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暑假学习:第1讲电荷(预习练习)----2025-2026学年人教版必修第三册物理高二年级上学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1.引入“点电荷”概念所用的科学方法是( )A.等效替代的方法 B.观察实验的方法C.理想模型的方法 D.控制变量的方法2.下列关于起电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管是何种起电方式,都要遵循电荷守恒定律B.摩擦起电时,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C.摩擦和感应都能使电子转移,只不过前者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后者则使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D.物体带电量不可能是3.“电子伏特(符号:eV)”,属于下列哪一物理量的单位( )A.电荷量 B.能量 C.电流 D.电压4.电荷量的国际单位是( )A.千克 B.库仑 C.伏特 D.牛顿5.导体A带电荷量为5q,另一完全相同的导体B带电荷量为-q,两导体接触后再分开,则导体B带的电荷量为( )A.-q B.q C.2q D.4q6.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甲、乙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用手摸一下乙球D.移走棒,两导体球不分开7.某宏观带电物体,其所带电量不可能的是( )A.8.0×10-19C B.6.4×10-17C C.4.8×10-16C D.3.2×10-20C8.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符号是C,如果用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的符号来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9.最早测定元电荷电荷量的物理学家是( )A.牛顿 B.安培 C.密立根 D.库仑10.如图所示,A、B是两个带有绝缘支架的金属球,它们原来均不带电,并彼此接触,现使带负电的橡胶棒C靠近A(C与A不接触),然后先将A、B分开,再将C移走,关于A、B的带电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均带正电B.A、B均带负电C.A带正电,B带负电D.A带负电,B带正电二、多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11.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现象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出电荷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D.感应起电说明人类可以创造出电荷12.M和N是两个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带正电荷2.72×10-9 C,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A.在摩擦前M和N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B.N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荷2.72×10-9 CC.摩擦过程中电子从M转移到ND.M在摩擦过程中失去1.7×1010个电子13.如图所示,A、B为两个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若用一根导线在A左端接地,则A上金属箔闭合B.把C移近导体A时,、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若用手触摸B的右端,则A上金属箔仍张开C.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然张开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去,重新让A、B接触,A上的箔片张开,而B上的箔片闭合14.某一网络电路中的部分电路如图所示,已知I=3A,I1=2A,R1=10Ω,R2=5Ω,R3=10Ω,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通过R3的电流为1.5 A,方向从a→bB.通过R3的电流为1.5 A,方向从b→aC.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为0.5A,电流从左向右流过电流表D.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为0.5A,电流从右向左流过电流表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15.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 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 电.16.电荷量的单位是 ,电荷量e=1.60×10-19 C叫做 ,17.两种不同功能的电荷(1)试探电荷:用来检验电场是否存在及其 分布情况的电荷,电荷量和尺寸必须充分 .(2)场源电荷:激发 的电荷.18.比荷:带电粒子的 与其 的比值。四、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19.某物理兴趣小组采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影响电荷间静电力的因素。带正电的小球固定不动,带正电的小球通过绝缘丝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在静电力的作用下,小球的悬线会偏离竖直方向。实验时,丝线分别悬挂在图中横杆上的点(使两个球心始终在同一水平线上)。当丝线悬点从位置移动到位置,丝线偏角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说明两小球之间的静电力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20.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最先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被称为密立根油滴实验。如下图所示,两块水平放置的金属板A、B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接,板间产生匀强电场,方向竖直向下,图中油滴由于带负电悬浮在两板间保持静止。若要测出该油滴的电荷量,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有 ;A.油滴质量mB.两板间的电压UC.