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万卡 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一、选择题1. 下列对《万卡》主题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描绘乡村生活的美好B. 揭露沙俄时代童工的悲惨遭遇,表达对苦难者的同情C. 歌颂祖孙之间的深厚情谊D. 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2. 文中“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这一细节表现了万卡( )A. 天真幼稚,不知道地址需要具体B. 急于让爷爷收到信的迫切心情C. 对乡村的记忆模糊D. 害怕老板发现的紧张3. 万卡回忆“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场景,作用是( )A. 展现乡村生活的快乐,与当下苦难形成对比B. 说明爷爷的勤劳能干C. 暗示万卡渴望回到乡村D. 交代万卡的童年经历4. 下列对文章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万卡的梦境为线索,串联全文B. 通过环境描写直接揭示社会黑暗C. 用回忆与现实的对比突出人物命运D. 语言华丽,大量使用修辞增强感染力5. 文中“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表达了万卡( )A. 对老板的仇恨B. 对生活的绝望与痛苦C. 对爷爷的依赖D. 对自由的渴望6. 契诃夫的《万卡》与他的《变色龙》相比,共同点是( )A. 都通过小人物命运反映社会现实B. 都以幽默讽刺的语言见长C. 都运用大量心理描写D. 都以书信形式展开叙事二、基础知识 填空题(一)文学常识1. 《万卡》的作者是________(国籍)作家________,他是________文学的代表人物,与________、________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2. 这篇小说以________为线索,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的对比,展现了万卡的悲惨命运。3. 契诃夫的作品擅长以________的笔触刻画人物,代表作有《 》《 》等。(二)字词注音1. 摩( )平 2. 揉( )皱 3. 保佑( ) 4. 撇嘴( ) 5. 逮( )住 6. 暖炕( )(三)解释词语1. 指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慈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哆哆嗦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摩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按要求改句子1. 陈述句改反问句:万卡的遭遇让人同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拟人句改写:风吹过窗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比喻句改写:万卡的眼泪流了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把字句改被字句:老板用皮带揍了万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阅读《万卡》选段,回答问题: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 爷爷收”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上几个字:“康斯坦丁·玛卡里奇”他写完信,把它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这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的。他想了想,蘸了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2. 分析“抓抓脑袋”“添上几个字”等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3. 文中“甜蜜的希望”与现实形成怎样的对比?这种对比有何作用?4. 结合全文,谈谈“泥鳅摇着尾巴”这一梦境细节的象征意义。5. 选段结尾的梦境描写对表现万卡的情感有何作用?四、课外阅读阅读《邮包里的棉鞋》腊月的风像刀子,刮在脸上生疼。我蹲在收发室门口,盯着邮包上的地址——“内蒙古 阿古拉小学 乌兰收”,指腹把“乌兰”两个字摸得发皱。这是我给乌兰寄的第三双棉鞋。去年冬天,我在支教日记里写“这里的孩子光脚踩在雪地里,鞋帮破得能看见脚趾”,妈妈就寄来第一双棉鞋,蓝布面,千层底,鞋头绣着朵小梅花。乌兰是个蒙古族小姑娘,脸蛋冻得通红,接过鞋时,睫毛上的霜化了,在颧骨上滚成小水珠。