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一 《沁园春 长沙》——从秋景豪情看青春价值课时 1 授课班级 课题 《沁园春 长沙》——从秋景豪情看青春价值来源 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课型 专题导入课□ 阅读鉴赏课 综合实践课□ 专题总结课□教学内容分析 《沁园春 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创作的经典词作。上阕描绘长沙深秋壮阔景色,下阕回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将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教学中需逐字逐句解析文本,如“红遍”“碧透”的色彩对比,“争”“击”“翔”的动词妙用,以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深层意蕴,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中体会青年毛泽东的豪情壮志与家国担当,为理解单元“青春的价值”主题奠定基础。学习者 分析 强 弱1.学生能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词韵律; 2.对青春理想话题有天然共鸣; 3.具备初步的文本圈点能力。 1.对古典诗词中“炼字”艺术理解不足,难以从“秋景描写”中解读出“革命激情”; 2.对“主沉浮”的时代背景与文本关联把握模糊。学习策略采用“文本细读法”,通过逐句解析、字词玩味、语境还原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学习目标 1.准确诵读全词,掌握“舸”“遏”等字词的读音,理解“怅寥廓”“挥斥方遒”等短语的含义。 2.逐句梳理上阕“看”字统领的景物,用原文词语精准概括每个意象的特征。 低阶目标 教学重点1.结合“争”“击”“翔”等动词,分析文本中动态意象所蕴含的蓬勃生命力,理解其与青年精神的关联。 2.联系1925年时代背景,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文本表述中,阐释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高阶目标 教学难点教学流程文本初探→背景关联→情境导入→诵读析字→逐句细研→拓展联结→总结作业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文本初探 1.提供《沁园春 长沙》原文电子文档,标注易错字音(如“舸(gě)”“怅(chàng)”“遒(qiú)” 等),说明诗歌朗读基本节奏划分规则(如七言诗句 “二二三” 划分)。 2.列出诗歌中重点字词(“独立”“寒秋”“漫江”“百舸”“怅寥廓”“挥斥方遒”等),要求查阅字典、词典理解基本义,并提示部分字词在语境中可能的引申义。 3.介绍意象概念(诗歌中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举例说明常见意象象征意义(如“月亮” 代表思乡)。 1.自主朗读诗歌5遍,标注节奏停顿,录制朗读音频发送至班级群。 2.查阅工具书,记录重点字词读音、基本义,尝试猜测引申义,制作字词预习卡片。 3.阅读意象知识资料,在诗歌中圈出至少5个意象(如“湘江”“橘子洲”等),为每个意象绘制简笔画并猜测蕴含的情感。 1.分享标准朗读音频供参考,鼓励学生互评音频(字音、节奏)。 2.发放字词预习答案参考文档,供学生自查;收集共性问题,课堂集中讲解。 3.发布意象知识讲解微课视频,随机抽取学生分享意象简笔画及情感猜测并点评。 1.字音全对、节奏划分合理(与示范差异小)得3分;字音错1-2个或节奏部分合理得2分;字音错3个及以上或节奏混乱得1分。 2.字词释义准确完整、能合理推测部分引申义得3分;释义有少量错误或未尝试推测得2分;释义错误较多得1分。 3.圈出5个及以上意象且情感猜测基本合理得3分;圈出3-4个意象或猜测较牵强得2分。学习资源:1.《沁园春 长沙》原文电子文档、教师标准朗读音频。2.纸质/电子字典、词典,字词预习答案参考文档。3.意象知识讲解微课视频、常见意象象征意义资料文档。设计意图:1.通过朗读、字词梳理和意象初探,让学生全面熟悉文本,扫除基础障碍,初步感知诗歌韵律与内涵。2.融合自主学习与互评,培养信息处理、联想思维能力,为课堂深入分析铺垫。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背景关联 1.布置任务:了解1925年中国社会背景(如五卅运动、国共合作等)及青年毛泽东相关历史事件(如领导韶山农民运动等)。 2.引导结合背景思考:诗歌中的秋景描写、青年豪情与时代环境有何关联? 1.上网查阅资料(推荐“中国历史网”“党史学习教育官网”),梳理1925年重大历史事件及青年毛泽东革命活动,整理成简洁笔记。 2.结合整理的背景资料,尝试分析诗歌中“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等场景与时代精神的联系,写下简短思考(50字左右)。 1.发布资料查阅指导文档(筛选信息、整理方法),设立答疑时间解答疑问。 2.收集学生的背景笔记和关联思考,点评资料完整性与思考的合理性。 1.准确梳理3个及以上1925年重大事件、2个及以上毛泽东活动,且资料有条理得3分;数量不足或整理混乱得2分。 2.能结合背景对诗歌场景与时代精神的关联做出合理分析得3分;分析较浅显得2分。学习资源:1.推荐查阅的历史网站、资料查阅指导文档;2.学生背景笔记与关联思考记录模板。设计意图:1.帮助学生理解创作的时代语境,为解读诗歌深层情感(如“谁主沉浮”的担当)奠定基础;2.引导将文本与历史关联,培养历史思维和文本解读的深度,落实课程思政中“青春与时代”的关联。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情境导入 5min 展示1925年长沙橘子洲头实景照片(历史资料),投影词作首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提问:“这句仅12字,却包含了哪些信息?从‘独立’一词能读出什么?” 1.圈点句中关键信息: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头)、人物动作(独立)、景物(湘江)。 2.发言:“‘独立’写出了他独自一人,可能在沉思。” 1.补充背景:1925年,28岁的毛泽东在此沉思国家命运,此时他已投身革命多年。 