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认识化学科学 教案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认识化学科学 教案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第1节 认识化学科学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化学学科的神奇魅力。
2.能以化学史为载体初步认识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我国古代杰出的化学成就。
3.能感悟化学作为中心科学的意义,体会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
难点: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师准备:小苏打,白醋,红豆,95%的酒精溶液,棉布手帕,蒸馏水,酚酞溶液,浓氨水烧杯,坩埚钳,酒精灯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交流讨论】这是我们的第一堂化学课,现在老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眼中的化学究竟是怎样的呢? 【总结】有的同学眼中的化学是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仪器,有的同学眼中的化学是这些化学符号。其实化学是一门科学,它包含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 【提问】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过渡】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吧。 根据自己的预习或已有知识回答问题。 通过让学生回答他们眼中的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环节二 新课讲解 一、有趣而神奇的化学 【讲述】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根据自然界已有的物质,创造出新的物质。 【实验探究】在一个烧杯中加入3小勺小苏打,再加入少量白醋,观察现象。向上述烧杯中再加入一小把红豆,加入适量白醋,观察现象。 【总结】有气泡产生,最后放入红豆,红豆就会在液体中跳动起来。产生现象的原因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布置任务】在一个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有少量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地向下压,棉花能燃烧,你能解释实验现象吗? 【总结】乙醚先发生燃烧,再引发棉花燃烧。 【布置任务】将20mL95%的酒精溶液和10mL水混合,将一块棉布手帕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至半干。用坩埚钳夹持手帕,子啊酒精灯上点燃, 并轻轻抖动手帕。火焰熄灭后,可以观察到手帕并没有被烧坏。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总结】酒精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被水蒸发带走,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 【过渡】以上实验似乎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悬念”,这其实都和我们要学习的化学知识有关。这些奇特的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通过学习化学就能揭开其中的奥秘。 【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要学会基于实验现象展开思维。 【过渡】我们对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已有初步的认识,我们通过接下来的实验,对微观粒子的特性进行探究,同学们注意观察现象,展开思维,发现相关的知识。 【布置任务】实验桌上摆放了本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请同学们分组完成下列实验。 向烧杯A中加入20 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向甲溶液中滴加1~2滴浓氨水,观察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交流讨论】现在请一名代表回答问题。 【总结】这是老师整理的实验现象和对现象的分析。同学们在描述实验现象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提问】如果我们不把它们直接接触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你如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呢? 【总结】老师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阅读PPT,并分组按照步骤分组实验。 【交流讨论】现在老师要请一名同学说说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你们的分析结果。 【总结】一段时间后烧杯B中溶液变红,这说明构成氨水的微粒从烧杯C中“跑出”进入另一烧杯中与酚酞试液发生化学反应,使溶液颜色变红。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证实了构成物质的微粒确实是不断运动的。 【思考讨论】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微粒不断运动的例子吗? 【总结】从远处能闻到花香、酒味儿,湿衣服晾干,敞口容器中的水或酒精不断减少都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不断地运动。 倾听理解。 观察并回答问题。 倾听,记忆。 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并回答问题。 倾听,记忆。 分析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氨水使酚酞试液变色。 回答问题。 讨论可能出现的现象。 按照记录填写实验表格。 回答问题。 举例:闻到花香、闻到酒精味道。 通过讲述让学生明确化学是什么及化学研究的对象。 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展思维,并激发学习兴趣。 学会基于实验现象展开思维的方法。 通过设置对比实验,让学生理解酚酞变色的真正原因。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并明白科学的结论是建立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上的。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意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二、历史悠久的化学 【过渡】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那化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程呢? 【布置任务】阅读教材,了解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炼化学发展历程)。 【展示】展示PPT第13页。 【总结】古代化学时期的化学是对物质变化的探索阶段,人类学会了使用火,改善了自身生存条件。人类在逐步了解和利用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制得了有价值的产品,如瓷器和陶器。 【讲述】这段时间我国和西方化学史上都活跃着一批化学家,西方的西方炼金术,他们想用“贱”金属炼黄金。虽然很不科学,但是却 促进了医药、化学、矿物的发展。而我国是发明陶瓷、冶金、酿造、印染、造纸和火药等较早的国家,在一些文物和科学技术典籍中对此有生动而详尽的记载。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曾评价说: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从中国传出去的。 【展示】展示PPT第14页。 【讲述】到了近代,化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代化学史上化学家拉瓦锡等化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家波义尔第一次给元素下了定义;这个时候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后来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又提出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1869年,门捷列夫又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研究和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讲述】在近代化学传播和现代化学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科学家也作出了许多贡献。例如,清代著名学者徐寿(1818-1884)参与翻译《化学鉴原》并编写了多部化学著作,对化学知识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结】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促进了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阅读课本,并提炼: (1)古代实用化学工艺(陶器、冶金、……) (2)近代化学发展阶段(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3)现代化学的发展阶段(先进仪器分析和技术应用) 倾听并理解。 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并让学生理解“科学是人类努力的结果”。通过讲解化学家的故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亲切感,激发学习动力。以史为鉴,启迪学生思维,培养严谨态度。 帮助学生梳理化学史。
