去看他并与他交谈”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火车”在文中有多重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①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隽,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此其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②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 余行天下,见人多矣,倘有一人如翱忧者,又皆贱远。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选自欧阳修《读李翱文》,有删改)材料二:文公③非董子作《仕不遇赋》,惜其自待不厚。以予观之,《诗》三百,发愤于不遇者甚众。而孔子亦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盖叹不遇也。文公论高如此及观于史一不得职则诋宰相以自快。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言不可独信久矣。虽然,彼宰相名实固有辨。彼诚小人也,则文公之发,为不忍于小人可也。为史者,独安取其怒以失职耶 世之浅者,固好以其利心量君子,以为触宰相以近祸,非以其私则莫为也。夫文公之好恶,盖所谓皆过其分者耳。方其不信于天下,更以推贤进善为急。一士之不显,至寝食为之不甘,盖奔走有力,成其名而后已。士之废兴,彼各有命。身非王公大人之位,取其任而私之,又自以为贤,仆仆然忘其身之劳也,岂所谓知命者耶 《记》曰:“道之不行,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夫文公之过也,抑其所以为贤欤 (选自王安石《书李文公集后》,有删改)[注]①疏:注释。②神尧:唐高祖李渊。③文公:李翱,世称“李文公”。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文公论高A如此B及C观D于史E一不得F职G则诋H宰相以自快。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假使、如果,与“使六国各爱其人”(《阿房宫赋》)中的“使”意思相同。B.“有道而能文者”与“徐而察之”(《石钟山记》)两句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C.易,改变,与“其未兆易谋”(《〈老子〉四章》)中的“易”意思不同。D.诚,的确、确实,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中的“诚”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谈及对李翱的《与韩侍郎荐贤书》的看法时,欧阳修认为信中将韩侍郎比作秦汉间仗义行侠的一位豪杰之士的评论很恰当。B.欧阳修十分称赞李翱的《幽怀赋》,他时而阅读,时而叹息,并为自己和李翱生不同时而不能与其交往、商讨问题嗟叹不已。C.欧阳修由李翱所处时代联系到北宋当时的状况,感叹北宋当权者不仅自己不忧时,还讥笑打击那些忧念国家之人。D.王安石认为,编撰史书的人在记载李翱时选取了其愤怒行为,这样一种写实记传的行为算是真正履行了秉公撰写史书的职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2)以为触宰相以近祸,非以其私则莫为也。14.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写李翱,但“扬”的重点并不相同。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晴闻角有感陆游①暑雨初收白帝城,小荷新竹夕阳明。十年尘土青衫色,万里江山画角声。零落亲朋劳远梦,凄凉乡社负归耕。议郎博士多新奏,谁致当时鲁二生② 【注】①本诗写于乾道七年,诗人在夔州通判任上。②鲁二生:《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儒生叔孙通为之定朝仪,征召鲁国儒生三十余人,有二儒生不肯应召,他们认为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还不是定朝仪的时候,并指责叔孙通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地位而奉迎天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年尘土青衫色”一句写诗人自身的境遇,虽多年奔波仍官阶低微。B.“万里江山画角声”语气豪迈,传达了诗人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C.“劳”,有“烦劳”之意,传达出对亲朋的深切思念和歉疚之情。D.结句用“鲁二生”的典故,表达了对有识之士得不到任用的愤懑之情。16.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 ”两句既是晋王李克用临终前对庄宗的嘱咐,也是庄宗奋发图强、接连取胜的精神动力。(2)小军到杭州旅游,看到街市上的商铺珠宝罗列、丝绸满架,不禁想起柳永《望海潮》中“ , ”两句描绘的景象。(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通过“问路”的细节表现自己归途中的急切心情的两句是“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邯郸是个有故事的城市。”这是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常说的一句话。接下来,他会以一则成语故事作为这堂课的引子,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他讲得( ① ),我们听得( ② )。令我们称奇的是,他每堂课所讲的成语故事,都与邯郸——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有关。1982年的初夏,我已经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放了学,我骑上它,准备去看看与这些故事有关的遗迹。从陵西大街向北行约1000米后,来到南门里,进入狭窄曲折的串城街,走上20米便能看到一条东西向的小巷子,长度70多米,宽度只有2.3米。巷子被两侧的房子挤得逼仄委屈。据说这就是当年赵国上卿蔺相如回车避让大将廉颇的地方。其实,真正的回车巷早就深埋在地下了。巷口有一碑亭,位于上方的刻着“蔺相如回车巷”六个大字的石质横额镶嵌在灰砖墙中且显得有些局促。原碑刻为明万历年间邯郸知县萧察所书,如今的碑文乃今人所写。下方竖一石碑,石碑上刻有回车巷碑记,详叙将相和故事及立碑之事。过往的行人匆匆忙忙,早已习惯了它的存在,很少有人驻足停留。夕阳西斜,石碑和石刻都掩映在暗处,我的耳边,还回响着老师讲述“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时( ③ )的语调。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为“他每堂课所讲的成语故事,都与邯郸有关”,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将其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减肥的底层逻辑是让能量消耗大于能量摄入,节食能够减少能量摄入,而 ① ,因此都是减肥的有效途径。