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复习课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复习课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复习课教案
【学习目标】
1.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运用问题引导法理清文章线索、层次结构,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要点。
3.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核心素养】
运用问题引导法理清文章线索、层次结构,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要点。【重难点】
1.运用问题引导法理清文章线索、层次结构,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要点。
2.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评价任务】
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
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
学生浏览一下问题,回顾单元重点内容:
(1)《古人谈读书》
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既聪明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是好学者对于学习的正确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这句话讲出了对待知识的正确态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B.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C.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2)《忆读书》
《忆读书》一文是冰心奶奶以“回忆”的形式叙述自己小时候读书经历的一篇文章,前半部分以“忆”为主,表达了她对书的热爱;后半部分以“议”为主,告诉读者应该多读好书。全文的中心句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我的“长生果”》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从“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象力,锻炼记忆力,增强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阅读《父亲留下的书香》完成课后题。
父亲留下的书香
我们这个寻常百姓家,收入不高,住房又小,挤挤巴巴的,连一个书橱也放不下。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以从家里的桌上、凳上、床头枕边到处堆放着的书本看出,更能从我和妻子、儿子饭后暇余常常是各人手执一卷昭然可见……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亲传流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嗜(shì)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陶醉于其中。可是后来父亲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而忧心忡忡(chóng)。这时我发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 手。
父亲还钻研一本《中国针疗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药,又作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降临,卧床数年的母亲居然下床了!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
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她享寿到古稀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 下列词句不能说明作者家里弥漫着缕缕书香的是( )。
A.我们收入不高,却买了许多书。B.我们家住房小,放不下一个书橱。
C.家里的到处堆放着书。 D.一家人饭后暇余爱看书。
2. “奇迹终于降临”中的“奇迹”是指( )。
A.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B.父亲居然看起了中草药书。
C.父亲学会了看病。D.母亲能下床了。
3. “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中的“苦”指的是( )。
A.父亲为母亲开方煎药,手上沾上中药的味道。
B.父亲手上拿着中草药书。
C.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吃了不少苦。
D.劳累之余还得看书,父亲很辛苦。
4. “她享寿到古稀之年”其中“古稀之年”是指( )。
A.六十岁 B.七十岁 C.八十岁 D.九十岁
5. 父亲放弃看名著,看医药书的原因是( )。
A.父亲觉得名著没什么意思。B.父亲决心学医,赚钱补贴家里的日常开销。
C.家里没钱,请不起医生给母亲治病。D.父亲觉得看医药书有趣。
6. 父亲除了留给我们“缕缕书香”之外,还留给我们什么?结合短文回答。
7. 文章有多处细节描写,请举一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四、单元小结,增强自信
本组课文围绕“读书”这一专题编排的,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问题引导法理清文章线索、层次结构,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要点。并能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五、评价检测
1.读拼音,写词语。
(1)有些孩子读书quē( )少的是hénɡ( )心,一篇文章如果能sònɡ( )读几遍,里面的意思就jié( )懂了。
(2)李老师这几年显得有些shuāi( )老,但是他huì( )人不倦的劲头却没有减。他要在有xiàn( )的时间里,在kān( )物上发几piān( )文章,从不去谈论那些suǒ( )事。
2.词语解码。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 )
(2)读书要有三恒。( )
3.补充成语。
自( )多情 别出心( ) 呕心( )血 流光溢( )
如饥( )渴 索( )无味 ( )众不同 不言而( )
4运用课文内容填空。
本单元课文告诉了我们不少读书的道理。《论语》中的“ ,
, 。”告诉我们不能不懂装懂;要把读过的书深深地印在心里,宋代理学家朱熹主张“ ,谓 , , 。”清代曾国藩告诫后人读书“三要”。第一 ,第二 ,第三 。朱熹读书有他独特的感受,那就是“ , 。
【板书设计】
《古人谈读书》 《忆读书》
《我的“长生果”》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