“老师,这花像草原上的萨日朗。”她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小手在衣角上蹭了又蹭。第二双鞋是我自己做的。寒假回家,我跟着妈妈学纳鞋底,针在布上扎出密密麻麻的眼,手指被扎了三次,血珠滴在布上,妈妈赶紧用顶针压住:“慢着点,鞋要暖,心要细。”这双鞋我绣了只小羊,乌兰收到时,在日记里画了个笑脸,旁边写着“老师的鞋,比火炉还暖”。现在这双鞋,鞋里垫了羊毛——妈妈说内蒙古的冬天能冻掉耳朵,羊毛能隔寒。我还塞了张纸条:“乌兰,放寒假时,老师带你去看草原的雪。”其实我知道,寒假我得回城里备考,但我总觉得,有些话哪怕不能实现,说出来也能让她暖和些。收发室的老张叔推门出来:“小周老师,邮车要走了。”我把邮包递过去,他掂量了一下:“这鞋够厚实,孩子能穿到开春。”风卷着雪粒扑过来,我缩了缩脖子,突然想起乌兰的日记——她画了个邮包,旁边写“邮包长了翅膀,飞到老师身边”。晚上批改作业,乌兰的本子里夹着片干枯的萨日朗花瓣,花瓣下写:“老师,草原的春天会把花香装进邮包。”我把花瓣夹进日记本,突然觉得,这双棉鞋不是我寄给她的,是我们在雪地里,用牵挂织了条围巾,她围在脖子上,我攥着另一头。开春时,我收到个邮包,里面是双小马靴,乌兰妈妈用羊皮做的,鞋里塞着张纸条,乌兰的字歪歪扭扭:“老师,这鞋能踩过城里的雨,就像你陪我踩过草原的雪。”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 文中“棉鞋”与《万卡》中的“信”有哪些相似的象征意义?3. 分析“鞋要暖,心要细”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层含义。4. 比较文中“邮包长了翅膀”与《万卡》中“梦见爷爷念信”的写法,说说两者表达情感的共同点。5. 结合两篇文章,谈谈“牵挂的载体”(如棉鞋、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五、写作以“藏在________里的牵挂”为题(横线上可填“书信”“旧物”“眼神”等),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要求结合《万卡》中“信承载思念”的写法,通过具体细节表现情感。参考答案A卷答案一、选择题1. B 2. B 3. A 4. C 5. B 6. A二、基础知识 填空题(一)文学常识1. 俄国,契诃夫,批判现实主义,莫泊桑,欧·亨利2. 万卡的信,乡村回忆,城市遭遇3. 简练冷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二)字词注音1. mā 2. róu 3. yòu 4. piě 5. dǎi 6. kàng(三)解释词语1. 一心期待;盼望2. 对人同情、怜悯,慈爱善良3. 因寒冷或害怕而身体发抖4. 用手把纸、布等抚平(四)按要求改句子1. 难道万卡的遭遇不让人同情吗?2. 风踮着脚,悄悄溜过窗户。3. 万卡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流了下来。4. 万卡被老板用皮带揍了。三、课内阅读1. 万卡写完信并寄出去,在梦中梦见爷爷读信、泥鳅摇尾的温馨场景。2. “抓抓脑袋”“添上几个字”表现了万卡的天真——他不知道具体地址,却努力想让爷爷收到信,细节中藏着对爷爷的急切思念。3. “甜蜜的希望”是万卡对爷爷接他回家的幻想,现实中他被打骂、无人关爱;这种对比突出了万卡命运的悲惨,强化了对沙俄社会的批判。4. “泥鳅摇着尾巴”是乡村生活的温暖象征,代表爷爷的关爱与自由的生活,与万卡当下的苦难形成对比,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5. 梦境的甜蜜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强烈反差,既表现了万卡对温暖的极度渴望,又暗示了希望的虚幻,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感。四、课外阅读1. “我”(支教老师)给内蒙古的乌兰寄棉鞋,乌兰通过邮包传递牵挂,两人用棉鞋和书信维系温暖的情感。2. 两者都是“情感载体”:“棉鞋”承载着“我”对乌兰的关爱,“信”承载着万卡对爷爷的思念;都在苦难(寒冷/被虐待)中传递温暖,成为精神寄托。3. “鞋要暖”指棉鞋要厚实保暖,“心要细”指对他人的牵挂要真挚;这句话既写出妈妈做鞋的用心,又暗示情感需要用心维系,与《万卡》中“信里的思念”本质相同——关爱需要具体的行动。4. 两者都用想象(“邮包长翅膀”“梦见爷爷念信”)表现对美好情感的期待;都通过虚幻的想象,反衬现实的艰难,让牵挂显得更动人。5. 牵挂的载体(棉鞋、信)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触可感:棉鞋的温度、信的字迹,都是牵挂的“证据”;它们连接着分离的人,让孤独的人感受到被惦记,就像《万卡》中,信虽然寄不出,却成了万卡对抗苦难的精神支撑。五、写作(略)评分标准: 紧扣“牵挂的载体”,结合具体物品(如书信、旧物)描写,细节生动,情感真挚,能联系《万卡》中“信的象征意义”,结构完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