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带来了技术风险。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如此。现阶段,人工智能的技术伦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人工智能的设计风险。设计是人工智能的逻辑起点,设计者的主体价值通过设计被嵌入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之中,倘若人工智能设计者在设计之初,秉持错误的价值观或将相互冲突的道德准则嵌入人工智能之中,那么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便很有可能对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等带来威胁。
人工智能的算法风险。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具备深度学习特性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在运行过程中自主调整操作参数和规则,形成“算法黑箱”,使决策过程不透明或难以解释,从而影响公民的知情权及监督权,造成传统监管的失效。人工智能算法可能在不易察觉或证明的情况下,利用算法歧视或算法合谋侵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进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和造成不公平竞争。近年来被广泛曝光的“大数据杀熟”,正是这一风险的具体体现之一。
人工智能的数据安全风险。隐私权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隐私的保护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但在众多的人工智能应用中,海量的个人数据被采集、挖掘、利用,尤其是涉及个人生物体征、健康、家庭、出行等的敏感信息。公民的隐私保护面临巨大挑战,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隐私泄露风险已被推到风口浪尖。
人工智能不仅有着潜在的、不可忽视的技术伦理风险,而且伴随数字化的飞速发展,其对现有社会结构及价值观念的冲击亦愈发明显。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如尊严、公平、正义等,也正因此面临挑战。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道德主体性的挑战。当前,人工智能虽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还无法形成自我意识,但是,智能机器人不仅在储存、传输、计算等多方面的能力超越了人脑,而且借助材料学等现代技术,智能机器人可能在外形上“比人更像人”,甚至拥有更丰富的情感。这样的智能机器人究竟是不是“人”?是不是应确立为道德主体?如果赋予人工智能主体资格,那么其究竟是一种与人类对等的主体,还是一种被限制的主体?这些问题表明:人工智能对人类道德主体性的挑战,不只是电影小说中的浪漫想象,而是已日益成为一种现实风险。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整体公平正义的挑战。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由于年龄、所在地区、从事行业、教育水平等的差异,人们接触人工智能的机会并不均等,实际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并不相同,这就造成了“数字鸿沟”现象。“数字鸿沟”与既有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等叠加在一起,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影响了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引发结构性失业大潮。由于智能机器相较于人类工人有着稳定、高效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人正在被智能机器取代,成为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所谓的“无用阶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将有8亿人因工作流程的智能化、自动化而失去工作。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带来新的工作岗位,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不少人并不能找到新的工作,结构性失业大潮可能汹涌而至。这将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稳定、挑战社会公平正义的又一重大潜在风险。
(摘编自张平《人工智能伦理反思:风险与应对》)
材料二:
人类智慧是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而人工智能则缺乏这个向度。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今天的科技发展则体现出人类发展的丰富性与可能性,各类技术形式作为人类“肢体的延长”与智力的“物化”被“嵌入”到了人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技术的传承和进步,依赖并受制于人类的历史进程。脱离人类主体性的技术是无法想象的。因此,从主体性的角度看,人工智能无法越过人类智慧进行自我选择与进化,其“总开关”植根于人类几千年来形成的智慧整体之中。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借助于智能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人的思维能力,但这些能力整体上看是空间性的而不是历史性的。这些能力不具备人类智慧的原创性和历史选择性,当然更不具备取代人类决定自己历史发展的自觉性。
