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5年秋季新七年级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2025年秋季新七年级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2025年秋季新七年级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按诗词原文填空。(10分)
(1)我们热爱古诗词,因为她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寒食节到来,我们会想到“春城无处不飞花, ”;七夕节让我们感受到“ ,脉脉不得语”的意境。遇到艰难坎坷,我们会想起《竹石》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 ”;遇到老年人哀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我们可以借用苏轼《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 !
”劝慰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古人常常要面临分别。同样是送别,不同的时间、地点和送别的方式,产生了不同的离别之情,也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李白送孟浩然是伫立江边,久久凝望:“孤帆远影碧空尽, 。”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以酒相送:“ ,
。”而诗人高适在《别董大》诗中则用“ , ”来劝慰友人,激励友人抖擞精神去奋斗拼搏。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12分)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tōng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cuī促说。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精tōng( ) 纸锭( ) 捏( ) cuī促( )
(2)“衍太太”这个人物曾在《朝花夕拾》的其他文章中多次出现,请用一个词语总结她的形象特点,并在其他文章中选择一个例子,写出相关情节。(3分)
(3)“于是给他换衣服”一句中“换”和“衣服”分别属于 和 (填词性)。(2分)
(4)下面是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分别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3分)

① ② ③
3.“少年正是读书时”,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爱阅读才能真正铸就过硬的软实力,某校七年级举行了“爱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13分)
读书现状调查表
项目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 1.5 小时 1.2 小时 0.5 小时
经典书籍在阅读所占比例 27.8℅ 35.8℅ 45.6℅
(1)同学们通过调查得到上表,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
。(3分)
(2)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不少读书故事,下面列举了其中四则,他们分别说的是谁?请你将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备选人物:A.匡衡 B.陶渊明 C.孔子 D.王羲之
①他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他勤学却无钱买烛,只得在墙上凿洞,借邻人的烛光读书。
③他很小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见父亲有本《笔说》藏在枕头中,就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
④据说他晚年爱读《周易》,因翻动次数多,使穿竹简的皮带断了好多次。
①( ) ②( ) ③( ) ④( )
(3)学校要成立“经典诵读”兴趣小组,与你同班的李阳想参加,写了份“申请书”,中间有几处错误,请你帮他找出并改正。(6分)
申请书尊敬的校团委:
为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成立了“经典诵读”课外兴趣小组。本人喜欢诵读,并有一定的基础,请求参加“经典诵读”活动小组,以此来提升诵读能力和文化素养,请校团委务必批准。
此致敬礼
2022年1月6日
申请人:七(1)班李阳
①有个错别字,请写出来并订正:
②有一处用语不得体:
③有一处格式不正确:
二、阅读(55分)
【一】(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母亲之躯(节选)
①雪灾结束后,荒漠上的积雪在融化,春天终于来临。
②沙漠不比雪山寒冷,在春天里温度上升一分,积雪就会融开一尺,荒野上慢慢地便露出绿的生机。春天也是接羔的季节,让牧人们每天又惊又怕。因为母驼到了临产期,肚子会一阵一阵地疼痛,它们便不会在一个地方老实待着,而是要在旷野上颠簸奔跑,想让肚子里的胎儿遭受颠簸而快些出生。所以,母驼往往都是在牧人找不到的地方独自产下幼驼。这是骆驼的习性,主人除了寻找它们外别无选择。
③这时候麻烦就来了。托拜阔拉沙漠草场上有很多长眉驼的天敌,其中最可怕的是狼。狼生性粗野,是食肉欲望最强烈的动物。到了母驼产春羔的季节,那些饿了一个冬天的狼终日在草场上游荡,嗅到母驼生殖的气息后,便远远地窥视,等待着出击的时机。
④牧民叶赛尔曾好几次经历过这样的事。2003年春末,长眉驼群里有一峰毛色灰白,瘦骨嶙峋的母驼要分娩(miǎn)。阿吉坎老人认为它产下的会是两峰毛色如雪的白色幼驼,但大家不相信他的话,因为它的皮色像一团乱七八糟的、沾着灰尘的抹布。哈萨克族有一句谚语“猎人的儿子会造子弹”,说的是种族遗传的事。那峰老母驼的毛色如此不好,怎能生出两峰毛色如雪的幼驼呢?
