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化学研究什么 第1课时教案 +课件(共27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化学研究什么 第1课时教案 +课件(共27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第2节 化学研究什么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初步感知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范畴。
2.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举例说明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能初步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化学实验、描述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三、教学准备
教学仪器和药品:蜡烛、火柴、澄清石灰水、烧杯、粗玻璃管。
教学PPT及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展示图片。 【讲述】世界上的物质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例如:水结成冰、燃放烟花、灯泡发光、木炭燃烧等都是物质变化的实例。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过渡】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包括我们人类,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各种变化。那这些变化是怎样分类的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物质的变化及分类。 学生倾听,观察图片,然后举出生活中物质发生变化的实例。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的实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 新课讲解 一、物质的变化 【讲述】蜡烛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蜡烛燃烧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你也许会认为蜡烛燃烧没有什么值得探究的。但真的是这样吗? 19世纪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后提出的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达数十个,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诸多新的科学发现。 【提问】提到观察,问题来了,哪位同学能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观察呢?观察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讲述】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物质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 【总结】刚才同学们回答了如何进行观察,老师将同学们的观点做了如下整理: 1.可以运用感官或借助仪器并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 2.在化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变化前:观察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等。 变化中: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如物质的颜色与状态的变化、发光、放热、放出气体等)。 变化后:观察新生成的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观察的注意事项,现在让我们也做一个小科学家按照老师的步骤进行探索吧。 【提示】在实验之前,有以下几点是需要同学们注意的: 按照步骤进行探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安全,防止点燃其他物品,避免烧伤自己或他人。 【展示】展示实验步骤: (1)取一小段蜡烛,观察外部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3)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4)迅速向上述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5)取一小段粗玻璃管,按图1-24所示方式置于火焰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6)吹灭蜡烛,观察实验现象。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分组进行实验。 【交流讨论】现在老师分别请六名同学帮助老师填写表格。 【展示】展示PPT8—9页。 【总结】这是老师整理的实验结论,可供同学们参考。同学们在描述实验现象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过渡】那现在哪位同学能说一下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有什么区别呢? 【总结】蜡烛熔化时只是蜡烛由固态变为液态,这个过程中蜡烛还是蜡烛,并没有变成新物质。这种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而点燃蜡烛后,蜡烛火焰轻轻摇曳,在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后会发现内壁有小水珠生成,这说明蜡烛燃烧有水蒸气生成。在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蜡烛不再是蜡烛了,而是变成了新物质,这种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又称为化学反应。 【过渡】现在你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区别了吧。 【思考讨论】老师要考考大家,请大家分析下面的几种物质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1.酒精的挥发。 2.植物的光合作用。 3.木炭的燃烧。 4.氯化氢和氨气混合,产生白烟。 5.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6.碘化钾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混合,产生黄色沉淀。 7.灼热的金刚石在液氧中燃烧。 【总结】通过刚才讨论,我们发现酒精的挥发、金刚石加工成钻石是物理变化,因为在变化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或状态发生了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需要注意的是,金刚石加工成钻石,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是物理变化。剩下的几种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因为在变化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如氯化氢和氨气混合产生的白烟就是氯化铵,是一种不同于氯化氢和氨气的物质。这些变化在我们以后的化学学习中都会学到。 【过渡】我们可以通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再次验证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之间的改变。 【展示】播放视频【教学实验】水的三态变化。 【展示】展示PPT14页。 【讲述】同学们发现了吗?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一些现象,比如煤油燃烧会产生火焰和黑烟,而无色气体氨气和氯化氢混合后会产生白烟;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会产生红棕色的沉淀。除此之外,化学变化还常常伴随发光、放热等现象。 【提问】那如果老师说凡是有这些现象的都是化学变化,这种说法对吗? 【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上述说法不正确。这些现象不是我们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因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形成,如灯泡发光也有发光现象,但它不是化学变化。 【布置任务】我们刚刚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请同学们填写表格。 【总结】展示PPT17页。 倾听并思考。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倾听、理解、记忆。 倾听,理解并记忆。 分组进行实验。 回答问题。 倾听、理解并记忆。 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 倾听、理解并记忆。 思考,回答。 填写表格。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科学家的故事,引起学生探究蜡烛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探测学生前置知识。 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观察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实验前,提示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通过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通过对比分析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的区别,帮助学生梳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利用视频加深学生对物理变化知识的理解。 通过动图让学生明确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 通过表格对比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对比记忆。
二、物质的性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物质的性质。那什么是物质的性质呢? 【展示】展示酒精的图片。 【组织活动】酒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物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酒精的下列性质。 【展示】PPT展示需要探究的问题。 【总结】酒精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与其他性质不一样,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 【过渡】酒精燃烧,说明酒精具有可燃性,可燃性是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发生变化的内因。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8页内容,自己总结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展示】展示PPT19页。 【总结】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等。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受热易分解、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锈、木炭能燃烧等。关于物质的性质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继续学习。同学们发现了吗?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通常用“能”、“会”、“可以”等词语。它俩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展示】展示PPT20页。 【讲述】大量事实表明,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有些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以热能、光能、电能等形式释放能量。如石蜡、煤油燃烧时都发光并放出热量;干电池在放电时,内部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释放出电能。而有些化学变化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能量才能发生。例如,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光能。 【组织活动】阅读课本P19页观察思考,完成下表1-2实验记录。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分组进行实验。 【总结】展示PPT21页。 小组合作探究酒精的性质。 学生思考并回答。 倾听理解并记忆。 分组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出酒精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主动交流和讨论,加深对物质性质和变化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明确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还伴随能量变化。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环节三 拓展延伸 【展示】展示古诗词。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横线处物质发生了哪种变化。 讨论。 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
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27页。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五、板书设计
第2节 化学研究什么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在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在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7 / 7(共27张PPT)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1课时
第2节 化学研究什么
化学沪教版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1.能初步感知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范畴。
2.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举例说明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能初步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化学实验、描述现象。
重难点
学习目标
世间的万物总是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你还能举出物质发生变化的实例吗?