随着社会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大大延长,摆脱“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生存困境,消灭强制分工所带来的人的分裂,从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始终是人类的梦想,并将为人工智能提供大有可为的空间。但是,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人始终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在这方面代替人并全面充当社会活动主体的条件。因为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具有理性、情感、意志、道德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并且人们总是在一定制度和结构中形成相对一致的行动,而各种行动和行为又具备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被人创造出来的数字技术,是人的智慧活动的产物,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一定的现实目的的。我们要在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构中把握技术的本质,而不能把技术从社会结构中孤立出来,使其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与社会相对立。
我们应该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加速了知识和信息的迭代更新,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都将是扬弃异化、走向未来解放的必要步骤。当然,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大潮中,要对其进行科学、社会、法律、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论证和审查,在其发展中贯彻“科技向善”与负责任创新的原则,使其发展符合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
(摘编自王亚奇《基于历史与社会视角审视人工智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算法形成的“算法黑箱”会影响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对此,我们应提高警惕,不能视而不见。
B. 材料一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整体公平正义的挑战表现为,可能加剧贫富差距和可能引发结构性失业大潮。
C. 材料二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并不具备代替人处理某些疑难问题的条件,但我们也不能把它从社会结构中孤立出来。
D. 材料二认为,目前科技发展产生的技术形式还是人类“肢体的延长”与智力的“物化”,并没有脱离人类的主体性。
2.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伦理风险,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两大挑战”。
B. 材料一最后一段既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新的工作岗位,也认识到可能引发失业大潮,体现了论述的思辨性。
C. 材料二将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历史和社会实践的角度审视人工智能,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D. 材料二第一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脱离人类主体性的技术是无法想象的”这一观点。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技术伦理风险”的一项是( )
A. AI自动化网络攻击甚至控制核弹发射井的能力可能会让它变得危险。
B. 一些网上购物平台中的“推荐”页面或赠送“红包”“优惠券”等,通常都是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得到的。
C. 英国公共卫生部曾因人工智能算法对Excel表格数据的限制导致英国上千例新冠病例未被上报。
D. 虚拟现实技术(VR)模拟环境、感知,让人置身于虚拟世界,带来积极方面的沉浸式体验,真假难辨。
4. 作者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借助于智能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人的思维能力,但这些能力整体上看是空间性的而不是历史性的”,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的理解。
5. 有人说,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既不能过分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手套
蓝月
戴着一双白手套的苗朵朵脖子上挂着相机,飞奔在滆湖村的田埂上,脚上的塑料凉鞋发出哒哒的声响。这是1984年的一天上午,昨天夜里刚下过一场夜雨,现在的田埂湿漉漉、滑溜溜,远远望去,整个田地里满眼都是金灿灿的。小麦已经到了成熟的季节,一阵轻风吹过,麦浪层层叠叠,很是壮观。
苗朵朵很喜欢水稻、麦子之类的农作物,因为它们从种子发芽的那一刻起就整齐精神、昂扬奋进,就像部队战士们列的方阵,令人振奋。可这时候苗朵朵没有心情欣赏这满眼的麦浪,她白皙的瓜子脸显得有点儿苍白,头上干练的短发随着她的跑动翩翩起舞。
今天早上一上班,派出所就接到滆湖村村民报案,说红花草地附近的河泥潭里趴着一个人,看着像镇上的傻子阿万。一接到报案,苗朵朵立马联系了阿万的家人,那边反映,阿万昨晚确实没有回家,家人焦急地等待到天明,刚刚全家人合计了一下,准备出门找人。
“①苗朵朵同志,你慢点儿,脚下小心。”后面传来了老刘的喊声,老刘喘着粗气紧跟在后面,汗水从那花白的鬓角处顺势滚落下来。
“老刘,你腿有伤,慢着点儿。我先过去,没准儿还能救活。”苗朵朵对老刘挥动了一下戴着白手套的手,而后加快了脚步,奋力地向前跑去。
“大家快看,派出所的小苗同志来了!”