⑤分娩的两天前,那峰母驼出走,在离家十几公里的一块大草滩抽搐(chù)着卧倒了。整整两天两夜,它在那里抽搐着嘶吼,身子下的那块草皮都被磨秃了。但任凭它如何嘶吼,草场上寂静无声,只有巨大的黑暗从四下里潜来将它遮蔽。最后,它扬起挂满污浊汗水的头,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吼一声,两块湿乎乎的血块重重地落在了地上。两个新生命诞生了。
⑥这时候,两天来始终跟踪它的一只饿狼逼近了。当浑身虚弱的母驼歪着身子,从地上刨出一篷粗大的骆驼刺埋头大嚼时,狼集中了它所有凶残的野性,敏捷地扑过来一口咬住了它的臀部,这时,它已没有力气扬起后蹄。狼开始撕咬它的躯体,它流着泪把两峰刚刚降生的幼驼护在了身子底下。
⑦待阿吉坎和儿子赶到时,那峰刚刚做了母亲的长眉驼,身子已被狼啃吃了一小半,而且已死去多时了。阿吉坎把母驼的身子翻转过来,奇迹发生了,两峰幼驼迎着晨曦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毛色洁白如雪。再看那峰母驼,它死去的时候脸上很平静,没有丝毫挣扎的痕迹。
⑧我感慨万分,母驼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我心中树立了一位母亲的形象。
⑨我跟着叶赛尔来到屋子后面的驼群里,寻找那两只毛色纯白的长眉驼。在这样庞大的白色长眉驼群中,我认不出哪两头是它们的母亲用生命保护下来的长眉驼。叶赛尔走到一峰面向夕阳站立,看上去有些傲慢的长眉驼跟前,喉咙间发出一声低低的呼唤声,用手抚摸着它的腿,似乎要让它听从他的话。这峰长眉驼太高大了,已经习惯了享受这个地方被抚摸的慰悦感。所以,当叶赛尔抚摸着它的腿时,它微微闭上了眼睛。叶赛尔说:“它就是那两峰幼驼中的一只。它也快要做母亲了,你看看它的肚子,鼓鼓的。 ”
⑩这时,太阳就要西沉了,空气中透着些许凉气,有一道夕光射到了它的腰身上,一层纯白的、微微透明的光晕映照着它俊美的体型。它猛一甩头,就在这道夕光中弯下了修长的脖颈,用一双在浓密的睫毛下颇为含情的、琥珀似的大眼睛望着我,然后缓缓扭转脖颈,把柔软的嘴唇触到了叶赛尔的肩头,使自己变成了一座雕像。
我心中泛起一阵颤抖,眼前的这一幕让我相信,在这家人和长眉驼之间,并不仅仅是如此亲密的关系,在这颇为动人的一幕背后,还有着更为感人的人与长眉驼互相依存的生命故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依存,人与长眉驼才能够很好地在这里生存下去。
后来,再次见到阿吉坎时,我问:“你怎么知道那峰长眉驼产下的就一定会是毛色纯白的幼驼呢?”他微微一笑说:“这很简单,我的记忆不会骗我,那峰母驼刚生下来的时候,毛色也是这种高贵的白色。”
4.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6分)
(1)阅读第③段,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母驼此时的处境。(3分)
(2)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5.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短文④到⑦自然段的主要内容。(4分)
6.文章第⑦段刻画母驼死去时的情形,你从中能感受到母驼死前怎样的心理状态?(3分)
7.第⑩段中通过抓住幼驼一系列的 、 进行描写,表现了
。(4分)
8.文章最后一段看似多余,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
【二】(17分)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各题。
丝路传承
【材料一】
①提及“丝绸之路”这段历史,张骞是无法绕过的名字,他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②公元前139年,包括汉武帝在内的多数汉朝人都不知道遥远的西部是何状况,人们把国土以西广大未知区域连称为“西域”。那时曾生活在祁连山下的大月氏人因为匈奴的攻击,远走至天山尽头。与千里之外的大月氏取得联系,共同夹击匈奴,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张骞一行历尽艰难险阻,更是被匈奴扣留了10余年,终于打通了通往西域之路。最终张骞经历波折,九死一生,得以回汉。北宋王安石对张骞的精神十分赞赏,写下了“汉时苏武与张骞,万里生还值偶然”的诗句。
③继张骞的使团、军队之后,更多的足迹来自商队,汉朝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进入西域,并转运至更远的南亚、西亚、欧洲。由于当时中国国力强盛,技术先进,想跟中国往来的国家很多,在南方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到明代,郑和下西洋成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极盛。
【材料二】
①“一带一路”是中国最先提出的。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②古丝绸之路作用不少,而回到如今,中国发展形势很不错,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传承“共商共建共享”的丝路精神。
③“一带一路”让中国制造落户世界各地。老挝人民在中国专家和技术工人的帮助下,修筑了绵延千里、穿越山川大河的中老铁路。铁路沿线地质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可想而知。铁路建设者们开凿隧道,修筑涵洞,这条从云南到老挝首都万象的友谊铁路长1000多公里,途径167座隧道,让老挝跨入“高铁时代”。文莱的淡布隆跨海大桥全长30公里,穿越东南亚最大的未经人类开发的原始森林,环保部门明确要求施工作业不能破坏生态环境,面对严苛的环保要求,中国建设者们首创“桩上打桩,梁上运梁”的施工办法,解决了环境保护难题。
