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在诗人李白的眼里,洞庭湖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在刘禹锡的眼里,洞庭湖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而在杜甫的眼里,洞庭湖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当历史的脚步前进到了1160年的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位知音,那就是张孝祥。缘分让我们与洞庭湖再次相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倾听作者的心情。新课导入了解张孝祥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感受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感受作者的豪放词风。背诵全词。学习目标张孝祥(1132-1169)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廷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张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作品有《于湖集》,词集为《于湖词》。知人论世张孝祥自小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千言。刚16岁,就考了乡试第一名。23岁时,他参加会试,不巧的是,正与权相秦桧孙子秦埙(xūn)同时应试。殿试后,考官本来迎合秦桧之意,定秦埙为状元,张孝祥列第二。宋高宗亲自阅卷,将张孝祥定为状元,同榜单进士还有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等人,将秦埙定为探花。登上政治舞台,张孝祥便站在了主战派一面。他及第不久便上言为岳飞鸣冤;在朝堂上对秦桧党羽曹泳提亲“不答”,这一对主和派鲜明的反对立场,使得他得罪秦桧一党。公元1127年,宋都开封为金兵所破,徽、钦二帝被俘,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杭州。宋室南渡成为南、北宋的分水岭。金兵大量屠杀无辜平民,把人视同猪狗,开封及周边方圆几百里都惨遭杀掠,饿殍遍地,竞食人肉,大量汉人被在耳朵上刺字,作为奴隶出卖。金人搜刮大量土地,强制中原人改变发型和服饰,朝廷上下为之一空,“二百年府库蓄积”荡然无存。写作背景张孝祥从初登政治舞台起,就心怀亡国之痛,鲜明地站在主战派一边,主张抗战以恢复中原。张孝祥为民族英雄岳飞辩冤,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反对屈辱的“议和”,曾两度被朝中投降派弹劾罢职。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被说成“专事游宴”,正直且自视甚高的张孝祥一气之下罢官返家。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时年35岁。写作背景“念奴娇”词牌著名词牌名之一,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善歌唱……声出於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传说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唐玄宗每次辞岁宴会时间一长,宾客就吵闹,使音乐奏不下去。玄宗叫高力士高呼念奴出来唱歌,大家才安静下来。念奴色艺双全,其声名一直传至后世。因之取念奴为词牌名。相传《念奴娇》词调就由她而兴,意在赞美她的演技。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本词牌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知识补充题目解读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过:经过,途经。洞庭: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位于相对“中原”的位置。初读文本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qiónɡ田/三万顷qǐng,着zhuó我/扁piān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chéng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jīn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yì/西江,细斟zhēn/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xián/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张孝祥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琼(qióng) 扁舟(piān)挹(yì) 斟(zhēn)2.解释下列词语①琼:美玉。②素月:洁白的月亮。③萧骚:稀疏。④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⑤沧浪:青苍色的水。⑥挹:舀水。⑦万象:万物。下阕:上阕:思考:本首词词眼是什么?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词眼:澄澈重在写景,景中寓情着重抒情,内心澄澈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qiónɡ田/三万顷qǐng,着zhuó我/扁piān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chéng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前三句话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洞庭春草”点出地点,照应《过洞庭》;“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营造了风平浪静、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环境氛围。三万顷玉鉴:玉镜琼田:玉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比喻一叶扁舟说明湖面的广阔对比(夸张)以“三万顷”衬托“一叶”的渺小、孤独、飘零以“一叶”衬托“三万顷”的开阔、平旷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译文: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这两句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展现了洞庭湖怎样的画面?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借鉴了苏轼的《赤壁赋》的文辞意境。“着我扁舟一叶”句用苏轼的“驾一叶之扁舟”,而《前赤壁赋》一文写月夜之景、泛舟之乐、解脱之喜,其意境与心情,与这首词颇有相通之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思考】“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请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①空间上:明月光辉四射,银河与明月一同映入湖水之中,上下全 都清亮明洁。从秋月写到秋水。②双关手法:词人巧妙地将星月辉映,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洞庭月夜景色,与作者澄澈纯净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③借景抒情: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表现自己“肝肺皆冰雪”的高洁情怀。澄澈译文: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全都明亮澄澈。炼句类答题规范:①翻译句子;②手法精妙+分析+手法效果;用词精妙+分析+作用(动词:生动形象);构思巧妙+分析+作用 (如没有手法或构思就省略);③作用:效果+情感。月亮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怀人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对月思人,望月思乡异常感伤。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明月蕴涵边人的悲亢幽怨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明月蕴涵情感的希冀和祝福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思考】为什么说“妙处难与君说”?①景色美,体验妙。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这种美妙体验难以言说。这里不仅是指景,更重要的是指心物相融的美妙体验。所以,此种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②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译文: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 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写出了屈子自己内美与外美的统一。