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别了,语文课 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别了,语文课 同步练习B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11课 别了,语文课 同步练习B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诗句中,与“我噙着泪,站起来,向老师鞠了一躬”意境最接近的是( )
A.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 文中“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的环境描写象征( )
A. 时间的流逝与希望的破灭
B. 自然景色的变化
C. 母亲的忙碌与疲惫
D. “我”对自然的敏感
3. “我会激励自己把中文自修好,像这本默书簿的成绩那样”表现了“我”的( )
A. 决心与责任感
B. 自卑与无奈
C. 骄傲与自满
D. 迷茫与困惑
4. 下列对《别了,语文课》语言风格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清新自然,含蓄凝练
B. 豪放飘逸,气势磅礴
C. 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D. 婉约细腻,情感缠绵
5. 何紫的《别了,语文课》与朱自清的《匆匆》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A. 前者侧重情感表达,后者侧重哲理思考
B. 前者语言华丽,后者语言质朴
C. 前者表达爱国,后者表达思乡
D. 前者使用拟人,后者使用比喻
6. 文中“同学们叮嘱我不要忘记中国,不要忘记中文”的情节,表现了( )
A. 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
B. 对祖国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C. 对“我”未来的担忧
D. 对移民生活的恐惧
二、基础知识 填空题
(一)文学常识
1. 《别了,语文课》选自________,作者何紫是中国________(地区)著名________家,作品以________为主题。
2. 这篇散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表达了“我”________的心理历程。
3. 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抒发了“我”对祖国语言的眷恋。
(二)字词注音
1. 华侨( )
2. 饶有趣味( )
3. 轻抚( )
4. 懒洋洋( )
5. 惆怅( )
(三)解释词语
1. 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呜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饶有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要求改句子
1. 反问句改陈述句:难道我们不应该热爱自己的母语吗?

2. 拟人句改写:太阳落山了。

3. 比喻句改写:他跑得很快。

三、课内阅读
阅读《别了,语文课》选段,回答问题: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拉着志聪的手,他对我扮个鬼脸说:“你怎么搞的?说实在的,我不喜欢国语课。”我没有说话,心里却在想:以后再也不能上国语课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回到家,我翻开张先生送的《怎样学好语文》,第一段话映入眼帘:“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
1. 用自己的话描述选段中“我”的心理变化。
2. 分析“志聪不喜欢国语课”与“我”态度转变的对比作用。
3. 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的深层含义。
4. 这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四、课外阅读
阅读《告别的滋味》(节选),回答问题:
告别就像一杯刚泡好的柠檬茶,第一口酸得皱眉,回味时却泛起淡淡的甜。当六年级的课本越翻越薄,我才发现离别的滋味早已渗透在每一天。清晨的阳光、课间操的音乐、午休的蝉鸣,这些平常得几乎被忽略的细节,突然都变成了舍不得眨眼的风景。
1. 选段中“柠檬茶”比喻什么?有何作用?
2. 比较《别了,语文课》与《告别的滋味》在表现“离别”主题上的异同。
3. 结合两篇作品,分析“告别”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五、写作
以“离别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短文。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例,表达对离别的感悟与成长。
B卷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A 3. A 4. A 5. A 6. B
二、基础知识 填空题
(一)文学常识
1. 《何紫文集》,香港,儿童文学,母语教育
2. 比喻、拟人、对比,从忽视到珍视
3. 我觉得自己以前是个不长进的孩子,现在才知道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二)字词注音
1. huá qiáo 2. ráo yǒu qù wèi 3. qīng fǔ 4. lǎn yáng yáng 5. chóu chàng
(三)解释词语
1. 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2. 低声哭泣,或形容声音凄切。
3. 富有兴趣,令人感到有趣。
(四)按要求改句子
1. 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母语。
2. 太阳公公慢慢地走下了山坡。
3. 他跑得像风一样快。
三、课内阅读
1. 从“不喜欢国语课”到意识到国语的珍贵,产生遗憾与珍惜之情。
2. 对比突出“我”态度转变的深刻性,增强情感冲击力。
3. 强调母语的文化价值,体现作者对民族语言的自豪与捍卫。
4. 语言质朴自然,如“心里却在想”,直接表达内心感受。
四、课外阅读
1. 比喻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既有酸涩又有回味的甘甜。
2. 相同点:都通过细腻描写表现离别情感;不同点:《告别的滋味》侧重成长感悟,《别了,语文课》侧重文化认同。
3. 告别可以是情感的释放、成长的标志,也可以是文化传承的动力。
五、写作(略)
评分标准: 结合课文内容,事例真实,情感深刻,结构完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