2.追问:“‘寒秋’通常给人萧瑟之感,但作者笔下的秋景是否如此?让我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 能从句子中圈出3个及以上关键信息并对“独立”进行合理解读的得 2 分,圈出信息不足2个或解读偏离的得1分。学习资源:1925年长沙橘子洲头历史照片、词作首句投影卡片设计意图:呈现历史照片与词作首句,创设与诗歌创作相关的时空情境。一方面,让学生直观感知诗歌诞生的地理与时代背景,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另一方面,以对“独立”一词的追问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探究诗人心境与诗歌内涵的兴趣,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诵读析字10min 1.范读全词,强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停顿,“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竞”字的重音。 2.字词解析:“舸”指大船,“击”指猛力拍打,“翔”指鸟飞,此处形容鱼游的轻快。 1.标注停顿和重音,同桌互读,重点纠正“舸(gě)”“遏(è)”的读音。 2.小组竞赛读,每组读上阕2句,要求读出“看秋景”的激昂,教师实时标注每组读错的字词和节奏。 1.板书易读错字词:舸(gě)、遏(è),强调“遒(qiú)”的声调。 2.点评:“第二组读‘层林尽染’时,‘尽’字重读,突出了红色的彻底,很贴合文本!” 1.停顿和重音标注准确率100%的得3分,错1处得2分,错2处及以上得1分(检查标注稿)。 2.小组竞赛读中,无读音错误且节奏恰当的小组加2分。学习资源:1.带注音及简释的词作文本;2.教师范读音频(含节奏标注);3.小组接龙读评分表(含字音、节奏、情感维度)。设计意图:绕“读准、读好”诗歌展开。带注音文本保障字音准确性,教师范读音频提供节奏与情感参照,帮助学生建立对诗歌韵律的初步感知。小组接龙读结合评分表,既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又通过互评强化对节奏、情感的把握,为后续文本细研中理解语言背后的情感与思想铺路。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逐句细研22min 【任务一】解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5min) 1.提问:“‘红遍’的‘遍’与‘尽染’的‘尽’有何关系?若改为‘红透’‘层林半染’,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引导:从文本词语叠加中体会秋景的壮阔。 【任务一】小组讨论后发言:“‘遍’和‘尽’都强调范围广,说明红色覆盖了整个山林,改为‘红透’‘半染’就没有这种壮阔感了。” 【任务一】板书对比:红遍(范围广)VS红透(程度深);尽染(彻底)VS半染(局部),强调文本炼字的精准。 【任务一】能准确分析“遍”“尽”表达效果的得3分,仅说出字面意思的得2分。【任务二】解析“漫江碧透,百舸争流”(5min) 1.聚焦“漫江”“碧透”:“‘漫’字写出江水的什么状态?‘碧透’与‘红遍’形成怎样的视觉效果?” 2.分析 “争” 字:“‘百舸争流’的‘争’字,在文本中有何具体含义?写出了船的什么状态?” 【任务二】圈出“漫”“碧透”“争”,发言:“‘漫’写出江水广阔无边,‘碧透’与‘红遍’红绿相映,很鲜艳;‘争’写出船很多,都在往前赶,很有活力。” 【任务二】展示湘江江面广阔、百舸竞渡的历史图片,引导:“‘争’不仅是船在争,更是那个时代进步力量在争!” 【任务二】能解读“争”字体现活力的得3分,仅描述船多的得2分。【任务三】解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6min) 1.比较动词:“‘击’换成‘飞’,‘翔’换成‘游’,文本表达效果有何变化?” 2.追问:“‘竞自由’的‘竞’字,在文本中是指哪些事物在‘竞’?体现了什么?” 【任务三】模拟动作体会:做“击”和“飞”的动作,感受“击”的力量感。发言:“‘击’写出鹰的迅猛有力,‘翔’写出鱼的轻快自由;‘竞’指万物都在竞争,体现了生命力。” 【任务三】示范分析:“‘击长空’的‘击’,有冲破云霄的力量,像青年在打破旧世界;‘翔浅底’的‘翔’,如青年在新时代自由翱翔。” 【任务三】能说出“击”“翔”与青年精神关联的得3分,仅分析动作的得2分。【任务四】解析“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6min) 1.提供1925年时代背景文本资料: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2.提问:“结合背景,‘怅寥廓’的‘怅’是惆怅吗?‘问’的对象是谁?‘主沉浮’在文本语境中具体指什么?” 【任务四】阅读背景资料后小组辩论:“‘怅’是忧虑还是沉思?”结论:“‘怅’是面对广阔大地和动荡时局的深沉思考,‘问’是对国家命运的叩问,‘主沉浮’指谁来决定国家的前途。” 【任务四】补充文本语境:毛泽东此时刚经历农民运动受挫,“问”是他在寻找救国之路,引导学生从文本和背景结合中理解情感。 【任务四】能结合背景解读“怅”为沉思且理解“主沉浮”含义的得3分,解读片面的得2分。学习资源:1.分场景湘江秋景图(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鱼翔);2.1925年重大事件简表(五卅运动、毛泽东韶山农运)、动词对比分析卡(“击”“翔”与“飞”“游”的差异)。设计意图:1.用秋景图将文字意象化,助力理解意境;2.时代背景简表提供解读情感的历史依据;3.动词对比卡引导体会语言精妙;4.逐句分析中,培养学生文本细读和结合背景解读的能力。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拓展联结5min 投影文本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与当代青年抗疫照片(配文:“恰同学少年,逆行出征”)。提问:“两个时代的青年,在文本精神和现实行动上有何相通之处?” 1.结合文本“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等短语,联系抗疫青年的担当行为。 2.发言:“都有青春的活力和为国家、人民奉献的精神。” 