红花草地边上围着一圈人,在那里指指点点,一眼就看见了穿着警服、身姿矫健、戴着白手套的苗朵朵。
人群主动散了开来,眼前立刻出现了一片河泥潭。这片河泥潭是专门用来堆积河底淤泥的,每年农民们都要给小河清淤,用来维持水道畅通、河水清澈,更重要的是,河底的淤泥是非常好的有机肥料。
“河泥潭里面的人看着像阿万,估计是死了。”一位村民告诉苗朵朵。
苗朵朵点点头说:“你们往边上靠点儿,我先下去看看。一会儿可能要你们配合调查。”
河泥潭不深,但也不算浅,泥潭底下有十来厘米的积水。一个男子双腿弯曲,一动不动地趴着,看不到脸,只能看到黑乎乎的后脑勺。
苗朵朵跳了下去,伸出戴着白手套的两个手指试了试那人的颈动脉,已经感觉不到任何跳动了。这时,老刘也赶到了,喘着粗气跳了下来。
他俩好不容易才把人翻了个身,那人已经肿胀得变了形的脸跃入眼帘,从警校毕业不久、刚刚参加工作没一个月的苗朵朵不由自主地退后了一步,胃里面立马翻江倒海起来……
她想起了一周前,所里接到报案,说河湾荡发现一具浮尸,因河湾连通太湖,水流湍急,浮尸随着水浪冲过来又荡过去。
苗朵朵和另外两名同事站在河沿边的石台阶上观察,想着怎么打捞。
这时,一个大浪涌来,苗朵朵眼明手快,一把抓住了浮尸的脚。“抓住了!”她大喊一声,刚想告诉大家过来帮忙,没想到手里一轻,浮尸又随着湍急的水流漂走了,而此时她的手里只剩下了一只烂脚。
②一股腐臭味猛地袭来。这味道熏得苗朵朵脸色煞白、脑门剧痛,差点儿当场就晕厥过去。更要命的是,那味道就像是魔障一般,一直黏在苗朵朵的手上,虽然她洗了不知道多少次手,酒精消了不知道多少回毒,然而那种恶心恼人的味道似乎一直以来都没有消失。没办法,苗朵朵只好白天黑夜都戴着白手套。
苗朵朵知道,这是心理疾病,她在心里面暗暗骂自己没出息。
现在,镇定了一下心情,苗朵朵不停地摁动相机快门,老刘快速地检查着尸体。
“③死者身上没有伤痕,估计是失足跌落水中后脸部闷在水里窒息而死。”老刘说着拿出一块塑料薄膜裹住死者,绑上绳子,将多出来的一头扔到岸上,“苗朵朵,你先上去,找群众帮忙拉尸体,我在下面托着。”
苗朵朵点点头,戴着白手套的双手攀住泥潭边缘,在一片泥泞中艰难地上了岸。岸边的村民们不用苗朵朵招呼,全都主动过来帮忙。老刘也跟着出了泥潭。
“弟弟啊,你这是怎么了?”哭声传来,只见两个女人从田埂那边飞奔过来。
“阿万的两个姐姐来了!”村民们的目光全都转向了她俩。
跑在前面的女人面容清秀,留着齐耳短发;后面跟着的女人身材微胖,烫着卷发。
短发女入冲过来,一把抱住躺在地上的男子,哭得肝肠寸断。卷发女人惊叫一声后转身跑开,一会儿,便拿着一打白毛巾跑了回来,与短发女人一起,涕泪交加地给地上的男子擦脸。她们一边擦,一边哭着喊:“弟弟啊,你怎么不在家里待着,跑这儿来干啥……”
④苗朵朵心里像是受到了重击。她突然明白过来,自己为什么会觉得手变臭了,因为她看到的是尸体,而眼前哭得撕心裂肺的姐妹俩看到的是亲人。
这一刻,苗朵朵的心疾不治而愈了。
在以后的工作中,她变得果敢、细致,办案能力越来越出色。别人打不开的缺口,她能打开;別人想不到的疑点,她能想到。
我认识苗朵朵的时候,她是我们的副所长。在给新入职的警员授课时讲了这件往事,她拿出珍藏多年的那双白手套说,每一位警察都是从新警员成长起来的,每一次办案,都是一次积累;每一次积累,都有一定收获。虽然,这么多年来,经她手的案子千千万,但这件事却始终牵动着她的心。
顿时台下一片掌声。我看着她,看着她手中的那双白手套,心中的敬意更添了几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前两段用较多的篇幅描写了夜雨后田野之中的优美风光,既为故事提供背景,也衬托人物的心情。
B. 在苗朵朵跑到阿万的死亡现场后,文章正面描写了苗朵朵的衣着、神态,一个英姿飒爽的女警员形象跃然纸上。
C. 小说在叙述阿万死亡事件时,以回忆的方式插叙了河中浮尸案,点出苗朵朵心中恐惧、只能一直戴着白手套的原因。
D. 阿万死了,两个姐姐悲痛万分,她们面对弟弟死亡的惨状,能为他擦脸,这是因为她们与阿万是一母同胞的至亲之人。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脚下小心”是“小心脚下”的倒装,将“脚下”提前,可凸显提醒。
B. 句子②在内容中突出了烂脚腐臭味之浓、刺激性之大,这引发了苗朵朵的不适。
C. 句子③中“估计”二字表意很模糊,表现了老刘此时因拿不准原由而说话留有余地。
D. 句子④中“重击”体现了苗朵朵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这是她心理转变的关键。
8. 小说最后一段说“心中的敬意更添了几分”,“我”对苗朵朵的“敬意”包括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梳理概括。
9. 小说主要叙述了作为警员的苗朵朵入职办案、不断成长的过程,为什么要以“白手套”为标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藉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材料二: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因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则A非B有生平之素C卒D然相遇E于草野之间F而命G以仆H妾之役。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匹夫,有勇无谋的人,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匹夫”意思相同。
