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5张PPT)古诗三首唐.李白新课导入你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顶峰的吗?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擅长的体裁是绝句。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夜宿山寺》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热爱自然,寄情山水,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情怀。25岁那年,李白初出巴蜀,前往洞庭湖游览,接着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去欣赏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背景链接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wú)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ān)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望天门山[唐] 李 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kāilái押ɑi韵duànzhìɡūfānchǔ诗歌朗读默读古诗,找一找每一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用笔圈出来。望天门山[唐] 李 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 青山天门山楚江 碧水长江想象画面望天门山[唐] 李 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前三句诗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天门山、楚江,你眼中的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眼中的楚江又是怎样的江?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这是“断”字的小篆,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完全剪断,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子。依据这个“断”字,你能想象到天门山是怎样被分开的吗?天门山被江水的气势给冲断了,被像刀子、像斧子的波涛给冲断了。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江水的这种气势?波涛汹涌、风号浪吼。天门中断楚江开把天门山给分开的有力的大手是什么?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给劈开了,现在把这两个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天门山被奔腾不息的长江给冲断了;长江波涛汹涌,把天门山给冲断了。指导朗读:高高的天门山被浩荡的长江水冲断了,一分为二,形成了水冲山断的画面。要读出这样的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从中间断开楚江:指长江。古时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开:断开;劈开。想象神奇,借山势写出了江水的汹涌。一个“断”,一个“开”,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李白还看到了楚江的什么气势?碧水东流至此回a.到原来的地方。b.回旋,回转。诗句中的“回”字是哪一种意思?说说你的理由。碧水东流至此回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一个“回”字,把江水翻滚抛掷、变化无穷的状态全表现出来了,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滚滚东流的江水经过两山夹道处时水面变窄,碰到山壁时回旋,在这里翻滚咆哮,遇到山时,只能绕山而流,这样回旋徘徊。天门山能够把浩荡的长江水给调转方向。说说读第2句诗时你脑海里的画面。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生动、形象?断、开、回“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是冲开、撞开的意思。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诗人乘船离天门山越来越近了,他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的青山是怎么“出”的?孤帆是怎么“来”的?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品读诗歌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出”一“来”写出了李白内心的激动和惊喜。拟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壮美的景色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不会动,诗人为什么说它“出”?提示: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例如“在雨中奔跑”或者“坐在行驶在雨中的汽车里”的情景。当我坐在行驶着的汽车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就好像扑面而来。这句诗中,诗人站在行驶着的小船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生动地表现了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同时,“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诗的三、四两句有什么联系?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山所见的雄姿,下句点明“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孤帆”。描绘出了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是怎么“来”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艘怎样的船?在雄伟的天门山映衬下,宽阔的江面上驶来的一艘小船。读完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我觉得他会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震撼!我觉得他会吟诗来赞美这壮丽的景色。我觉得他会画一幅画来赞美这美丽的景色。小组交流:你觉得李白看到这幅美景可能会做些什么?丽日照临江水,一叶轻舟在江面上扬帆而行,驶近夹峙(zhì)两岸的青山,这是一幅多么惬(qiè)意、多么美好的图景。诗人紧扣一个“望”字,不仅描绘了山水雄伟秀丽的景色,还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将自己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jī)的情思酣(hān)畅淋漓地表现出来了。悟诗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对比此诗和下面诗中的“孤帆”,说说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这节课,我们通过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感受到了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汹涌的江水回旋奔流的画面,也感受到了诗人李白愉悦的心情和对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课堂小结望天门山[唐] 李 白天门_____楚江____,碧水_______________ 。______青山________,孤帆_______日边____。中断开东流至此回两岸相对出一片来积累背诵书写格式第一行居中写古诗题目;第二行居中写朝代和诗人的名字;四句诗分行居中写,标点符号占一格。默写古诗默写古诗格式:分行居中写。标点符号占一格。望 天 门 山唐 李 白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主题概括《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拓展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季邕》从这些诗句中,我们感受到李白的自信乐观,而这自信乐观之情也都体现在天门山的青山碧水之间。