总结:“无论是文本中‘指点江山’的青年,还是现实中‘守护家园’的青年,青春的价值都在担当与奋斗中闪光。” 能结合文本短语和现实案例进行分析的得3分,仅谈其一的得2分。学习资源:1.节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文本投影;2.3张抗疫青年一线服务照片(配简短事迹)。设计意图:将文本中青年形象与当代抗疫青年对照,让学生感受不同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共通性,深化对“青春价值”的理解,自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总结作业3min 1.文本逻辑梳理:景(红遍、争流等)→情(豪情与担当)→理(青春价值在于担当)。 2.分层作业:基础层:从“红遍”“尽染”“争流”“击”“翔”“竞”等文本词语中,选3个写50字赏析,说明其表达效果。提升层:以“读‘谁主沉浮’有感”为题,结合文本和自身,写100字短文,谈谈当代青年的责任。 1.快速记录作业要求,标记关键词。 2.齐声朗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会文本情感。 1.投影作业评价标准:基础层需紧扣词语在文本中的具体含义分析;提升层需结合文本语句和自身实际。 2.强调:“作业要从文本出发,不能脱离词作内容空谈。” 能准确复述文本逻辑梳理内容的得2分,记录作业要求完整的得1分。学习资源:含“词语赏析”“感悟写作”的分层作业单(附评分标准)、标注“景—情—理”对应词句的逻辑框架图。设计意图:通过逻辑框架图帮助学生梳理诗歌脉络,形成整体认知;分层作业兼顾基础与提升,巩固知识并引导联系自身,体现教学评一体化,为单元主题深化积累素材。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上阕:观秋景·探豪情 核心意象群 山:万山红遍(遍→范围广) 林:层林尽染(尽→程度深) 江:漫江碧透(透→清澄) 舸:百舸争流(争→活力) 鹰:鹰击长空(击→刚劲) 鱼:鱼翔浅底(翔→轻快) 核心设问 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下阕:忆往昔·明责任 青春群像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行动宣言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逻辑主线 景(秋景壮阔)→情(豪情激荡)→志(担当天下)教学反思1.任务四的“怅”字解读,虽提供了背景资料,但部分学生仍难以理解“沉思”的深层内涵,可增加毛泽东同期相关文稿片段(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引言),让文本情感更具体。 2.拓展联结环节时间较短,可在课后布置“寻找身边的‘争流’青年”微调查,下次课结合文本分享。2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科 语文 学校 年级 一年级班级 教材版本 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 人数总课时 10 相关学科 历史、思想政治 执教教师一、单元基本信息单元名称 青春的价值 教学主题 文学作品中的青春之歌课程标准 1.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2.学生应能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隐含意思,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感;能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能理解各类作品中涉及的文化现象和观念。教材分析 本单元收录5首诗歌(《沁园春 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和2篇小说(《百合花》《哦,香雪》)。这些作品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青春的风采与价值。诗歌通过意象、韵律、节奏等抒发情志,小说则通过人物形象、情节、环境描写等展现时代风貌与人性光辉。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青春价值的思考。二、单元教学解析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通过诗歌和小说两种文学体裁,呈现了不同时代青年对青春的思考与追求。学生将在阅读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之美、韵律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志向;在小说阅读中,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情节发展,感受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人性之美。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青春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核心问题 1.文学作品是如何通过意象、人物形象等展现青春的价值的? 2.不同时代的青春价值有何异同?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 3.如何运用所学的文学鉴赏方法,赏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青春主题?表现性任务 1.举办“青春的价值”主题朗诵会,选择本单元作品或自己创作的青春主题作品进行朗诵,展现对青春价值的理解。 2.开展“我心中的青春榜样”主题演讲,结合本单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阐述青春榜样的特质及对自己的影响。 3.创作一篇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的诗化小说或诗歌,运用所学的文学手法,表达自己对青春价值的独特感悟。单元教学结构 1.第一阶段(3课时):诗歌诵读与意象分析。