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5年秋季七年级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2025年秋季七年级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2025年秋季七年级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模拟卷
一、基础知识综合(共11分)
阅读短文,完成各小题。
①中国人爱说,“沐春风而思飞扬,凌秋云而思浩荡”。在汉语里,和时间观念最亲密的词,大概就是“春秋”了。问老人家的年龄,会问“春秋几何”;一说到年华流光,也喜欢使用一个词“春秋”。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春秋来形容时间的流转?从来没管它叫“冬夏”呢?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甲】fāyuán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温暖的春、凉爽的秋,更适于中国人的诗情吧。
②实际上,春秋拥有富于变化的特征。独坐西楼,听夜雨敲窗,第二天满眼繁花,从听觉到视觉的转变,这个情景是春天能看见的,正如“①_______”;一夜听风声,第二天满地落叶,这个情形是秋天能看见的,正如“②_______”。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着我们的内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春秋之间,我们看见生命的成长和希望,也看见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春秋上寄予了这么深的诗情的原因。“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中,时间刚刚开始,春花次第向人们展开笑颜。人们可以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看它抽穗,看它结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也许就藏在金灿灿的稻稳上,也许藏在黄通通的柿子里,也许藏在绿油油的菜畦中,也许更藏在【乙】xī xī lì lì的秋雨中。
1.(2分)根据【甲】【乙】两处的拼音,将正确的汉字工整地写在米字格中。
2.(2分)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猝不及防(cù) 寄予(yú) 结果(jié)
B.猝不及防(zú) 寄予(yú) 结果(jié)
C.猝不及防(cù) 寄予(yǔ) 结果(jiē)
D.猝不及防(zú) 寄予(yǔ) 结果(jié)
3.(3分)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经常调动人的感官,生动地展现景物的特点。请阅读下列写春的诗句,判断作者调动的感官,品读诗句的妙处。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 )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 ( )
③踏花归来马蹄香 ( )
4.(2分)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次第 次北固山下
B.春秋几何 几何学
C.一年之计在于春 百年大计
D.猝不及防 由表及里
5.(2分)结合语境,填写在①②处最适当的诗句依次是( )( )
A.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B.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C.月冷天风吹,叶叶干红飞。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古诗文鉴赏(共21分)
(一)(6分)按诗词原文填空。
6.(6分)我们热爱古诗词,因为她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寒食节到来,我们会想到“春城无处不飞花,① ”;七夕节让我们感受到“② ,脉脉不得语”的意境。遇到艰难坎坷,我们会想起《竹石》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③ ”;遇到老年人哀叹“夕阳无限好,④ ”时,我们可以借用苏轼《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⑤ ! ”劝慰他。
(二)(7分)人们望月而歌,留下无数有关月亮的诗词,请阅读古诗并完成题目。
【甲】十五夜望月 【乙】宿建德江
[唐]王建 [唐]孟浩然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2分)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最后一句用委婉的语气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含蓄地表达出来。
B.乙诗中“客”是诗人自指,表达了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C.甲诗描写了中秋节的习俗,林杰的《乞巧》、王安石的《元日》也都写到了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
D.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8.(2分)下列诗句表达的情感与甲、乙两首完全不同的是(可多选)(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9.(3分)两首诗都描绘了月之景,请你任选一首,摘录写景的诗句,写写“看”到的画面。
(三)(8分)古文阅读。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乙】疑邻窃斧
人有亡鈇①者,意②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③,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④于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 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⑤也。
——《吕氏春秋·去尤》
注:①鈇:通斧。 ②意:通“臆”,怀疑。③颜色:脸上的神色表情。④抇(hú):掘。⑤尤:通“囿”(yóu),局限、蒙蔽。
10.(2分)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国人道之(讲述)
B.人有亡鈇者(丢失) 言语,窃鈇也(语言文字)
C.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及其家穿井(等到)
D.无为而不窃鈇也(行为) 俄而,抇于谷而得其鈇(不久)
11.(2分)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完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国人道之
有闻而传之者 B.求闻之若此
C.得一人之使 D.意其邻之子
12.(4分)甲文和乙文两个寓言故事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选取其中的一个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为人处世的感悟。
三、名著阅读(共5分)
完成下面小题。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于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相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的枣子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了去。
13.(1分)这段话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中的情节。
14.(2分)下列故事出自这本名著的是( )
A.三英战吕布 B.三打祝家庄 C.三进大观园 D.三借芭蕉扇
15.(2分)“好人有难皆怜惜,奸恶无灾尽诧憎”,诗中“好人”指的是______,人称外号“及时雨”( )
A.晁盖 B.柴进 C.武松 D.宋江
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6分)阅读《四季星空为何不同》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季星空为何不同
①神秘的星空,静谧深邃又复杂多变——这其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开阔;亦有“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柔美沉醉;还有“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的情思期盼……
②看似“静止”的星空,为何如此“多变”?事实上,虽说看上去“繁星满天”,但我们能看到在夜空中闪耀的,大多数是恒星,少部分是地球所在的太阳系中的行星。如果再细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星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东向西发生“位移”,直至黎明时分,它们已渐渐落到了西边的地平线附近——若是用三脚架和相机来跟踪拍摄,还可以描绘出星星运行的轨迹。
③群星之所以看起来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除了自转,地球还在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年要走过约9.4亿公里的路程。这么长路程的跋涉,这样的时间流动,就好比从赤道前往两极,一路上的“风景”当然会千变万化——这也是一年四季星空各不相同的原因。
④其实,夜空中的星星是否能被看到,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星星本身的亮度,亮度较暗的星星,即便离得近,也看不到;二是星星离地球有多远,离地球越远,越难被看到。因此,地球上能看到的星星都是那些距离不太远的星星。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更多的星星呢?除了要看当天气象方面的因素,最关键的是要看当时晚上位于地平线上的亮星有哪些。