三、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 【过渡】化学既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实用科学,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讲述】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化学创造了大量的新物质,解决了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整理化学与粮食、能源、材料等相关的作用。 【交流讨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展示】小组代表展示小组成果。 【总结】 以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原料,运用化学原理生产新的物质,能够帮助人们更合理、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为满足人们地生活和生产需要发挥巨大的作用。 倾听理解。 通过讲述让学生明白,社会的文明和发展离不开化学,解决当前社会面临很多问题也离不开化学。
环节三拓展延伸 【展示】我国优秀的化学家。 倾听,观看。 拓展学生视野,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五、板书设计
第1节 认识化学学科
一、有趣而神奇的化学
二、历史悠久的化学
三、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
7 / 7(共26张PPT)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1节 认识化学科学
学习目标
1.能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化学学科的神奇魅力。
2.能以化学史为载体初步认识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我国古代杰出的化学成就。
3.能感悟化学作为中心科学的意义,体会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
重难点
说说你眼中的化学是什么样子的?
是这些化学实验仪器?
Na2CO3
2H2O 2H2↑+O2↑
通电
还是这些化学符号?
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化学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属于自然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不仅要研究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研究和创造新物质)
化学常通过实验来探究和揭示自然界的规律,有着独特的魅力!
1
在一个烧杯中加入3小勺小苏打,再加入少量白醋,观察现象。
2
向上述烧杯中再加入一小把红豆,加入适量白醋,观察现象。
实验探究
有气泡产生,最后放入红豆,红豆就会在液体中跳动起来。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思考讨论
在一个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有少量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地向下压,棉花能燃烧,你能解释实验现象吗?
乙醚先发生燃烧,再引发棉花燃烧。
思考讨论
将20mL95%的酒精溶液和10mL水混合,将一块棉布手帕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至半干。用坩埚钳夹持手帕,子啊酒精灯上点燃, 并轻轻抖动手帕。火焰熄灭后,可以观察到手帕并没有被烧坏。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酒精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被水蒸发带走,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
方法导引
实验操作
实验条件
实验现象
基于实验现象展开思维
证实猜想
发现未知
思维
思维
实验探究
烧杯A
甲溶液
滴加酚酞溶液
滴加浓氨水
向烧杯A中加入20 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溶液,得到甲溶液。向甲溶液中滴加1~2滴浓氨水,观察现象。这一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1
将酚酞试液滴入蒸馏水中,溶液不变色;滴加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现象
无色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遇浓氨水变红。
分析
实验记录
如果不直接接触,会有什么现象呢?
实验探究
甲溶液
浓氨水
烧杯B
烧杯C
在烧杯B中重新配制5 mL甲溶液。在烧杯C中加入3~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你如何解释产生的现象?
实验2
实验记录
一段时间后,烧杯B中溶液变红。
现象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微粒从烧杯C中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后形成氨水,使溶液变红。
分析
实验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历史悠久的化学——古代实用化学工艺
“火”是人类掌握最早的化学反应
新石器时代双耳彩陶罐
商代青铜纵目面具
火的发现
烧制陶器
瓷器
青铜器、铁器
我国东汉时期最早出现瓷器
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剑
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从中国传出去的。
——英国科学史
专家李约瑟
历史悠久的化学——近代化学发展阶段
拉瓦锡等化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道尔顿、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先后提出原子论、分子假说
门捷列夫等化学家提出元素周期律
化学反应规律的探索、物质结构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
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第一次给元素下了定义
历史悠久的化学——现代化学发展阶段
清代著名学者徐寿(1818-1884)参与翻译《化学鉴原》并编写了多部化学著作,对化学知识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化学与粮食
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
合成氨工厂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农业生产需要化肥、农药,其加工、生产都离不开化学科学和化学工业技术的支持。
化学与能源
石油炼制
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
化学家利用太阳能,通过人工模拟光合作用,捕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可作为燃料或粮食的有机化合物,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
合金人工骨骼
工业光导纤维内窥镜
半导体硅片
化学与材料
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
以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原料,运用化学原理生产新的物质,能够帮助人们更合理、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为满足人们地生活和生产需要发挥巨大的作用。





徐光宪,著名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关于稀土分离的全新理论以及相关的公式和计算程序,设计出新的工艺流程,使我国稀土分离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2008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徐光宪(1920-2015)





闵恩泽,著名石油化工专家,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我国绿色化学领域的开拓者,对我国炼油工业的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我国催化剂之父”。200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闵恩泽(1924-2016)
1.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取一块大理石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A. 大理石由什么成分组成 B. 大理石的产地在哪里
C. 大理石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 大理石的微观结构如何
B
2.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古时候,人类发现并利用了火这一与化学有关的现象
B. 原子论和分子论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C. 道尔顿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D. 现在,化学家已能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探索
C
3.某科学家在一次化学论坛会上提出 “化学不是问题,化学解决问题”的观点,则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B. 利用化学开发新材料,改善人类生存条件
C. 利用化学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
D. 化学是万能的,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
D
化学
古代
近代
现代
发展史
怎么用
研究内容
化学的作用
粮食
能源
材料
……
结构
组成
性质
转化及应用




物质
是什么




课堂小结
调查我国化学家的先进事迹
撰写我国化学家的“人物传
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