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边城(节选)》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边城(节选)》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湘西偏远小城的神秘美景与古朴风俗的魅力。
2.理解对人物的刻画,深入分析主角翠翠的形象。
3.进入作者构建的善美理想境界,感受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辉。
教学重点
理解对人物的刻画,深入分析主角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
感受边城人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梭罗曾说:“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每个人心中都藏有自己的诗意与远方。漫画巨匠宫崎骏有他的远方——变幻莫测的天空之城,勇敢地俯视着世界;思想家梭罗有他的远方——静候的瓦尔登湖,坚定地颂扬生命的真谛;诗人海子有他的远方——面向大海,永远春意盎然。那么,湘西沅水河畔的吟唱者沈从文,他心中的诗与远方又是什么呢 今天,让我们共同踏上湘西之旅,探索《边城》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蘸(zhàn):沾取液体。例:“翠翠用手蘸着河水,轻轻拍打船舷。”
泅(qiú):游泳。例:“傩送在水中泅渡如飞,引得岸上喝彩。”
傩(nuó):古代迎神赛会的仪式。例:边城每年端午都有傩戏表演。
缆(lǎn):系船用的粗绳。例:“老船夫将缆绳牢牢系在岸边的木桩上。”
篾(miè):劈成条的竹片。例:“翠翠坐在船头编篾篮,手指灵活如蝶。”
易错字提示
“悖(bèi)”与“脖(bó)”:前者意为“相反”(如“悖理”),后者指颈部。
“搓(cuō)”与“磋(cuō)”:前者为动作(如“搓线”),后者多用于“磋商”。
2.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节选以端午节为背景,围绕少女翠翠展开:她与祖父观看龙舟赛时偶遇船总次子傩送,二人因解围相识;船总长子天保亦对翠翠生情。祖父察觉后暗中为翠翠婚事操心,节选以翠翠对傩送的懵懂好感与兄弟俩的含蓄“竞争”为主线,展现湘西淳朴人情与诗意田园生活,暗含对纯真人性的赞美。
3.再次朗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
开端(第1-3段):描绘边城端午的热闹场景(赛龙舟、捉鸭子),交代翠翠与祖父的生活背景。
发展(第4-8段):翠翠在河边等待祖父,偶遇傩送;傩送让伙计送翠翠回家,二人初次产生交集。
高潮(第9-12段):天保派人提亲,祖父试探翠翠心意;翠翠对傩送的好感逐渐清晰,但因羞涩未明确表达。
结局(第13-15段):祖父为翠翠的婚事忧虑,翠翠在月夜中默默思念傩送,暗示故事将继续围绕三人的情感纠葛展开。
三、形象分析
任务一:了解翠翠
在《边城》(选段)中,翠翠象征着美与爱,沈从文通过她展现了人间的美好与人性的光辉。结合课文内容,剖析翠翠这一角色形象。
学生互动:①搜集与翠翠相关的文段,总结翠翠的角色特征;②小组内成员交流协作,互相补充。
明确:翠翠是个善良智慧、柔情似水的少女,她的外在羞涩与内心的热情完美融合,塑造了一个成功且独特的角色形象。①纯真、可爱。例如,她在傩送时急切地回答"我是翠翠”,渴望被人认出,到后来对爷爷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显露了深厚的祖孙情,也展现了少女的纯真可爱。②聪慧、矜持。如课文中顺顺与祖父对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祖父询问端午往事时,“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被问及时,“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 我全记不得!”"③对爱执着、纯粹。她的爱情自然、朦胧、坚定、纯洁如水晶;翠翠的爱情方式和她在爱情到来时的表现,深植于湘西古老风俗中,典型地反映了人情与人性之美。总的来说,翠翠是一个善良智慧、柔情似水的少女,她的外在羞涩与内心的热情完美融合,塑造了一个成功且独特的角色形象。
任务二:追寻“翠翠”
沈从文曾说,他的理想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请从中挑选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并分享你选择的理由:老船夫(祖父)、傩送二老、掌水码头的顺顺、天保大老、卖皮纸的过渡人、代理看船人(城中的老熟人)、二老家里的伙计、吊脚楼女子、吊脚楼下面船上的水手、城中戍军长官、好事的军人、好勇取乐的军士等。
在学生活动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角色,结合文本段落分享个人观点;班级内部进行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老船夫(祖父)的形象被塑造为勤劳、善良、古道热肠、忠诚于职守、尽职尽责、为他人着想、细心周到。而傩送二老则被描绘为善良、勇敢、善解人意。
《边城》通过人性的描绘,构建了一个美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性纯真、善良、美好,每个人身上散发出的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共同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没有邪恶、奸诈和贪婪;这里的人们相互关爱、相互支持。
任务三:是谁培养了“翠翠”
沈从文曾表示,他想要展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且符合人性的人生形式”。通过阅读课文,简 要概述作品如何体现其创作宗旨。
作品中的风景描绘得美丽:天空晴朗,水流清澈;偏远而安宁的环境(世外桃源);风俗美好: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夜的对歌;新年的舞龙耍狮;人情美好:原始、质朴、自然。
四 、课堂小结
沈从文曾说,他的理想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正是这样一部充满爱与温暖的作品,它带有桃花源般的幻想色彩和田园牧歌式的景象,反映了作者对人性与人生的理想。作者笔下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分阶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的纯真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的真挚爱以及兄弟间的深厚情谊,这些都代表了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作者高度赞扬了传统文化中至今仍传承的美德,这是针对传统美德受到破坏、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在边城人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中,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 泛滥的批判。作者推崇边城人的生活方式,也希望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五、作业布置
1.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提到,“《边城》的生活既真实又理想化,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他还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背后隐藏着作者深刻的悲剧感”。你是否有相似的阅读体验 跟随自己最深刻的感受去思考探索,形成对作品的理性理解。你还可以收集相关评论,看看这些评论中有哪些观点可以支持或丰富你的看法。然后以《边城中的"矛盾"》为题,撰写一个发言提纲,在班级或小组内分享。
2.《阿Q正传》和《边城》可以看作是旧中国的两面镜子,《阿Q正传》的场景虽然不广阔,仅限于江南水乡未庄及附近城镇,但鲁迅擅长用小中见大的手法,以深刻严肃的笔触揭示了国民的根本缺陷。而《边城》虽然局限于风景如画的边城茶峒,却也蕴含了作者对记忆中湘西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湘西的美好憧憬。《阿Q正传》是如何通过社会环境来揭示国民劣根的丑陋 《边城》又是如何通过社会环境来展现人性自然之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