对于想要快速瘦下来的人,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少吃为宜,只能运动作为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方法。举个例子:平时慢跑1小时,大约消耗600千卡能量,而600千卡其实就是一包炸薯条的能量。对于想要减肥却又管不住嘴的人,吃包薯条可能就是3分钟的事,吃后产生的热量却需要1个小时的运动才能消耗掉。因此,想要真正地瘦下来,还是应该努力把嘴管住。但 ② 。长期节食,人体内的蛋白质含量、肌肉蛋白质的合成都会减少,机体为了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就会“牺牲”肌肉,这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而且长期节食会导致新陈代谢变慢,人体自我调节功能会让体内基础代谢率下降,热量摄入与消耗基本持平,自然没有明显的减肥效果。因此要想健康减肥, ③ ,增加肌肉含量。因为肌肉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让人体在维护基本生命体征的同时,增加耗能。此外,肌肉在运动过程中,也能更好地消耗多余的能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隋书·天文记》记载了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暅的一段话: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面对各种争论,祖暅的做法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请你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想。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D 2.C 3.B 4.①人工智能可以突破样本规模与数据质量的限制,发掘出研究的新维度,实现人文学科研究的革命性突破。②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可以开启新的问题域与思考维度,增强文科的解释力和影响力。 5.①利用人工智能实现研究方法革新,推动跨学科融合。②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提供价值指引。③坚守文科本质,拒绝理工科化、公式化,重视人的自由创造与感性精神。④确立文科主体性,平衡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发展新文科。6.D 7.C 8.①呼应前文老石对“我”的鼓励,体现人物间的温情;②以老石的乐观与“我”的感慨,深化“平凡人助力成长”的主题;③省略“放蜂”话题,暗含对命运的无奈,增强故事感染力。 9.①象征远方与未知世界,是“我”走出大山的向往;②象征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激励“我”通过读书实现理想;③象征时代进步与流动,反衬放蜂人传统生活的局限。10.BEG 11.B 12.D 13.(1)认为李翱只是走投无路时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像这样述说。(2)认为抵触宰相会招惹灾祸,(认为如果)不是出于私人恩怨就不会这样做。 14.①材料一赞扬李翱的忧国之心。②材料二赞扬李翱好恶分明、求贤若渴的品德。15.B 16.①首联写盛夏时节,白帝城刚下了一场雨,雨后小荷、新竹在夕阳中分外明亮,描绘了一幅清新、凉爽、明丽的夏日图景。②起到了以乐景衬哀情的作用,眼前清新、凉爽的景象,反而勾起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悲伤。17. 与尔三矢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18.①绘声绘色②津津有味③抑扬顿挫 19.原句通过破折号插入“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传递出“我”对邯郸强烈的归属感和亲切感;改句只是陈述事实,情感上较为平淡。 20.碑亭上方是一块石质横额,横额上刻着“蔺相如回车巷”六个大字,镶嵌在灰砖墙中,显得有些局促。21.①运动能够增加能量消耗;②长期节食减肥不靠谱;③一定要合理饮食并配合运动 22.对于想要快速瘦下来的人,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少吃,运动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方法。23.例文:仰观俯察——在纷争中追寻真理的永恒姿态南北朝时期,当各家学派为天体运行争论不休、互相非毁时,科学家祖暅选择了一条仰观俯察的实证道路。这段记载充分揭示了人类面对纷争时应有的智慧:真理不在喧嚣的争论中,而在客观的观察与实证里。在信息爆炸、观点纷杂的今天,祖暅的治学态度启示我们,唯有回归事实本身,才能穿越认知迷雾,抵达真理的彼岸。真理的探索需要超越门户之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广纳百川。这种兼容并蓄的学术态度,在北宋沈括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沈括既钻研天文历法,又探究地质生物,既记录民间技艺,又精研典章制度。他在《梦溪笔谈》中既肯定前人的发现,又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新见,如对磁偏角的精确描述比欧洲早了四百余年。沈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正因为他避免了学术偏执,像祖暅一样保持了对各种知识的开放态度。在知识碎片化的当下,我们更需要这种超越派别、跨越学科的整体视野,才能拼凑出世界的完整图景。然而,仅有开放心态还不够,真理的确立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证精神。当世人沉迷于八股文章时,徐霞客走出书斋,用三十余年时间踏遍大半个中国,攀险峰、探幽洞、溯江源。他对长江源头的考察推翻了《禹贡》“岷山导江”的千年定论,对岩溶地貌的研究比欧洲早了近两百年。徐霞客的成就不是来自纸上谈兵,而是源于“行万里路”的坚实足迹。在键盘侠横行的网络时代,这种走出信息茧房、用双脚丈量世界的实证精神尤为珍贵。更深层看,真理的追求还需要超越功利目的的纯粹求知态度。这种非功利性的探索精神,在东汉张衡身上熠熠生辉。他发明浑天仪、地动仪,撰写《灵宪》阐述宇宙无限思想,这些成就来自他对自然规律的痴迷探索,而非外在的名利驱动。当同僚们汲汲于仕途升迁时,张衡却沉醉于星空观测和机械制作,最终留下了超越时代的科学遗产。在知识被异化为工具、教育被简化为谋生手段的今天,重拾这种不为外物所累的纯粹求知精神,或许是我们摆脱认知浅薄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观点撕裂、情绪泛滥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归祖暅式的智慧:少一些无谓的争论,多一些切实的观察;少一些立场的对抗,多一些事实的验证;少一些功利的算计,多一些纯粹的求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触摸到那“信而有征”的真理内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