通过诵读《沁园春 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通过意象抒发的情感与志向。 2.第二阶段(3课时):小说阅读与人物形象分析。阅读《百合花》《哦,香雪》,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体会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青春价值。 3.第三阶段(2课时):拓展阅读与比较分析。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与之前学习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诗歌在表现青春主题上的异同;同时,将两篇小说进行对比,深化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4.第四阶段(2课时):主题创作与展示。学生进行“青春的价值”主题创作,创作诗化小说或诗歌,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与交流,分享自己对青春价值的思考与感悟。三、单元学情分析与学习条件支持单元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弱) 心理层面(强)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诗歌和小说的一般阅读能力及鉴赏能力有初步培养,但对诗歌中的“意象”以及诗歌语言的锤炼等缺乏深入了解,欣赏诗歌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小说阅读中,对小说的深层主题挖掘和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不足。 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青春主题有较强的共鸣和探索欲望,这为学习本单元提供了积极的心理基础。他们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喜欢通过讨论和分享来丰富自己的认知。应对策略1.针对知识层面的不足,通过详细讲解、示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象和小说艺术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利用学生心理层面的优势,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举办朗诵会、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青春的价值。学习条件支持 1.多媒体资源: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作品所描绘的情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展示小说所反映时代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图书馆资源: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研究资料等,供学生自主拓展阅读,加深对文学作品中青春主题的理解。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查找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资料,拓宽学习渠道;同时,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作品,促进交流与互动。四、单元与课时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理解并赏析诗歌和小说中的精妙语言,体会其独特的表现力;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青春价值的感悟,尝试创作诗歌和诗化小说。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意象、人物形象、情节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青春的价值,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和小说的人物美、情节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能够借鉴所学的文学手法,进行“青春的价值”主题创作,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内涵,传承和弘扬积极向上的青春文化;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5.课程思政融入:通过学习本单元作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将青春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实现课程思政目标。课时学习目标 课时1(《沁园春 长沙》)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如“湘江”“橘子洲”“百舸”等,体会诗人通过意象营造的意境,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2.赏析诗歌的语言,如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体会其精妙之处,提升语言鉴赏能力。 3.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课时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学习目标1.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对“力”的歌颂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理解诗人对新世界的向往和创造热情。 2.