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城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石器时代,当生态承载力达到某一临界值后,食物采集者只有向食物生产者进行转变,通过种植和驯养才能增加食物的供给总量。这一转变推动了“农业革命”的出现。该学者意在强调“农业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恶化B.人口增长的压力C.领地范围的狭小D.劳动效率的低下2.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古印度人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玛雅人创造出20进制,古埃及人在数学上也颇有建树。这些数学成就的取得主要出于①农业生产的需要②城市自治的需要③文学创作的需要④商贸活动的需要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3.中世纪欧洲某修道院的记录显示:“本院修士不仅抄写保存古典文献,还开办学校教授文法、修辞和算术。同时,本院定期接收领主捐赠的土地,并为周边农民提供庇护。"”这一现象说明A.基督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B.教会维护了农民的政治权益C.领主通过捐赠控制修道院D.修道院兼有文化和经济功能4.据记载,11世纪由西北非马格里布商人引进的货贝成为14世纪马里地区货币制度的基础,马里人的衣料有来自埃及的上好布匹,国王坐朝的王宫高台上铺着丝绸,摆着靠枕,悬挂着绸缎宝伞。这反映了马里帝国A.支撑经济的主要是商业B.主导着非洲贸易往来C.受到了外来势力的侵略D.与外部世界联系密切【高一历史第1页(共6页)】25542A5.玛雅人认为玉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食物,还具有神圣的意义。尤姆·卡克斯作为玉米神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玛雅艺术中,如下图是玛雅人的鸟形玉米神陶罐。据此可知,玛雅文明A.宗教信仰与社会生产联系紧密B.农业经济较为发达C.陶器制作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D.文化生活比较丰富6.15世纪末,威尼斯商人经阿拉伯中间商购买的印度胡椒价格达原产地50倍,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下令所有航海学校必须研究绕过非洲的航线,声称“不能让异教徒扼住基督徒的咽喉”。这说明新航路开辟源于A.经济利益与技术准备的协同作用B殖民扩张与人口迁徙的互动关系C.宗教改革与军事征服的双重需要D.王权强化与商业资本的利益冲突7.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赞美通过科学追求“知识与技能”,但同时也提到,这种追求需要用“人性和慈善”来加以引导,这种追求不应该是“为了自得其乐、争强好胜、高人一等,追逐名利,而应该是为了改善生活”。这一主张A.强调生活享受B.倡导人性解放C.注重科技创新D.蕴含理性精神8.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从形式上看,这好像是一次家族变动,完全不是什么“革命”,但其实质却是在“光荣革命”中,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没有议会,这个国王登不上王位。这说明“光荣革命”A.深受工业化进程的影响B.实现国家权力中心转移C.摧毁了封建君主的统治D.导致国王丧失行政大权9.19世纪的一位工人在日记中写道:“过去我们在家中用纺车织布,时间由自己安排:如今必须在工厂的机器前工作12个小时,铃声一响就要开始劳作,迟到会被扣工资。车间里每个工人只负责一道工序。”这段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A.城市化进程导致生存条件恶化B.蒸汽机广泛应用推动交通革新C,手工工场向现代工厂制度转变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10.1906年,东印度铁路孟加拉段工人在七月罢工中第一次提出印度人和英国人地位平等的要求,还公开提出“赶走英国人”的口号。伦敦《泰晤士报》惊呼,这是第一次“直接和公开地与政治运动结合在一起”的罢工。这说明,当时A.印度开始民族解放斗争B.印度的民族意识增强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英国调整了对印政策【高一历史第2页(共6页)】25542A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题号24568答案BCDDAADB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CBDABBD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态承载力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所能支持的最大生物种群数量。当生态承载力达到临界值,意味着在原有的食物采集模式下,环境已难以维持人口的生存需求。人口增长作为一个关键因素,它引发了食物获取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就是从依赖自然的食物采集过渡到主动的食物生产,包括农业种植和动物驯养,而这一系列的变化正是“农业革命”的主要内容,B项正确:生态承载力达到临界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恶化,排除A项:学者强调的是生态承载力达到临界值后,食物采集方式不能满足需求,从而促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进而引发“农业革命”,重点在于生态承载能力与食物获取方式的关系,而非领地范围,排除C项;该学者阐述的重点在于生态承载压力下人类食物供应方式的转变,没有提及劳动效率的问题,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数学成就多源于实际需求。①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需要计算季节、土地面积、粮食分配等。例如,苏美尔人用60进制观测天文以制定历法,古埃及几何学用于尼罗河泛滥后的土地测量。④商贸活动的需要:贸易涉及数量计算、税收等。古印度的数字系统(包括“0”)和进位制极大便利了商业计算,两河流域的数学发展也与频繁的商贸活动相关。即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城市自治需求与数学关联较弱,税收等更属于农业或商贸范畴,②不符合题意;文学无需复杂数学工具,数学发展更多基于实用需求而非艺术创作,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3.【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修道院抄写保存古典文献、教授知识体现文化功能,接收领主土地捐赠并为农民提供庇护体现经济功能,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修道院的文化及经济功能,未体现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排除A项;为农民提供庇护不等于维护了农民的政治权益,排除B项:修道院接受领主捐赠的土地,并不能表明领主控制修道院,排除C项。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马里人的衣料有来自埃及的上好布匹,国王坐朝的王宫高台上铺着丝绸,摆着靠枕,悬挂着镶缀珠宝”可以看出,马里能够获得来自埃及等地的特色物品,说明其与外部世界在贸易等方面联系密切,D项正确;题干提到的是贸易和外来商品,但并未直接说明商业是马里经济的“主要”支撑,排除A项;题干中【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25542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历史(1).pdf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unlocked.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