张孝祥则进一步写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澄澈的相会与相合。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会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因此诗人用“怡然心会,妙处难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的引出了下阙。上阙写景,下阙则从回顾岭表一年写起,抒发感情。词人笔下洞庭之景有何特点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平静开阔静谧澄澈词人笔下洞庭之景有何特点小结上阕词的上片,作者描绘了一幅动中有静的澄澈的洞庭秋色图画。又并非只立意于歌颂自然,而是借此自比品格,烘托自己的心绪,为下片蓄势。念奴娇·过洞庭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jīn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yì/西江,细斟zhēn/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xián/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张孝祥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一年来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沉稳地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双关。“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词人回忆起在岭外一年左右的为官生涯中,自己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怀,有所感怀。用典。“孤光”用了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这一典故。“肝肺皆冰雪”与上阙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表明词人胸襟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这也是词人高洁人格的象征。译文: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一年来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这两句中:冷字和稳字用的好,好在哪?稳冷一语双关一方面,月夜清冷,衣衫单薄,凉意顿生;另一方面诗人想到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诗人心神无一丝动摇,安然泛舟洞庭湖之上,也泛舟宦海浮沉。更显得洒脱、豪迈,心胸开阔。译文:虽然头发稀稀落落,衣襟单薄,但我安然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沧浪之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①“尽”“万”,要吸尽江水,要让万物作陪,产生了一种以我为主的豪迈之情。②意象宏大。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意象,凸显豪放之气。③想象奇特,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以西江水作美酒,以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了作者包举万物的阔大胸怀、纵情自然的潇洒精神与“天人合一”的浪漫主义理想和超然境界。④“尽挹”为夸张,“细斟北斗”为比喻。写自己能一口饮尽西江水,以北斗星作酒器,表现了词人的豪迈之情。译文: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地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这三句是如何表现词人的豪迈气概?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译文:我尽情地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地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最早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本来是男子在新婚之夜对美好的夜晚、美丽的妻子喜不自胜之词。 苏轼在《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用典,词人借用此句呼应上文的“近中秋”,表示对中秋之夜良辰美景的赞叹。扣舷写动作,独啸写声音,把全词推上了感情的顶峰,传神地勾勒出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超然物外的愉悦之情。作者此时已经完全沉醉在这湖光山色中,忘情地扣舷独啸,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孤独之情也油然而生。结合词作,简要概括词人表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①对洞庭景色的喜爱。作者置身水天相连、表里澄澈的洞庭湖上,怡然自得,宠辱偕忘,不知今夕何夕,抒发了超然物外的愉悦之情。②超然物外、不恋官场的旷达。“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更显得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在总揽天地、驱遣万物中获得自在和超脱;③为官高洁却被谗落职的怨愤。但现实的严酷毕竟回避不了,“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表现了作者的失意,但失意不失志,因而仍显沉稳,方寸不乱,“扣舷独啸”抒发了作者的愤激不平之意。从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洞庭表里澄澈;②胸怀坦荡,忠肝义胆,冰清玉洁,如同晶莹的冰雪;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肝肺皆冰雪 ——澄澈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心胸开阔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平静 细斟北斗——心静总结全词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上阕主要写景,景中寓情。通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月色湖光美景,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旷达胸襟和超脱的人生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念奴娇.过洞庭》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且难以诉诸言语的句子是“ , ”。《念奴娇.过洞庭》中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极言湖面之广阔、明净的句子是“ , ”。《念奴娇.过洞庭》用比喻表达自己光明磊落、肝胆照人的句子是“ , ”。《念奴娇.过洞庭》写招待客人时所用酒水与酒器都很不凡的句子是“ , ”。《念奴娇.过洞庭》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来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 , ”。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一句运用通感修辞,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 , 。”两句,写词人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 , , 。”④《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描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的词句是:“ , , 。”更无一点风色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万象为宾客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尽挹西江细斟北斗①《念奴娇·过洞庭》中“ , , ”三句描绘了水月辉映,上下一片清亮明洁的画面。②《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描写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③《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描写已经临近中秋,浩瀚的湖面水波不兴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④《念奴娇·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景”与“ , ”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近中秋 更无一点风色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