解读《红烛》中红烛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在矛盾、痛苦中的挣扎与奉献精神,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比较两首诗歌在抒情方式、意象运用等方面的异同,提升诗歌比较鉴赏能力。课时3(诗歌拓展阅读与总结)学习目标1.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人对生命、自然的独特感悟。 2.总结本单元诗歌在意象运用、韵律节奏、抒情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形成对诗歌鉴赏的系统认知。课时4(《百合花》)学习目标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通讯员、新媳妇,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体会革命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2.赏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新媳妇的百合花被子等,理解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感受小说所反映的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体会青春在奉献中的价值。课时5(《哦,香雪》)学习目标1.把握小说中香雪等人物的形象特点,理解她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对自尊的追求,感受乡村少女的青春活力与美好品质。 2.赏析小说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小说中蕴含的诗意,感受诗化小说的独特魅力。 3.分析小说所反映的时代变迁对乡村青年的影响,思考青春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课时6(小说比较阅读与总结)学习目标1.对比《百合花》和《哦,香雪》在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主题表达等方面的异同,深化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2.总结小说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如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情节梳理方法、主题挖掘方法等,提升小说阅读能力。课时7(“青春的价值”主题讨论)学习目标1.结合本单元的诗歌和小说,从不同角度探讨青春的价值,如青春与理想、青春与奉献、青春与时代等。 2.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思考自己的青春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时8(主题创作指导)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和小说创作手法,进行“青春的价值”主题创作,明确创作思路和要求。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意象、人物形象、情节等,表达自己对青春价值的独特感悟,培养创作能力。课时9(作品展示与评价)学习目标1.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或诗化小说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对青春价值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评价,从语言表达、意象运用、人物形象塑造、主题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审美水平。课时10(单元总结与拓展)学习目标1.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梳理诗歌和小说的学习要点,巩固所学的文学知识和鉴赏方法。 2.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其他青春主题的文学作品,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赏析,提升文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五、任务设计及学习活动任务一 诗歌诵读与意象感悟 (3课时) 活动1 诗歌朗诵比赛 (1课时) 1.学生选择《沁园春 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中的一首进行朗诵,分组进行初赛。 2.每组推选代表参加决赛,邀请语文老师、音乐老师等担任评委,从语音语调、节奏把握、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3.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和奖品。活动2 意象分析小组讨论 (1课时)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探讨意象的内涵和作用。 2.每个小组制作PPT,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包括意象列举、内涵解读、作用分析等。 3.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活动3 诗歌意象仿写 (1课时) 1.教师给出一些常见的意象,如“月亮”“梅花”“柳树”等,引导学生思考其象征意义。 2.学生选择一个意象,模仿本单元诗歌的创作手法,创作一首短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思考。 3.学生在班级内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和学习。任务二 小说阅读与人物分析 (3课时) 活动1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1课时) 1.