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约前2070
约前1600
前221
前1046
前770
前475
战国七雄(并存)
西周初年分封示意图
春秋五霸(相继)


西周
春秋
战国

时空隧道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政局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前256
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一)东周
1.概念: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概况:齐国、晋国、楚国、吴国和越国等先后建立霸权,史称“春秋五霸”。
(二)列国纷争
(1)“春秋争霸“(公元前770---前476年)
概况: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 “战国兼并(公元前475-前221年)”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国取代,宋、鲁、郑等国消失,这是因为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夺取了政权,说明统一趋势加强。
2.出现了长城,说明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
3.出现了不少新兴城市,如邯郸、大梁等,说明生产力有显著提高,封建经济发展起来。
对比教材第9页“春秋列国形势图”
和第10页::“战国形势图”可以
得出以下什么信息?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列国纷争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是各诸侯国卿大夫专政夺权运动的高嘲。这体现出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逐渐瓦解,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3)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逐渐掌握了实权)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 sheng)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tao)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战国策〉书录》
解读:礼崩乐坏,政治变革,兼并战争频繁。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不满,这是因为刘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道德仁义和等级秩序。
史料阅读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三)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民族关系出现重大变化,形成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知识拓展
民族交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经济发展
4
怎一个“发展”了得!
社会经济性质:
从奴隶制经济过渡到封建社会经济
农业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生产方式—小农户个体经济
手工业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生产工具、技术—铁制农具、牛耕技术
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冶铁业
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
涌现一批中心城市
6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器)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
据材料,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铁犁牛耕出现,水利兴修【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变】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由集体变为个体经营
从青铜时代逐渐过渡到铁器时代。
表现
总体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崩溃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史实说明大动荡局面出现的原因。
根本原因:
重要原因:
制度原因:
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小农经济出现
王室衰微,贵族统治集团内矛盾尖锐
分封制、宗法制弊端凸显(独立性强)
1、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7
材料一: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刘向《战国策》
材料三:战国初年各国为富国强兵,都进行了变法活动。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战国变法运动的原因
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复杂,兼并战争激烈,需要实行君主集权;富国强兵。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变法时代 国君 主持人物 大致时间
春秋时期 齐桓公 管仲 前685年-645年,共41年
战国时期 齐威王 邹忌 前357年
战国时期 魏文侯 李悝 前445年-396年,共49年
战国时期 楚悼王 吴起 前386年-前381年,共5年
战国时期 韩绍侯 申不害 前351年-337年,共14年
战国时期 秦孝公 商鞅 前356年-前338年,共18年
战国时期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 前325年-前299年,共27年
战国时期 燕昭王 乐毅 前307年-前279年,共28年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情况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内容 措 施 针对现实 评 价
富国之策
强兵之策 集权之策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小家庭政策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废分封,行县制
户籍制,连坐法
铁犁牛耕
小农经济
兼并战争
趋向统一
制度瓦解
君臣易位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经济发展
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
政治动荡
铁犁牛耕
工商业繁荣
士阶层崛起
阶级变动
变法必要性
变法可能性
变法背景
目的:
富国强兵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礼贤下士》
《毛遂自荐》
思考:下列历史事件表明了什么?
士原是西周时贵族最低阶层,拥有一定田地,受六艺教育,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为卿大夫家臣。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旧体制贵族没落,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
“得士则昌,失士则亡”
── (《孔丛子·居卫》)
学在官府
私家讲学
学在官府:夏商西周官府贵族掌握学术,担任各级学校的教师。
私家讲学: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三、百家争鸣
(一)春秋:孔子和老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前551年~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其言论由弟子整理而成《论语》
同桌讨论:下列两位春秋男神是如何教你做人做事的。
问道:
出世与入世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生卒不详)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闻名。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三、百家争鸣
入世的理想:
出世的智慧:
1.核心:
2.政治:
3.教育:
“仁”仁者爱人
①为政以德
②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
整理《五经》
传世《论语》
1.核心:
2.政治:
3.哲学:
“道”
①小国寡民
②无为而治,反对制度束缚
朴素唯物论:“道”为世界万物本源;
朴素辩证法: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转换、对立统一的。
春秋时期,老子与孔子的思想都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
(一)春秋:孔子和老子
三、百家争鸣
群经与诸子的平等
百家争鸣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如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汉书·艺文志》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齐国稷下学宫复原图
(二)战国: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阴阳家 邹衍
法家 韩非
墨家 墨子
性善论,提倡“仁政”
性恶论,主张“仁义王道”
“隆礼重法”“礼法并用”
崇尚逍遥自由
提出“五行相生相胜”
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集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法治:以法治国,控制臣民
改革:变法图强,奖励耕战
荀子
庄周梦蝶
阴阳五行
韩非
战国时期的儒道阴阳法家,均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科圣
墨子
亚圣墨子
墨子自称贱人,说经常“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可见其来自于平民阶层,代表小生产者(下层平民)利益。
练一练·快速判断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2、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3、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4、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
5、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6、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7、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8、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墨家
道家
道家
法家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立足现实,关注社会;
胸怀天下,忧国忧民;
兼收并蓄,融合创新;
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
(二)战国: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言
百家争鸣
深远意义
1.性质: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2.新兴地主阶级理论基础。
5.中华文化源头活水。
3.后世治国理论基础。
4.中华民族精神血脉。
(三)文化自信
三、百家争鸣
本课总结: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战火中的社会变革,乱世中的国家转型。
列国纷争:多民族国家统一趋势
经济发展: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土地私有
战国:百家争鸣
华夏认同:多民族国家融合趋势
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文化自信
政治
经济
文化
春秋:孔子、老子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大变革
问题探究
原因: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旧的社会制度(宗法分封制、井田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激烈;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效果: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实行更加高效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变法国家的实力,打击了旧的贵族势力,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的地主阶级的统治得到了巩固。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也逐步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前1045年
前770年
前476年
在政权版图更迭之下,蕴含了社会各个方面的的变革因素,旧社会、旧制度在更迭中结束,新社会、新制度在更迭中诞生。抓住时代机遇的人则在乱世中出世,错过机遇的人则被历史淹没。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