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2课时)课件(共27张PPT) 2025-2026学年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2课时)课件(共27张PPT) 2025-2026学年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神经调节
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本节聚焦
兴奋是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兴奋在突触处是如何传递的?
为什么不能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
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在完成一个反射的过程中,兴奋要经过多个神经元。一般情况下,相邻的两个神经元并不是直接接触的。
神经元之间
伸肌
屈肌
肌梭
神经纤维
电信号
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
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 杯状或球状小体
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组织液)
突触后膜
突触
突触小泡
线粒体
受体
神经递质
2.突触的结构
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B:轴突——树突型
A:轴突——细胞体型
常见
C:轴突——轴突型
D:树突——树突型
3.突触类型
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
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传递过程
Na+
Na+
Na+
Na+
Na+
Na+
突触前神经元
突触后神经元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
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传递过程
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







⑥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变化,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⑦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5.传递特点
(1)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单向传递
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2)突触处兴奋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要慢
轴突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换。
兴奋传导(神经纤维上) 兴奋传递(神经元间)
基础
形式
特点
所用 时间
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
突触
电信号
电→化→电
只能单向传递

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6.神经递质
主要有乙酰胆碱、氨基酸(如谷氨酸、甘氨酸)、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Na+通道打开,Na+内流,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后神经元兴奋
Cl-通道打开,Cl-内流后,强化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使后膜难以兴奋,表现为抑制作用
种类
三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
能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速率
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小积累
兴奋传递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情况分析
三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兴奋剂
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
概念:
作用:
具有增强人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速度等作用。
毒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隐僻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三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思考与讨论:分析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
1.服用可卡因为什么会使人上瘾?
2.你还知道哪些毒品?如果有人劝你吸食毒品,你会怎样的方式拒绝?
3.你听说过吸毒导致家破人亡的事例吗?你认为吸毒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哪些危害?
可卡因既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毒品,它会影响大脑中与愉悦传递有关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利用神经递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感。在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从突触间隙回收。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服用可卡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另外,可卡因能干扰交感神经的作用,导致心脏功能异常,还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吸食可卡因者可产生心理依赖性,长期吸食易产生触幻觉与嗅幻觉,最典型的是有皮下虫行蚁走感,奇痒难忍,造成严重抓伤甚至断肢自残、情绪不稳定,容易引发暴力或攻击行为。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卡因后突然停药,可出现抑郁、焦虑、失望、疲惫、失眠、厌食等症状。
三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服用可卡因为什么会使人上瘾?
可卡因会与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使多巴胺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多巴胺是一种会使大脑产生愉悦感的神经递质,正常情况下发挥作用后会被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收。多巴胺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会导致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可卡因失效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收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通过服用可卡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
三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2.你还知道哪些毒品?如果有人劝你吸食毒品,你会怎样的方式拒绝?
主要的毒品还有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等。如果有人劝吸食毒品,拒绝的方式可以是说明毒品对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的危害,并指出吸食毒品是违法行为。
三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3.你听说过吸毒导致家破人亡的事例吗?你认为吸毒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哪些危害?