学生阅读《百合花》和《哦,香雪》,分别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2.制作人物卡片,从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在小说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3.小组内交流人物卡片,互相补充和完善。活动2 细节描写赏析 (1课时) 1.找出《百合花》和《哦,香雪》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如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香雪用鸡蛋换铅笔盒等情节。 2.分析这些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的作用,写一篇赏析短文。 3.选取部分学生的赏析短文进行展示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活动3 小说情境再现 (1课时) 1.学生分组,选择《百合花》或《哦,香雪》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情境再现表演。 2.在表演前,小组成员要深入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通过表演展现出来。 3.其他小组观看表演后,进行评价,分析表演是否准确地呈现了小说中的情境和人物形象。任务三 拓展阅读与比较分析 (2课时) 活动1 诗歌比较阅读 (1课时) 1.学生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和《致云雀》,与之前学习的诗歌进行比较,从意象、情感、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2.填写诗歌比较阅读表格,梳理不同诗歌的异同点。 3.小组内交流表格内容,推选代表进行班级汇报,教师总结归纳。活动2 小说对比分析 (1课时) 1.将《百合花》和《哦,香雪》进行对比,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主题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2.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对比分析的小论文,阐述两篇小说的共性与独特之处。 3.各小组展示论文成果,进行班级交流和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任务四 主题创作与展示 (2课时) 活动1 主题创作指导 (1课时) 1.教师讲解诗歌和诗化小说的创作要点,如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运用,诗化小说的情节淡化、意境营造、语言诗化等。 2.展示一些优秀的青春主题诗歌和诗化小说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创作思路和艺术特色。 3.学生确定自己的创作方向,选择创作诗歌或诗化小说,进行构思和创作。活动2 作品展示与评价 (1课时) 1.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通过朗读、投影等方式呈现给全班同学。 2.其他学生从语言表达、意象运用、人物形象塑造(如果是小说)、主题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建议。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创作成果,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作。六、单元学习评价设计评价主体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 1.学习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朗诵比赛、情境表演等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情况,包括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活跃度等。 2.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诗歌意象仿写、细节描写赏析短文、诗歌比较阅读表格、小说对比分析小论文、主题创作作品等作业进行评价,从内容、结构、语言、创新等方面进行评分。 3.考试评价:在单元测试中,设置诗歌鉴赏、小说阅读、文学知识等题目,考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1.课堂观察记录:教师在课堂上随时记录学生的表现,作为学习过程评价的依据。 2.作业评分表:制定详细的作业评分标准,对学生作业进行量化评分。 3.考试试卷分析:对单元测试试卷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薄弱点和进步情况。学生自评 1.学习收获反思:学生在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撰写学习收获反思,总结自己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2.创作作品自评:学生对自己创作的诗歌或诗化小说作品进行自我评价,从创作思路、艺术特色、主题表达等方面分析自己的作品。 1.学习反思日志:学生定期撰写学习反思日志,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感悟。 2.作品自评表:提供作品自评表格,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对自己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学生互评 小组活动评价: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对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贡献度、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进行评价。