两板间的距离dD.两板的长度L用所选择的物理量表示出该油滴的电荷量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在进行了几百次的测量以后,密立根发现油滴所带的电荷量虽不同,但都是某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这个最小电荷量被认为是元电荷,其值为 C。21.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最先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被称为密立根油滴实验。两块水平放置的金属板A、B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接,板间产生匀强电场,方向竖直向下,图中油滴由于带负电悬浮在两板间保持静止。(1)若要测出该油滴的电荷量,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有A.油滴质量m B.两板间的电压U C.两板间的距离d D.两板的长度L。(2)用所选择的物理量表示出该油滴的电荷量q=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3)在进行了几百次的测量以后,密立根发现油滴所带的电荷量虽不同,但都是某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这个最小电荷量被认为是元电荷。关于元电荷说法正确的是A.油滴的电荷量可能是1.6×10-20CB.油滴的电荷量可能是3.2×10-19CC.元电荷就是质子D.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可取任意值22.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量了元电荷,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实验时用喷雾器将油喷入两块相距为d的水平放置的平行极板之间,油在喷射撕裂成油滴(可看做球形)时,一般都会带上负电荷,调整极板之间的电压,使油滴在重力、电场力、空气浮力以及粘滞阻力的作用下分别竖直向上、向下作匀速运动,通过测量油滴匀速上升、下降时的速率和该油滴的直径等物理量,计算油滴的带电量,进而测出元电荷。(1)下列关于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平行极板一定要水平,通电时上极板接电源负极B.实验时要选择质量、电量适当小一些的油滴C.实验证明了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基本电荷的整数倍D.质子和电子都是元电荷(2)当平行板不加电压时,某半径为a的油滴在板间匀速下落的速率为v1,反复调整极板间的电压直至该油滴能匀速上升,此时板间的电压为U,油滴上升的速率为v2,已知油滴的密度为ρ,板间空气的密度为ρ0,油滴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与其速率成正比,重力加速度为g(已知浮力公式为:f浮=ρ气gV排)。请据此计算油滴的质量m= ,板间的电场强度E= ,油滴的电荷量q= 。23.电子和质子就是元电荷吗?24.带电棒吸引于燥软木屑,木屑接触棒以后,往往又剧烈地跳离此棒。试解释之。25.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中,将一段塑料绳分成许多细条用一只手提起这些塑料细条,另一只手快速重复捊塑料细条,看能否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并解释原因。26.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参考答案1.【答案】C【详解】引入“点电荷”概念所用的科学方法是理想模型的方法。故选C。2.【答案】D【详解】A.不管是何种起电方式,都要遵循电荷守恒定律,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B.摩擦起电时,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C.摩擦和感应都能使电子转移,只不过前者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后者则使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选项C正确,不符合题意;D.因为,则物体带电量可能是,选项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3.【答案】B【详解】电子伏特(符号:eV)是指一个电子被1V电压加速得到的能量,即电子伏特是能量的单位。故选B。4.【答案】B【详解】A.千克是质量的单位,故A错误;B.库仑是电荷量的国际单位,故B正确;C.伏特是电压的国际单位,故C错误;D.牛顿是力的国际单位,故D错误。故选B。5.【答案】C【分析】完全相同的导体接触后分开,如果带同种电荷,总和平分;如果带异种电荷,先中和再平分。【详解】带异种电荷的相同导体,接触后再分开,电荷先中和,剩余的再平分,故分开后各带电2q,ABD错误,C正确。故选C。6.【答案】A【详解】感应起电使两球都带电应遵从以下几个步骤:(1)两导体彼此接触;(2)带电体移近两导体;(3)先分开两导体,再移走带电体.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带电棒,可以使两球都带电,选项A符合题意;B.先移走带电棒,再把两球分开,两球不会带电,选项B不符合题意;C.用手摸一下乙球,此时甲带电,乙不带电,选项C不符合题意;D.移走带电棒,两导体球不分开,两球不会带电,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A。7.【答案】D【详解】宏观带电物体,其所带电量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则A.电荷比值为故A正确;B.电荷比值为故B正确;C.电荷比值为故C正确;D.电荷比值为故D错误。本题选错的,故选D。8.【答案】B【详解】根据电荷量公式q=It可知,电流I的单位是A,时间t的单位是s,故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表示电量的单位为A s,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9.【答案】C【详解】A.牛顿发现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故A错误;B.安培研究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规律,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成功解释了软铁磁化现象,故B错误;C.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元电荷电量的精确数值,故C正确;D.库仑研究发现了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故D错误;故选C。10.