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台怀古,享誉千古
1.诵读诗词,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2.赏析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诗人寓情于景、借典抒情、借古讽今的写作技法。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王安石二十二岁中进士,做过地方官,关心民众疾苦,上万言书,主张宋王朝改革法度。宋神宗时推行新法。由于旧党的阻挠,王安石屡次被罢相,屡被起用。是历史上出色的政治家。
公元170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变法失败被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种种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写作背景
怀古诗知识卡片: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登临怀古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引发对前人往事的追忆,从而生发出某些情思的诗词。
对比 烘托 用典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 借古讽今
感慨国运衰微,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抒发个人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赞扬古人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讽刺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手法
情感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登临之地?
所见何景?
所思何事?
所抒何情?
登山临水,举目望远,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彩舟徐行,云烟稀淡,长江波光粼粼,白鹭翔舞,丹青妙笔也很难描画这壮美的风光。
遥想当年,争着过豪华的生活,叹朱雀门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空叹历朝兴衰。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惨淡的寒烟和衰败的枯草。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花》遗曲。
知识积累:景物描写手法
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观察角度
感观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如:视听结合)
色彩角度:色彩鲜明,色彩黯淡,明暗对比
动静角度: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
其他:白描、工笔、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衬托、渲染、意象叠加(列锦)等
①结构上,作为诗歌的总起句,起到总领的作用。
②主题上,“故国”点明主题,为下文的怀古抒情埋下伏笔。
③情感上,点明登临的晚秋季节及天气初肃的环境,为写景抒怀奠定感情基调。
问题设置一: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这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问题设置二:赏析“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把翠峰比作“箭头”,突出翠峰起伏绵延的特点。
②运用典故。“澄江似练”化用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体现了长江降江水清澈、环境静谧的特点。
写出了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表达了对金陵景色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问题设置三:赏析“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一、修辞:“帆”与“棹”:借代手法,指船。
二、描写手法:近观动景
三、结构:自然景物→人的活动“残阳”、“西风”营造出悲秋的氛围,为下片抒情做铺垫
问题设置四:赏析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结合
远眺动景
雄浑壮丽、高远辽阔、美不胜收的金陵风景图
彩舟:
画船、兰舟。船的美称
星河:
本指银河,这里指长江。
上片总结:
上片着重写景,运用比喻、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对比、虚实结合等手法,通过对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星河、白鹭等景物(意象)的描绘,描绘了金陵一带壮美的江山和风帆来往、酒旗飘扬的繁荣景象,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壮丽而又略带萧瑟的金陵晚秋图。为下片抒情做了铺垫。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①以虚衬实,虚实结合。
一个“念”字,作者的视角从现实的深秋美景,转入了对历史的思索。以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繁华的生活与破亡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叹。
②用典。
补充:典故:陈后主因为荒淫而亡国,那么这种“悲恨相续”六朝天子倒台迅速,相继亡国。正是这种穷奢极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作法才造成了国破家残,败亡相续的后果!暗示了当朝有可能延续陈后主的老路,重蹈覆辙。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
因何而“叹”?“叹”些什么 ?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站不到应有的历史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汲取教训。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
对千百年来文人骚客登金陵山川的作为,词人持怎样的态度?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时光流逝之叹。繁盛的六朝及六朝的兴亡随着时间历史的长河已经消失了。
②物是人非之叹。只剩下寒烟惨淡、绿草衰黄,睹物思人,望物兴叹。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结尾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商女:用典: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用典:指《玉树后庭花》,被看作是亡国之音,是荒淫误国的代名词。
至今、时时:这种情况仍然存在,警告统治者们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六国相继破灭悲剧不再重演。
①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
②立意新颖,高瞻远瞩,表现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桂枝香》下片所发的议论,绝不是慨叹个人的悲欢离合、闲愁哀怨,而是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
③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极类散文的写法。上片首句“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一篇从此生发。次句“故国”二字点明金陵,为下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以下写景先从总体写起,接着是近景,远景,最后以“画图难足”收住。既总结了以上写景,又很自然地转入下片议论。安排十分妥贴、自然。下片拓开一层大发议论:金陵如此壮丽,然而它正是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见证。“念往昔”三句表明了对六朝兴亡的态度,“千古凭高”二句写出了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以下即转入现实,结句又回到今天。首尾圆合,结构谨严,逐层展开,丝丝入扣。
④用典贴切自然。“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当隋朝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全无心肝的陈后主还正在和宠妃张丽华歌舞作乐。杜牧《台城曲》曾咏此事。而王安石巧妙地只借用“门外楼头”四个字,“门外”言大军压境,“楼头”说荒淫无耻,就极其精炼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覆灭。“悲恨相续”四个字则给南朝的历史作了总结。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但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
讨论:《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进行说明。
下片总结:
怀古抒情,运用典故(化用历史故事、化用诗句)的手法,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借古讽今。词人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深刻的了解,对北宋王朝的前途更是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借眼前壮美景色抒发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2、借古讽今,借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
3、用典自然贴切,笔力刚劲。
本词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虽为深秋,但“天气初肃”,色彩绚丽,风光秀美,画面开阔,气势恢宏;下阕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写出了六朝的衰亡,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怀古伤今
立意高远
奋起变革
免蹈覆辙
主旨:
课堂练习: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长江两岸众多参差的酒旗背着西风飘荡,与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相比,浓烈与俊爽之差别则显而易见。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把目光投射到江天一色的远景,描写景物动静结合,凸显“画图难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背西风 酒旗斜矗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作业布置:
词末三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合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却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请你结合本词和杜诗内容,说说它的议论更深刻、精辟在何处。
①都是讽刺官僚贵族的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
②杜牧立足于唐末衰落、混乱的时局,言语之间对卖艺维持凄惨生活的商女还稍带责怪。
③王安石立足于历史的兴亡存替,不再责怪商女,而是以“至今”“时时”将视角移到历史每个朝代的灭亡上,靡靡之音充斥是因为统治者喜好,批判当时官僚不吸取历史教训。
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