采用“小组互评表”的形式,从“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有价值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想法”“主动承担任务,按时完成分配的工作”“与组员有效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等维度进行打分(每项1-5分),并给出具体的评价意见。最后,小组汇总互评结果,计算每个成员的平均得分,作为小组活动评价的重要依据。 表现性任务评价:针对“青春的价值”主题朗诵会、“我心中的青春榜样”主题演讲、“青春的价值”主题创作等表现性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对于朗诵会和演讲,从“内容紧扣主题,观点鲜明”“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感染力”“情感真挚,能引起共鸣”“仪态大方,展现良好精神风貌”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主题创作,从“主题突出,体现对青春价值的独特思考”“运用所学文学手法,表达生动形象”“语言流畅,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创意新颖,有独特的视角”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通过填写“表现性任务互评表”,为其他同学的作品或表现打分,并写下具体的优点和改进建议。评价结束后,教师将互评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共同进步。七、单元作业设计基础巩固类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1.诗歌意象梳理:梳理本单元所有诗歌(《沁园春 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中的核心意象,填写“诗歌意象梳理表”,注明意象的具体内容、象征意义以及在诗歌中所起到的表达作用。 2.小说情节脉络梳理:分别为《百合花》和《哦,香雪》绘制情节脉络图,清晰呈现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标注出关键情节和转折点。 3.文学常识填空:围绕本单元作者、作品创作背景、文学流派等相关文学常识,完成填空题,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1.诗歌意象梳理表:意象梳理完整准确,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分析合理,得满分;有少量遗漏或分析不够准确,酌情扣分;遗漏较多或分析错误,得分较低。 2.情节脉络图:情节梳理清晰,关键情节和转折点标注准确,得满分;脉络较清晰,标注有少量错误,酌情扣分;脉络混乱,标注错误较多,得分较低。 3.文学常识填空:填空准确率100%得满分,每错一处扣相应分数。能力提升类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1.诗歌比较鉴赏:选取本单元两首诗歌,从意象运用、抒情方式、语言风格三个角度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比较鉴赏短文,分析它们在表现“青春的价值”主题上的异同。 2.小说人物评论:从《百合花》的通讯员、新媳妇和《哦,香雪》的香雪中任选一位人物,结合具体情节,撰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人物评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阐述其身上所体现的青春价值。 3.细节描写仿写:借鉴《百合花》中对通讯员衣服破洞、《哦,香雪》中对香雪换铅笔盒等细节描写的手法,描写一个能体现青春特质的生活细节,字数200字左右。 1.诗歌比较鉴赏短文:角度明确,分析深入,语言流畅,得满分;角度较明确,分析不够深入,语言基本流畅,酌情扣分;角度不明确,分析肤浅,语言表达较差,得分较低。 2.小说人物评论: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分析准确,能结合具体情节,阐述合理,得满分;分析较准确,情节结合不够紧密,阐述基本合理,酌情扣分;分析错误,缺乏情节支撑,得分较低。 3.细节描写仿写:能体现青春特质,手法运用恰当,描写生动,得满分;能体现一定青春特质,手法运用基本恰当,描写较生动,酌情扣分;不能体现青春特质,手法运用不当,描写生硬,得分较低。拓展创新类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1.“青春的价值”主题征文: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结合本单元所学作品的感悟,撰写一篇600-800字的征文,文体不限(诗歌、散文、记叙文等均可),要求观点明确,情感真挚,运用至少两种本单元学到的文学表现手法。 2.“青春风采”手抄报制作:制作一份以“青春风采”为主题的手抄报,内容可包括本单元作品中的青春人物形象介绍、青春名言警句摘抄、自己对青春价值的感悟等,要求版面设计美观,内容丰富且紧扣主题。 3.微型剧本创作:选取本单元某篇作品中的一个体现青春价值的片段,将其改编成一个微型剧本,包含人物对话、动作、场景描述等要素,剧本时长控制在5-8分钟。 1.主题征文:主题突出,情感真挚,文学表现手法运用恰当,语言流畅,得满分;主题较突出,情感较真挚,手法运用基本恰当,语言基本流畅,酌情扣分;主题不突出,情感虚假,手法运用不当,语言表达差,得分较低。 2.手抄报:版面美观,内容丰富,紧扣主题,得满分;版面较美观,内容较丰富,基本紧扣主题,酌情扣分;版面杂乱,内容贫乏,偏离主题,得分较低。 3.微型剧本创作:片段选取恰当,人物对话、动作、场景描述符合原作风格和人物特点,时长合适,得满分;片段选取较恰当,描述基本符合要求,时长较合适,酌情扣分;片段选取不当,描述不符合要求,时长不合适,得分较低。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docx 课时一 《沁园春 长沙》——从秋景豪情看青春价值.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