(1)毒品对个人身心的毒害:成瘾者身体因慢性中毒,会产生各种不适感、免疫力下降,还会出现各类疾病,甚至精神错乱,中毒死亡。
(2)对家庭的危害:成瘾性使吸毒人员戒毒困难,长期吸毒极大的增加家庭开支;长期吸毒会造成慢性中毒,体力衰弱,劳动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从而影响家庭收入。
(3)对社会的影响:吸毒人员的自我评价下降,在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角色功能降低,从而影响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给社会带来了经济损失。由于吸毒者对毒品的依赖性,为了寻找毒品,吸毒人员常会丧失理智和思维能力,可能会导致各种异常行为尤其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鸦片、吗啡、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诱导突触前膜一次性释放大量多巴胺,突触间隙多巴胺浓度显著增加。
可卡因:与突触前膜回收多巴胺的多巴胺转运蛋白具有极高的亲和性,多巴胺回收受阻,突触间隙多巴胺浓度显著增加。
冰毒 、摇头丸、麻古等新型毒品:诱导突触前膜一次性释放大量多巴胺;抑制多巴胺在突触前膜的重吸收,突触间隙多巴胺浓度显著增加。
毒品的成瘾机制
(2)可卡因的上瘾机制
①在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完作用后会被_______上的_______从突触间隙_____
②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_______失去___________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样,导致突触后膜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_____________,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服用可卡因来____这些神经元的活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
突触前膜
转运蛋白
回收
转运蛋白
回收多巴胺
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
多巴胺受体减少
多巴胺受体减少
维持
三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禁毒工作实行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
参与制毒、贩毒或引诱他人吸毒,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正式施行;
该法明确指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练习巩固
某些种类的毒品可以使人产生兴奋和愉快感,经常吸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下图表示某毒品的作用机理,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受体蛋白存在于突触后膜上
B.毒品分子与转运蛋白结合,导致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含量增加,最终在大脑 皮层产生愉悦感
C.图示信息表明,吸毒可导致受体蛋白增加,故吸毒时间越长,愉悦感越强
D.图示信息表明随吸毒时间延长欲获得同等愉悦感吸毒者需不断增加剂量
C
思维训练——推断假说与预期
有研究者提出一个问题:“当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还是电信号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两个蛙的心脏(A和B,保持活性)置于成相同的营养液中,A有某副交感神经支配,B没有该神经支配;刺激该神经,A心脏的跳动减慢;从A心脏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心脏的营养液中(如右图)B心脏跳动也减慢。
由此,科学家得出结论:
该神经释放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使心跳变慢。
A
B
思维训练——推断假说与预期
讨论:
在进行这个实验时,科学家基于的假说是什么?实验预期是什么?
假说: 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可能是释放了某种化学物质,
该物质可以使心脏减慢。
实验预期: 从A心脏的营养液中注入B心脏的营养液中,
B心脏的跳动也会减慢。
发现问题
提出假说
实验预期
A B
材料
处理
结果
结论
有某副交感神经
无某副交感神经
刺激该神经
从A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的营养液中
心脏跳动减慢
心脏跳动也减慢
该神经释放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使心跳变慢。
化学信号
发现问题
提出假说
实验预期
课堂小结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 有些地方的人们有食用草乌炖肉的习惯,但草乌中含有乌头碱,乌头碱可与神经元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从而引起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可导致死亡。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 食用草乌炖肉会影响身体健康
B. 钠离子通道打开可以使胞外的Na+内流
C. 钠离子通道持续开放会使神经元持续处于静息状态
D. 阻遏钠离子通道开放的药物可以缓解乌头碱中毒症状
C
练习与应用
2. 乙酰胆碱酯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有机磷农药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则该药物可以( )
A. 使乙酰胆碱持续发挥作用
B. 阻止乙酰胆碱与其受体结合
C. 阻止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
D. 使乙酰胆碱失去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A
练习与应用
二、拓展应用
1. 枪乌贼的神经元是研究神经兴奋的好材料。研究表明,当改变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 时候,静息电位并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N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
(1)请对上述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2)如果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该在何种溶液中测定?为什么?
练习与应用
【答案】
(1)静息电位与神经元内的K+ 外流相关而与Na+ 无关,所以神经元轴突外Na+ 浓度的改变并不影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与神经元外的Na+ 内流相关,细胞外Na+ 浓度降低,细胞内外Na+ 浓度差变小,Na+ 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值下降。
(2)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在钠钾离子浓度与内环境相同的环境中进行。因为体内的神经元处于内环境之中,其钠钾离子具有一定的浓度,要使测定的电位与体内的一致,也就必须将神经元放在钠钾离子浓度与体内相同的环境中。
练习与应用
2.一般的高速路都有限速的规定。例如,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在高速公路行驶, 车速最高不得超过120km/h。在高速路上行车, 要与前车保持适当的距离,如200 m。另外,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禁止酒后驾驶机动车。请你从本节所学知识的角度,解释这几项规定的合理性。如果遇到酒后还想开车的人,你将怎样做?
在行车过程中,发现危险进行紧急处置,实际上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反射过程。视觉器官等接受信号并将信号传至大脑皮层作出综合的分析与处理,最后作出应急的反应,要经过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多次突触传递,因此从发现危险到作出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车速过快或车距过小,就缺少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反应的过程。此外,酒精会对神经系统产生麻痹,使神经系统的反应减缓,所以酒后要禁止驾驶机动车。遇到酒后还想开车的人,需告诫:酒后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酒驾、醉驾是违法行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