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城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下册、必修上册。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改进文风,一直是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光明日报创刊75周年前夕,在查阅社史时,两份史料令人印象深刻:第一份是抢渡金沙江前夕,刘伯承发给朱德的报告,全文24个字:“皎平渡有船6只,每日夜能渡一万人。军委纵队5日可渡完。”另一份是抗美援朝时期,彭德怀打给党中央的报告,只有6个字:“饥无粮,寒缺衣。”党史专家认为:短电报体现了好文风,好文风折射出好作风,好作风是我军打胜仗的基础!有位旅美学者,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解放军无论出操还是行军,唱的最多的歌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词明白如话,通俗易懂。而再看国民党士兵唱的什么歌?“整军饬纪,宪兵所司,民众之保,军伍之师。以匡以导,必身先之,修己以教,教不虚施。”他感概地说:这样的歌词,你得读过多少文言文才能看得懂?而那时的国民党士兵,八成以上都是文盲啊!各自唱着这样的歌,哪支军队能打胜仗,结果不言自明。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在江西井冈山神山村采访时的经历—不少村民都能清清楚楚说出当年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村民家中写下的标语。如“无产阶级只有分了田,才有饭吃有衣穿”“一切土地归农民”等。虽然当年的房子都已经翻盖过几茬,老一辈人也都相继离世,但这些简洁有力的标语,穿过百年风云,依旧被一代代传诵下来。简洁朴实、响亮有力,正是好文风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要反对“长,空、假”,提侣“短、实、新”,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语言学家吕叔湘曾写诗批评那些赶时髦、故弄玄虚的不良文风:“文章写就供人读,何事苦营八阵图?洗尽铅华呈本色,梳妆莫问入时无。”洗尽铅华,的确是行文的真谛。新闻实践告诉【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25542B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题号12367101112151821答案DCBABBDGBcCAD1.【答案】D(3分)【解析】观点与人物不对应,这一观点是“新闻实践告诉我们”的,而非吕叔湘先生认为的。2.【答案】C(3分)【解析】光明日报“大兴调查研究”理念与《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具有一致性。A项“与其他人关系不大”与材料中“全社会力量参与”不符。B项“都需要改进”表述绝对。D项“只要…就”逻辑错误,材料强调多方面努力。3.【答案】B(3分)【解析】该公众号文章标题带有强制性、情绪化表达,违背材料提倡的“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的文风,属于典型的“粗鄙气”表现。4.【答案】①提出办报方针;②确定总体思路:③做好新闻策划:④大兴调查研究;⑤以“正学风”促进“改文风”。【评分细则】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四点即得满分4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和归纳能力。解答时需要全面梳理材料内容,重点关注光明日报采取的具体改进措施。首先应当把握其提出的办报方针和总体思路,其次理解其在新闻策划方面的具体做法,最后关注其基础性工作如调查研究和学风建设。5.【答案】①内容形式上,简洁朴实、响亮有力。②宣传艺术上,契合时代方向和传播规律。③思想方法上,深入了解党中央执政理念和基层群众需求。④语言艺术上,小角度讲大道理,妙故事化硬题目。【评分细则】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6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媒体文风要求的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建立多维度的思考框架:在内容层面要突出简洁有力的特点,在传播层面要强调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性,在思想层面要注重上下结合的方法论,在表达层面要体现以小见大的技巧。6.【答案】A(3分)【解析】已预见到远离大山的自己将无法在大城镇生存”有误,原文“他就带着这么一点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我想西班一定是为了可怜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可见“无法在大城镇生存”是“我”的猜想,不是西班自己的想法。7.【答案】B(3分)【解析】用“倒叙”错误,这里用的是“插叙”。“两年前,达吉亚娜(‘我’的女儿)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去留选择”场景是在行文过程中插入的。8.【答案】“简约精妙”示例:句①“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阳光”“月光”之比,精准地写出布苏缺少的是自然灵性,意象简单但精妙。句②中的“清晨”“正午”“黄昏”隐喻民族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比喻简单却意味深长,引发读者对一个民族历史变迁的关注与思考。“意蕴丰富”示例:句①用“阳光和月光”借指大自然,“心和眼睛明亮”指自然给人带来的灵性,意蕴丰富,此引发人对自然灵性的尊重与热爱。句②“清晨”“正午”“黄昏”隐喻民族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意蕴丰富,引发读者对一个民族历史变迁的关注与思考。【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25542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吉林省白山市五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pdf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unlocked.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