⑤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星盘”。太阳系和周围的星星都在这个“星盘”上,一起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动,太阳系周围的星星基本上是不变的。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当太阳在天空中时,阳光会“遮盖”住其他的星光,因此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星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天晚上出现在天空中的星星略有差别,公转会导致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与星空变化相对应,便产生了四季星空的不同。
⑥春季星空有划过天空的“春季大弧线”和众多的深空天体。秋季星空有“秋季四边形”,还可以看到北半球唯一一个可以肉眼看到的河外星系——仙女星座。仙女星座非常明亮,即使远在距地球254万光年之外,在地球上的我们依然能仅凭肉眼就看到它灿烂的光辉。冬季星空亮星较多,有显著的“地标”——“冬季大三角”,以及辨识度很高的猎户座,因此冬季也是观赏星空的好时机。
⑦天空中除了众多亮星,还有非常炫目的银河。夏季星空的最大亮点,便是璀璨的银河高挂天空,银河系的“银心”正位于人马座方向,人马座在夏夜空中逗留的时间最长——此时的星空,正是“群星闪耀时”。
⑧四季星空,各美其美——你更喜欢哪一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6.(2分)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能看到在夜空中闪耀的,多数是行星,少部分是太阳系中的恒星。
B.群星之所以看起来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
C.何时可以看到更多的星星,除了要看当天气象方面的因素,最关键的是要看当时晚上位于地平线上的亮星有哪些。
D.冬季星空亮星较多,因此冬季是观赏星空的好时机。
17.(2分)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银河系的形态。
B.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银河系的形态。
C.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年四季星空各不相同的原因。
D.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年四季星空各不相同的原因。
18.(2分)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以疑问的形式交代了说明对象,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B.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语“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④段主要说明了夜空中的星星是否能被看到所取决的因素。
D.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采用时间顺序介绍了四季星空为何不同。
(二)(17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棠树里的张望
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
③“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枝,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奶奶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垠的天空。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拉刷拉”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这样我才明白,她为什么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⑦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
⑧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
⑨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
⑩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 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9.(2分)文中讲述了奶奶和作者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春天,奶奶唤我帮她糊纸袋。 ② , 。
③秋天,奶奶不要我帮她扫院子。 ④ , 。
20.(3分)从奶奶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1.(6分)作者写人善于运用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请填写下表,完成对例句的赏析。
例句 描写方法 表达效果
我两腿攀紧树枝,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① ②
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③ ④
22.(3分)文章多次写老海棠树,作用是什么?
23.(3分)文章结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
五、作文(二选一,共40分)
24.(40分)从下列作文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完成写作。
(1)阅读材料,以“那句话了______我”(横线上可填:激励、温暖、改变……)为题写一篇文章。
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结束,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你和老师、同学朝夕相处,亲切交流……回忆一下,他们讲过的哪句话对你最有启发、给了你前行的动力……
要求:不少于450字,书写认真规范。题目自拟。
(2)你喜欢探险吗?你读过探险小说吗?本次习作就让我们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吧。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想象丰富合理,内容具体。③内容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2分)发源 淅淅沥沥
2.(2分)C
3.(3分)①视觉 ②听觉 ③嗅觉
4.(2分)C
5.(2分)B C
6.(6分)①寒食东风御柳斜 ②盈盈一水间 ③任尔东西南北风 ④只是近黄昏 ⑤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7.(2分)C
8.(2分)A B
9.(3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原野空旷无际,苍茫无垠,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好像缓缓移过来向舟中人靠近。
10.(2分)B
11.(2分)A
12.(4分)甲文告诉我们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不要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对于传言要开动脑筋,仔细辨别。乙文告诉我们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我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感悟: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要轻信传言,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听别人说很难相处,经过一段时间接触了解后,发现这个同学很热情,很善良,不难相处。
13.(1分)水浒传
14.(2分)B
15.(2分)D
16.(2分)A 17.(2分)B 18.(2分)D
19.(2分)②夏天 奶奶喊“我”下来帮她洗菜。 ④冬天 奶奶在灯下学习。
20.(3分)①慈爱善良,她包容疼爱任性淘气的“我”;②勤劳自尊,她希望有一份自己的工作,证明能够自食其力;③好学上进,她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④“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得跟上时代”,从中可以看出奶奶渴望赢得别人的尊重,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21.(6分)①动作描写 ②用海底捞月,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作者小时候动作的敏捷、麻利和顽皮淘气的性格,同时也表现出奶奶的宠溺与包容。 ③神态描写 ④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奶奶被“我”的冷漠与不屑伤害后的沉默与失落,表达了奶奶内心的无奈与哀伤。
22.(3分)①“老海棠树”是全文线索,作者围绕着“老海棠树”组织材料,写奶奶的人生晚景。②“老海棠树”是奶奶人生的象征,既象征了奶奶渴望更有用、渴望跟上时代的可敬可叹的生命品格,也象征了奶奶的命运。③“老海棠树”寄托了“我”对奶奶的思念和愧悔。
23.(3分)①抒发了作者对奶奶的思念和痛悔之情。②我们应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多关心他们,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同时,我们也应尊重和理解长辈的追求和付出,不要轻视他们的努力和梦想。
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