B. 盖,大概,与“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中的“盖”意义用法不同。
C. 就,成就,与“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就”意思不同。
D. 离,同“罹”,遭受,与“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过秦论》)中的“离”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苏轼看来,圯上老人并非世人所谓的“鬼物”,而是有远见卓识的隐士,他的出现意在试探张良的隐忍度,而不仅是授其兵书。
B. 《留侯论》分析了张良可以成就大业,是因为他具有忍耐精神且极具智慧;第一句“古之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C. 苏轼在《留侯论》中明写留侯张良之“忍”,实际上是以古喻今,告诫人们不能锋芒太露,面对复杂的人事惟隐忍才能成就大业。
D. 司马迁原以为为刘邦设计良谋无数的张良身材高大威武,但其画像上的形状面貌像妇人女子一样,由是认同孔子所说的不可以貌取人的观点。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2)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14. 《留侯论》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苏文取得这一表达效果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松
王安石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古松的特点,“百余寻”“不附林”透露出诗人对古松的欣赏。
B. 诗人描绘了风吹古松发出的声响,这夜风中的声响使古松苍劲的形象更鲜明。
C. 诗人和郭橐驼一样,认为树木想要成材,需要人们的精心养护,但更需要顺应本性。
D. 王安石借月来烘托古松形象,古今众多文人墨客以月入诗,常借此增添意境之美
16. 诗人塑造古松形象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语在给他的妹妹介绍刘裕时,借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刘裕振奋人心的事迹。
(2)班长用《荀子·修身》中的“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来勉励同学们要好好把握当下,着眼未来。语文老师说不如改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学生更加熟悉。
(3)小文常通过与同桌“斗诗词(文)”来促进学习,这一天他们比的是谁能背出更多含“镜”的句子,同桌先背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小文不甘示弱,脱口而出道:“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同学相约来我家小聚,再三叮嘱,不想胡吃海喝,就想吃我做的面食,唯一要求是面食不能重复。做什么呢?思来想去,决定做菜饼——老家徽州的大菜饼,他们一定没吃过。
徽州的菜饼,通常是指咸菜饼,是用当地腌制的雪里蕻加些笋丝,用烤、烙、煎方法做成的。我要做的菜饼,用的是青菜,如果是在老家,用冬霜打过的青菜更佳。先将青菜洗净切碎,不用汆水拧去菜汁,直接用作菜馅,加入切碎的香菇,放入冻猪油、盐、调味料、麻油,用面皮包上,收口捏紧,做成大包状,然后放在平锅中,一边用手背慢慢压成饼状,一边慢火反复翻煎两面,饼的菜馅与猪油受热后香气四溢,面皮被油烤出诱人的熟黄色。看见一个个直径15厘米、厚度达2厘米以上大菜饼起锅,老同学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手撕嘴咬起来,那吃相仿佛几辈子都未吃过美食,连我准备的玉米糊、鸡蛋汤都顾不上喝了。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老同学对菜饼的喜爱。请以“古树”为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使用夸张,语意完整,表达流畅。
19. 文章第一段的句子,用了一个问号一个破折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年人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不应等到体感闷热时才使用空调,更不要舍不得用空调。在天气预报显示气温较高时, ① ,避免等到感到闷热时才使用。这有助于维持室内恒定的舒适温度,让身体舒爽。也可以使用定时器设置空调的开关时间,保持室内温度恒定。这样可以避免过冷或过热的情况,同时节约能源。空调设置温度在26℃~27℃之间,空调运行时,应避免出风口不要直接对着老年人,还可以和风扇一起使用,促进空气流通,提高舒适。再通过拉上窗帘、使用遮阳设备等方法,减少阳光直射, ② ,从而减少空调的负荷。这些方法不仅能帮助老年人更舒适地度过炎热天气,还能有效预防因高温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发作。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位木匠师傅的活做得还可以。 B. 那篇文章写得不错,很可以读一读。