【答案】C【详解】使带负电的橡胶棒C靠近A,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则A的左端将感应出正电,B的右端感应出负电;导体A和B分开,再移走C,导体A和B由于感应起电带上异种电荷, 所以此时A带正电,B带负电.故选C.11.【答案】BC【详解】AD.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知,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电荷都不能创造,只能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是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则选项AD错误;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选项B正确;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选项C正确。故选BC。12.【答案】BCD【详解】A.原本不带电的物体处于电中性,不是不带电,而是正负电荷相等,故A错误;B.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知N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荷2.72×10-9 C,故B正确;C.根据摩擦起电可知,M带正电荷,失去电子,摩擦过程中电子从M转移到N,故C正确;D.M在摩擦过程中失去电子个数故D正确。故选BCD。13.【答案】BC【详解】AB.把C移近导体A时,由于静电感应,A的左侧感应出负电荷,B的右侧感应出正电荷,故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若用一根导线在A左端接地,被排斥的正电荷被导走,则B上金属箔闭合,A上金属箔仍张开,若是用手触摸B的右端,则被排斥的正电荷被导走,A上金属箔仍张开,A错误,B正确;C.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带上等量异种电荷,A、B上的金属箔片仍然张开,C正确;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去,重新让A、B接触,A、B所带等量异种电荷被中和,A、B上的箔片均闭合,D错误。故选BC。14.【答案】BD【详解】AB.R1两端电压为R2两端电压为则R3两端电压为且电流从b流向a,则通过R3的电流大小为故A错误,B正确;CD.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知,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为电流方向从右向左流过电流表,故C错误,D正确。故选BD。15.【答案】正;负;【详解】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因为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缺少电子带正电,丝绸有多余电子带负电;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因为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橡胶棒带上,毛皮因缺少电子带正电,橡胶棒因有多余电子带负电。16.【答案】库仑;元电荷;【详解】[1]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2]电荷量e=1.60×10-19 C叫做元电荷。17.【答案】强弱;小;电场【详解】略18.【答案】电荷量;质量【详解】略19.【答案】 变小 变小【详解】[1]由实验现象知丝线悬点从P1位置移动到P3位置过程,丝线偏角变小。[2]由实验知,两球之间的静电力随两球之间的距离变大而变小。20.【答案】ABC;;【详解】平行金属板板间存在匀强电场,液滴恰好处于静止状态,电场力与重力平衡,则有所以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有油滴质量m,两板间的电压U,两板间的距离d,故ABC正确,D错误;由上式,用所选择的物理量表示出该油滴的电荷量;在进行了几百次的测量以后,密立根发现油滴所带的电荷量虽不同,但都是某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这个最小电荷量被认为是元电荷,其值为。21.【答案】 ABC B【详解】(2)[2]根据平衡条件得又因为解得(1)[1]若要测出该油滴的电荷量,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有:油滴质量m、两板间的电压U 、两板间的距离d,不需要测出两板的长度L。故选ABC。(3)[3] ABD.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不能取任意值,必须是元电荷的整数倍,1.6×10-20C是元电荷的0.1倍,3.2×10-19C是元电荷的2倍,B正确,AD错误;C.元电荷不是质子,质子所带的电荷量是元电荷,C错误。故选B。22.【答案】(1)AD(2);;【详解】(1)A:由题意可知,两极板间一定要用到匀强电场,故平行板一定要水平;要使粒子向上运动,电场力一定向上;故上极板接电源的正极,A错误;B:为了精确测量,油滴应选择小质量;为了不影响原来的电场,电量应适当小一些,B正确;C:通过实验证明了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基本电荷的整数倍,故C正确;D:元电荷是电量的最小值,质子和电子属于带电体,故D错误。选AD。(2)油滴的质量为,受到空气的浮力大小为,油滴匀速下落时,有,匀速上升时,有,其中电场强度,联立以上各式,解得23.【答案】不是【分析】【详解】元电荷指的是电子或质子带电量的绝对值,数值为故电子和质子不是元电荷。24.【答案】见解析【详解】带电棒吸引于燥软木屑,原因是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木屑接触棒以后,由于接触起电,使两者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又剧烈地跳离此棒。25.【答案】能,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分析】【详解】能观察到该现象,因为手反复捊塑料细条的过程中,摩擦起电,塑料条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能观察到这种现象。26.【答案】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转移了3×1010个电子【详解】两球接触后所带电荷量相等且为Q′A=Q′B=C=1.6×10-9C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不仅将自身的负电荷全部中和,且电子继续转移,使B球带Q′B的正电,因此共转移电子的电荷量为△Q=3.2×10-9C+1.6×10-9C=4.8×10-9C转移的电子数为n==3.0×1010(个)即电子由B向A转移,共转移了3.0×1010个。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