19世纪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后提出的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达数十个,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诸多新的科学发现。
你知道怎样观察吗?
1.可以运用感官或借助仪器并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
变化前: 观察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等。
变化中: 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如物质的颜色与状态的变化、发光、放热、放出气体等)。
变化后: 观察新生成的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2.在化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方法导引
1.请你根据生活经验,描述蜡烛燃烧的现象。
2.请你按表1-1所示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
现象。
主要成分:石蜡
合作探究
按照步骤进行探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安全,防止点燃其他物品,避免烧伤自己或他人。
提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取一段蜡烛,观察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3)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白色、半透明、固体、圆柱状、有轻微的气味
蜡烛先熔化,后燃烧,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淡淡的黑烟,火焰分层
烧杯内壁有小水珠
合作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4)迅速向上述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5)取一小段粗玻璃管,按图1-24所示方式置于火焰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6)吹灭蜡烛,观察实验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有“白烟”从玻璃管飘出
产生“白烟”
合作探究
图1-23 蜡烛的燃烧
图1-24 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白烟”
蜡烛受热熔化
蜡烛燃烧
在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在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变化前:蜡烛
变化后:蜡烛
变化前:蜡烛
变化后:二氧化碳、水蒸气
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判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酒精的挥发。
2.植物的光合作用。
3.木炭的燃烧。
4.氯化氢和氨气混合,产生白烟。
5.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6.碘化钾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混合,产生黄色沉淀。
7.灼热的金刚石在液氧中燃烧。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思考讨论
化学变化
视频【教学实验】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酒精的挥发都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煤油燃烧产生火焰和黑烟
两种无色气体混合,产生白烟
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无色溶液(氢氧化钠),产生红褐色沉淀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颜色改变 生成气体 生成沉淀 发光放热
不是依据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本质区别 伴随现象
相互联系 实例
说明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等现象,但产生发光放热等现象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发光就是物理变化)
填写表格。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或沉淀等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水变成冰,纸张变成纸条
木炭燃烧,铁生锈等
观察一瓶酒精,说一说这些性质是通过哪种变化表现出来的?
注意:酒精可在空气中点燃
化学变化
颜色:
气味:
水溶性 :
状态:
密度:
挥发性 :
无色
液体
特殊气味儿
0.8g/mL
能与水互溶
挥发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
例如:可燃性、受热易分解、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锈、木炭能燃烧。
例如:颜色、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等。
干电池
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光能
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放电时,内部物质发生化学
变化,释放出电能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光能
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P19页观察思考,完成下表1-2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保存注意点
固体逐渐减少,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碳酸氢铵固态受热易分解
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
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
物质的保存方法与物质的性质紧密相关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诗词中的“变化”





1.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火药爆炸 B.木条燃烧 酒精挥发
C.矿石粉碎 衣服晾干 D.葡萄酿酒 牛奶变酸
A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变色或生成沉淀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态物质受热后变成气态物质一定属于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D.物理变化中没有能量的变化
C
如:水受热蒸发
如: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如:加热蒸发氯化钠溶液,有固体析出,属于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中一般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3.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了熔化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
C.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不能重新燃烧
D


4.仔细分析以下几个过程:①潺潺的流水能蒸发变成水蒸气;②木炭可用于取暖;③醋酸能跟活泼金属发生反应产生氢气;④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⑤钢铁可能会变成铁锈;⑥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⑧铁矿石冶炼成钢铁;⑨杜鹃开花;⑩在16.6℃以上时,纯净的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和酒精。
请分析上述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⑩
②③⑤
④⑦
⑥⑧⑨
化学研究什么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