C. 这片麦子已经熟了,可以割了。 D. 天气实在热得可以。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文字、广播、电视到新媒体,新兴媒介的产生拓宽了人们认知的边界,但也带来了无休止的“信息轰炸”。有人说:“我拥有信息,但却没有知识;我拥有观点,却没有原则。大楼的基础正在变成沙子,而我却坐在楼上的阳台眺望大海。”
信息时代,面对海量信息,现代青年应该怎样做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D
3. D 4. ①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的思维能力,但这些能力是空间性的,不具备历史性。
②缺乏人类智慧原创性和历史选择性,更无法取代人类决定自身历史发展的自觉性。
③其发展依赖人类智慧,是人类智慧活动的产物,无法脱离人类主体性进行自我选择与进化。
5. ①不过分悲观: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服务于人类,人始终是主体;其发展能加速知识更新,促进社会进步,为人类发展提供空间。
②不盲目乐观:需警惕其技术伦理风险,如设计、算法、数据安全风险;关注其对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及人类道德主体性、社会公平正义的挑战;
③应从多方面论证审查,贯彻“科技向善”与负责任创新原则,确保符合共同和长远利益。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C
8. ①苗朵朵作为新警员,面对案件能迅速行动,展现出责任感和行动力;
②从心理障碍中走出,变得勇敢细致,办案能力出色,体现成长与蜕变;
③多年后珍藏白手套并分享往事,传递经验与精神,彰显对职业的热爱与传承;
④始终铭记往事,心怀对生命和人情的敬畏。
9. ①“白手套”是苗朵朵的标志性物品,贯穿故事始终,串联情节;
②象征她初入职场时的心理障碍,也见证她的成长与转变,是其克服困难、提升自我的见证;
③蕴含深刻内涵,代表警察职业的责任、担当与对生命的敬畏,凸显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ACF
11. A 12. B
13. (1)天下有真正勇敢的人,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惊慌,无故受到侮辱而不愤怒。
(2)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芒等待对方疲困,这是张良教导他的。
14. ①运用对比论证,如将子房的行为与伊尹、太公、荆轲、聂政对比,高祖与项籍对比,增强说服力;
②论点明确,围绕“忍”展开,逻辑严密;
③语言气势充沛,句式灵活,富有感染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①诗人塑造古松形象是为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松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②诗人借古松笔直高大、离尘脱俗、气势不凡的形象自比,表达自己志向远大、能担大任。
③古松是廊庙之才,值此“乏才”之际,希望自己能被有识之士任用,自己愿意为国效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金戈铁马 ②. 气吞万里如虎 ③. 悟已往之不谏 ④. 知来者之可追 ⑤. 不知明镜里 ⑥. 何处得秋霜(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18~19题答案】
【答案】18. 示例一:这棵古树高耸入云,简直要捅破苍穹,枝叶繁茂得似能将日月星辰的光辉遮蔽。
示例二:这棵古树苍劲挺拔,枝叶繁茂得遮天蔽日,仿佛连太阳的光芒也要向它低头。
19. ①问号,表示疑问,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我”到底“做什么”呢?
②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说明要做的是什么菜饼,这种菜饼是他们一定没吃过的“我”老家徽州的大菜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20~22题答案】
【答案】20. 空调运行时,应避免出风口直接对着老年人(出风口不要直接对着老年人),还可以和风扇一起使用,促进空气流通,提高舒适度。
21. ①可以提前开启空调
②降低室内温度 22. C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