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 《文言文二则关尹子教射》 同步练习B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与“知其所以然”意境最接近的是( )A.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B.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C.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 文中“关尹子教射”的“教”读音正确的是( )A. jiāoB. jiàoC. jiǎoD. jiāo3. “非独射也”的“独”意思是( )A. 独自B. 仅仅C. 唯独D. 孤独4. 下列对《关尹子教射》语言风格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华丽典雅,多用修辞B. 质朴简洁,寓意深远C. 幽默风趣,富有哲理D. 沉郁顿挫,忧国忧民5. 列子的《关尹子教射》与韩愈的《师说》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 前者强调掌握规律,后者强调从师之道B. 前者语言简练,后者论证严密C. 前者出自道家经典,后者出自儒家经典D. 前者使用对比,后者使用比喻6. 文中“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的作用是( )A. 引发思考,强调过程的重要性B. 总结全文,点明主题C.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二、基础知识 填空题(一)文学常识1. 《关尹子教射》出自《列子·》,列子是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主张“________________”。2. 文章通过________与________的对比,说明________的道理。3. 列子的著作《列子》又名《________》,是道家重要典籍。(二)字词注音1. 请于关尹( )子 2. 退而习( )之 3. 为国与身( ) 4. 察( )其所以然(三)翻译句子1. 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可矣,守而勿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按要求改句子1. 反问句改陈述句:难道学习不需要知其所以然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拟人句改写:太阳升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比喻句改写:他的速度很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阅读《关尹子教射》选段,回答问题: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1. 用自己的话描述列子的学习过程。2. 分析“退而习之”对表现列子品质的作用。3. 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谈谈关尹子的教学方法对当代学习的启示。4. 这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四、课外阅读《老裁缝的针线筐》巷尾的老裁缝铺是这条街上最旧的房子,木招牌上的“李记裁缝”四个字被雨水泡得发暗,却像爷爷的皱纹,藏着说不完的故事。老裁缝姓李,大家都叫他李伯,我认识他时,他的背已经驼成了虾米,却总爱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晒着太阳补衣裳。我第一次进他的铺子,是因为校服袖口磨破了。妈妈说:“找李伯补吧,他的针脚比机器还齐。”铺子很小,墙角堆着布料,空气里飘着樟脑和线头的味道。李伯从针线筐里抽出一根银灰色的线,眯着眼穿针——他的手指关节肿得像老树根,却比谁都稳。“小朋友,袖口想补成原样,还是绣个小花?”他的声音像晒过的棉花,软乎乎的。我选了绣小花。李伯从筐底翻出一块碎布头,是淡蓝色的,上面印着星星。他的针线在布上走得很慢,像蜗牛爬过草地,不一会儿,一朵歪歪的星星花就趴在了袖口上。“这是我孙女小时候的裙子料,”他笑着说,“她去深圳上学了,裙子短了,布料留着,总有用处。”后来我常去铺子里玩。李伯的针线筐是个“百宝箱”:有磨得发亮的顶针,有缠着各色线头的木板,还有一个铁皮盒,里面装着孙女寄来的明信片。明信片上的深圳有很高的楼,孙女站在楼前,扎着和我一样的马尾。“她说深圳的裁缝都用机器,”李伯摸着明信片,“可机器哪有针线懂人心?你看这针脚,松一点是心疼,紧一点是牵挂。”那年冬天来得早,我看见李伯在门口补一件军大衣。布料厚得像帆布,他缝两针就停下来,对着手心哈口气。“这是老张的,”他说,“他年轻时在东北当兵,大衣是战友给的,战友牺牲了,大衣留到现在。”他的针穿过布料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在说一个很远的故事。开春时,李伯的铺子关了。竹椅还在门口,上面落了层薄尘。邻居说他去深圳找孙女了,走前把针线筐留给了我——顶针上的划痕,碎布头里的星星,还有那张印着高楼的明信片,都在。现在我穿校服时,总爱摸袖口的星星花,针脚早就磨软了,却像有根线,一头系着巷尾的老铺子,一头系着很远的深圳。1. 文中“针线筐”与《万卡》中的“信”,在情感载体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2. 分析“机器哪有针线懂人心”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3. 结合《万卡》中“对爷爷的思念”,谈谈两篇文章中“牵挂”的不同表达方式。五、写作以“一次探索规律的经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要求结合课文内容,描写具体,情感真挚。B卷答案一、选择题1. A 2. B 3. B 4. B 5. A 6. B二、基础知识 填空题(一)文学常识1. 说符,道家,清静无为2. 列子前后的学习态度,掌握规律的重要性3. 《冲虚经》(二)字词注音1. yǐn 2. xí 3. shēn 4. chá(三)翻译句子1. 列子回去练习,三年后又向关尹子报告。2. 可以了,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忘记。(四)按要求改句子1. 学习需要知其所以然。2. 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3. 他跑得像风一样快。三、课内阅读1. 列子射中后不知原因,经关尹子教导,三年后掌握规律。2. 表现列子的坚持与反思精神。3. 启示: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4. 先叙述事件,再对比结果,最后点明道理,结构严谨。四、课外阅读1. 相似之处:都是“情感容器”——针线筐装着李伯对孙女的牵挂、对旧时光的怀念;万卡的信装着对爷爷的依恋、对自由的渴望;两者都通过具体物品(针线/文字),让抽象的思念变得可触可感。 2. 深层含义:“机器”代表冰冷的效率,“针线”代表手工的温度;这句话强调真正的情感需要用心投入(如李伯为老张缝军大衣、为“我”绣星星花),就像万卡的信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带着血泪的期盼。 3. 不同表达方式:万卡的牵挂是“倾诉式”——通过信直白表达痛苦与渴望,带着绝望的迫切;李伯的牵挂是“沉默式”——通过针线、布料、针线筐等细节传递,藏在日常里,温和却绵长。两者都让“牵挂”超越了距离,成为精神的支撑。五、写作(略)评分标准: 事例具体,描写生动,情感真挚,结构完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