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日边来山水相映以动写静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日边来以动写静1.背诵《望天门山》。2.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复习导入地点:西湖上饮湖上初晴后雨事件:喝酒天气:先晴天后下雨饮湖上初晴后雨齐读诗题,并说说诗题的意思。在起先晴朗然后下雨的西湖上饮酒游玩。苏堤春晓,西湖十景之一,由北宋大诗人苏轼主持修筑,后人为了纪念苏轼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水调歌头》等。作者简介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背景链接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运用上节课学到的古诗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这首古诗。自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 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liànyànyìmǒyí这首诗写了什么?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yǐnchū抹mǒ( )mò( )mā( )抹药抹石灰抹布那名工人用抹( )布擦了擦手,然后往伤口上抹( )了一点儿药,又接着往墙上抹( )起石灰来。māmǒmò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美景?金色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水光潋滟晴方好哪个词表明了天气?山色空蒙雨亦奇空 蒙kōnɡménɡ________的雨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轻纱似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哪个词表明了天气?小组交流:你觉得诗人看到晴天或雨天的西湖时,可能会说什么?他可能会说:下雨天的西湖朦胧静谧,更美丽!我觉得他可能会说:晴天时的西湖像一个安静的小姑娘一样。他可能会说:晴天雨天都这么美,我真舍不得离开呀!水 光 潋 滟 晴 方 好,山 色 空 蒙 雨 亦 奇。雨前两句写了西湖在晴雨两种天气下的不同情境。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诗人是如何赞美西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是景,西子是人,一个景,一个人,怎么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呢?“西湖”和“西子”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美,二者都有天然美的资质,所以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这是多么奇妙的比喻啊!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妙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这个人景合一的美称。朗读下面两手写西湖的诗,读完后说一说:你感受到了西湖怎样的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浓抹淡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 轼水光_____________,山色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比西子, ___________总相宜。潋滟晴方好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淡妆浓抹背诵古诗主题概括《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板书设计晴方好雨亦奇比西子总相宜山水相映以动写静晴雨皆美浓淡相宜望洞庭[唐] 刘禹锡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洞庭湖的美景有"洞庭秋月""远浦归帆"等洞庭湖"十影"。君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距岳阳城15公里,风景佳丽,而且有许多名产奇珍,其中尤以君山茶闻名,自唐代即被列为贡茶。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作者简介《望洞庭》学习单1.我能读好停顿,读出节奏美、韵律美。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1)画节奏。(2)读一读。mójìnɡyáoyínpántínɡwèi2.我能想象画面。(1)结合注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2)我猜测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未打磨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宁静。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的笼罩下,泛起点点银光,此时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眼洞庭湖有着怎样的山,怎样的水?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行吗?品读诗文 理解诗意湖光秋月两相和这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湖光 秋月1从这句诗中你还知道了什么?2秋月倒映在湖水中相互交融可以用诗中 来形容。从 诗中 这个词,可以知道诗句描写的时间是秋天的夜晚。秋月夜晚的湖水会有光是因为:秋月照在水中,反射出湖光。两相和 诗意:洞庭湖的水光和秋月相互映照,是那么和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月光和湖水交融在一起非常和谐近景--柔美水平如镜湖面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如未经打磨的铜镜。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远景--壮美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远看洞庭湖君山比喻月光下,君山更加青翠,洞庭水更加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想象画面“白银盘”“青螺”是真的用白银做的盘子和青色的螺吗?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 青螺一样的君山。诗人为什么把潭面比喻成未打磨的铜镜?一是因为月光下看不真切;二是湖面宽阔,波光粼粼,迷迷蒙蒙。只有“镜未磨”才能形象贴切地表现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潭面无风镜未磨在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把凹凸不平的铜面进行反复打磨,把镜面磨平、磨光,制作成了铜镜。镜未磨:洞庭湖面微波荡漾,就像一块没有打磨的镜子。把( ) 比作( ) 感受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 未磨的镜子 洞庭湖的柔和美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 白银盘 洞庭湖的色彩美君山 青螺 (3)“两相和”的“两”是指谁与谁? “和”是什么意思?“两相和”的“ 两”指的是湖光与秋月,“和”的意思是“和谐”。主题概括《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设计望洞庭湖月相和祥和宁静山水相衬潭面如镜山水青翠君山青螺洞庭秋色洞庭山水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运用“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三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领略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独特的美景。在古诗的王国里,山水诗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继续去领略祖国山水的壮丽和古诗的魅力。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