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红烛》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课堂导入】
2+5=
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
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 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
生却执意要问:2+5= 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
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 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 000 ”
红 烛
第一单元 第2课
创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2.爱国篇章——《红烛》
1923年9月,留学美国归来的诗人闻一多在回顾自
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
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诗集
连序诗共62首,分《李白》《雨夜》《青春》《孤雁》
《红豆》5篇,大多为诗人留学美国时所作;以对祖国的
热切思念和赞美,对美国侵略势力的揭露为主要内容。
作者崇尚“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部分诗作表现出
唯美主义的倾向,带有一种虚幻的色彩。
创作背景
《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也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既有对爱情、自然的歌颂赞美,也有对前途渺茫的感伤和哀怨。在风格上,《红烛》已经初显“三美”创作原则(音律美、绘画美、建筑美)。
坚定的民主战士——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
字友三,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
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之一,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曾
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和清华大学中文系
教授等工作。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
暗杀。
整体感知
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
红烛为何燃烧成灰?
红烛为何伤心落泪?
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
——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
——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2)《红烛》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都写了蜡烛,它们的含义一样吗 为什么
解读内容
细读探究,梳理 “红烛”形象
参考提示:不一样。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
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
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
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
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而闻一多歌颂红烛,歌颂奉献的精神,歌颂来之不易的光明。
分析情感
分析 “红烛”的情感线索
1.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2—3.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4.对红烛的殷殷寄语,对自己的自勉自励。
5—7.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8—9.对红烛同情的呼唤和劝导鼓励的呼唤。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
对红烛殷殷寄语
表自己拳拳心迹
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艺术特色
《红烛》的抒情特色
1. 借物抒情。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红烛的形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2. 诗人对烛呼告,直接倾诉。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热烈充沛。
3.情感递进。先后三次发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后,深情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4.情理结合。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将红烛精神作为一种至高的奉献精神的象征来表现,饱含哲理,突出表现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祖国的联系,这样使抒情不流于虚浮。
《红 烛》
鉴赏点一:赏析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情感
2.这首诗,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 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艺术特色
借物抒情
红烛伤心的烛泪
红烛的赤诚
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诗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对红烛的敬仰。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的责任
诗人自勉自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
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
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红烛
【明确】
(1)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品味语言
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明确】“这样”原是指示代词,这里相当于程度副词,用“这样红”,暗示诗人凝视着红烛,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情感;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
“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鲜红)
(掏)
(2)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于: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以红烛的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品味语言
2.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明确】: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3.“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谈谈你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明确】表现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愤,去捣毁人间炼狱,求得自身解放。
鉴赏点二: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4.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 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文学常识
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
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倡导者
内 容
意 义
作 用
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 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3.阅读《红烛》全诗,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想想诗人所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闻一多的新诗代表作《死水》。
2.尝试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写一首小诗歌。
2.《红烛》充分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请你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节诗歌。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符合“三美”格律诗论,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