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 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资源简介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这首诗通过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被贬谪的深切同情和牵挂。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想象,展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本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的佳作。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接触但理解能力尚浅。他们活泼好动,形象思维较强,但对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应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和讨论,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
语言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诗歌大意
文化意识:
了解古代文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感受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思维品质:
通过想象画面,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意象,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
掌握通过意象理解诗歌情感的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2. 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3.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1. 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2. 体会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 感受古代文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5分钟) 1. 展示李白画像,介绍李白生平2. 讲述李白与王昌龄的友谊故事3. 板书课题 1. 观察画像,了解李白2. 倾听故事,产生兴趣3. 齐读课题 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背景知识,为理解诗歌情感铺垫
朗读感知(10分钟) 1. 示范朗读,指导停顿和重音2. 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3. 讲解生字词 1. 听读模仿2. 个人读、小组读、齐读3. 理解词语意思 培养朗读能力,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和情感
品读赏析(15分钟) 1.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意象2. 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3. 讲解情景交融手法 1. 圈画意象2. 讨论意象含义3. 体会情感表达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通过意象理解诗歌的方法
拓展延伸(10分钟) 1. 组织讨论:如何理解”寄愁心与明月”2. 比较其他送别诗3. 总结诗歌特色 1. 小组讨论交流2. 对比分析不同3. 归纳总结 培养批判性思维,拓展诗歌视野,加深对诗歌特色的理解
总结作业(5分钟) 1. 总结本课要点2. 布置作业3. 鼓励背诵 1. 回顾学习内容2. 记录作业要求3. 尝试背诵 巩固学习成果,延伸学习内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五、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意象:杨花、子规、明月、夜郎
情感:同情、牵挂、安慰
手法:借景抒情、想象奇特
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六、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
1. 抄写诗歌并翻译
2. 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的表现手法(100字左右)
口头作业:
1. 背诵全诗
2. 收集一首其他送别诗,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和讨论探究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创设李白送别友人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景;通过多层次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韵律和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这些方法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八、教学素材
教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含李白画像、诗歌朗读音频)
2. 中国地图(标注五溪、夜郎位置)
3. 杨花、子规的图片
学习用品:
1. 语文课本
2. 笔记本
3. 彩色笔(用于圈画重点)
九、教学反思
优势:
1. 情境创设生动,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指导到位,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 意象分析透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
不足:
1. 部分学生对古代官职制度理解不够,影响对诗题的理解
2. 讨论环节时间稍显不足,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表达
3. 对诗歌朗读的个性化指导还可加强
改进措施:
1. 课前补充古代官职知识
2. 适当延长讨论时间
3. 增加个性化朗读指导环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