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别了,语文课 》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别了,语文课 》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1课 别了,语文课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对《别了,语文课》主题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描绘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B. 表达对母语的热爱与离别的不舍
C. 歌颂师生情谊的深厚
D. 展现移民生活的艰辛
2. 文中“我噙着泪,站起来,向老师鞠了一躬”的“噙着泪”表现了“我”的( )
A. 愤怒与反抗
B. 委屈与不满
C. 感动与不舍
D. 冷漠与麻木
3. “我翻开国语书,另有一番滋味”中“滋味”指( )
A.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珍惜
B. 对课文内容的困惑
C. 对老师的怨恨
D. 对未来的迷茫
4. 下列对文章写作手法分析错误的是( )
A. 运用对比手法表现态度变化
B. 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C. 以时间为线索串联全文
D. 语言华丽,大量使用排比句
5. 文中“我”从“懒洋洋”到“全神贯注”的变化,主要通过( )表现
A. 人物对话与动作描写
B. 心理描写与细节刻画
C. 外貌描写与环境烘托
D. 对比手法与象征意义
6. 何紫的《别了,语文课》与郑振铎的《离别》相比,共同点是( )
A. 都通过具体事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B. 都以散文形式抒发思乡之情
C. 都运用大量比喻增强感染力
D. 都侧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二、基础知识 填空题
(一)文学常识
1. 《别了,语文课》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作家________,代表作有儿童文学作品《________》《________》。
2. 这篇散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手法,细腻刻画了“我”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情感变化过程。
3. 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点明了“我”对母语的热爱与离别的痛苦。
(二)字词注音
1. 呜咽( )
2. 擦拭( )
3. 默书簿( )
4. 噙着( )
5. 叮嘱( )
(三)解释词语
1. 勉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真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热泪盈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要求改句子
1. 陈述句改反问句:我喜欢语文课。

2. 比喻句改写:时间过得很快。

3. 拟人句改写:小鸟在树上叫。

三、课内阅读
阅读《别了,语文课》选段,回答问题:
我还记得那天早晨,母亲告诉我要移民的消息。我心里一阵慌乱,却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到了学校,张先生发下默书簿,我低头一看,竟然得了七十五分!张先生温和地说:“陈小允,这次进步很大,要继续努力。要记住,你是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自己本国的文字也写不好,那不是笑话吗?”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2. 分析“我心里一阵慌乱,却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的心理描写作用。
3. 结合上下文,谈谈张先生的话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这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课外阅读
阅读《最后一课》(节选),回答问题: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每个人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1. 选段中“小国旗”象征着什么?
2. 比较《别了,语文课》与《最后一课》在表现“母语”主题上的异同。
3. 结合两篇作品,分析“离别”在文学作品中的多重含义。
五、写作
以“难忘的最后一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例,表达对母语的热爱与离别的感悟。
参考答案
A卷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C 3. A 4. D 5. B 6. A
二、基础知识 填空题
(一)文学常识
1. 现代,何紫,《小城的故事》《何紫童话集》
2.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满不在乎,热爱珍惜
3. 我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语文,我会激励自己把中文自修好
(二)字词注音
1. wū yè 2. cā shì 3. mò shū bù 4. qín zhe 5. dīng zhǔ
(三)解释词语
1. 能力不足而强为之,或不情愿地做某事。
2. 真诚恳切,多指情感。
3. 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
(四)按要求改句子
1. 难道我不喜欢语文课吗?
2. 时间像流水一样飞逝。
3. 小鸟在树上欢快地歌唱。
三、课内阅读
1. “我”得知移民消息后内心慌乱,在学校因默书进步受到老师鼓励。
2. 表现“我”表面掩饰内心的慌乱,为下文态度转变做铺垫。
3. 激发“我”的民族自豪感,促使“我”重新审视语文学习的意义。
4. 承接上文移民事件,引出下文“我”对语文课的态度转变。
四、课外阅读
1. 象征对祖国的热爱与民族尊严。
2. 相同点:都通过课堂场景表现对母语的珍视;不同点:《最后一课》侧重国家沦陷的悲愤,《别了,语文课》侧重个人情感的变化。
3. 离别既是情感的割舍,也是成长的契机,更是文化传承的起点。
五、写作(略)
评分标准: 结合课文内容,事例具体,情感真挚,结构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