④现在有越来越多国家加入“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开展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与中国友好合作,共同发展。
9.根据阅读材料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写“正确”,错的写“错误”。(3分)
(1)张骞为了联合匈奴夹击大月氏,最终带领一行人出使西域。( )
(2)古代丝绸之路开辟后,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物产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 )
(3)当今中国主导,诸多国家共同参与的“一带一路”影响广泛,促进了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实现了共同繁荣的目的。( )
10.【材料一】第②自然段引用王安石诗句的作用是( )(4分)
A.引用诗句使文章显得更有文采。
B.借诗句赞颂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无畏之举和伟大精神。
C.将张骞和苏武进行对比,更加吸引读者。
D.让读者了解张骞是如何开辟丝绸之路的。
11.【材料二】列举了两个事例,根据内容完成表格。(4分)
国家 项目 所遇困难 解决办法
老挝 ① ② 开凿隧道,修筑涵洞
文莱 淡布隆跨海大桥 ③ ④
1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古时的“丝绸之路”与现在的“一带一路”有什么相似点?(6分)(分点表述,至少写出散点)
【三】(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曰:“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节选自《李生论善学》)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博学而笃志 笃:
(2)王生不说 说:
(3)王生益愠 益:
(4)恐不及矣 恐:
14.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2分)
盖A学贵善思B君C但志之D而不思之E终必无所成
15.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16.这两篇文章都提到哪一个共同话题?孔子和李生都认为怎样的读书人才是“善学者”?(4分)
三、写作(55分)
17.题目:那句话 了我
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结束,开学后就要进入初中生活了。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你和老师、同学朝夕相处,亲切交流……回忆一下,他们讲过的哪句话对你最有启发、给了你前行的动力……
请以“那句话了 我”(横线上可填:激励、温暖、改变……)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450字,书写认真规范。题目自拟。
500
600
800
参考答案
1.【答案】寒食东风御柳斜 盈盈一水间 任尔东西南北风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2.【答案】(1)通 dìng niē 催
(2)示例:心术不正、教唆鲁迅去偷首饰,鲁迅没有去做,但是她向外传言造谣说鲁迅偷了家里的珠宝首饰。
(3)动词 名词
(4)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藤野先生》③《五猖会》
3,【答案】(1)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2)B A D C
(3)“宏”改为“弘” “恳请校团委务必批准”一句中“务必”删去 日期与署名互换位置
,4.(1)危机四伏(或处境危险、险象迭生、进退维谷等)。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一峰母驼在生命遭受威胁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幼子,平静地面对死亡。
6.平静坦然。
7.神态 动作(外貌) 表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关系亲密)的动人情景
8.不能删去。这段有两个作用:一是照应前文阿吉坎老人对母驼将产下白色细驼的说法,文章结构严谨;二是表现了老人对骆驼的关爱,了如指掌,突出了人和动物亲密美好的主题。
9.错误 错误 正确
10.B
11.中老铁路 穿越山川大河,铁路沿线地质结构复杂。 穿越原始森林,施工作业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桩上打桩,梁上运梁
12.①加强贸易往来;②开展文化交流;③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13.坚定 同“悦”,高兴 更加 恐怕
14.BE
15.(1)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全力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呢?
(2)善于学习的人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是希望听到好的道理。
16.共同话题:学习方法。善学者的特点: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17.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